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他汀联合贝特类降脂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
作者 马宏娟(综述) 潘国忠(审校)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4年第3期258-261,共4页
脂代谢紊乱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调节血脂异常在冠心病的一、二级预防中具有重要意义.高甘油三酯、低高密度脂蛋白的血脂异常是导致心血管剩留风险的重要因素.单独应用他汀类药物难以全面达标,因此就有必要联合降脂治... 脂代谢紊乱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调节血脂异常在冠心病的一、二级预防中具有重要意义.高甘油三酯、低高密度脂蛋白的血脂异常是导致心血管剩留风险的重要因素.单独应用他汀类药物难以全面达标,因此就有必要联合降脂治疗.其中他汀联合贝特类药物治疗是目前研究较为热点的课题.本文对他汀联合贝特类治疗的背景、疗效及安全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降脂治疗 心血管剩留风险 他汀 贝特
下载PDF
对氧磷酶1(PON1)及其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被引量:2
2
作者 阴文丽(综述) 潘国忠(审校)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4年第1期67-69,共3页
对氧磷酶1(PON1)是一种Ca2+依赖、高密度脂蛋白(HDL)相关性的内酯酶,它能阻止或抑制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氧化.LDL氧化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起始和进展的中心环节,所以PON1被证实具有动脉粥样硬化保护作用.PON1有多种基因多态性位... 对氧磷酶1(PON1)是一种Ca2+依赖、高密度脂蛋白(HDL)相关性的内酯酶,它能阻止或抑制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氧化.LDL氧化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起始和进展的中心环节,所以PON1被证实具有动脉粥样硬化保护作用.PON1有多种基因多态性位点,这些多态性引起基因启动子活性的差异,导致基因表达水平和PON1活性的差异,从而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重要的是,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是PON1的活性,而不是其基因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氧磷酶1 基因多态性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老龄人群中以NT—proBNP指导和症状指导治疗心衰的比较——IMI—CHF研究结果
3
作者 阴文丽(摘译) 潘国忠(审校)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4年第6期499-499,共1页
以NT-proBNP监测指导心衰的治疗强化了心衰的药物治疗,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但是,以NT-proBNP为指导的高强度的药物治疗是否会增加不良事件的风险呢?就这个问题,美国学者Wijk等对NT-proBNP指导和症状指导治疗充血性心衰的安... 以NT-proBNP监测指导心衰的治疗强化了心衰的药物治疗,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但是,以NT-proBNP为指导的高强度的药物治疗是否会增加不良事件的风险呢?就这个问题,美国学者Wijk等对NT-proBNP指导和症状指导治疗充血性心衰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进行了比较,即TIMI-CHF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T-proBNP 充血性心衰 指导治疗 老龄人群 症状 CHF IMI 药物治疗
下载PDF
NorthStar研究:NT—proBNP监测未改善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
4
作者 谢静(摘译) 潘国忠(审校)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4年第6期488-488,共1页
丹麦学者Schou等进行了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随机研究,结果发现,尽管NT—proBNP升高〉30%的患者表现出高频率的住院次数、更多的住院天数、较差的心功能分级和较低的生活质量,但增加监测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未引起药... 丹麦学者Schou等进行了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随机研究,结果发现,尽管NT—proBNP升高〉30%的患者表现出高频率的住院次数、更多的住院天数、较差的心功能分级和较低的生活质量,但增加监测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未引起药物治疗策略的改变,也未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患者 PROBNP 预后 监测 NT 收缩性 前瞻性随机研究 心功能分级
下载PDF
慢性心衰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伊伐布雷定安全吗?
5
作者 裴军斌(摘译) 潘国忠(审校)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4年第6期519-519,共1页
德国学者Reil等研究表明,LBBB(左束支传导阻滞)显著增加窦性心律且心率≥70次/min的收缩性心衰(HF)患者的心血管死亡及因心衰再住院的次数,而伊伐布雷定治疗并没有减少这类患者的心血管事件,但应用非常安全。
关键词 左束支传导阻滞 伊伐布雷定 慢性心衰 安全 心血管事件 收缩性心衰 窦性心律 LBBB
下载PDF
不同病因的高危二尖瓣反流行MitraClip后2年的结果
6
作者 马宏娟(摘译) 潘国忠(审校)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4年第6期522-522,共1页
德国科隆大学心脏中心等进行一项为期2年的观察性研究,发现成功接受二尖瓣修复术MitraClip(MC)治疗的患者,二尖瓣反流(MR)的病因影响再住院率和再干预率,但不影响死亡率。
关键词 二尖瓣反流 病因 高危 二尖瓣修复术 心脏中心 再住院率 死亡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