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 被引量:5
1
作者 潘于旭 夏传海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9,共4页
美国医学期刊《生育与不孕》2016年12月初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在2001年,湖南年轻捐精者超过半数精液合格,但在2015年湖南年轻捐精者中,只有不到两成人精液“足够健康”。该研究报告还认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将会严重损害男性的生... 美国医学期刊《生育与不孕》2016年12月初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在2001年,湖南年轻捐精者超过半数精液合格,但在2015年湖南年轻捐精者中,只有不到两成人精液“足够健康”。该研究报告还认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将会严重损害男性的生殖能力,最终会造成中国人“精子危机”。显然,这份研究报告提出了一个令人关切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健康 环境污染 2001年 医学期刊 生殖能力 中国人 精液 湖南
下载PDF
“地瓜理论”中的“块茎”思想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逻辑 被引量:6
2
作者 潘于旭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8-34,共7页
进入20世纪后期,随着资本主义世界金融危机的延伸,欧美资本主义出现复苏乏力及话语中心裂隙,以中国面向世界的改革开放实践成果改变了中国在全球的存在方式,突破了原资本主义世界单一性和同质化发展模式。21世纪以来,中国发展突破自然... 进入20世纪后期,随着资本主义世界金融危机的延伸,欧美资本主义出现复苏乏力及话语中心裂隙,以中国面向世界的改革开放实践成果改变了中国在全球的存在方式,突破了原资本主义世界单一性和同质化发展模式。21世纪以来,中国发展突破自然界限而走向跨区域的合作,在实践中形成了共存、共生、共建、共享的"中国话语",成为与原有现代化发展过程不同的当代国际社会发展的新观念。如果以"树形"的固化和变动的困境比喻资本主义的现实,那么以"块茎"思想比喻中国实践形成的新存在方式和发展理念及其引起的世界历史新变化,对研究当代世界的现实、重建全球化话语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唯物史观为基础,探讨习近平总书记"地瓜理论"中"块茎"思想作为存在方式和思维方式而言所具有的新理论特征,通过"蔓延"和生成的辩证法、围绕"共存"、"共生"与合作共赢,不同国家间的"共建""共享"、"人类共同价值"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论范畴构成的思想体系的内在逻辑展开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茎 共生 交往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认同、共识及其价值论建构的意义 被引量:6
3
作者 潘于旭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9-57,共9页
认同和共识是建构社会秩序的两种不同途径,本文从哲学存在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维度分析认同和共识的不同基础,通过从霍布斯、洛克和康德、黑格尔的理论批判探讨从价值论建构当代社会共识的理论基础,提出从"自我"与"他者&q... 认同和共识是建构社会秩序的两种不同途径,本文从哲学存在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维度分析认同和共识的不同基础,通过从霍布斯、洛克和康德、黑格尔的理论批判探讨从价值论建构当代社会共识的理论基础,提出从"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对立思维向以"我们"为共生形式的共识思维转变的可能性及其实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同 共识 价值论
下载PDF
德勒兹的“死亡本能”探源——德勒兹前期哲学观简论 被引量:1
4
作者 潘于旭 夏传海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9-134,共6页
死亡本能是弗洛伊德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长期以来影响了法国现代思想家巴塔耶以及拉康,德勒兹通过对尼采哲学权力意志的重新阐释,改造了死亡本能是把生命导向无机物的精神分析学的观念,把死亡本能理解为生命不断创造的心理———物质的... 死亡本能是弗洛伊德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长期以来影响了法国现代思想家巴塔耶以及拉康,德勒兹通过对尼采哲学权力意志的重新阐释,改造了死亡本能是把生命导向无机物的精神分析学的观念,把死亡本能理解为生命不断创造的心理———物质的重复模式,并把死亡本能运用于德勒兹哲学中差异与重复这两个基础性范畴。德勒兹把死亡本能与柏格森的时间与创造的进化观念相结合,从而超越了拉康哲学中主体被构成性的虚无主义的理解。他把死亡本能理解为是重复的肯定性,是生命活动的发散性,死亡本能构成了德勒兹在生命丧失过程中认识生命存在差异性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打破同一性本体论假设而趋向“游牧式”思想的立足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本能 重复 差异 时间性 德勒兹
下载PDF
“差异”逻辑:德勒兹反表象主义的理论特质 被引量:2
5
作者 潘于旭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9-91,共3页
本文通过对贯穿于德勒兹思想始终的差异与重复逻辑的理论分析,为德勒兹的后马克思理论定位提供了基础。德勒兹认为本体论传统中同一性哲学的特征是表象主义的再现,它不是思想的创造,而只是无差异的重复。黑格尔为代表的辩证法理论与同... 本文通过对贯穿于德勒兹思想始终的差异与重复逻辑的理论分析,为德勒兹的后马克思理论定位提供了基础。德勒兹认为本体论传统中同一性哲学的特征是表象主义的再现,它不是思想的创造,而只是无差异的重复。黑格尔为代表的辩证法理论与同一性本体论的合谋构成了现代思想实现社会控制的内在机制。差异与重复就是试图对时间的观念的重建,为哲学建立起面向未来的创造性观念。差异概念是德勒兹用以对抗同一性哲学的认知思维模式而提出的核心思想,成为当代社会思想寻求逃逸超资本控制的观念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异 重复 同一性 辩证法 问题式
下载PDF
德里达与马克思的遗产——德里达之《马克思的幽灵》的异质性解读 被引量:2
6
作者 潘于旭 《观察与思考》 2013年第4期26-31,共6页
德里达的《马克思的幽灵》是专门针对西方"意识形态的终结",用解构主义方法提出马克思思想的继承问题的著作。德里达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现实指出,马克思主义没有、也不可能终结,但不会采用教条化的方式对待马克思主义。他... 德里达的《马克思的幽灵》是专门针对西方"意识形态的终结",用解构主义方法提出马克思思想的继承问题的著作。德里达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现实指出,马克思主义没有、也不可能终结,但不会采用教条化的方式对待马克思主义。他从解构主义的方法论出发,构建了可能会存在多样性的对马克思精神的理解,这对于今天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发生新变化的时代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德里达的异质性解读方法中指出德里达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其目的则是借用马克思的精神为解构主义合法性寻求更为广阔的理论实验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里达 解构主义 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维度
7
作者 潘于旭 朱敏忠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7-49,共3页
文章深入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过程中的“三个转向”,认为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所在,有利于回到马克思所说的历史科学的认识活动中去。
关键词 理论创新 人的现实生活存在 理论逻辑
下载PDF
基于“块茎思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逻辑探析 被引量:2
8
作者 潘于旭 《理论与评论》 2018年第3期36-43,共8页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发展高潮过后,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出现分化和式微后提出的,反映了人类社会面临转折和重新建构的客观要求。与各种旧式人类共同体相比,这种共同体的构成主体从单一同...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发展高潮过后,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出现分化和式微后提出的,反映了人类社会面临转折和重新建构的客观要求。与各种旧式人类共同体相比,这种共同体的构成主体从单一同质转变为多元异质,并因此导致了人类在存在方式、思维方式和实践活动等方面的深刻变化。通过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成方式,可以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块茎思维"在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进行探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块茎思维 实践逻辑
下载PDF
创造的差异哲学对抗无生命的否定辩证法——德勒兹消解中心的解构主义方法
9
作者 潘于旭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9-24,共6页
逃离现代性形而上学的控制是德勒兹哲学的企图。德勒兹通过尼采哲学的永恒轮回观念建立起观念的冒险实践线路,在反对黑格尔哲学的同一性和否定性辩证法的论战中,通过差异观念突破了黑格尔历史终结的观念,试图通过差异性重新为哲学进行... 逃离现代性形而上学的控制是德勒兹哲学的企图。德勒兹通过尼采哲学的永恒轮回观念建立起观念的冒险实践线路,在反对黑格尔哲学的同一性和否定性辩证法的论战中,通过差异观念突破了黑格尔历史终结的观念,试图通过差异性重新为哲学进行理论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肯定 否定 柏拉图主义 差异性 异质性
下载PDF
“发展生产力”——邓小平的历史进步价值观初探
10
作者 潘于旭 《毛泽东思想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98-101,共4页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以“发展生产力”为标志,邓小平关于历史进步的价值思想和价值观念。
关键词 历史进步观 邓小平 发展生产力 人民群众 社会主义本质观 价值观念 历史规律 价值标准 马克思主义哲学 共同富裕
下载PDF
德勒兹的差异与文本革命
11
作者 潘于旭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06年第3期69-72,共4页
差异与重复是德勒兹的哲学方法,其观念源出于20世纪初期法国哲学中主流思想的柏格森主义和巴舍拉尔的科学认识方法论。德勒兹通过尼采哲学批判黑格尔主义否定辩证法的观念,在柏格森的时间观念基础上提出了有限性与永恒轮回的关系,开创... 差异与重复是德勒兹的哲学方法,其观念源出于20世纪初期法国哲学中主流思想的柏格森主义和巴舍拉尔的科学认识方法论。德勒兹通过尼采哲学批判黑格尔主义否定辩证法的观念,在柏格森的时间观念基础上提出了有限性与永恒轮回的关系,开创了文本革命的方法,突出了哲学就是创造概念的观念;并把差异的永恒轮回作为逃离现代资本主义控制的线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勒兹 否定 差异 文本革命
下载PDF
“共同富裕”邓小平的理论与实践
12
作者 潘于旭 《新视野》 CSSCI 2001年第3期15-16,共2页
关键词 共同富裕 邓小平理论 经济思想 经济全球化
下载PDF
论文化对生活方式的建构作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梅敏君 潘于旭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0-123,159,共4页
文化有两种基本的存在形式,一种是作为过去的传统所积淀下来的物化形态,它构成了我们历史过程中的经验和规范,另一种是作为正在生成的新的历史现实,它建构人类社会生活未来的方向。前者是在旧的社会规范的层面形成了文化的相对确定性,... 文化有两种基本的存在形式,一种是作为过去的传统所积淀下来的物化形态,它构成了我们历史过程中的经验和规范,另一种是作为正在生成的新的历史现实,它建构人类社会生活未来的方向。前者是在旧的社会规范的层面形成了文化的相对确定性,而后者则是新社会生活的生成基础。生活方式作为社会不断形成和变化着的环境,也要求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随着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发展,也要不断地实现主体性的自觉变化。生活方式作为共存主体的根本的生存环节,演化为社会结构,形成社会基本规范,因而文化不断把社会生活中的经验具体转变为现实性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生活方式 建构
下载PDF
范式的转换与主题的转向——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变革性 被引量:2
14
作者 马俊苹 潘于旭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90-93,共4页
马克思扬弃了传统的实践观,建立了科学的实践范畴。在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学批判的基础上创立了以实践为核心的新哲学,在现实的基础上合理解决了传统哲学的内在矛盾,实现了哲学范式的根本性转变,完成了哲学由抽象的概念世界向现实生活世界... 马克思扬弃了传统的实践观,建立了科学的实践范畴。在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学批判的基础上创立了以实践为核心的新哲学,在现实的基础上合理解决了传统哲学的内在矛盾,实现了哲学范式的根本性转变,完成了哲学由抽象的概念世界向现实生活世界的转向,从而实现了哲学史上的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 感性活动 理性主义 哲学范式
下载PDF
经济价值与人文价值─—论区分两种价值的理论基础和意义 被引量:9
15
作者 潘于旭 李德顺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7期37-43,共7页
关键词 劳动价值论 经济价值 人文价值 文化价值 马克思主义 文化产品 理论基础 经济学 两种价值 商品价值
原文传递
“需要”问题与价值论的“难点” 被引量:15
16
作者 潘于旭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47-53,共7页
困惑与难点随着哲学价值论研究的兴起,关于价值及其本质的界定问题,一直是我国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从目前情况看,这种争论集中在一个初始的问题上:是否应该和能够用主体的需要及其满足来规定价值的含义和本质? 大多数学者在回答这个问题... 困惑与难点随着哲学价值论研究的兴起,关于价值及其本质的界定问题,一直是我国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从目前情况看,这种争论集中在一个初始的问题上:是否应该和能够用主体的需要及其满足来规定价值的含义和本质? 大多数学者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尽管在表述之间有具体韵差别,甚至有原则的分歧(有人把价值当作实体,有人当作属性,有人则当作关系),但在根本的思路上,他们却是共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 主体性 精神文化 学术界 合理性标准 社会存在 使用价值 涵义 价值观
原文传递
马克思“生活方式”的哲学意义 被引量:4
17
作者 潘于旭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1-25,共5页
以实践观点作为马克思哲学的核心,是现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理论形态。但是,如何把握马克思实践观的内涵,以及由这种实践观点所引导的理论发展的方向和方法,对此人们在认识上还存在着分歧,需要加以研究。
关键词 马克思哲学 哲学意义 生活方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实践观 实践观点
原文传递
唯物史观、“物化劳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基础
18
作者 潘于旭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45-50,共6页
唯物史观、“物化劳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基础潘于旭(杭州大学政治理论教学部)赵守运、陈述、邵希梅等同志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上先后发表的《再探“价值”与“真理”的关系》和《界定“普遍价值”的理论依据的再探讨》(分... 唯物史观、“物化劳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基础潘于旭(杭州大学政治理论教学部)赵守运、陈述、邵希梅等同志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上先后发表的《再探“价值”与“真理”的关系》和《界定“普遍价值”的理论依据的再探讨》(分别载于1992年第5期、1993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 物化劳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劳动价值论 哲学价值 《资本论》 价值概念 价值关系 价值主体性
原文传递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人类共同价值’”学术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8
19
作者 李文君 潘于旭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9-110,共2页
由中国价值哲学研究会主办、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人类共同价值’”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九届中国价值哲学大会于2017年10月14—15日在浙江大学召开。来自全国部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学术期刊的百余名学... 由中国价值哲学研究会主办、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人类共同价值’”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九届中国价值哲学大会于2017年10月14—15日在浙江大学召开。来自全国部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学术期刊的百余名学者出席了大会,并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一、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人类共同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大会的核心主题,围绕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性特点及其与人类共同价值的内在联系,中国政法大学李德顺教授认为,这是富有时代意义的理论创新和时代精神的高度体现,是从实践和理论的高度对长期以来价值哲学中存在的深层理论问题的正确回应。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黄凯锋教授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理念的新探索,也是对人类社会总体发展规律的宏观认识与整体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 共同价值 学术研讨会 共同体 研讨会综述 中国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社会科学院
原文传递
人的价值问题研讨会综述
20
作者 潘于旭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4-6,共3页
人的价值问题研讨会是马克思主义人的理论系列研讨会之一。它于1991年1月15日在北京大学召开,30余位学者参加。会上分析了近年来人的价值问题研究的情况,并就几个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展开了讨论。现综述如下: 一、“人的价值”是指人的... 人的价值问题研讨会是马克思主义人的理论系列研讨会之一。它于1991年1月15日在北京大学召开,30余位学者参加。会上分析了近年来人的价值问题研究的情况,并就几个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展开了讨论。现综述如下: 一、“人的价值”是指人的一种属性,还是指人的一种社会关系? 这个问题是由对“价值”范畴的不同理解而引起的。近年来,国内理论界对“价值”范畴的看法有“属性说”与:“关系说”之争。“属性说”沿着探讨人所固有的或天生的本性“是什么”或“应该是什么”的方向去思考,其重点在于揭示人的本性、特性、能力、权力,尊严、需要等等。“关系说”则在谈到人的价值时,主张分析“人”在价值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即是主体还是客体,并就其社会关系的表现加以具体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价值 问题研讨 个人的自我价值 价值客体 社会价值 主客体统一 社会关系 主体说 价值关系 系列研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