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互联网的“迷思”与真相 被引量:1
1
作者 潘慧琪 《新闻知识》 2016年第12期94-97,共4页
信息时代的来临使得人们不断预言"自由平等""开放"且"去中心化"的民主社会即将来临,并认为地理、历史和政治在新时代中已经完结,而这只不过是历史上又一次"迷思"复兴。本文尝试去剖析赛博空间... 信息时代的来临使得人们不断预言"自由平等""开放"且"去中心化"的民主社会即将来临,并认为地理、历史和政治在新时代中已经完结,而这只不过是历史上又一次"迷思"复兴。本文尝试去剖析赛博空间中的"迷思"特点,分析互联网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的不同发展,揭示出"迷思"背后的经济和政治的权力关系,试图阐释互联网受到"新自由资本主义"的商业化和政府监管等方面的形塑。本文旨在揭示出"迷思"的虚假性,来解构现存"迷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迷思” 权力关系 社会语境
下载PDF
“单向度社会”在互联网时代的新发展 被引量:1
2
作者 潘慧琪 《东南传播》 2015年第11期74-76,共3页
互联网时代中,社会的"单向度"并没有消失,反而有一种发展的态势。互联网时代单向度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互联网技术成为了一种有效的团结社会的新形式,群体效应发挥巨大作用,个体的社会参与愈加趋向于群体,主要体现在生活和... 互联网时代中,社会的"单向度"并没有消失,反而有一种发展的态势。互联网时代单向度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互联网技术成为了一种有效的团结社会的新形式,群体效应发挥巨大作用,个体的社会参与愈加趋向于群体,主要体现在生活和消费领域;二是非语言符号消失,抽象化、仪式化语言的泛滥使得语言表达意义缺失。单向度的两方面表现是互相影响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向度 意义缺失 消费 异化
下载PDF
“雅痞”青年亚文化的风格意义——以微信公号“玲珑”为例
3
作者 潘慧琪 《新闻知识》 2016年第8期50-52,67,共4页
本文以微信自媒体公众号"玲珑"为案例,来分析"雅痞"亚文化的风格及其意义,"玲珑"建构起新的网络社区,将"雅痞"们聚集在一起。在这里,通过微信公号的推送可以看出他们对时尚的追求、生活态度、... 本文以微信自媒体公众号"玲珑"为案例,来分析"雅痞"亚文化的风格及其意义,"玲珑"建构起新的网络社区,将"雅痞"们聚集在一起。在这里,通过微信公号的推送可以看出他们对时尚的追求、生活态度、对一些当下的观点或者是对女性成见的消解。"雅痞"亚文化的风格集中体现在追求智趣,极度张扬个性及对探求世界的好奇心。这一文化实践具有一定的仪式抵抗含义,表现出他们对消费社会、"技术理性"至上的单向度社会的抵抗,同时也完成了自我的身份构建。但是这种文化实践仍然面临着被商业收编的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痞 青年亚文化 风格
下载PDF
网络虚拟社交中的交流困境
4
作者 潘慧琪 《新闻知识》 2016年第10期82-84,91,共4页
互联网技术使得社会互动、人们之间的交流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然而交流的无奈依然存在于网络虚拟社会中,技术的发展让交流成为了一个权势、伦理和艺术的问题。共享符号的意义不同、在"人——媒介——人"的交流模式中身体... 互联网技术使得社会互动、人们之间的交流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然而交流的无奈依然存在于网络虚拟社会中,技术的发展让交流成为了一个权势、伦理和艺术的问题。共享符号的意义不同、在"人——媒介——人"的交流模式中身体无法在场、交流中缺乏耐心和真诚这三点是造成网络互动中交流困境的原因,但是最主要的还是最后一点。网络互动中交流鸿沟的弥合需要人们能够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去接纳异己的观点,在分歧中得到快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流 网络社会 困境
下载PDF
不平等的世界传播结构:“文化帝国主义”概念溯源 被引量:13
5
作者 潘慧琪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1-16,共6页
"文化帝国主义"概念既缺乏明确的定义,也遭受到质疑和批评。本文在尝试梳理"帝国主义"到"文化帝国主义"概念的历史发展基础上,认为"文化帝国主义"概念指涉不平等的世界传播结构,同时本文通过... "文化帝国主义"概念既缺乏明确的定义,也遭受到质疑和批评。本文在尝试梳理"帝国主义"到"文化帝国主义"概念的历史发展基础上,认为"文化帝国主义"概念指涉不平等的世界传播结构,同时本文通过梳理赫伯特·席勒对"文化帝国主义"概念的建构、反思和补充,试图构建出该概念的发展主脉。由此本文认为:"全球化"是一个去历史的概念,冷战结束后,"全球化"看似成为一个趋势,但是世界传播结构依旧不平等,所以在描述世界传播的趋势时,以"全球化"来代替"文化帝国主义",是对不平等的传播结构的遮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帝国主义 文化帝国主义 赫伯特·席勒 全球化
原文传递
在政治与文化之间:重探日法意电影周(1956—1957) 被引量:4
6
作者 潘慧琪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5-73,共9页
1956—1957年,我国集中举办了日本、法国、意大利电影周,本文将结合《人民日报》中关于这三个电影周的报道议程的安排,以及上海档案馆的相关馆藏资料重探这三个电影周。在冷战全球史视野下,对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在国家制度的分野下... 1956—1957年,我国集中举办了日本、法国、意大利电影周,本文将结合《人民日报》中关于这三个电影周的报道议程的安排,以及上海档案馆的相关馆藏资料重探这三个电影周。在冷战全球史视野下,对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在国家制度的分野下所展开的电影交流进行历史回溯,从而更进一步对社会主义中国电影在冷战时期的跨国实践进行分析和阐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周 电影冷战 资本主义国家 “十七年时期” 电影交流
原文传递
“十七年”时期中国影展史:西方电影节史书写中的“盲点” 被引量:1
7
作者 潘慧琪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30-136,共7页
电影节研究作为一个新兴研究领域,研究视野尚未突破“欧洲中心主义”的藩篱,尤其在电影节史书写中,既有研究基本上沿用了传统的冷战史叙事框架,局限于美苏对抗的冷战时期电影节交流史。本研究将对这一叙事框架进行反思,进而立足于中国... 电影节研究作为一个新兴研究领域,研究视野尚未突破“欧洲中心主义”的藩篱,尤其在电影节史书写中,既有研究基本上沿用了传统的冷战史叙事框架,局限于美苏对抗的冷战时期电影节交流史。本研究将对这一叙事框架进行反思,进而立足于中国影展史,结合《人民日报》《大众电影》等期刊、上海档案馆馆藏资料,梳理中国“十七年”时期的影展实践,立足于中国影展实践的主体性,探索影展在历史中所扮演的多种角色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电影节研究 电影节史 电影周 万隆精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