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我国古人类学研究的历史回顾 被引量:4
1
作者 潘其风 《四川文物》 2008年第2期25-37,共13页
古人类学于20世纪20年代传入我国后,从最初的研究工作主要依靠外国学者,发展到今天已拥有一支自己的研究队伍,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本文对此作了回顾,并介绍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古人类学的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
关键词 古人类学 考古发现 人类化石 研究成果
下载PDF
纱帽山滇文化墓地颅骨的人类学特征 被引量:8
2
作者 曾雯 潘其风 +1 位作者 赵永生 朱泓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7-197,共11页
本文对云南宜良纱帽山滇文化墓地出土的颅骨进行了多项测量及非测量连续性性状观察。根据颅骨形态特征,纱帽山组古代居民应归入亚洲蒙古人种,并与东亚蒙古人种具有最多的一致性。通过与古代对比组对比发现,纱帽山组与时代较为接近的黄... 本文对云南宜良纱帽山滇文化墓地出土的颅骨进行了多项测量及非测量连续性性状观察。根据颅骨形态特征,纱帽山组古代居民应归入亚洲蒙古人种,并与东亚蒙古人种具有最多的一致性。通过与古代对比组对比发现,纱帽山组与时代较为接近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瓦窑沟组关系最为密切,与西北地区青铜时代的火烧沟组关系较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 测量形态 非测量连续性性状 体质人类学 滇文化
下载PDF
广东佛山河宕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人骨 被引量:39
3
作者 韩康信 潘其风 《人类学学报》 1982年第1期42-52,107-108,共13页
本文对佛山河宕新石器晚期墓葬中出土的人骨进行了形态观察和测量比较,认为这些古代人在体质上仍有不特别强烈的蒙古人种性质,并显示出一些同赤道人种相似的特证。还指出了该墓群的性别年龄分布,因性别而异的埋葬头向和拔牙风俗。
关键词 体质特征 埋葬习俗 拔牙型式
下载PDF
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人类头骨 被引量:18
4
作者 韩康信 潘其风 《人类学学报》 1983年第2期124-131,206,共9页
本文对距今约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两具人头骨进行了观察和测量,认为这两具头骨在蒙古人种形态的发育上比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柳江人更明显,同时具有某些类似澳大利亚-尼格罗人种的性状。
关键词 河姆渡 新石器时代 蒙古人种 人类头骨
下载PDF
福州闽侯县昙石山遗址第八次发掘出土人骨的观察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潘其风 《南方文物》 2000年第1期48-50,共3页
关键词 发掘 墓葬 遗址 出土 闽侯县 保护工作 福州 残缺 99年 存在
全文增补中
东汉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人骨的研究 被引量:47
6
作者 潘其风 韩康信 《考古学报》 1982年第1期117-136,共20页
本文的颅骨材料采自内蒙呼伦贝尔盟陈巴尔虎旗的完工、扎赉诺尔两地古墓葬,及昭乌达盟巴林左旗南阳家营子古墓葬。据报告这三处墓葬时代大致都相当于东汉时期,但年代上略有早晚之分。从遗物分析,都是以游牧为主的古民族遗迹。在文化内... 本文的颅骨材料采自内蒙呼伦贝尔盟陈巴尔虎旗的完工、扎赉诺尔两地古墓葬,及昭乌达盟巴林左旗南阳家营子古墓葬。据报告这三处墓葬时代大致都相当于东汉时期,但年代上略有早晚之分。从遗物分析,都是以游牧为主的古民族遗迹。在文化内涵上也反映出相互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本文将在分别介绍各处颅骨材料的观察测量结果的基础上,作些比较研究,试从人类体质特征的角度提出一些问题,与读者共同研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 东亚蒙古人种 体质特征 游牧民族 鼻指数 西伯利亚 绝对值 正颅型 人骨 比较研究
原文传递
北京石景山区八角村魏晋壁画墓出土人骨的观察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潘其风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92-95,共4页
石景山区文化文物局于1997年3月在八角村西北抢救清理了一座魏晋时期的壁画墓,笔者应邀前往鉴定该墓中出土的遗骸。据告该墓早期曾被盗掘过,清理墓葬时,墓主的遗骸已移出棺木,斜置于前室石龛(椁)前。检查所采集的墓主遗骸,颅骨已... 石景山区文化文物局于1997年3月在八角村西北抢救清理了一座魏晋时期的壁画墓,笔者应邀前往鉴定该墓中出土的遗骸。据告该墓早期曾被盗掘过,清理墓葬时,墓主的遗骸已移出棺木,斜置于前室石龛(椁)前。检查所采集的墓主遗骸,颅骨已破碎,但尚可粘对复原,体骨部分左右两侧尺骨,右侧桡骨,第1、2、7三节颈椎及第一胸椎缺失,其余体骨基本完整。现将修复后的颅骨和体骨的观察测量记录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壁画墓 墓主 出土 墓葬 文物 魏晋时期 西北 复原
原文传递
河南武陟大司马遗址出土人骨 被引量:4
8
作者 潘其风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1期72-77,共6页
1991年5月,笔者在河南郑州市出席第四届全国科学技术考古学术会议,同时与会的杨贵金先生告称,1990年焦作市文物工作队配合基建工作,发掘了武陟县的大司马遗址,遗址的年代约相当于夏商之际,工作中采集了几例人骨遗骸,邀请我能抽暇去作一... 1991年5月,笔者在河南郑州市出席第四届全国科学技术考古学术会议,同时与会的杨贵金先生告称,1990年焦作市文物工作队配合基建工作,发掘了武陟县的大司马遗址,遗址的年代约相当于夏商之际,工作中采集了几例人骨遗骸,邀请我能抽暇去作一鉴定。因属该历史阶段的古人类学材料很少,故会后即往焦作市鉴定所采集的人骨标本。据告采集的四例人骨架,均出自大司马遗址编号 H14的灰坑内,四具人骨架的埋葬位置,编号1、2、3三例发现于现存坑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司马 遗址 颅骨 人骨 面指数 体质特征 出土 梨状孔 犬齿窝 河南
原文传递
日本弥生时代居民与中国古代居民的人种学比较 被引量:4
9
作者 潘其风 朱泓 《华夏考古》 1999年第4期63-67,85,共6页
This paper employs the Euclidean distance clustering method on the cramal data of 18 groups of ancient population. Among them, six groups are Jomon specimens of Japan, 12 groups come fronl South, North and Northeast C... This paper employs the Euclidean distance clustering method on the cramal data of 18 groups of ancient population. Among them, six groups are Jomon specimens of Japan, 12 groups come fronl South, North and Northeast China of the Neolithic, Bronze and early iron Ages.The results of multivariate analysis indicate that the Jomon population is closest to the Northeastern groups of China and a few Huanghe Basin groups.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Jomon population was derved mainly from the ancient population of Northeast China and partly from that of the Huanghe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生时代 古代居民 东亚蒙古人种 大甸子 人种学 颅骨 成年男性 黄河流域 中国东北地区 青铜时代
原文传递
古代中国人种成分研究 被引量:54
10
作者 韩康信 潘其风 《考古学报》 1984年第2期245-263,共19页
古代和现代人的人种学问题,即对现代各色人种的起源和分化的研究,是体质人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地阐明人种的起源和发展,不仅是体质人类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而且同探讨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批判古代和现代各种形式的种族主义观点有... 古代和现代人的人种学问题,即对现代各色人种的起源和分化的研究,是体质人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地阐明人种的起源和发展,不仅是体质人类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而且同探讨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批判古代和现代各种形式的种族主义观点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蒙古人种 新石器时代 尼格罗人种 人骨 古代中国人 成分研究 古代居民 山顶洞人 人种特征 人头骨
原文传递
新疆昭苏土墩墓古人类学材料的研究 被引量:30
11
作者 韩康信 潘其风 《考古学报》 1987年第4期503-523,541-544,共25页
前言在这个研究报告中记述的是一批从伊犁河流域中国境内一侧出土的人类学材料。这些材料是1961—1962和1976年,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考古队的同志在靠近中苏边界的昭苏夏台、波马等地土墩墓的发掘中采集的。正式的考古发掘报告尚... 前言在这个研究报告中记述的是一批从伊犁河流域中国境内一侧出土的人类学材料。这些材料是1961—1962和1976年,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考古队的同志在靠近中苏边界的昭苏夏台、波马等地土墩墓的发掘中采集的。正式的考古发掘报告尚未发表,但据自治区考古学者从出土的陶、铁器制品,墓葬形制,墓葬分布的地理位置和碳十四年代测定判断,这些土墩墓可能与公元前后几个世纪占居伊犁河流域的乌孙的遗留有关(其中个别材料也可能与塞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孙 欧洲人种 土墩墓 古人类学 人类学特征 蒙古人种 人种特征 昭苏 犬齿窝 东哈萨克斯坦
原文传递
北京市石景山区老山汉墓出土人骨的研究报告 被引量:4
12
作者 朱泓 潘其风 +3 位作者 赵福生 张全超 魏东 李法军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91-96,共6页
2000年2~11月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石景山区老山地区的一座西汉贵族墓进行了发掘 ,出土一具人骨。2002年10月 ,研究人员对该人骨进行了体质人类学、古代DNA和颅像复原等方面的研究 ,得出初步结论 :老山汉墓墓主人为一位30岁左右的女性 ... 2000年2~11月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石景山区老山地区的一座西汉贵族墓进行了发掘 ,出土一具人骨。2002年10月 ,研究人员对该人骨进行了体质人类学、古代DNA和颅像复原等方面的研究 ,得出初步结论 :老山汉墓墓主人为一位30岁左右的女性 ,其体质具有蒙古人种的特征 ,并与现代东亚蒙古人种较为接近 ;在近现代对比组中与华北近代居民的种系特征最近似 ;在古代对比组中与殷墟中小墓组所代表的中原地区先秦时期的土著居民最为接近。该个体的身高约为159.8厘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石景山区 老山汉墓 人骨 鉴定方法
原文传递
北京市石景山区老山汉墓出土颅骨的计算机虚拟三维人像复原 被引量:5
13
作者 林雪川 赵福生 +3 位作者 潘其风 魏东 张全超 方启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81-86,F003,共7页
In this paper, an ancient human skull is outlined clearly on the facial reconstruction of a woman in her 30 years old from the Han period cemetery at the Laoshan Site in Beijing City.The key technology of the facial r... In this paper, an ancient human skull is outlined clearly on the facial reconstruction of a woman in her 30 years old from the Han period cemetery at the Laoshan Site in Beijing City.The key technology of the facial reconstruction is analyzed and studied, which is used the technology of 3D reconstruction. The development of facial reconstruction and the methods related to computer virtual three dimension facial reconstruction system by test is perf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颅骨 计算机三维技术 老山汉墓
原文传递
大汶口文化居民的种属问题 被引量:9
14
作者 韩康信 潘其风 《考古学报》 1980年第3期387-404,共18页
大汶口文化是近十多年来在我国山东、苏北一带新发掘出来的一支具有地区特色,水平很高,分布比较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其绝对年代,和黄河中游广泛分布的著名仰韶文化大致相近,距今约五——六千年或稍晚。对这个史前文化的发现与研究,引... 大汶口文化是近十多年来在我国山东、苏北一带新发掘出来的一支具有地区特色,水平很高,分布比较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其绝对年代,和黄河中游广泛分布的著名仰韶文化大致相近,距今约五——六千年或稍晚。对这个史前文化的发现与研究,引起了我国考古界和史学界的普遍重视。另一方面,伴随这一文化一起出土的古代居民遗骸,也引起了人类学工作者的注意,并对其中的一些人骨材料进行了人类学的鉴定与研究。这一工作主要由已故考古所颜訚先生主持进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亚 大坟口文化 仰韶文化 组群 居民 黄河中游 人头骨 夏侯 夏威夷 亲缘系数
原文传递
殷代人种问题考察 被引量:10
15
作者 韩康信 潘其风 《历史研究》 1980年第2期89-98,共10页
殷商文明在我国及世界古代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许多国内外学者将殷代奴隶制社会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视之中国古代文明历史的象征。特别是经过殷墟遗址多次系统发掘,获得了大批珍贵的殷人物质文化资料。但是,在殷墟发掘中,还有一大批不... 殷商文明在我国及世界古代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许多国内外学者将殷代奴隶制社会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视之中国古代文明历史的象征。特别是经过殷墟遗址多次系统发掘,获得了大批珍贵的殷人物质文化资料。但是,在殷墟发掘中,还有一大批不轻易被提及的,然而十分重要的材料,这就是在发掘庞大的殷代墓葬群时出土的丰富的人类遗骸。应该说,这大批的人类遗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殷代 祭祀坑 蒙古人种 华北 史前 人头骨 人骨 现代 高加索人种 尼格罗人种
原文传递
内蒙古桃红巴拉古墓和青海大通匈奴墓人骨的研究 被引量:26
16
作者 潘其风 韩康信 《考古》 1984年第4期367-375,392,共10页
本文的颅骨材料采自两个地点,一处是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杭锦旗桃红巴拉古墓,据报告为战国时期的早期匈奴遗存;另一处是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附近发现的东汉时期的匈奴墓,该墓的随葬品中有"汉匈奴归义亲汉长"铜印一枚。交给... 本文的颅骨材料采自两个地点,一处是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杭锦旗桃红巴拉古墓,据报告为战国时期的早期匈奴遗存;另一处是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附近发现的东汉时期的匈奴墓,该墓的随葬品中有"汉匈奴归义亲汉长"铜印一枚。交给我们鉴定的颅骨数量都很少,但像大通匈奴墓这样族属明确可考的匈奴颅骨至今很少发现,因此这些为数甚少的颅骨材料对研究匈奴民族体质特征的发展变化无疑是非常珍贵的。本文先分别介绍两处颅骨材料的观察和测量分析,然后作初步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 青海大通 匈奴 体质特征 内蒙古 测量分析 蒙古人种 鼻指数 发展变化 头指数
原文传递
吉林骚达沟石棺墓人骨的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潘其风 韩康信 《考古》 1985年第10期948-956,共9页
本文的颅骨材料系三十年前发掘骚达沟遗址时所收集,原收藏在吉林省博物馆,1979年年初,由该馆送交我们鉴定研究。所有材料仅颅骨三例(二例男性,一例女性),破损严重,其中只有一例略较完整,现将形态观察和测量分析分别介绍如下。Ⅰ号颅(原... 本文的颅骨材料系三十年前发掘骚达沟遗址时所收集,原收藏在吉林省博物馆,1979年年初,由该馆送交我们鉴定研究。所有材料仅颅骨三例(二例男性,一例女性),破损严重,其中只有一例略较完整,现将形态观察和测量分析分别介绍如下。Ⅰ号颅(原编号:一区四棺),是保存较完整的一具。其破损部位主要在右面部,即右上颌骨前面自眶下缘至犬齿窝的骨质破失,暴露出上颌窦,右颧骨颊面及颧弓均破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质特征 颅骨 形态观察 东亚蒙古人种 通古斯 测量分析 面指数 鼻指数 人骨 梨状孔
原文传递
洛阳东汉刑徒墓人骨鉴定 被引量:4
18
作者 潘其风 韩康信 《考古》 1988年第3期277-283,296,共8页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于1964年春在东汉洛阳城南郊发掘了五百余座刑徒墓。发掘期间,人类学家颜訚先生曾由左崇新同志陪同亲临工地,对发掘出土的人骨作现场鉴定,不慎在工地摔了一跤,致使右小腿骨骨折,而不得不中止现场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于1964年春在东汉洛阳城南郊发掘了五百余座刑徒墓。发掘期间,人类学家颜訚先生曾由左崇新同志陪同亲临工地,对发掘出土的人骨作现场鉴定,不慎在工地摔了一跤,致使右小腿骨骨折,而不得不中止现场鉴定工作。尔后这批刑徒墓出土的骨骼就由发掘队的同志逐一编号采集,装箱运回北京。然而,由于十年动乱,颜先生又过早地弃世长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徒墓 胫骨骨折 骨性关节炎 创伤 个体数 骨骼标本 洛阳 平均死亡年龄 孔性 东汉
原文传递
柔然邻和公主遗骨的人类学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潘其风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465-468,488,共5页
河北省磁县文化馆于1978年9月至1979年6月在位于县城南郊的大冢村北,发掘清理了一座砖室壁画墓。墓室已遭盗掘,从劫后残留的遗物推断,当初下葬时的随葬品极为丰富,所幸该墓室中的一合墓志未被盗走。据墓志铭,墓主为"魏骠骑大将军... 河北省磁县文化馆于1978年9月至1979年6月在位于县城南郊的大冢村北,发掘清理了一座砖室壁画墓。墓室已遭盗掘,从劫后残留的遗物推断,当初下葬时的随葬品极为丰富,所幸该墓室中的一合墓志未被盗走。据墓志铭,墓主为"魏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长广郡开国公高妻茹茹公主闾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然 体质特征 形态特征 遗骨 鼻指数 死亡年龄 铲形门齿 年龄变化 颅骨缝 骨髓
原文传递
陕县庙底沟二期文化墓葬人骨的研究 被引量:36
20
作者 韩康信 潘其风 《考古学报》 1979年第2期255-272,共18页
本报告材料来源于1956—1957年河南陕县庙底沟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中收集的一部分人骨。据1959年《庙底沟与三里桥》的报告,这批人骨出自庙底沟二期文化墓葬。这一文化可能是"龙山早期或由仰韶到龙山的一种过渡性质的文化",... 本报告材料来源于1956—1957年河南陕县庙底沟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中收集的一部分人骨。据1959年《庙底沟与三里桥》的报告,这批人骨出自庙底沟二期文化墓葬。这一文化可能是"龙山早期或由仰韶到龙山的一种过渡性质的文化",对阐明我国黄河流域古代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具有重要意义。在这次发掘中,共发现龙山墓葬一百四十五座,人骨大部分保存较好。这些人骨的墓葬有固定的方向和葬式,全部都是单身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庙底沟 二期文化 人骨 组间差 新石器时代遗址 蒙古人种 宝鸡 华县 墓葬 鼻指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