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IPC对脑损伤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
1
作者 潘化杰 刘爱贤 +2 位作者 甄巧霞 杨杰 杨傲然 《西部医学》 2024年第5期728-733,共6页
目的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对脑损伤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效果。方法通过便利抽样法选取本院2020年12月—2021年12月住院的脑损伤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9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 目的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对脑损伤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效果。方法通过便利抽样法选取本院2020年12月—2021年12月住院的脑损伤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9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及IPC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下肢康复机器人治疗,两组均在治疗3月后进行效果评价,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凝血-纤溶系统指标、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参数、DVT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下肢腘静脉、股静脉、髂外静脉平均血流速度(Vm)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IPC可有效改善脑损伤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神经功能及下肢血液流动速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纠正血液高凝状态,降低DVT发生率,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康复机器人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脑损伤 肢体运动功能障碍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载PDF
截瘫三联针法治疗脑损伤后下肢运动障碍疗效及对患者下肢肌力、深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安霞 刘畅 +2 位作者 张黎明 潘化杰 杨傲然 《陕西中医》 CAS 2023年第11期1632-1635,共4页
目的:分析截瘫三联针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治疗脑损伤后下肢运动障碍对下肢肌力、深静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影响。方法:选定92例脑损伤后下肢运动障碍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NMES治疗,观察组在对照... 目的:分析截瘫三联针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治疗脑损伤后下肢运动障碍对下肢肌力、深静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影响。方法:选定92例脑损伤后下肢运动障碍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NMES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截瘫三联针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Barthel指数(BI)评分、Fugl-Meyer评定量表(FMA)下肢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下肢肌力、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治疗后BI评分、FMA下肢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FAC分级、下肢肌力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下肢股总静脉血流量、血流峰速度、平均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截瘫三联针法联合NMES可有效改善脑损伤后下肢运动障碍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加快血液流动速度,提高下肢肌力,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下肢运动障碍 截瘫三联针法 神经肌肉电刺激 下肢肌力 深静脉血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