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LabVIEW与PLC 的自动锁螺丝系统设计
1
作者 潘宝君 徐海潜 刘媛媛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4年第28期127-130,共4页
在工业生产中,有相当多的产品组件组装需要进行螺丝锁付,例如汽车座椅控制器的螺丝锁付、汽车域控制器的螺丝锁付及汽车仪表的螺丝锁付等,在产品的螺丝锁付这道工序上人工操作所占用的比例仍然较高,研究如何尽可能地使用自动化设备代替... 在工业生产中,有相当多的产品组件组装需要进行螺丝锁付,例如汽车座椅控制器的螺丝锁付、汽车域控制器的螺丝锁付及汽车仪表的螺丝锁付等,在产品的螺丝锁付这道工序上人工操作所占用的比例仍然较高,研究如何尽可能地使用自动化设备代替人工实现这些繁忙的螺丝锁付工作成为迫切的需要。针对上述问题该文设计一种基于LabVIEW和PLC的自动锁螺丝系统,该系统以LabVIEW作为上位机平台,PLC作为执行机构,通过上位机和PLC协同控制工业机器人实现产品的螺丝锁付功能。在实际的生产中验证该系统具有一定的可靠性,该控制系统的应用使操作人员从繁忙的操作中解脱出来,可极大地提高产线的生产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BVIEW PLC 工业自动化 工业机器人 硬件系统
下载PDF
膜诱导技术在慢性骨缺损创伤治疗中的应用
2
作者 郑春明 张佰君 +4 位作者 潘宝君 张俭 卜晓峰 姜玲玲 苏铁男 《世界复合医学》 2023年第3期146-148,152,共4页
目的分析膜诱导技术在慢性骨缺损创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2021年8月黑龙江省牡丹江林业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慢性骨缺损创伤患者,将其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4例,实施传统骨缺损治疗方法,观察组3... 目的分析膜诱导技术在慢性骨缺损创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2021年8月黑龙江省牡丹江林业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慢性骨缺损创伤患者,将其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4例,实施传统骨缺损治疗方法,观察组36例,实施膜诱导骨损伤诊疗技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愈合时间、关节功能评分以及术后3个月感染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6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077,P<0.05)。影像学平均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的WBC、CRP、ESR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患者HSS、Baird-Jackson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膜诱导骨损伤诊疗技术有助于增强慢性骨缺损修复的抗感染效果,缩短创面愈合时间,促进改善患肢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诱导技术 慢性骨缺损创伤 抗生素 骨感染
下载PDF
自适应时间窗心磁源重构的方法研究
3
作者 潘宝君 朱俊杰 《软件》 2019年第11期43-48,共6页
在使用线性约束最小方差(LCMV)波束形成器重构心脏磁场电流源的研究中,为了解决时间窗过大或者太小造成心脏电流源遗漏的问题,文中提出一种自适应时间窗波束形成的心磁源重构方法。该方法通过不断的调整时间窗得到相应的功率谱,然后求... 在使用线性约束最小方差(LCMV)波束形成器重构心脏磁场电流源的研究中,为了解决时间窗过大或者太小造成心脏电流源遗漏的问题,文中提出一种自适应时间窗波束形成的心磁源重构方法。该方法通过不断的调整时间窗得到相应的功率谱,然后求出功率谱中所有的局部极大值,当局部极大值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比值达到最小时,此时对应的时间窗为源重构的最佳时间窗。在仿真实验中,用固定时间窗和自适应时间窗波束形成方法分别对两个和三个电流偶极子产生的心磁数据进行了重构,结果表明,自适应时间窗波束形成方法在两种情况下都具有较好的源重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磁源重构 波束形成 线性约束最小方差 逆问题 心磁源成像
下载PDF
微型钢板在断指再植中的应用体会 被引量:1
4
作者 潘宝君 孙承东 寻之鹏 《中国医疗前沿(学术版)》 2008年第4期79-,共1页
目的探讨应用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断指再植中指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指骨骨折28例35处,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随访12~18个月所有骨折均骨性愈合。手指功能按照TAM评定标准,优良率8912%。结论微型钢板内固定治... 目的探讨应用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断指再植中指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指骨骨折28例35处,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随访12~18个月所有骨折均骨性愈合。手指功能按照TAM评定标准,优良率8912%。结论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指骨骨折可良好复位,固定牢靠,有利于手指功能恢复,可取得满意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指 再植 微型钢板
下载PDF
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胫骨外露创面
5
作者 潘宝君 孙承东 寻之鹏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40-42,共3页
目的:应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胫骨外露临床效果。方法:2003-05~2007-06,应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对35例胫骨外露皮肤缺损患者进行修复。结果:术后35例皮瓣全部成活。23例皮瓣经8个月~3年随访,皮瓣质地、... 目的:应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胫骨外露临床效果。方法:2003-05~2007-06,应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对35例胫骨外露皮肤缺损患者进行修复。结果:术后35例皮瓣全部成活。23例皮瓣经8个月~3年随访,皮瓣质地、色泽与周边组织相似,无臃肿,行走和体力劳动后皮肤无破损。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质地良好,手术切取操作简便,成活率高,不损伤主要血管,是修复小腿中下段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神经 外科皮瓣 修复
下载PDF
人道主义视野中的早期技术哲学 被引量:1
6
作者 朱春艳 潘宝君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7,共7页
技术哲学诞生于人道主义彰显的时代,卡尔·米切姆将早期的技术哲学划分为工程的技术哲学和人文的技术哲学,这两种传统的技术哲学从各自的角度展现了其人道主义的本质。工程的技术哲学一方面从人道主义出发来探讨技术的本质,另一方... 技术哲学诞生于人道主义彰显的时代,卡尔·米切姆将早期的技术哲学划分为工程的技术哲学和人文的技术哲学,这两种传统的技术哲学从各自的角度展现了其人道主义的本质。工程的技术哲学一方面从人道主义出发来探讨技术的本质,另一方面认为技术有助于人类践行人道主义,但这里的“技术”是抽象的、大写的、一般的,缺乏对具体的、经验的、个别的技术的分析;人文的技术哲学基于人道主义的态度对技术采取一种批判的、否定的态度,认为现实中的技术是不人道的,需要代之以一种崭新的、人道的“技术”,但这种“技术”充满空想,不切实际。正是基于早期技术哲学的人道主义本质及其存在的问题,技术哲学在其随后的发展中发生了经验与伦理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道主义 技术哲学 技术 卡尔·米切姆
下载PDF
技术时代的主体消弭与重构
7
作者 李宏伟 潘宝君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5期60-64,69,共6页
人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社会存在,主体间性是人类的基本存在方式,这种主体间性的存在方式是由技术塑造的。正如海德格尔所言,新时代的技术不仅仅是"解蔽",更是"遮蔽"和"座架"。技术"座架"使人的主... 人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社会存在,主体间性是人类的基本存在方式,这种主体间性的存在方式是由技术塑造的。正如海德格尔所言,新时代的技术不仅仅是"解蔽",更是"遮蔽"和"座架"。技术"座架"使人的主体性日渐消弭,人将不人;然而,作为人,必须重构主体性。人类依赖技术而生,主体性的重构也必须在技术时代的发展转向中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时代 主体 消弭 重构
下载PDF
后现象学与实用主义:可能会比你认为的更具相关性?
8
作者 拉里.A.希克曼 李宏伟 潘宝君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7期7-11,共5页
在这篇关于伊万·塞林格(Evan Selinger)《后现象学:对伊德的批判指南》一书的评论中,我将以卡尔·米切姆(Carl Mitcham)的观点为出发点,他认为唐·伊德(Don Ihde)的"后现象学(postphenomenology)","既对实... 在这篇关于伊万·塞林格(Evan Selinger)《后现象学:对伊德的批判指南》一书的评论中,我将以卡尔·米切姆(Carl Mitcham)的观点为出发点,他认为唐·伊德(Don Ihde)的"后现象学(postphenomenology)","既对实用主义形成挑战,也受到实用主义的挑战"。我将以此为出发点,分四点对后现象学与实用主义似乎一致的地方进行讨论。然后,再列两点来阐述我所信奉的观点,即实用主义提供的方案比后现象学的更具有社会性(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用主义 后现象学 杜威 伊德 海德格尔 工具主义
下载PDF
作为过程的“机器”:马克思与米切姆机器思想比较研究
9
作者 朱春艳 潘宝君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10期16-20,共5页
“机器”是马克思与米切姆技术哲学思想的交叉点。米切姆和马克思都通过对历史的考察,详细描述了机器的一般形态,他们都讨论了机器与工具的差别,并最终都就机器的本质和社会作用给出了各自的回答。在米切姆看来,“作为过程的机器”是一... “机器”是马克思与米切姆技术哲学思想的交叉点。米切姆和马克思都通过对历史的考察,详细描述了机器的一般形态,他们都讨论了机器与工具的差别,并最终都就机器的本质和社会作用给出了各自的回答。在米切姆看来,“作为过程的机器”是一种物体形态的技术;而马克思则最终落脚于机器在工业革命中的革命性作用。通过对两位思想家相关论述的比较可发现,马克思“机器”概念的革命性意义恰恰在于机器的过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 过程 革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