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略谈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
- 1
-
-
作者
潘冷云
-
出处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3期134-136,148,共4页
-
文摘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他所创造、所提倡的“生活教育”中,非常重视创造的教育。陶行知先生一贯反对贩卖脱离生活、脱离实践的苍白贫乏的死知识、假知识,反对老八股和新八股,大力提倡读活的书,读真的书,主张“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师生在做中共同学习真知识,在做中协作探求真理。创造的教育,
-
关键词
陶行知
创造教育
创造精神
人民教育家
创造力
育才学校
创造活动
儿童
生活教育
教师
-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
-
题名农村工作干部见习班
- 2
-
-
作者
潘冷云
胡晓风
陶旭
徐林
-
出处
《重庆陶研文史》
2005年第3期43-44,共2页
-
文摘
一九四五年,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日战争,已接近胜利。从国际看,苏联红军攻克柏林,纳粹德国无条件投降,接着苏联正式向日本宣战,红军以雷霆万钧之势横扫日本关东军;美国在太平洋也展开攻势,节节迫近日本三岛。日本帝国主义崩溃的时候已经不远了。从国内看,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全国第七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党的路线,这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这时,被蒋介石统治着的“大后方”却是一幅“民生凋敝,民怨沸腾,民变蜂起”的“三民主义”局面,蒋介石在继续执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我党认识到要阻止抗战胜利后发生内战,必先依靠人民,特别是占人口极大多数的农民。因此,在党的七大路线的指引下,南方局要求加快在农村发动群众,为迎接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阶段作准备。
-
关键词
农村工作
新民主主义革命
日本关东军
抗战胜利后
第七次代表大会
中国人民
见习
干部
抗日战争
-
分类号
D231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F325.4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
-
题名普及教育之路
- 3
-
-
作者
潘冷云
-
机构
不详
-
出处
《重庆陶研文史》
2022年第3期9-12,共4页
-
文摘
为我国在本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普及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党中央和国务院在一九八O年就已经作出决定,全国要在一九九O年以前以多种形式基本实现初等教育的普及,经济比较发达、教育基础较好的地区,要争取提早实现。这个任务是比较艰巨的。怎样才能迅速地、有效地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普及教育,是我们当前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陶行知生前曾为普及教育精竭力。
-
关键词
普及教育
初等教育
陶行知
高度民主
高度文明
教育之路
四个现代化
社会主义
-
分类号
G6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上海育才学校的回忆
- 4
-
-
作者
潘冷云
-
机构
重庆古圣寺育才
-
出处
《重庆陶研文史》
2016年第1期79-79,共1页
-
文摘
一九四七年五月,育才学校本部由重庆迁到上海赵家花园。赵家花园附近是抗战前陶行知先生创办的山海工学团的校址。抗日战争胜利后,几位教师在当地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配合下,得到农民的赞助,办起了山海实验学校。他们本着陶行知先生的办学思想,和农民紧密结合在一起,先后办起了十几所分校。
-
关键词
育才学校
上海
抗日战争胜利后
回忆
地下党组织
实验学校
办学思想
陶行知
-
分类号
G529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
-
题名农民诗人孟根根
- 5
-
-
作者
潘冷云
-
出处
《重庆陶研文史》
2009年第1期50-51,共2页
-
文摘
一九四六年秋天,在上海市震旦大学礼堂举行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追悼大会。许多知名人士在会上作了悼词。一位不知名的普通青年农民也走上台来代表山海地区的千千万万农民对陶行知表示深切的敬意和沉痛的哀悼。您山青年狄民就是孟根根——一位在陶行知教育思想哺育下学习、成长的贫苦农民。
-
关键词
农民诗人
陶行知教育思想
青年农民
人民教育家
知名人士
上海市
学习
-
分类号
G40-092.6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教育救国,何罪之有?
- 6
-
-
作者
潘冷云
-
出处
《教育研究》
1980年第6期83-83,共1页
-
文摘
陶行知先生不是神,也不是圣贤,他生活的时代和今日有很大的不同。他的教育思想绝非十全十美.他的教育主张对今日也未见得全部适用。但我认为:用历史的观点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全面地来分析研究陶先生的教育思想还是必要的。而近来有些评论实在太缺乏这种观点和态度了。
-
关键词
教育救国
教育思想
教育主张
实事求是
陶行知
态度
历史
-
分类号
G40-092.6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
-
题名学习陶行知的新武训精神
- 7
-
-
作者
楼化蓬
潘冷云
-
出处
《教育研究》
1987年第1期69-70,共2页
-
文摘
1951年春开始的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对陶行知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批判,开了歧视、打击知识分子,否定文化遗产的先河。以后愈演愈烈,到了“文革”,更是达到了疯狂的程度。直到1984年9月5日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举行成立大会,
-
关键词
陶行知教育思想
武训精神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
学习
《武训传》
1951年
教育实践
知识分子
-
分类号
G40-092.6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