1
|
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 |
潘于旭
夏传海
|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
2017 |
5
|
|
2
|
“地瓜理论”中的“块茎”思想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逻辑 |
潘于旭
|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6
|
|
3
|
认同、共识及其价值论建构的意义 |
潘于旭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6
|
|
4
|
德勒兹的“死亡本能”探源——德勒兹前期哲学观简论 |
潘于旭
夏传海
|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
|
|
5
|
“差异”逻辑:德勒兹反表象主义的理论特质 |
潘于旭
|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2
|
|
6
|
德里达与马克思的遗产——德里达之《马克思的幽灵》的异质性解读 |
潘于旭
|
《观察与思考》
|
2013 |
2
|
|
7
|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维度 |
潘于旭
朱敏忠
|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0 |
|
8
|
基于“块茎思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逻辑探析 |
潘于旭
|
《理论与评论》
|
2018 |
2
|
|
9
|
创造的差异哲学对抗无生命的否定辩证法——德勒兹消解中心的解构主义方法 |
潘于旭
|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0 |
|
10
|
“发展生产力”——邓小平的历史进步价值观初探 |
潘于旭
|
《毛泽东思想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0 |
|
11
|
德勒兹的差异与文本革命 |
潘于旭
|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
2006 |
0 |
|
12
|
“共同富裕”邓小平的理论与实践 |
潘于旭
|
《新视野》
CSSCI
|
2001 |
0 |
|
13
|
论文化对生活方式的建构作用 |
梅敏君
潘于旭
|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5
|
|
14
|
范式的转换与主题的转向——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变革性 |
马俊苹
潘于旭
|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2
|
|
15
|
经济价值与人文价值─—论区分两种价值的理论基础和意义 |
潘于旭
李德顺
|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9
|
|
16
|
“需要”问题与价值论的“难点” |
潘于旭
|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3 |
15
|
|
17
|
马克思“生活方式”的哲学意义 |
潘于旭
|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4
|
|
18
|
唯物史观、“物化劳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基础 |
潘于旭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0 |
|
19
|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人类共同价值’”学术研讨会综述 |
李文君
潘于旭
|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8
|
|
20
|
人的价值问题研讨会综述 |
潘于旭
|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
1991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