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村振兴背景下湖北省特色保护类村庄空间演化及影响机理研究
1
作者 陈姿璇 潘方杰 +1 位作者 黄琦 王璐瑶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92-506,共15页
特色保护类村庄是乡村振兴的基本类型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该研究基于湖北省特色保护类村庄数据,采用最邻近指数、标准差椭圆、核密度估计、网格维分析等方法,从空间分布类型、分布方向、分布密度、分布均衡性等方面识别空间演化特... 特色保护类村庄是乡村振兴的基本类型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该研究基于湖北省特色保护类村庄数据,采用最邻近指数、标准差椭圆、核密度估计、网格维分析等方法,从空间分布类型、分布方向、分布密度、分布均衡性等方面识别空间演化特征,并采用地理探测器对其影响机理进行探究.研究表明:1)湖北省特色保护类村庄空间分布为集聚型结构类型,呈现出集聚型趋势逐渐增强的演化特征,其中传统村落类集聚程度最高.2)湖北省特色保护类村庄呈现“东(略偏南)—西(略偏北)”态势,空间分布向心力较强,方向性较为明显,且呈现出向东、西两边逐渐扩散态势.3)湖北省特色保护类村庄高密度区呈现出由散点独立结构向块状组团结构演化的态势,大体上呈现出横“V”字形核密度结构,宜昌始终是核密度最高的区域,不同类型村庄高密度区差异显著.4)湖北省特色保护类村庄在空间上呈不等概率分布态势,存在围绕宜昌、荆州、十堰、襄阳、恩施等集聚分布的态势,且呈现出逐渐均衡的发展趋势.5)自然环境是特色保护类村庄的选址与布局的本底和基石,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和政策环境对其空间分布的影响不断增强,不同类型村庄受到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特色保护类村庄 空间格局特征 影响机理 产业发展 振兴策略
下载PDF
探讨南宁市武鸣区矿山生态修复及绿色发展策略
2
作者 潘方杰 《世界有色金属》 2023年第9期214-216,共3页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环境,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从自然界获取各类资源,如何平衡获取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将矿产资源开采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破坏降至最低则是问题的关键。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深入分析南宁市武鸣区矿山...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环境,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从自然界获取各类资源,如何平衡获取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将矿产资源开采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破坏降至最低则是问题的关键。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深入分析南宁市武鸣区矿山生态修复及绿色发展策略,希望可以给相关专业人员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宁市 武鸣区 矿山 生态修复 绿色发展
下载PDF
异质景观条件下江汉平原土壤的空间分异 被引量:9
3
作者 王宏志 潘方杰 +3 位作者 周勇 徐新良 李仁东 刘目兴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5682-5690,共9页
景观异质与土壤分异息息相关。以DEM数据为基础,以海拔50m、100m为界,将江汉平原划分为平原湖区景观、平缓岗地景观及起伏丘陵景观3种类型。在ArcG IS 10支持下,将江汉平原土壤图与景观类型图进行叠置分析,提取不同景观类型片区各土壤... 景观异质与土壤分异息息相关。以DEM数据为基础,以海拔50m、100m为界,将江汉平原划分为平原湖区景观、平缓岗地景观及起伏丘陵景观3种类型。在ArcG IS 10支持下,将江汉平原土壤图与景观类型图进行叠置分析,提取不同景观类型片区各土壤亚类斑块周长、面积等信息,计算了各景观类型片区各土壤亚类的分维数、平均斑块面积、稳定度等信息,定量分析了江汉平原各景观类型片区土壤空间分异特征,结论如下:(1)不同景观类型区各土壤亚类分布差异明显,起伏丘陵景观区主要以红壤和黄棕壤地带性土壤为主;平原湖区潮土和水稻土等耕作土非常发育;平缓岗地区地带性土壤和耕作土壤平分秋色。(2)连片性较好的土壤亚类呈现不同的景观选择性:耕作土集中分布于平原湖区景观片区;地带性土壤多集中分布于丘陵和岗地景观片区。(3)平原湖区面积很大,各类土壤都有发育的空间,土壤亚类之间分维数和稳定度差别比较大;平缓岗地景观区由于面积非常局限,土壤亚类发生发育受到空间的限制,边界破碎化,分维数平均都比较大,斑块镶嵌结构均比较复杂,稳定度差别较小。(4)主要土壤亚类的分维数和稳定性指数值一定程度地反映了各主要土壤亚类的最匹配的景观类型,即能够提供其发生发育的最佳条件。研究有利于深入认识土壤形成和演化规律,为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定向培育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类型 土壤亚类 连片性 分维数 江汉平原
下载PDF
湖北省土壤微量元素县域分异特征及其与健康相关性 被引量:7
4
作者 潘方杰 王宏志 +1 位作者 王璐瑶 龚胜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7-146,共10页
土壤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以土壤普查和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运用GIS空间分析及SPSS数理统计方法,对湖北省县域尺度上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空间分异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微量元素与人口健康相关性进行探讨.结论如下:1)县域尺度上Zn、B... 土壤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以土壤普查和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运用GIS空间分析及SPSS数理统计方法,对湖北省县域尺度上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空间分异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微量元素与人口健康相关性进行探讨.结论如下:1)县域尺度上Zn、B、Mo、Mn、Fe、Cu 6种土壤微量元素分布均存在明显空间聚集特征,B元素的Morans I值最大,其空间聚集性相对最好,Zn元素的Morans I值最小,空间聚集性相对最差;空间分布模式中以高值聚类(HH)所占比例最高,同时正热点区域比例均高于负热点区域,不同微量元素之间的正、负热点区域空间分布存在某些一致现象.2)县域尺度上人口健康水平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并非在整个区域内随机散发分布,长寿指数的集聚性要略高于死亡率,表明县域尺度上湖北省长寿人口分布相对较集中;长寿指数和死亡率的空间分布模式差异较大,同时发生高值或低值聚集的县域个数和空间位置呈现出不同分布特征.3)Mo和Cu两种元素与人口健康指标相关性达到显著性水平,表明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区域人口健康状况;适量的Zn和Mn元素是已被证明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但在本次研究的县域尺度上进行相关性分析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研究有利于深入认识土壤微量元素空间分异特征,为进一步开展土壤环境与人口健康的机理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 空间自相关 健康水平 县域尺度 湖北省
下载PDF
基于GIS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空间识别研究——以湖北长阳县为例 被引量:16
5
作者 潘方杰 王宏志 +2 位作者 宋明洁 陈安 王璐瑶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58-669,共12页
生态空间科学合理识别是区域生态保护的基础.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中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为案例区,借助于RS和GIS技术方法,因地制宜地选取指标进行生态功能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评价,对生态空间识别进行研究,... 生态空间科学合理识别是区域生态保护的基础.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中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为案例区,借助于RS和GIS技术方法,因地制宜地选取指标进行生态功能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评价,对生态空间识别进行研究,并简要提出了分区分级管控生态空间的思路,最后结合现状土地利用类型对生态空间土地利用冲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长阳县生态空间总面积为3032.21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8.66%,其中底线型、危机型和缓冲型生态空间面积分别为1406.79 km^2、862.59 km^2和762.83 km^2,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1.14%、25.22%和22.31%.2)在现状土地利用类型分析中,约有17.11%的耕地和0.23%的建设用地等非生态用地位于生态空间内,既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切实维护区域生态安全难以起到积极作用,也不利于保持生态空间的稳定性.3)底线型生态空间原则上按照禁止开发区要求进行管理,危机型生态空间强制性管控,缓冲型生态空间限制性开发.该研究能够为现阶段生态保护红线划分与优化调整以及生态空间分类管控提供科学的依据,以期实现县域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生态敏感性 生态空间识别 生态安全 重点生态功能区
下载PDF
微地貌制约下江汉平原土地利用分异特征及变化方向 被引量:7
6
作者 潘方杰 王宏志 李仁东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8-142,164,共6页
江汉平原大平小不平,具有平原湖区、平缓岗地区和起伏丘陵区3种微地貌单元。以江汉平原为研究区,研究分析微地貌格局下土地利用的特征。将江汉平原土地利用图层(1990,2010年)与微地貌单元图进行叠置,提取不同地貌单元下两期土地利用类... 江汉平原大平小不平,具有平原湖区、平缓岗地区和起伏丘陵区3种微地貌单元。以江汉平原为研究区,研究分析微地貌格局下土地利用的特征。将江汉平原土地利用图层(1990,2010年)与微地貌单元图进行叠置,提取不同地貌单元下两期土地利用类型图斑的周长、面积等信息;分析验证了江汉平原微地貌单元下各土地利用类型存在分形关系,采用分维数等指标定量分析了不同微地貌单元下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特征和变化方向。结果表明:(1)各微地貌单元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差异明显,平原湖区和起伏丘陵区耕地占绝对主导地位,而平缓岗地区林地占绝对主导地位。(2)各土地利用类型斑块的连片性在不同微地貌单元呈现出很大差异。1990—2010年平原湖区耕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连片性均很好,而起伏丘陵区仅有林地和草地表现出最好的连片性。(3)1990—2010年平原湖区各地类分维数呈下降趋势,稳定性增加;各微地貌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维数和稳定性指数值及其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形地貌、自然环境及人类干扰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地貌单元 土地利用 连片度 分维数 江汉平原
下载PDF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其对地形因子的响应——以湖北省长阳县为例 被引量:4
7
作者 潘方杰 王宏志 +2 位作者 冯兵 宋明洁 陈安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42-452,共11页
区域植被覆盖变化监测是研究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其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该研究基于2000年—2015年的NDVI数据,借助于偏差分析、变异系数分析、地形差异修正指数模型等方法,对县域植被覆盖度变化特征及其对地形因子的响应进行研... 区域植被覆盖变化监测是研究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其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该研究基于2000年—2015年的NDVI数据,借助于偏差分析、变异系数分析、地形差异修正指数模型等方法,对县域植被覆盖度变化特征及其对地形因子的响应进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2000年—2015年植被覆盖度整体上处于较高水平,呈现出小幅度的波动增加趋势,年均增长率为0.12%;高覆盖度和中高覆盖度等级面积合计占研究区总面积80%以上.2)研究期内县域植被覆盖度变异程度总体上稳定,植被稳定型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2.84%,植被改善型面积大于植被退化型,其占比分别为13.07%和4.08%,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发挥重要作用.3)随着高程的升高植被退化型先减小后增加,在大于1250 m的高程内为主导类型;植被稳定型先缓慢增加后逐步减少,在500~1750 m高程内优势明显;而植被改善型呈不断减少趋势,仅在小于500 m高程内呈优势分布.坡度对植被退化型分布的影响较大,在0°~15°范围内优势程度最明显,当坡度大于25°时植被稳定型和改善型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优势分布.不同坡向上植被变化显著,随着坡向由阴坡转向阳坡,植被改善型分布增加,而植被稳定型分布减少.该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治理及生态保护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重点生态功能区 像元二分模型 地形因子 长阳县
下载PDF
鄂西南地区近期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原因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王璐瑶 王宏志 +1 位作者 徐新良 潘方杰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17期4514-4519,共6页
在Spot Vegetation NDVI时序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土地利用数据,对鄂西南地区近13年来植被覆盖状况的时空变化过程进行系统分析,并对其变化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鄂西南地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绝大多数地区植被覆盖度均在75%以上... 在Spot Vegetation NDVI时序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土地利用数据,对鄂西南地区近13年来植被覆盖状况的时空变化过程进行系统分析,并对其变化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鄂西南地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绝大多数地区植被覆盖度均在75%以上,植被覆盖状况和生态环境整体优良;2001-2009年鄂西南地区植被覆盖状况保持稳定,并从2010年后开始呈现明显好转的态势,植被覆盖度好转地区的面积大于变差地区的面积,表明该区域自实施一系列林业生态工程以来生态环境得到了保护和逐步恢复。气温和降水量对鄂西南地区植被覆盖状况变化的影响不明显;2001年以来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是引起鄂西南地区自然植被覆盖状况逐步好转的主要原因,而城镇和耕地周边的土地开发利用活动是引起局部地区植被覆盖下降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时空变化 原因 林业生态工程 鄂西南地区
下载PDF
江汉平原不同土壤类型下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及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潘方杰 王宏志 +1 位作者 李仁东 王璐瑶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8年第2期162-171,共10页
以江汉平原为研究区,计算平均斑块面积、形状指数、分离度指数等表征斑块形态特征的指标,定量分析土壤类型空间分布及其与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关系和变化特征.结论如下:1)江汉平原主要土壤类型为水稻土和潮土两种耕作性土壤,二者连片性最... 以江汉平原为研究区,计算平均斑块面积、形状指数、分离度指数等表征斑块形态特征的指标,定量分析土壤类型空间分布及其与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关系和变化特征.结论如下:1)江汉平原主要土壤类型为水稻土和潮土两种耕作性土壤,二者连片性最好,聚集程度最高,斑块空间结构差异较小;地带性土壤红壤的连片性和聚集程度优于黄棕壤,其斑块形状和斑块镶嵌结构的复杂程度也较黄棕壤高.2)不同地类对土壤类型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选择性,林地、草地主要分布土壤类型分别为黄棕壤和草甸土,其余各地类景观主要分布土壤类型均为水稻土和潮土;1990—2010年各地类在不同土壤类型上所占比重发生变化,变化程度差异明显,但整体分异规律不变.3)各土壤类型区地类空间结构特征相异,分离度指数变化较大,其整体分布及变化趋势与平均斑块面积一致;1990—2010年各地类斑块形态和斑块空间镶嵌结构复杂程度均不同程度增加,表明其受人类活动影响加剧,但影响程度存在差异.研究有利于深入对各地类空间结构变化过程中受自然因素影响程度差异的认识,以期为土地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类型 土地利用 空间结构 变化特征 江汉平原
下载PDF
地榆槐角丸加减方配合外用肤痔清软膏治疗混合痔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0
作者 殷玉梅 潘方杰 +1 位作者 张新芳 陈国梁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第3期188-189,共2页
目的探讨地榆槐角丸加减方配合外用肤痔清软膏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80例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地榆槐角丸加减方配合外用肤痔清软膏)和对照组(常规治疗)各40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 目的探讨地榆槐角丸加减方配合外用肤痔清软膏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80例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地榆槐角丸加减方配合外用肤痔清软膏)和对照组(常规治疗)各40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50%,与对照组总有效率70.00%比较,显著升高(P<0.05)。治疗前两组便血、脱出、痔黏膜、痔核大小和肛门坠胀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便血、脱出、痔黏膜、痔核大小和肛门坠胀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便血、脱出、痔黏膜、痔核大小和肛门坠胀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地榆槐角丸加减方配合外用肤痔清软膏治疗混合痔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痔 地榆槐角丸加减方 肤痔清软膏
下载PDF
郑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潘方杰 王宏志 +2 位作者 束楠楠 王海芳 王璐瑶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21期5519-5523,共5页
运用RS和GIS技术,对郑州市1992、2001、2013年3期Landsat TM影像进行监督分类,提取其土地利用信息,在此基础上分析计算了1992-2013年间郑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动态度,进而对21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进行... 运用RS和GIS技术,对郑州市1992、2001、2013年3期Landsat TM影像进行监督分类,提取其土地利用信息,在此基础上分析计算了1992-2013年间郑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动态度,进而对21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1年来,郑州市土地利用变化显著,耕地面积减少228.72 km2,建设用地面积增加197.24 km2,导致生态环境效应总体呈恶化趋势,但下降的趋势有所减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环境效应 郑州市
下载PDF
盐酸氧化酸浸亚硫酸钠浸出法处理银精矿氧化焙砂的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中清 潘方杰 《稀有金属》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029-1033,共5页
湿法炼锌过程中产出的铅银渣经硫化浮选得到的银精矿 ,通过氧化焙烧产出含银达± 1 .0 %的富银焙砂。研究了采用盐酸氧化酸浸预处理该富银焙砂以分离锌、铜等 ,同时使银转化为氯化银 ,再用亚硫酸钠碱性络合浸出转化渣回收银的工艺... 湿法炼锌过程中产出的铅银渣经硫化浮选得到的银精矿 ,通过氧化焙烧产出含银达± 1 .0 %的富银焙砂。研究了采用盐酸氧化酸浸预处理该富银焙砂以分离锌、铜等 ,同时使银转化为氯化银 ,再用亚硫酸钠碱性络合浸出转化渣回收银的工艺。考查了盐酸氧化酸浸过程中银的分散情况 ,结果表明 ,该过程中银的浸出率平均为 2 .7% ;采用了单因素条件试验研究方法 ,在试验的最佳条件下 ,富银焙砂经盐酸氧化酸浸后亚硫酸钠络合浸银 ,银的浸出率达 90 %以上 ,浸银液未经净化 ,直接用水合肼还原可得含量为 96 %以上的银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硫酸钠 络合浸出
下载PDF
硫化锌精矿还原浸出高浸渣中锗的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中清 潘方杰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2004年第4期20-22,25,共4页
湿法炼锌产出的高浸渣含锗达150~300g/t,采用两段逆流硫化锌精矿还原浸出,锗的浸出率可达65%以上。并提出了还原浸出的工艺流程和优化浸出条件。
关键词 还原浸出 高浸渣 ZnS精矿
下载PDF
湿法炼锌工艺流程中富集锗的工业实践 被引量:3
14
作者 潘方杰 刘中清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7-49,共3页
介绍了富集锗工艺在湿法炼锌流程中的工业实践。根据锗富集的原理 ,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 ,尽可能避免锗进入高浸渣、中浸上清和铁矾渣中 ,将锗富集在沉锗渣中 。
关键词 湿法炼锌 富集 钾铁矾
下载PDF
两型社会建设前后武汉城市圈人口压力变化研究
15
作者 黄欢欢 王宏志 +2 位作者 潘方杰 罗静 曾菊新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43-448,共6页
人口综合压力指数可以定量地表示区域人口压力的综合等级,却不能显示区域人口压力组合差异,三角形法可以形象地表达人口压力组合差异.对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的四期人口综合压力指数及自然资源、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的贡献进行了测算,结合三... 人口综合压力指数可以定量地表示区域人口压力的综合等级,却不能显示区域人口压力组合差异,三角形法可以形象地表达人口压力组合差异.对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的四期人口综合压力指数及自然资源、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的贡献进行了测算,结合三角形法表达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显示:(1)城市圈各城市人口综合压力在整体上升中呈现不同变化特点,潜江市增加最为显著,咸宁市减小最为显著,其他城市呈现不同程度的波动特征;(2)城市圈各城市受经济因素的影响有所减弱,社会因素却呈增大趋势;(3)从人口压力组合类型变化来看,武汉一直属于后三角型,主要受自然资源限制;天门一直属于中三角B型,经济因素贡献值最大;黄冈、咸宁、仙桃和潜江均从中三角型向前三角B型转变,社会因素超过经济因素成为主要限制因素;黄石、鄂州和孝感由中三角A型转变为后三角型,自然资源限制越来越大.研究揭示了城市圈各城市人口压力的主要矛盾,为有针对性地提出城市管理策略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压力变化 武汉城市圈 两型社会建设
下载PDF
浅谈抗滑桩在我矿露天采场边坡加固中的应用
16
作者 潘方杰 《矿业研究与开发》 CAS 1999年第S2期13-14,20,共3页
简述了钢筋混凝土抗滑桩加固露天边坡的作用原理,介绍了这种抗滑桩在会东铅锌矿露天采场边坡加固中的实际应用及其应用效果。
关键词 抗滑桩 边坡加固 加固原理 应用效果
下载PDF
中国城市群空气质量时空演化及收敛趋势 被引量:6
17
作者 万庆 罗翔 +1 位作者 潘方杰 金贵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943-1953,共11页
选取2015-2020年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实时监测数据,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变异系数和收敛模型等方法,定量考察城市群空气质量差异及其来源和收敛机制。结果显示:(1) 2015年以来,中国20个城市群空气质量均未表现出逐年改善的理想趋势,绝大多... 选取2015-2020年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实时监测数据,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变异系数和收敛模型等方法,定量考察城市群空气质量差异及其来源和收敛机制。结果显示:(1) 2015年以来,中国20个城市群空气质量均未表现出逐年改善的理想趋势,绝大多数城市群空气质量在波动反复中趋于改善,且O_(3)开始取代PM_(2.5)成为部分城市群最主要的首要污染物。(2)中国城市群空气质量“南优北劣”的空间分异特征明显,但考察期内空间差异有所缩小,且群间差异远大于群内差异。(3)中国城市群空气质量不仅存在σ收敛趋势,而且存在绝对和条件β收敛趋势,无论是否考虑除初始值以外的其他异质性影响因素,城市群地区各城市空气质量都朝着稳态水平变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质量 收敛趋势 空间杜宾模型 城市群
下载PDF
基于GIS和AHP的垃圾中转站选址评估与优化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朱超平 潘方杰 姚秉伟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年第1期78-82,共5页
为了保持垃圾中转站的高效运转,实现对现有垃圾中转站的优化管理,采用层次分析法(AHP)选取相关的评价指标与评价因子权重,并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中的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网络分析功能,对安庆市现有的垃圾中转站进行评估,进而提出新... 为了保持垃圾中转站的高效运转,实现对现有垃圾中转站的优化管理,采用层次分析法(AHP)选取相关的评价指标与评价因子权重,并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中的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网络分析功能,对安庆市现有的垃圾中转站进行评估,进而提出新的优化方案,为安庆市垃圾中转站的选址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垃圾中转站 选址 安庆市
下载PDF
城镇化进程中湖北省“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冲突演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19
作者 潘方杰 万庆 +2 位作者 曾菊新 王宏志 黄琦 《经济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0-92,共13页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即“三生”空间)冲突定量研究能够为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提供理论支撑。基于1990、2000、2010和2020年四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采用转移矩阵和空间冲突综合指数模型,对湖北省“三生”空间冲突演化...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即“三生”空间)冲突定量研究能够为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提供理论支撑。基于1990、2000、2010和2020年四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采用转移矩阵和空间冲突综合指数模型,对湖北省“三生”空间冲突演化特征进行分析,并进一步采用GWR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对“三生”空间冲突演化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显示:(1)湖北省“三生”空间分布格局整体上保持一致,其结构呈现出生产空间减少、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增加的趋势,以农业生产空间减少、工业生产空间和城镇生活空间增加最为显著。(2)研究期内湖北省“三生”空间平均冲突水平由0.63上升到0.67,且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较弱及弱空间冲突占主体地位,较强和强空间冲突增加最为显著,集聚程度不断提高,由点状零星分布发展到面状集聚分布,表明局部地区人类干扰活动持续增强。(3)土地利用强度、坡度、距地市中心距离、人口密度、路网密度和高程是湖北省“三生”空间冲突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其影响效应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且不同地貌类型区各因子交互作用增强效应差异显著。未来湖北省应在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基础上,结合“三生”空间冲突主导影响因素制定差异化的空间管制措施,促进“三生”空间合理布局和融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三生”空间 空间冲突 GWR模型 土地利用 主体功能区战略 国土空间格局
原文传递
平原湖区钉螺分异规律及孳生环境特征研究——以湖北公安县为例 被引量:6
20
作者 潘方杰 王宏志 +2 位作者 王璐瑶 李仁东 邱娟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965-1976,共12页
以血吸虫病典型流行区湖北省公安县为研究区,以行政村为基本研究单元,通过空间自相关和分组分析方法探究公安县钉螺空间分异规律,进而运用逐步回归、地理加权回归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公安县钉螺分布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结果如下:(1... 以血吸虫病典型流行区湖北省公安县为研究区,以行政村为基本研究单元,通过空间自相关和分组分析方法探究公安县钉螺空间分异规律,进而运用逐步回归、地理加权回归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公安县钉螺分布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结果如下:(1)公安县钉螺密度具有较强的空间集聚特性,形成2个较大的热点集聚区;综合考虑公安县钉螺密度水平和空间连接性,将公安县划分为高、中、低3个钉螺密度区。(2)人口密度、水网密度、水田比例、春季NDVI和秋季NDVI是公安县村级尺度钉螺密度主要影响因素,其影响效应具有空间异质性。(3)从整个研究区来看,两因子交互作用均产生非线性增强(NE),即两因子交互作用于钉螺密度时要比单因子具有更大的影响力。从钉螺密度类型分区来看,高、中钉螺密度区各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类型有双因子增强型(BE)和非线性增强型(NE);而低钉螺密度区各因子交互作用均产生非线性增强作用。研究结果可为江汉平原乃至全省钉螺及血吸虫病防控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钉螺 血吸虫病 环境特征 空间异质性 地理探测器 湖北公安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