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探析
1
作者 张赛 潘可礼 许卫中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3-26,49,共5页
新时代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题中之义,也是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人工智能能够有效促进教学内容的丰富化和精准化,增强教学方法的新颖化和智... 新时代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题中之义,也是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人工智能能够有效促进教学内容的丰富化和精准化,增强教学方法的新颖化和智能化,推动教学场域的生动化和全程化。然而,在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人工智能冲突思政课传统教学体系、人工智能应用标准和配套机制不完善、复合型教师队伍培养力度不强等问题。为此,高校需要回归讲道理本质,打造智慧化教学模式;健全体制机制,完善智能化管理和考核体系;跨学科融合,培养复合型高能力教师队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高校 思政课教学
下载PDF
亨利·列斐伏尔的社会空间理论 被引量:107
2
作者 潘可礼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20,共8页
社会空间是一种社会性的产品,空间产品相对过剩会产生经济危机。空间实践、空间表述、表述空间构成社会空间的三元辩证组合或者三元辩证法,第三项不是前两项的简单叠加,而是对它们所假定的完整性进行拆解和重构之后,形成的一种开放的选... 社会空间是一种社会性的产品,空间产品相对过剩会产生经济危机。空间实践、空间表述、表述空间构成社会空间的三元辩证组合或者三元辩证法,第三项不是前两项的简单叠加,而是对它们所假定的完整性进行拆解和重构之后,形成的一种开放的选择项。社会空间包含着复杂的符号体系,空间三元组合类似于符号学的能指、所指、意指三项组合。身体是社会空间的生产主体,社会空间的生产从身体开始,处于异化状态的身体受权力、符号、知识三位一体控制。只有生产出社会主义差异空间,身体才能获得完全解放。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实质是城市化危机,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危机的起始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空间 空间生产 符号学 身体理论 城市化
下载PDF
论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生产和创造 被引量:5
3
作者 潘可礼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6-102,共7页
城市日常生活空间是人们以物质、文化为原料生产和创造的各种场所,它们承载着城市入的社会生活,比如日常交往、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休闲娱乐、购物消费等活动。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类似一个生命体,文化、精神是灵魂,钢筋、水泥、石块、砖... 城市日常生活空间是人们以物质、文化为原料生产和创造的各种场所,它们承载着城市入的社会生活,比如日常交往、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休闲娱乐、购物消费等活动。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类似一个生命体,文化、精神是灵魂,钢筋、水泥、石块、砖头等物质材料是这个生命体的构成部分。有了灵魂,城市日常空间才变得鲜活、有生命;若丢失了灵魂,就会患上"城市病"。资本主义以追逐利润为目的,单纯凭借物质材料批量生产出来的城市日常生活空间,是异化的、患有"城市病"的。中国特色的城市日常空间应该是人文空间,蕴含着文化设施和生命文化,应当成为人们以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念为精神原料,以钢筋、水泥等为物质原料,创造、建设出来的艺术作品般的美好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空间 城市化批判 人文空间
下载PDF
虚拟学习:赛博空间里的学习革命
4
作者 潘可礼 张海防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1-43,共3页
计算机和网络的迅速普及为人类创造出一个新型的虚拟生存空间—赛博空间。其数字化、虚拟性、超时空性的独特性质以及在学习中的广泛应用引发了一场新的学习革命,导致了学习模式、学习理念的巨大变革。为了迎接赛博空间中学习革命带来... 计算机和网络的迅速普及为人类创造出一个新型的虚拟生存空间—赛博空间。其数字化、虚拟性、超时空性的独特性质以及在学习中的广泛应用引发了一场新的学习革命,导致了学习模式、学习理念的巨大变革。为了迎接赛博空间中学习革命带来的挑战,21世纪的学习者应努力培养自己的虚拟学习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博空间 学习模式 虚拟学习
下载PDF
纪念遵义会议召开80周年座谈会综述
5
作者 潘可礼 陈玉峰 《临沂大学学报》 2015年第4期134-136,共3页
2015年1月15日是遵义会议召开80周年的纪念日。为深入研究、宣传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传承伟大的遵义会议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遵义师范学院联合举办了“纪念遵... 2015年1月15日是遵义会议召开80周年的纪念日。为深入研究、宣传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传承伟大的遵义会议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遵义师范学院联合举办了“纪念遵义会议召开80周年座谈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遵义 综述 中国共产党 历史意义 文化资源 高等学校 师范学院 价值观
下载PDF
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选择
6
作者 潘可礼 黄成献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60-61,共2页
技术创新是技术与经济联系的纽带 ,是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重要环节。技术创新是高投入与高风险并存的活动。这就要求技术创新主体必须具有强烈的技术创新欲望 ,具有一定的融资能力及抗风险承载力。只有企业才能完全承担起“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技术与经济联系的纽带 ,是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重要环节。技术创新是高投入与高风险并存的活动。这就要求技术创新主体必须具有强烈的技术创新欲望 ,具有一定的融资能力及抗风险承载力。只有企业才能完全承担起“技术创新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创新 主体创新 企业 融资能力 抗风险承载力 决策主体 投资主体
下载PDF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空间性教学模式探析
7
作者 刘海滨 潘可礼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23年第6期111-118,共8页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亲和力有待提升、课堂气氛需要进一步活跃等。思政课问题的成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之间没有形成一个具有价值关...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亲和力有待提升、课堂气氛需要进一步活跃等。思政课问题的成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之间没有形成一个具有价值关系的整体。空间性教学模式将价值和意义作为一条“红线”,把教学诸要素贯穿成一个有意义的“心物场”,能有效地解决、消除思政课堂的问题和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思政教育 思想政治课 空间性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
下载PDF
自我意识·对象性的人·现实的个人
8
作者 潘可礼 李建春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10-12,60,共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源于其存在论根基。以“现实的个人”为存在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终结了全部形而上学 ,实现了哲学的当代性。而“现实的个人”的形成则经历了“自我意识”、“对象化的人”、“现实的个人”三个阶段。与此同时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源于其存在论根基。以“现实的个人”为存在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终结了全部形而上学 ,实现了哲学的当代性。而“现实的个人”的形成则经历了“自我意识”、“对象化的人”、“现实的个人”三个阶段。与此同时 ,表征哲学存在论之现实性的“活动”也相应地经历了“自我意识的创造活动”、“对象性的活动”、“生产实践活动”三个过程。实践活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论形成的隐密的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存在论 革命性变革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的全面生产理论
9
作者 张海防 潘可礼 《兰州学刊》 CSSCI 2013年第11期202-204,共3页
马克思主义的全面生产理论包括"空间中的生产"和"空间的生产"两方面内容,前者是时间性的、历史性的,后者是地理性的、空间性的,由此决定了唯物史观应该是同时突出时间、历史和地理、空间的本真性质的历史空间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的全面生产理论包括"空间中的生产"和"空间的生产"两方面内容,前者是时间性的、历史性的,后者是地理性的、空间性的,由此决定了唯物史观应该是同时突出时间、历史和地理、空间的本真性质的历史空间唯物论,即历史空间唯物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中的生产 空间的生产 历史空间唯物主义
下载PDF
论国家文化疆域的巩固及路径拓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潘可礼 张之沧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9-129,共11页
文化疆域是人们认同某种文化的地域范围,以及这种文化所蕴含的精神世界。各种文化认同的标志将一定族群长期聚合在某一地域中,形成了带有明显文化边界的文化疆域。地理疆域被人们加工、反映和升华为理想的生活世界,融进文艺、诗歌、语... 文化疆域是人们认同某种文化的地域范围,以及这种文化所蕴含的精神世界。各种文化认同的标志将一定族群长期聚合在某一地域中,形成了带有明显文化边界的文化疆域。地理疆域被人们加工、反映和升华为理想的生活世界,融进文艺、诗歌、语言、典籍等文化形式里,成为想象的疆域。由于人们文化疆域观念不强、持有错误的语言观,以及一些地方文化分裂主义抬头等,为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提供了突破口,给国家文化疆域带来诸多安全隐患。巩固和拓展国家文化疆域,要增强主体的文化自信心,牢固树立文化疆域意识;热爱民族语言,树立“大地性”语言观,防范语言领域的帝国主义;增强主流文化影响力,以文化为纽带构建身份认同。在推动祖国实现完全统一的“动力因”中,文化认同的力量远大于经济和军事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疆域 拓展 文化认同 路径
下载PDF
亨利·列斐伏尔的三元辩证法 被引量:5
11
作者 潘可礼 张海防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79-184,共6页
三元辩证法的本真含义是“四位一体辩证法”:第一项是肯定,第二项是否定,第三项是否定之否定,第四项是分析性综合;前三项并非历时性的线性序列,而是共时性的关系构序;从第三项转变为第四项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从而再现事物整体的思维过... 三元辩证法的本真含义是“四位一体辩证法”:第一项是肯定,第二项是否定,第三项是否定之否定,第四项是分析性综合;前三项并非历时性的线性序列,而是共时性的关系构序;从第三项转变为第四项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从而再现事物整体的思维过程。三元辩证法具有空间性质,即空间性的三元辩证法。它倡导合作、共赢,反对非输既赢、零和博弈,用“亦此亦彼”的包容性逻辑替代了“非此即彼”的排斥性逻辑。列斐伏尔、大卫·哈维、爱德华·索亚等新马克思主义者,以三元辩证法为批判逻辑,开启了一股社会批判理论空间转向的思潮,显露出三元辩证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亨利·列斐伏尔 三元辩证法 包容性逻辑
下载PDF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社会空间思想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海防 潘可礼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9,共5页
社会空间是人类实践活动所创造、生产的,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真实和虚拟的场所。社会空间中存在着中心与边缘结构,中心与边缘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空间是生产力的实体要素,区域整合、生态空间的优化等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巨... 社会空间是人类实践活动所创造、生产的,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真实和虚拟的场所。社会空间中存在着中心与边缘结构,中心与边缘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空间是生产力的实体要素,区域整合、生态空间的优化等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社会空间思想,对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空间 “一带一路”倡议 空间正义
下载PDF
三元辩证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13
作者 邢慧 潘可礼 《济宁学院学报》 2021年第6期22-28,共7页
科学理念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如同走在雷鸣之前的闪电一样,照亮了人类前进的道路,推动着社会变革。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呼唤三元辩证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三元辩证法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建构逻辑,是“一分为三”与“... 科学理念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如同走在雷鸣之前的闪电一样,照亮了人类前进的道路,推动着社会变革。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呼唤三元辩证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三元辩证法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建构逻辑,是“一分为三”与“合三而一”的辩证统一体。三元辩证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关于人类美好命运何以可能的新理念。它把人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体,指明了人类命运向好的科学路径,展现出科学真理的强大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辩证法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构建
下载PDF
社会主义空间如何生成——基于亨利·列斐伏尔思想的考察
14
作者 孙晓东 潘可礼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第11期18-22,共5页
社会主义空间是人们生产和创造的美好生活空间,是内容、形式和功能的辩证统一体。在内容上,它是社会主义社会创造的作品;在形式上,它是人类生活的命运共同体;在功能上,它是“使用价值的函数”。社会主义空间的生成路径是:走“城市中心... 社会主义空间是人们生产和创造的美好生活空间,是内容、形式和功能的辩证统一体。在内容上,它是社会主义社会创造的作品;在形式上,它是人类生活的命运共同体;在功能上,它是“使用价值的函数”。社会主义空间的生成路径是:走“城市中心论”的革命道路,夺取国家政权,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统治地位;以人民群众为主体,进行空间规划和生产;聚焦空间产品的使用价值,生产出艺术品般的日常生活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亨利·列斐伏尔 社会主义空间 生成路径
下载PDF
虚拟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潘可礼 《理论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7-18,共2页
探讨了虚拟社会与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人的“类本质”的发展的关系,认为虚拟社会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指出人的全面发展终究不能在虚拟社会实现,应注意网络问题的负效应。
关键词 虚拟社会 人的全面发展 网络问题 现实社会
原文传递
走向应用21世纪哲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用性特征
16
作者 潘可礼 屠春友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0-45,共6页
哲学是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理论体系,它靠理论论证和逻辑的力量来分析最一般的规律,系统地回答关于世界最一般的问题。哲学的基本精神就在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基本经验就是注重应用。时代与实践发展,要求哲学必须... 哲学是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理论体系,它靠理论论证和逻辑的力量来分析最一般的规律,系统地回答关于世界最一般的问题。哲学的基本精神就在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基本经验就是注重应用。时代与实践发展,要求哲学必须面对现实,解答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提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 哲学发展 新趋势
原文传递
科学执政: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基本着眼点
17
作者 潘可礼 《理论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28-29,共2页
关键词 科学执政 科学思想 体制机制
原文传递
沂蒙精神视域中大学生诚信价值观的构建 被引量:1
18
作者 柳芃芃 赵坤 潘可礼 《才智》 2019年第2期103-104,共2页
以"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核心和具体内涵的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和所有中华儿女宝贵的精神财富。大学生作为即将踏入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虽然知识上的储备已经足够,但在价值观上却有着很多不足,而这其中... 以"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核心和具体内涵的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和所有中华儿女宝贵的精神财富。大学生作为即将踏入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虽然知识上的储备已经足够,但在价值观上却有着很多不足,而这其中表现最明显的就是诚信价值观方面的缺失。沂蒙精神对于大学生诚信价值观的构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沂蒙精神 大学生 诚信 价值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