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旱育稀植高产栽培的生理生态研究Ⅰ.早稻肥床旱育秧苗素质及其生态生理特性 被引量:14
1
作者 林文雄 王松良 +6 位作者 梁义元 郭玉春 何水林 洪来水 郑履端 翁定河 潘增铣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6期566-570,共5页
本研究表明 ,旱育秧床中土壤好气微生物总量高于对照 ,其中好气性固氮菌、纤维分解菌、氨化细菌、有机磷分解菌、亚硝酸细菌增加了 1 .40、2 0 .67、8.0 4、74.0 0、0 .69倍 ,除脱氢酶外土壤蛋白酶、纤维素酶、磷酸酶、尿酶和蔗糖转化... 本研究表明 ,旱育秧床中土壤好气微生物总量高于对照 ,其中好气性固氮菌、纤维分解菌、氨化细菌、有机磷分解菌、亚硝酸细菌增加了 1 .40、2 0 .67、8.0 4、74.0 0、0 .69倍 ,除脱氢酶外土壤蛋白酶、纤维素酶、磷酸酶、尿酶和蔗糖转化酶活性比对照增加77.5%、51 .1 5%、47.1 2 %、43.59%、6.88% ,这有利于土壤物能转化 ,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 ,使旱育秧床土壤硝态氮、速效N、P、K比对照增加 2 7.9、2 .0 8、0 .97、0 .7倍 .同时还表明 ,旱育秧白根率高 ,根系氧化能力强 ,低节位分蘖多 ,并表现出强大的生理生化优势 ,淀粉酶、硝酸还原酶、ATP酶以及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超氧物歧化酶等保护酶含量增加 ,而丙二醛含量和膜透性比对照降低了 7.1 2 %和 43.42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旱育秧 土壤微生物 生理生态
下载PDF
我省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的引进与发展 被引量:2
2
作者 潘增铣 郑履端 +1 位作者 翁定河 季光欣 《福建农业》 1996年第5期4-5,共2页
水稻早育稀植栽培技术1992年引进我省,先在宁德、长汀、闽清、顺昌、福安等县市开展试验示范1190亩,平均亩产458公斤,比普栽亩增42公斤,亩增收节支50.5元;1993年南平、龙岩、宁德、福州4个地(市)18个县(市)试验示范12.64万亩,平均亩产45... 水稻早育稀植栽培技术1992年引进我省,先在宁德、长汀、闽清、顺昌、福安等县市开展试验示范1190亩,平均亩产458公斤,比普栽亩增42公斤,亩增收节支50.5元;1993年南平、龙岩、宁德、福州4个地(市)18个县(市)试验示范12.64万亩,平均亩产452.7公斤,比普栽亩增43公斤,亩增收节支47.62元;1994年扩展到闽东、闽西北的5个地(市)47个县,推广面积达114.857万亩,平均亩产427.1公斤,比普栽亩增34.3公斤,亩增收节支91.53元;1995年推广区域迅速扩展到全省9个地(市)67个县(市),推广面积达313.2万亩,平均亩产436.2公斤,比普栽亩增35公斤,亩增收节支96.84元。据初步统计,引进四年来全省累计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440.815万亩,平均亩增稻谷34.41公斤,全省增收稻谷1.542亿公斤,增收节支4.13亿元,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促进我省粮食稳定增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省试验、示范、推广旱育稀植栽培技术的特点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技术 水稻旱育稀植 增收节支 试验示范 秧苗素质 平均亩产 旱育秧 水稻播种面积 推广面积 推广区域
下载PDF
防止旱育秧死苗的措施
3
作者 潘增铣 翁定河 《福建农业》 1998年第2期6-6,共1页
旱育秧耐寒耐旱抗逆性强,对防止烂种烂秧培育壮秧起了很大的作用。由于发展不平衡,在技术措施上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有的地方仍有不同程度的烂种、烂根、烧苗、青枯、干枯、恶苗病等发生而造成死苗。防止旱育秧死苗的措施是: 一、严格... 旱育秧耐寒耐旱抗逆性强,对防止烂种烂秧培育壮秧起了很大的作用。由于发展不平衡,在技术措施上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有的地方仍有不同程度的烂种、烂根、烧苗、青枯、干枯、恶苗病等发生而造成死苗。防止旱育秧死苗的措施是: 一、严格选择秧地,搞好苗床肥育消毒。 严格选择秧地,提高苗床培育质量,是防止旱育秧死苗的关键。各地必须恨据肥沃、疏松、深厚、排灌方便、便于管理为原则,认真搞好秧地选择。一般不提倡稻田做苗床,以选菜地、旱地为好,如菜地、旱地较少的地方,要使用稻田做苗床的,则必须选用肥沃、疏松田,雨季地下水位离地表50厘米以下,土壤PH值5.5,背风向阳的高岸田。选地后要坚持秋冬培肥,所有的稻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育秧死苗 苗床 揭膜时间 恶苗病 烂种 青枯死苗 徒长 秧苗生长 心期 培育质量
下载PDF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新技术(二)
4
作者 潘增铣 张非梅 季光欣 《福建农业》 1994年第4期4-5,共2页
(二)掌握适时、适量播种,最佳叶龄移栽。 根据日本及国内北部的经验,旱育秧在常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7—8℃,大田移栽期平均气温14—15℃,向前推移25—28天,即为适宜播种期。我省大部分地区在2月下旬至3月初即通过这个温度。但我省早稻... (二)掌握适时、适量播种,最佳叶龄移栽。 根据日本及国内北部的经验,旱育秧在常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7—8℃,大田移栽期平均气温14—15℃,向前推移25—28天,即为适宜播种期。我省大部分地区在2月下旬至3月初即通过这个温度。但我省早稻播种期寒流频繁,各地可因地制宜适当提早播期,可比正常播种期提早15天左右。据长汀县农科所试验,早稻旱育最佳播种期为2月25日至3月1日,插秧期为4月1日至6日。又据福安市农科所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旱育稀植 最佳播种期 旱育秧 栽培新技术 插秧期 县农科所 移栽期 叶龄 播期 适宜播种期
下载PDF
发挥旱育稀植技术优势 促进水稻生产上新水平
5
作者 潘增铣 《福建农业》 1997年第4期5-5,共1页
我省水稻旱育栽培技术在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与部门通力协助下,取得了新的进展,为我省粮食增产增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996年全省推广460.87万亩,比上年扩大147.69万亩。其中早稻237.84万亩,中稻89.32万亩,晚稻107.41万亩,再生稻26.8万... 我省水稻旱育栽培技术在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与部门通力协助下,取得了新的进展,为我省粮食增产增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996年全省推广460.87万亩,比上年扩大147.69万亩。其中早稻237.84万亩,中稻89.32万亩,晚稻107.41万亩,再生稻26.8万亩,平均亩产达457.43公斤,比同片同类田普栽平均亩增产43.86公斤,增长10.60%;年总增20215.2万公斤。仅增产部分可增收32344.32万元。经全省72个点旱育稀植与普栽经济效益对比分析,旱育秧具有省秧地、省种、省工、省本、省水等优点,每亩增收节支36元。全省推广460.87万亩,可节支1.66亿元,增收3.23亿元,1996年全省推广这项技术总增收节支达4.89亿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育稀植技术 旱育秧苗床 栽培技术 水稻生产 再生稻 新水平 省水 平均亩产 晚稻 早中稻
下载PDF
水稻旱育栽培技术优势与关键技术
6
作者 潘增铣 《福建农业》 1995年第4期4-5,共2页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是我国八十年代初从日本引进的一项水稻栽培新技术,1992年引入我省。三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在农业、科委、人事部门的通力协作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效果,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 一、旱育栽培技术在...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是我国八十年代初从日本引进的一项水稻栽培新技术,1992年引入我省。三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在农业、科委、人事部门的通力协作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效果,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 一、旱育栽培技术在我省已取得显著成效 该技术1992年引进我省,仅在闽清、宁德、福安、顺昌、长汀等5县市试验,1993年示范区扩大到福州、宁德、南平、龙岩等4个地市的18个县市,1994年,迅速扩展到闽东、闽西北的5个地市47个县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技术 水稻旱育稀植 关键技术 旱育秧 温度控制 有机肥 水稻栽培 敌克松 闽西北 宽行窄株
下载PDF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新技术(一)
7
作者 潘增铣 张非梅 李光欣 《福建农业》 1994年第3期4-4,共1页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是我国从日本引进的一项水稻栽培新技术。1992年引进我省,并组织宁德、长汀、闽清、顺昌、福安等县市开展试验、示范1190亩,显示出很好的势头。1993年全省在南平、龙岩、宁德、福州等四个地(市)、18个县(市)试验示...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是我国从日本引进的一项水稻栽培新技术。1992年引进我省,并组织宁德、长汀、闽清、顺昌、福安等县市开展试验、示范1190亩,显示出很好的势头。1993年全省在南平、龙岩、宁德、福州等四个地(市)、18个县(市)试验示范12.64万亩,其中早稻10万亩,单季稻2.64万亩,并布置八个课题试验研究。两年来,在各级领导重视和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农户的努力下,取得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旱育稀植 栽培新技术 旱育 农业科技人员 常规稻 增产效果 常规育秧 秧苗素质 调酸 光温资源
下载PDF
水稻无盘旱育秧直抛技术
8
作者 潘增铣 黄国柱 +1 位作者 韩守真 李光欣 《农村新技术》 1998年第1期4-6,共3页
关键词 水稻 无盘旱育秧 直抛 管理 栽培
全文增补中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