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抑郁症患者血清性激素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1
作者 徐燕美 段勇 +2 位作者 李昕 徐安辉 潘俊希 《心理学进展》 2023年第8期3293-3301,共9页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 FSH)/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 LH)比值变化,及其与焦虑抑郁症状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20年01月至2020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科...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 FSH)/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 LH)比值变化,及其与焦虑抑郁症状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20年01月至2020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科住院的364例抑郁症患者作为抑郁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人员994例作为对照组,按性别和年龄分为年轻男性抑郁组、老年男性抑郁组、年轻女性抑郁组、围绝经期女性抑郁组、老年女性抑郁组。测定纳入对象血清性激素水平,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定病例组抑郁情绪和焦虑症状。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抑郁组与对照组血清性激素之间的差异,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估抑郁组性激素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1) 抑郁症患者泌乳素(prolactin, PRL)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群(P 0.05)。结论: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抑郁症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与HAMD、HAMA评分的相关性存在显著差异,性激素指标可作为抑郁症患者的早期诊治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 性激素 HAMD评分 HAMA评分
下载PDF
孕中期血清学四联产前筛查与诊断结果分析
2
作者 杨建林 潘俊希 +1 位作者 鲁玲 张兰 《实验与检验医学》 CAS 2021年第6期1428-1430,1436,共4页
目的探讨孕中期血清学四联产前筛查预防出生缺陷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于本院产检的9965例孕妇,采用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孕妇血清AFP、总β-HCG、uE3、INH A,结合孕妇体重、分娩年龄、孕龄、IVF、糖尿病、孕产史... 目的探讨孕中期血清学四联产前筛查预防出生缺陷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于本院产检的9965例孕妇,采用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孕妇血清AFP、总β-HCG、uE3、INH A,结合孕妇体重、分娩年龄、孕龄、IVF、糖尿病、孕产史等孕期特征,通过腾程产前筛查软件计算胎儿罹患唐氏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神经管缺陷的风险度,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诊断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对进行产前筛查的孕妇进行产后随访。结果检出唐氏综合征高风险502例,阳性率为5.09%,18三体综合征高风险17例,阳性率为0.17%,开放性脊柱裂高风险289例,阳性率2.90%。确诊唐氏综合征12例,18三体综合征4例,性染色体异常2例性,罗伯逊易位1例,神经管缺陷3例。四联筛查共筛查出唐氏综合征10例,18三体综合征4例,克氏综合征2例,罗伯逊易位1例,本院唐氏综合征的检出率为83.30%(10/12),18三体综合征、神经管缺陷的检出率100%。结论孕中期四联筛查可以降低非整倍体染色体疾病的出生缺陷,对唐氏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神经管缺陷有较好的筛查效率,对其他染色体异常也有筛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前筛查 产前诊断 非整倍体 检出率
下载PDF
孕中期母血清抑制素A与妊娠期相关疾病的关系研究
3
作者 杨建林 潘俊希 《当代医学》 2022年第6期80-82,共3页
目的探讨孕中期母血清抑制素A的变化与母体妊娠期合并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于本院正常产检的孕妇为研究对象,采集孕妇孕中期(15~21^(+6)周)外周血,检测血清抑制素A的水平,产前筛查软件将浓度转化成中位数倍数(MOM值)。随... 目的探讨孕中期母血清抑制素A的变化与母体妊娠期合并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于本院正常产检的孕妇为研究对象,采集孕妇孕中期(15~21^(+6)周)外周血,检测血清抑制素A的水平,产前筛查软件将浓度转化成中位数倍数(MOM值)。随访孕妇孕期合并症与妊娠结局,统计分析妊娠期并发症与抑制素A的变化。结果子痫前期、胆汁淤积综合征组孕中期抑制素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糖尿病、甲状腺减低症组抑制素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孕中期母血清抑制素A水平与孕妇子痫前期、胆汁淤积症具有相关性,妊娠期甲减、糖尿病与抑制素A水平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制素A 子痫前期 胆汁淤积综合征 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期甲减
下载PDF
神经精神疾病微生物组研究现状和展望 被引量:4
4
作者 潘俊希 谢鹏 《生命科学》 CSCD 2017年第7期669-681,共13页
人类肠道微生物组是一个数量庞大的微生物群落,它们与宿主互为影响,被认为是维持机体健康和许多疾病致病机制的重要环节。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肠道正常菌群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情感的调控至关重要。随着微生物与大脑相互作用研究... 人类肠道微生物组是一个数量庞大的微生物群落,它们与宿主互为影响,被认为是维持机体健康和许多疾病致病机制的重要环节。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肠道正常菌群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情感的调控至关重要。随着微生物与大脑相互作用研究的深入,"肠-脑轴"的概念也被进一步扩展为"微生物-肠-脑轴"。目前,主要的研究集中于探究肠道微生物在健康和致病中的具体机制,如应激相关的疾病抑郁症、焦虑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阿尔兹海默症等。肠道微生物组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双向调节主要通过调节单胺类神经递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激活、调节神经营养因子分泌、神经免疫激活等途径来实现。微生物-肠-脑轴失衡可影响行为表型,导致神经精神疾病,因此,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组成来治疗神经精神疾病是今后的研究热点。对神经精神疾病肠道微生物组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为肠道微生物组对神经心理的调控寻找更多的证据,以便能更好地理解微生物-肠-脑轴的潜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微生物组 微生物-肠-脑轴 神经精神疾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