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如何开展科幻主题展览创作——中国科技馆第一期“论道科普”展览创新沙龙活动侧记
1
作者 孙晓军 潘希鸣 +2 位作者 鲍世明 赵焕 毛立强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 2024年第2期77-82,共6页
中国科技馆“论道科普”展览创新沙龙系列活动旨在探索科技馆展览创新的路径。2024年1月30日举办的首期沙龙活动以“科幻主题展览创作”为议题,来自科幻创作、科学研究、科普传播、艺术设计和游戏开发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展开深入探讨,一... 中国科技馆“论道科普”展览创新沙龙系列活动旨在探索科技馆展览创新的路径。2024年1月30日举办的首期沙龙活动以“科幻主题展览创作”为议题,来自科幻创作、科学研究、科普传播、艺术设计和游戏开发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展开深入探讨,一致认为科幻元素不仅能够提升展览的吸引力,还能增强科普效果,满足公众对前沿科技的科普需求。与会专家同时针对科幻展览创作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思路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馆 展览创新 科幻展览 关键核心技术
下载PDF
当代中国科普电视节目与科普短视频之叙事差异分析 被引量:19
2
作者 潘希鸣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6-103,共8页
科普类电视节目与科普类短视频作为当下大众媒介中重要的两种科普文本具有相同的社会价值与人文追求,同时也具有各自相对独特的叙事特点。从叙事话语看,基于文化与技术的差别,二者表现出官方与草根、线性与点状、教化与实用的差异。从... 科普类电视节目与科普类短视频作为当下大众媒介中重要的两种科普文本具有相同的社会价值与人文追求,同时也具有各自相对独特的叙事特点。从叙事话语看,基于文化与技术的差别,二者表现出官方与草根、线性与点状、教化与实用的差异。从叙事结构看,电视科普节目作为传统的科普文本,历经了从“说教式”“故事化”到“真人秀”等叙事模式的转变。而科普短视频则更强调叙事的空间性,偏向于散点式叙事结构。在叙事视角上,科普短视频相较科普电视节目更趋向平民化与多元化,具体体现在讲述者的平民化以及创作视角的平民化、多元化上。虽然科普电视节目与科普短视频具有各自的叙事学特征,也各自覆盖不同的受众群体,但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两者更不断结合,出现科普电视节目进军短视频领域,短视频创作思路改变电视节目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普短视频 科普电视节目 科学传播 叙事学
下载PDF
当代科普类电视节目的审美转型 被引量:4
3
作者 潘希鸣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3期85-92,共8页
科普类电视节目作为较早出现在中国电视荧幕的节目类型之一,担当着电视作为大众媒介进行科学普及的使命,也在电视媒介的发展过程中经历着形式与内容的嬗变。特别是在大众文化兴起,消费社会业已形成,媒介技术不断演进的当下,科普类电视... 科普类电视节目作为较早出现在中国电视荧幕的节目类型之一,担当着电视作为大众媒介进行科学普及的使命,也在电视媒介的发展过程中经历着形式与内容的嬗变。特别是在大众文化兴起,消费社会业已形成,媒介技术不断演进的当下,科普类电视节目发生着多方面的审美转型。既有传受关系层面的“传者主体思维”的大众化审美转向,也有节目本体的多维度审美转向,包括节目形式的景观化转型、节目模式的“真人秀”转型、节目风格的对抗性转型等,以及节目受众的多重审美转变。对当代科普类电视节目审美转型的探索既是业界创作生产所必须面对的命题,也是学界研判以科普类节目为代表的电视节目审美追求与发展走向所必须回应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普节目 审美转型 科学普及
下载PDF
构筑科学与艺术的共同体——当下科学秀表演之本体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潘希鸣 《民主与科学》 2019年第2期47-50,共4页
在多元的科学教育形式中,科学秀(Science Show)作为现今国际流行的科学表演形式愈发令人瞩目。它将科学实验包含的教育元素与互动表演包含的艺术元素相融合,通过科学实验、道具、甚至展品展项,给予观众新奇有趣甚至魔幻的审美感受,并引... 在多元的科学教育形式中,科学秀(Science Show)作为现今国际流行的科学表演形式愈发令人瞩目。它将科学实验包含的教育元素与互动表演包含的艺术元素相融合,通过科学实验、道具、甚至展品展项,给予观众新奇有趣甚至魔幻的审美感受,并引发关于科学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与艺术 表演形式 本体研究 共同体 教育形式 艺术元素 科学实验 SHOW
下载PDF
科普影视的审美转向与叙事策略 被引量:2
5
作者 潘希鸣 《学会》 2018年第7期56-61,共6页
随着科普影视的不断成长,担当科学普及使命的影视作品经历着由形式至内容,由传者至受者,由目的性至日常化,由单向度至多重性的审美创作与传播转向。本文在梳理科普影视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对当下科普影视生态与审美转向予以整体分析,并从&... 随着科普影视的不断成长,担当科学普及使命的影视作品经历着由形式至内容,由传者至受者,由目的性至日常化,由单向度至多重性的审美创作与传播转向。本文在梳理科普影视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对当下科普影视生态与审美转向予以整体分析,并从"传者主体思维"的大众化审美转向,影像本体的多维度审美转向以及受众审美与解读的差异化转向等三个维度作具体阐释。基于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探索符合审美趋势的叙事策略,实现科普影视科学与艺术的再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普影视 审美文化 叙事学 传播学
下载PDF
融媒体时代生活科普类节目的发展创新——以央视综合频道《生活圈》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潘希鸣 《学会》 2022年第1期60-64,共5页
在融媒体时代,旨在服务大众的生活科普类节目如何突出困境,找寻创新发展之路,成为电视从业者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作为转型升级的成功代表,中央电视台《生活圈》节目通过内容创新、形式创新与平台创新三个维度的探索,实现了节目生产模... 在融媒体时代,旨在服务大众的生活科普类节目如何突出困境,找寻创新发展之路,成为电视从业者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作为转型升级的成功代表,中央电视台《生活圈》节目通过内容创新、形式创新与平台创新三个维度的探索,实现了节目生产模式的新突破,形成了融媒体背景下电视节目多维度交互机制,建构了旨在服务全民的大科普平台,成为当下生活科普类节目发展与创新的重要镜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科普类节目 科普 融媒体
下载PDF
当代科技馆展品叙事的审美创新--以中国科技馆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潘希鸣 《今日科苑》 2021年第3期85-89,共5页
科技馆是进行科学普及的主要场所,也是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阵地。陈列于科技馆的展品展项则是实现科技馆科学普及要义的关键所在,亦是沟通科技馆与大众的重要媒介。随着大众媒介的不断演进,特别是媒介融合的加速与互联网技术的发... 科技馆是进行科学普及的主要场所,也是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阵地。陈列于科技馆的展品展项则是实现科技馆科学普及要义的关键所在,亦是沟通科技馆与大众的重要媒介。随着大众媒介的不断演进,特别是媒介融合的加速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加之大众文化的兴起,以及"读图时代""视觉时代"的到来,科技馆的展品叙事也相应地发生了调整与转变。因此,对展品叙事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以中国科技馆为例,从展品叙事切入,通过融媒体叙事、影像化叙事以及故事化叙事三个维度,探索当代科技馆展品叙事的审美创新,以期勾勒出新时期科技馆展品创作、传播的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馆 科学普及 展品审美
下载PDF
网络综艺节目的青年亚文化研究——以《奇葩说》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潘希鸣 《传播力研究》 2018年第35期26-26,共1页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迭代发展,大众传媒在网络文化的浸润下发生着多重转变。网络综艺节目作为当下大众传媒文本的典型代表,契合了网络用户年轻化、多样化的审美需求。在此基础上,现代青年亚文化逐渐兴起,并借由与新媒介技术的联系,形成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迭代发展,大众传媒在网络文化的浸润下发生着多重转变。网络综艺节目作为当下大众传媒文本的典型代表,契合了网络用户年轻化、多样化的审美需求。在此基础上,现代青年亚文化逐渐兴起,并借由与新媒介技术的联系,形成大众传媒语境下的新文化景观。基于此,本文以网络综艺节目《奇葩说》为切入,剖析网络综艺节目中的青年亚文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综艺节目 青年亚文化 奇葩说
下载PDF
基于科技馆场景的科学家主题电视节目的探索创新--以中国科技馆《党史里的科学家》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潘希鸣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 2022年第4期8-17,共10页
为承担弘扬科学家精神的使命,中国科技馆推出系列节目《党史里的科学家》,结合科技馆资源优势及现实需求,从节目形式、内容叙事与传播路径等全维度实现创新突破。这次探索为当代科学家题材电视节目创作、科普创作提供了新思路,更为媒介... 为承担弘扬科学家精神的使命,中国科技馆推出系列节目《党史里的科学家》,结合科技馆资源优势及现实需求,从节目形式、内容叙事与传播路径等全维度实现创新突破。这次探索为当代科学家题材电视节目创作、科普创作提供了新思路,更为媒介融合时代建构实体场馆与媒介的全新关系,通过科普影视作品将科普场馆、媒介、科技工作者与大众有机联系起来,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创作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家精神 科技馆 科普创作 媒介融合
下载PDF
论张艺谋的晚会创作艺术观——以G20峰会文艺晚会《最忆是杭州》为例
10
作者 潘希鸣 《传媒论坛》 2019年第2期161-162,共2页
从电影到晚会,张艺谋不断将其富有个性的艺术观念、美学思考融入创作与实践。与电影不同的是,张艺谋所创作的晚会艺术,尤其是景观晚会作品多承担着高度的政治责任、国家意识以及文化使命。不论是印象系列实景山水晚会、奥运开闭幕式晚会... 从电影到晚会,张艺谋不断将其富有个性的艺术观念、美学思考融入创作与实践。与电影不同的是,张艺谋所创作的晚会艺术,尤其是景观晚会作品多承担着高度的政治责任、国家意识以及文化使命。不论是印象系列实景山水晚会、奥运开闭幕式晚会,还是国际会议文艺晚会,其作品透过电视媒介的二度创作似已成为节庆盛典、国家形象的电视名片。本文从G20峰会文艺晚会切入,旨在分析张艺谋独特的晚会艺术观念以及厚重的文化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艺谋 景观晚会 艺术观 电视文化
下载PDF
新媒体在科技传播中的美学意义
11
作者 潘希鸣 《科协论坛》 2018年第8期15-18,共4页
新媒体的发展既继承了传统媒体之优势,又使媒介功能得以延拓。作为数字化时代重要的传播工具,其自身优势不言而喻。当新媒体与科技传播相交融时,一方面给予科技以美学之姿,另一方面彰显出人文关怀的厚重价值。本文以美学视角切入,旨在... 新媒体的发展既继承了传统媒体之优势,又使媒介功能得以延拓。作为数字化时代重要的传播工具,其自身优势不言而喻。当新媒体与科技传播相交融时,一方面给予科技以美学之姿,另一方面彰显出人文关怀的厚重价值。本文以美学视角切入,旨在透过对新媒体与科技传播相关实践的探讨,思索科技"审美场"的意义本真,以期探寻洞开科技之美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科技传播 人文关怀 审美场域
下载PDF
电视剧学刊批评与网络批评的差异性探析
12
作者 王黑特 潘希鸣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2-96,共5页
电视剧的学刊批评与网络批评同属于批评话语体系,两者都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电视剧艺术的发展,呈共生之态,但又在诸多层面存在着较大差异。电视剧学刊批评与网络批评从批评生态环境、批评主体特征到批评形态特征等,都存在诸多分野。特别是... 电视剧的学刊批评与网络批评同属于批评话语体系,两者都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电视剧艺术的发展,呈共生之态,但又在诸多层面存在着较大差异。电视剧学刊批评与网络批评从批评生态环境、批评主体特征到批评形态特征等,都存在诸多分野。特别是在互联网思维下,两者间发生着批评的聚合与变异。与此同时,电视剧学刊批评与网络批评又同属于蒂博代笔下的"批评共和国",深层次交互式影响与发展成为必然。在媒介融合语境下,新型电视剧批评话语体系将得以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批评 电视剧批评 学刊批评 网络批评 互联网思维
下载PDF
杜拉菲勒前牙复合材料修复前牙缺损疗效观察
13
作者 段锡亮 潘希鸣 《吉林医学》 CAS 1993年第5期293-293,共1页
作者自1988年10月~1992年10月用北京阿姆斯特丹生物材料厂的Dur afill前牙复合材料治疗前牙缺损,治疗后的牙齿外观颜色、光泽度均满意。现将我们的疗效和体会报告如下:
关键词 杜拉菲勒 前牙 复合材料 牙缺损
下载PDF
我国科普人才现状与发展策略 被引量:1
14
作者 潘希鸣 《中国人才》 2021年第8期32-34,共3页
科普是普及科学技水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时于推动科字技朮教肓、传播和普及,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十分有利。目前,我国的科普人才队伍还存在数量欠缺、质量不高、地区不均衡等问题。当前迫切需要提高专... 科普是普及科学技水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时于推动科字技朮教肓、传播和普及,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十分有利。目前,我国的科普人才队伍还存在数量欠缺、质量不高、地区不均衡等问题。当前迫切需要提高专业人才水平、发挥全民志愿力量,将科普工作转化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劲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科学素质 社会经济发展 科普工作 专业人才 科普人才 弘扬科学精神 传播科学 现状与发展策略
原文传递
西欧主要国家科研人才培养机制的新特点
15
作者 潘希鸣 《中国人才》 2021年第6期59-60,共2页
以英国、德国、法国为代表的西欧国家非常重视科研人才的培养,并已形成较为成熟、各具特色的培养机制。英国:“启蒙培训”与“专家培训”相结合纵观英国的国家科研人才培养机制,呈现出“启蒙培训”与“专家培训”相结合的特点。英国科... 以英国、德国、法国为代表的西欧国家非常重视科研人才的培养,并已形成较为成熟、各具特色的培养机制。英国:“启蒙培训”与“专家培训”相结合纵观英国的国家科研人才培养机制,呈现出“启蒙培训”与“专家培训”相结合的特点。英国科研人才培养机制的重点在于为科研人员的能力及科研素质成长做准备。从宏观上看,科研人才的成长必须经历一个将所掌握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研人员 科研人才 培养机制 理论与实践 科研素质 西欧国家 培训 有机统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