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散文概念与大散文文体 被引量:1
1
作者 潘大华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2年第1期100-103,共4页
本文为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综述90年代以来人们对“大散文”概念认识上的分歧,实际上是对散文重“类”和重“体”认识上的分歧。笔者认为,从文体上而言,的确有一种“大”散文出现应予认定。第二部分,阐述“大散文”的艺术的审美特征,它... 本文为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综述90年代以来人们对“大散文”概念认识上的分歧,实际上是对散文重“类”和重“体”认识上的分歧。笔者认为,从文体上而言,的确有一种“大”散文出现应予认定。第二部分,阐述“大散文”的艺术的审美特征,它们是:一、大篇幅、大格局;二、大境界、大气象;三,文化内涵和文化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散文" 概念 文体 散文 定义 审美特征 文化内涵 篇幅 艺术境界
下载PDF
西部情结与文化视角——周涛散文魅力探寻之二 被引量:2
2
作者 潘大华 《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3期105-108,共4页
周涛散文的魅力 ,来自于他对西部理解的程度和实践的彻底性 ,以及他以独特的文化视角和边陲意识进行的深刻的文化反思 ,这就使周涛的散文充满了“杂交文化”的色彩和比一般游记深刻得多的文化内涵 。
关键词 文学评论 周涛 散文 艺术魅力 文化视角
下载PDF
思想独行特立的文本——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笔现象考察
3
作者 潘大华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82-85,共4页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中国文坛出现了一种学人参与的“新现象”——随笔 ,大有与叙事、抒情的散文并驾比肩的趋势。本文分析了这种思想性随笔繁荣的原因 。
关键词 20世纪90年代 随笔 中国 散文创作 反思意识 质疑意识 思想性 批判意识
下载PDF
论诗的哲理意蕴
4
作者 潘大华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1期94-98,共5页
抒情诗的哲理意蕴是诗耐读而有价值的体现。诗的“理”与“情”在诗中是相辅相成的。但诗中之“理”不是说教,硬贴。
关键词 哲理 情感 形象
下载PDF
“奶酪”哲学与穿越“玉米地”智慧——《谁动了我的奶酪》与《穿越玉米地》的比较阅读
5
作者 潘大华 《学习月刊》 2002年第11期50-51,共2页
2001年9月,中信出版社翻译出版了一本全球销量已达二千万册的小册子——《谁动了我的奶酪》,作者斯宾塞·约翰逊是美国的一位医学博士,他以一个简单的童话故事阐述了一个现代人或企业如何面对千变万化的世界而求得生存与成功的道理... 2001年9月,中信出版社翻译出版了一本全球销量已达二千万册的小册子——《谁动了我的奶酪》,作者斯宾塞·约翰逊是美国的一位医学博士,他以一个简单的童话故事阐述了一个现代人或企业如何面对千变万化的世界而求得生存与成功的道理,让人顿开茅塞。该书在中国一发行,立即掀起了一股"奶酪"风暴,连新闻媒体也把"奶酪"一词当成了最时髦的语言。2002年4月,浙江人民出版社推出了"中国第一本财商寓言"《穿越玉米地》,作者是写过《大败局》的吴晓波。这本书起源于他在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创业企业培训班讲课。当时,一位总经理学员提问:"你能用最简洁的语言告诉我们,企业经营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对于这样一个简言难答的问题,作者讲述了一个有关玉米地的寓言,其实也是一场竞争游戏,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于是就有了这本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酪 寓言 乳制品 民间文学 玉米田 玉米地 规避风险 社会科学 哲学
下载PDF
中国“三农”现状的实话实说
6
作者 潘大华 《学习月刊》 2002年第7期50-51,共2页
一个社会学工作者,运用"由下而上"的调查方式,历时四个多月,深入河南农村、乡镇,对中国的"三农"以及"三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将沿途所见所闻、所思所虑以日记体的形式写出,一出版就引起... 一个社会学工作者,运用"由下而上"的调查方式,历时四个多月,深入河南农村、乡镇,对中国的"三农"以及"三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将沿途所见所闻、所思所虑以日记体的形式写出,一出版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它就是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农村 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 农民 劳动者 土地家庭承包制 乡村民主
下载PDF
历史缝隙中的诗歌生态——20世纪60年代初期抒情诗回眸与审视
7
作者 潘大华 《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3年第3期46-50,共5页
20世纪60年代初期(1961~1963年)中国诗歌出现了短暂的繁荣局面。一些诗人以自然风光、田园山水和边塞风情为题材,写出了一些清新隽永、充满诗情画意的抒情诗。本文分析了这一时段诗歌的主要审美特征,剖析了其繁荣的原因以及不足之处,... 20世纪60年代初期(1961~1963年)中国诗歌出现了短暂的繁荣局面。一些诗人以自然风光、田园山水和边塞风情为题材,写出了一些清新隽永、充满诗情画意的抒情诗。本文分析了这一时段诗歌的主要审美特征,剖析了其繁荣的原因以及不足之处,强调了时代环境对于诗歌生态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60年代初 中国 抒情诗 审美特征 田园山水 边塞风情 题材
下载PDF
留学思维与文凭批判——读徐小平《图穷对话录》和《黄金是怎样炼成的》
8
作者 潘大华 《学习月刊》 2003年第3期47-48,共2页
一个北京著名中学的毕业生,因高考发挥失常,没有考取名牌大学,只就读于一所一般的大学。为了挽回面子,她把毕业后迅速出国当成了唯一的目标,甚至不惜走已被大多数青年不屑的找老外结婚出国之路。在与徐小平多次艰难对话后,终于改变了初... 一个北京著名中学的毕业生,因高考发挥失常,没有考取名牌大学,只就读于一所一般的大学。为了挽回面子,她把毕业后迅速出国当成了唯一的目标,甚至不惜走已被大多数青年不屑的找老外结婚出国之路。在与徐小平多次艰难对话后,终于改变了初衷,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脱颖而出,被美国一家在华的金融公司录用。她决定在国内积累几年经验后再出国深造。后来她碰到徐小平不禁感慨地说:“两年前能够在新东方遇见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小平 对话录 文凭
下载PDF
发现:新闻写作成功的关键
9
作者 潘大华 《写作(中)》 1999年第2期21-22,共2页
记者的成功与否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发现”的多少和深浅。从“隐性新闻”中发现金子关于“新闻”的概念,我们的新闻界和教科书阐释不少。较为认定的是陆定一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个定义从总体上看是准确而... 记者的成功与否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发现”的多少和深浅。从“隐性新闻”中发现金子关于“新闻”的概念,我们的新闻界和教科书阐释不少。较为认定的是陆定一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个定义从总体上看是准确而精炼的,但它强调“新近发生”,让人易于偏向于对新闻的动态、显性的理解,甚至滋生依赖感,满足于这种显性新闻的采访。笔者以为,要全面理解这一概念,还应当结合另外两个定义,其一是王中的“新闻是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闻 新闻写作 全面理解 新闻记者 显性 发现能力 事实 定义 采访 隐性
下载PDF
一部有新意有深度的小说讲稿——王安忆《心灵世界》读后
10
作者 潘大华 《写作(中)》 1998年第6期26-26,共1页
王安忆的《心灵世界》(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是她在复旦大学讲学的教案结集。它不同一般的写作讲义的地方在于:熔小说理论、小说创作和小说鉴赏于一炉,带领你走进小说的世界,去品味小说,去探索小说,去悟得小说写作的技巧。王... 王安忆的《心灵世界》(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是她在复旦大学讲学的教案结集。它不同一般的写作讲义的地方在于:熔小说理论、小说创作和小说鉴赏于一炉,带领你走进小说的世界,去品味小说,去探索小说,去悟得小说写作的技巧。王安忆对小说的理解是独特的,她认为小说不是现实,而是个人的“心灵世界”,这个世界有着另一种规律、原则、起源和归宿。这个心灵世界的价值,就在于开拓了精神空间,建筑了精神宫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灵世界 王安忆 小说鉴赏 小说创作 小说写作 小说理论 精神空间 讲稿 作家 深度
下载PDF
诗与逻辑
11
作者 潘大华 《写作(中)》 1997年第3期8-9,共2页
诗与逻辑的关系,似乎是一种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关系。诗歌是自由的鸟儿,它张开形象思维的翅膀,在诗的天地里无拘无柬地飞翔。出于诗意和情感的需要,作者笔下的事物形象常常出现与事理逻辑相抵牾的变形、夸张,以诗化逻辑或情感逻辑代... 诗与逻辑的关系,似乎是一种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关系。诗歌是自由的鸟儿,它张开形象思维的翅膀,在诗的天地里无拘无柬地飞翔。出于诗意和情感的需要,作者笔下的事物形象常常出现与事理逻辑相抵牾的变形、夸张,以诗化逻辑或情感逻辑代替生活逻辑。另一方面,诗又有皈依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与逻辑 对立统一 形象思维 逻辑思维 相互依存 情感逻辑 诗歌 夸张 诗化 生活逻辑
下载PDF
艺术感受与文学写作
12
作者 潘大华 《写作(中)》 1995年第4期5-7,共3页
汪曾祺的一个短篇小说中有这样一个细节:一个喜欢钓鱼的医生在湖边垂钓,有病人来了,他把鱼杆往那一搁就去给病人看病了。蓦地,一只钢蓝色的蜻蜒飞来,停立在鱼杆之上。“你想一想那个画面,非常静,非常宁静。要是没有这个蜻蜒飞来往鱼杆... 汪曾祺的一个短篇小说中有这样一个细节:一个喜欢钓鱼的医生在湖边垂钓,有病人来了,他把鱼杆往那一搁就去给病人看病了。蓦地,一只钢蓝色的蜻蜒飞来,停立在鱼杆之上。“你想一想那个画面,非常静,非常宁静。要是没有这个蜻蜒飞来往鱼杆上一站的话,你就感觉不到那个宁静。那个蜻蜒,钢蓝色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写作 艺术感受能力 艺术感觉 艺术感受力 短篇小说 感情 宁静 艺术体验 文学作品 创作
下载PDF
哲理诗谈片
13
作者 潘大华 《写作(中)》 1994年第7期16-17,共2页
1。哲理诗,总是向我们展示一个哲理美和诗意美的世界,它是诗化的哲理,哲理化的诗。哲理诗如一枚果子,哲理是它的内核。它的哲理内蕴。
关键词 哲理诗 诗意美 傅天琳 卞之琳 顾城 人在楼上 看云 造语 诗美 玄语
下载PDF
体育新闻的魅力何在——从两则体育新闻的比较谈起
14
作者 潘大华 《写作(中)》 1994年第1期32-33,共2页
体育事业的飞跃发展,体育新闻越来越为读者所喜爱。如何写好体育新闻,使之具有磁石般吸引人的魅力。
关键词 体育新闻 体育事业 新闻背景 体育比赛 潘兵 《新民晚报》 中国青年报 新闻素材 体育明星 运会
下载PDF
抽象·概括·具体——应用文写作的三个关键词
15
作者 潘大华 《阅读与写作》 2011年第8期29-31,共3页
如何写好应用文,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但简而言之,也可以用六个字来加以概括,那就是“抽象、概括、具体”。理解和把握了这三个词的内涵,我以为就掌握了应用文写作的关键,同时也是领会了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宗旨。所谓抽象,是人... 如何写好应用文,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但简而言之,也可以用六个字来加以概括,那就是“抽象、概括、具体”。理解和把握了这三个词的内涵,我以为就掌握了应用文写作的关键,同时也是领会了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宗旨。所谓抽象,是人脑从具体事物中抽取出一般的本质属性,而将非本质属性分离出来的过程。它依赖于抽象思维,经过这种“舍弃”和“抽取”的过程,于“象中取义”,于是形成了概念,有了概念就可以构成判断,然后可以进行推理。这样的“概念——判断——推理”过程,才使得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完成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抽象思维过程,其实也是一种分析和演绎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文写作教学 抽象思维 关键词 客观事物 感性认识 思维过程 概念 属性
下载PDF
以古文的“桥墩”架起文化的“桥梁”
16
作者 潘大华 《师道(人文)》 2007年第3期24-25,共2页
大学语文课程,其目的是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母语”水平——对汉语语文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事实证明,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不仅是一种“补课”的需要,而且是从全面培养“人”的战略角度考虑的必然选择。它对于增强人文精神、... 大学语文课程,其目的是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母语”水平——对汉语语文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事实证明,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不仅是一种“补课”的需要,而且是从全面培养“人”的战略角度考虑的必然选择。它对于增强人文精神、人格力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从1981年以来,全国许多高校开设了大学语文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语文课程 当代大学生 桥梁 文化 桥墩 古文 表达能力 事实证明
下载PDF
春暖花开 大学梦圆
17
作者 潘大华 《师道(人文)》 2008年第7期4-6,共3页
1978-2008,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华大地风云激荡,沧桑巨变。
关键词 梦想 师范 大学 改革开放
下载PDF
幽默:诗的独特抒情领域 被引量:4
18
作者 潘大华 《创作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15-17,共3页
诗,是从生活大地蒸腾出来的彩云和虹霓,应当多姿多态,多色多彩,变幻无穷,呈现出多层面的抒情特质和格调。但纵观从古至今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诗的抒情特质和格调显得十分单调和狭窄,诗的幽默意趣似不多见。这应当从历史和现实上去寻找... 诗,是从生活大地蒸腾出来的彩云和虹霓,应当多姿多态,多色多彩,变幻无穷,呈现出多层面的抒情特质和格调。但纵观从古至今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诗的抒情特质和格调显得十分单调和狭窄,诗的幽默意趣似不多见。这应当从历史和现实上去寻找原因。 首先从历史上看,在正统保守的儒家学说薰陶之下,一个以“庄”为抒情特质的严肃抒情格调左右着诗坛,压制着或阻碍着诸如幽默感之类的其它抒情特质的生长。尽管孔子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但幽默感所固有的调侃而含讽刺之意,是与儒家的“温柔敦厚”的诗教所抵牾和不容。那种含有幽默谐趣的诗顶多只能划入“打油诗”之列而入另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柔敦厚 诗可以兴 诗教 变幻无穷 虹霓 儒家学说 从古至今 历史时期 新诗发展 七步诗
下载PDF
生命之树长绿——周涛散文魅力探寻之一 被引量:1
19
作者 潘大华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9-21,共3页
关键词 文学评论 散文 周涛 艺术魅力 生命 意识
下载PDF
话题报道:一种跨文体写作的新闻文体 被引量:1
20
作者 潘大华 《阅读与写作》 2002年第4期36-37,共2页
在时下新闻教科书认定的新闻文体中,新闻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消息(新闻),一类为通讯。这只是大范畴的分类,具体而言,消息(新闻)又可分为动态消息、经验消息、解释性消息、述评性消息、人物消息等;而通讯则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 在时下新闻教科书认定的新闻文体中,新闻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消息(新闻),一类为通讯。这只是大范畴的分类,具体而言,消息(新闻)又可分为动态消息、经验消息、解释性消息、述评性消息、人物消息等;而通讯则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特写等,这从理论上看似乎很清晰,但用这些“尺子”去衡量具体的新闻文体时,却是那样的勉强、生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文体 动态消息 工作通讯 教科书 一般 清晰 具体 跨文体写作 特写 人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