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智能在个体健康管理和群体疾病监测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6
1
作者 丁蕾 潘梅竹 +3 位作者 牟为 石建伟 张舒娴 蒋雪琴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年第2期272-277,共6页
人工智能技术与医疗健康领域的融合不断加深,相比在医学影像识别和药物开发设计等领域的有序发展,人工智能协助公共卫生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我国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主要包括个体精准健康和群体流行病风险监测,两者各有侧... 人工智能技术与医疗健康领域的融合不断加深,相比在医学影像识别和药物开发设计等领域的有序发展,人工智能协助公共卫生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我国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主要包括个体精准健康和群体流行病风险监测,两者各有侧重且互为补充。本文基于从个体到整体的角度,讨论了人工智能算法和技术驱动的基因检测、可穿戴设备、物联网移动端口在个体的精准化健康管理中的发展;以及通过收集个体健康数据,并将其与时间、社会行为等大数据进行联合计算,构建新型流行病风险预警系统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公共卫生 精准预防 健康管理 疾病监测
下载PDF
“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生课程思政育人探索 被引量:9
2
作者 潘梅竹 朱静芬 杨永彬 《卫生职业教育》 2022年第6期22-24,共3页
为将医学生培养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务工作者,医学院校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将“健康中国”理念融入课程思政极具必要性。在具体实施路径和方法上,应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同时应以课程建设为重点,充分发掘与利用“健康中... 为将医学生培养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务工作者,医学院校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将“健康中国”理念融入课程思政极具必要性。在具体实施路径和方法上,应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同时应以课程建设为重点,充分发掘与利用“健康中国”相关思政元素,积极发挥课程思政的协同作用,从而实现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医学教育 “健康中国”
下载PDF
2013-2017年上海重症中暑病例死亡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潘梅竹 许慧慧 +3 位作者 东春阳 周晓丹 张江华 钱海雷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3-96,共4页
目的分析2013—2017年上海市重症中暑病例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高温中暑病例报告系统",收集2013—2017年上海重症中暑病例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和中暑类型(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和混合型)等,共... 目的分析2013—2017年上海市重症中暑病例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高温中暑病例报告系统",收集2013—2017年上海重症中暑病例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和中暑类型(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和混合型)等,共1 152例,其中死亡组病例115例,存活组病例1 037例。同时,收集2013—2017年上海重症中暑病例发病日期的逐日气象资料,包括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逐日温度、相对湿度、气压、降水量、风速等。比较两组病例发病当日的个体因素以及气象因素差异,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重症中暑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1 152例重症中暑病例年龄为(56.29±18.95)岁,男性843例(73.18%),962例(83.51%)发病日处于热浪期,中暑类型为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和混合型的病例分别有322(27.95%)、170(14.76%)、533(46.27%)和114例(9.90%)。存活组发病当日的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分别为(32.81±1.99)、(38.20±2.24)、(29.22±1.94)℃,均低于死亡组[(33.76±1.17)、(39.19±1.31)、(29.72±1.66)℃](P值均<0.001);日平均相对湿度、日最小相对湿度分别为(60.36±9.75)%、(41.26±9.71)%,均高于死亡组[(54.59±6.89)%、(35.60±7.24)%](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与日平均湿度<60%、中暑类型为混合型的病例相比,日平均湿度≥60%、中暑类型为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的病例死亡OR(95%CI)值分别为0.31(0.18,0.54)、0.13(0.05,0.34)、0.68(0.58,2.30)和0.87(0.48,1.58)。结论重症中暑病例发病当日的相对湿度以及中暑类型是重症中暑病例预后的主要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暑 死亡 病例对照研究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炎炎夏日 远离中暑
4
作者 潘梅竹 许慧慧 《大众医学》 2016年第8期47-47,共1页
在炎热的夏季或初秋,高温、高湿、强热辐射天气不仅会让人感觉不适、出行不便,还有可能造成人的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等生理功能紊乱,甚至体温异常升高,从而导致中暑。
关键词 中暑 夏日 生理功能紊乱 体温调节 水盐代谢 循环系统 消化系统 神经系统
原文传递
2009—2011年某化工厂氯乙烯作业工人健康状况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潘梅竹 王永伟 杨跃林 《职业与健康》 CAS 2013年第3期315-316,共2页
目的探讨氯乙烯慢性接触造成的职业病危害,更好地保护氯乙烯作业工人的健康。方法分析四川省某职业病防治院2009—2011年对成都市某化工厂在岗职工的职业健康检查资料共350份。结果 2009—2011年氯乙烯接触工人的脂肪肝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目的探讨氯乙烯慢性接触造成的职业病危害,更好地保护氯乙烯作业工人的健康。方法分析四川省某职业病防治院2009—2011年对成都市某化工厂在岗职工的职业健康检查资料共350份。结果 2009—2011年氯乙烯接触工人的脂肪肝检出率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25,P<0.01)。2009—2011年在接触组工人中发现肝血管瘤4例,手指关节异常3例。结论慢性接触氯乙烯可引起作业工人肝功能损害和脂肪肝,企业应加强监护,保护工人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乙烯 健康状况 肝功能损害
原文传递
过氯酸铵对大鼠甲状腺功能及其球蛋白和过氧化物酶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巫丰宏 周旋 +2 位作者 张娆 潘梅竹 彭开良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3-86,共4页
目的研究过氯酸铵(AP)对大鼠甲状腺功能及甲状腺球蛋白(强)、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低碘组(含碘量:50μg/kg)、AP染毒低(130mg/kg)、中(260mg/kg)、高... 目的研究过氯酸铵(AP)对大鼠甲状腺功能及甲状腺球蛋白(强)、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低碘组(含碘量:50μg/kg)、AP染毒低(130mg/kg)、中(260mg/kg)、高剂量组(520mg/kg)及AP+高碘组[AP:520mg/kg,高碘饮水(10mg/L)],每组5只。经口染毒90d后处死,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n)及促甲状腺激素(TSH)的水平;荧光定量PCR法测定甲状腺球蛋白(Tg)、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AP中剂量和AP高剂量组FT4水平[(9.540±1.327)fmol/ml,(6.509±1.949)fmol/ml)]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13.505±1.276)fmol/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AP高剂量组的TSH水平[(1.227±0.295)mlU/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545±0.282)ml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AP剂量组Tg的mRNA表达相对值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P高剂量组TPO基因mRNA表达相对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P可降低大鼠FT3、FT4水平,引起TSH反馈性增高,并明显抑制Tg和TPO基因mRNA的表达;而高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拈抗AP对大鼠甲状腺的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氯酸铵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类 甲状腺球蛋白 碘化物过氧化物酶
原文传递
青草沙水库启用对上海市浦西七区饮用水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钱海雷 许慧慧 +3 位作者 郭常义 张昀 潘梅竹 贾晓东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42-245,共4页
目的通过对青草沙水库启用后上海市浦西地区饮用水水质的分析研究,了解青草沙水库启用对上海市饮用水水质的影响。方法分别于青草沙水库建成前(2009—2010年)、后[2011—2012年(水源水为2011年)],对上海浦西全部7个区的甲、乙、丙3家水... 目的通过对青草沙水库启用后上海市浦西地区饮用水水质的分析研究,了解青草沙水库启用对上海市饮用水水质的影响。方法分别于青草沙水库建成前(2009—2010年)、后[2011—2012年(水源水为2011年)],对上海浦西全部7个区的甲、乙、丙3家水厂的水源水、出厂水和129个监测点的二次供水及152个监测点的末梢水水样进行采集和检测。结果青草沙水库启用后,饮用水指标合格率和样品合格率显著上升,除铝外,其他指标的检测均值显著下降。结论青草沙水库的启用显著改善了上海市浦西7区的饮用水水质,但需要关注含铝混凝剂的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草沙水库 饮用水水质 含铝混凝剂
原文传递
高温与上海市中暑报告病例的关联性
8
作者 陈非儿 东春阳 +8 位作者 潘梅竹 施烨闻 钱海雷 隋少峰 伍晨 童玲 王朵 吴筝 张江华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363-1369,共7页
[背景]中暑是凶险的热致疾病,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有必要深入探讨高温对人群中暑的影响。[目的]了解2013—2022年上海市高温中暑报告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人群中暑期间的日均气温阈值和效应关联,发现易感人群,为制定社会公共政策... [背景]中暑是凶险的热致疾病,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有必要深入探讨高温对人群中暑的影响。[目的]了解2013—2022年上海市高温中暑报告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人群中暑期间的日均气温阈值和效应关联,发现易感人群,为制定社会公共政策提供数据支撑。[方法]收集2013—2022年上海市高温中暑报告病例,采用分段回归模型、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等方法,分析中暑的日均气温阈值、滞后效应、易感人群。[结果]2013—2022年间的6—8月上海市共报告中暑病例3479例,男女性别比为3.34。日均气温与中暑发病显著相关,其阈值为33.1℃,暴露当天引发中暑的风险最高,且持续到滞后第2天。极端高温(33.1℃)累积效应在滞后2 d达到最高,以日平均气温中位数28.1℃为参照值,此时总人群相对危险度RR(95%CI)为25.32(17.49~36.64);男性和女性分别为26.33(17.78~38.98)和25.20(12.52~50.72),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5~64岁、65岁及以上的效应RR(95%CI)分别为25.17(15.54~40.78)和76.98(34.80~170.30),高于16~44岁组(RR=20.22;95%CI:12.22~33.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区的效应值(RR=49.09;95%CI:19.60~122.95)高于郊区(RR=23.65;95%CI:16.13~3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温与上海市人群中暑报告病例的关联显著,日均气温的影响阈值为33.1℃,中老年和城区居民的风险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暑 气温 阈值 人群差异
原文传递
上海市大气污染对小学生肺功能小气道指标的急性效应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张莉君 郭常义 +11 位作者 许慧慧 许东 沈先标 杜向阳 章敏华 谈建国 张江华 东春阳 钱海雷 施烨闻 潘梅竹 周晓丹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7-153,共7页
目的 分析上海市复合型大气污染对儿童肺功能小气道指标的急性影响。方法 在上海市内环、中环和外环各选择一所小学(A、B和C),每所学校各随机抽取3~5年级一个班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233人);A、B两校于2013年12月和C校于2014年12月... 目的 分析上海市复合型大气污染对儿童肺功能小气道指标的急性影响。方法 在上海市内环、中环和外环各选择一所小学(A、B和C),每所学校各随机抽取3~5年级一个班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233人);A、B两校于2013年12月和C校于2014年12月测试肺功能3次,各校分别于次年5-6月测试第4次肺功能。同时收集同期三校就近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大气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和二氧化氮(NO2)污染物数据和气象监测数据;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大气污染对肺功能小气道指标的影响。结果 控制气象因素和个体因素后,PM2.5、PM10滞后2 d和累计滞后2 d、SO2累计滞后2 d和NO2检测当日浓度每增加一个四分位间距(IQR),儿童25%肺活量最大呼吸流速(MEF25%)、50%肺活量最大呼吸流速(MEF50%)、75%肺活量最大呼吸流速(MEF75%)和用力呼气中段流速(FEF25%~75%)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或P〈0.01);双污染物模型分析显示SO2和NO2分别叠加PM2.5和PM10污染时,滞后效应值大于SO2和NO2单独存在时(P〈0.05)。结论 上海市大气污染物短期暴露与儿童肺功能小气道指标变化呈负相关,并存在滞后效应及累计滞后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肺活量最大呼吸流速 混合效应模型 小学生
原文传递
社区儿童哮喘及过敏性疾病的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10
作者 张莉君 郭常义 +5 位作者 许慧慧 许东 沈先标 张江华 潘梅竹 吴凡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02-706,共5页
目的了解上海市两社区儿童哮喘及过敏性疾病患病的环境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12月上海市中心城区A社区和北部郊县B社区附近的空气监测国控点数据,指标包括PM2.5、PM10、O3、CO、SO2和NO2。在两社区各选择1所小学,调查校内3~5年级... 目的了解上海市两社区儿童哮喘及过敏性疾病患病的环境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12月上海市中心城区A社区和北部郊县B社区附近的空气监测国控点数据,指标包括PM2.5、PM10、O3、CO、SO2和NO2。在两社区各选择1所小学,调查校内3~5年级学生的家庭环境及呼吸系统健康状况等,比较疾病患病及症状发生率的差异,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A社区大气PM2.5、O3、CO和SO2平均浓度高于B社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社区儿童哮喘、哮喘现患、过敏性鼻炎、湿疹患病率及喘鸣样症状、持续咳嗽发生率均高于B社区(P〈0.05或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居住在A社区、父母有哮喘和过敏史、家庭附近车辆较多可增加儿童哮喘的患病风险;父母有哮喘、过敏史和家庭附近车辆较多可增加哮喘现患的风险;居住在A社区、父母过敏史、家庭附近车辆较多可增加过敏性鼻炎患病风险,经常参加户外活动与过敏性鼻炎患病呈正相关;父母有过敏史和使用装修材料可增加湿疹的患病风险,母亲文化程度高的儿童湿疹患病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居住在A社区、父母过敏及哮喘史、房龄〉10年可增加喘鸣样症状的患病风险;父母过敏可增加持续咳嗽的患病风险;扫地拖地频率与喘鸣样症状发生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A社区空气污染程度高于B社区,儿童哮喘及过敏性疾病的患病率亦较高。遗传、室内外环境、生活习惯等均与该疾病的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哮喘 过敏性疾病 儿童
原文传递
上海市冬季雾霾期两校小学生肺功能变化分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张莉君 郭常义 +8 位作者 许慧慧 许东 沈先标 章敏华 张江华 杜向阳 东春阳 钱海雷 潘梅竹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09-414,共6页
[目的]观察上海市冬季雾霾期大气污染状况及小学生肺功能的变化趋势。[方法]在上海市中心城区和郊区各选择一所小学(A校和B校),每所学校3~5年级各随机抽取一个班级学生为样本研究对象,共182名,于2013年12月测试其肺功能3次(每周1次,... [目的]观察上海市冬季雾霾期大气污染状况及小学生肺功能的变化趋势。[方法]在上海市中心城区和郊区各选择一所小学(A校和B校),每所学校3~5年级各随机抽取一个班级学生为样本研究对象,共182名,于2013年12月测试其肺功能3次(每周1次,连续3周);另于次年6月测试第4次,以作为对照。同时收集2013年12月和2014年6月,A、B两校就近的环境监测国控点大气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和二氧化氮(NO2)4种污染物的监测数据。采用两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比较组间差异,以一般线性模型(GLM)中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方法分析肺功能变化趋势。[结果]2013年12月两校所在监测点PM2.5、PM10和NO2平均浓度均超过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其中PM2.5超标严重;2014年6月4种污染物浓度已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且明显低于2013年12月(P〈0.01)。所调查的182人中,完成4次肺功能检查的有160人,占87.91%。两校学生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校第2次用力肺活量(FVC)和第3次的呼气流量峰值(PEF)高于B校(P〈0.05);各肺功能指标均有随时间而变化的趋势(P〈0.05或P〈0.01),FVC值存在时间和学校中的交互作用(P〈0.01);F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50%肺活量最大呼气流量(MEF50%)、25%肺活量最大呼气流量(MEF25%)4次检查结果均呈线性降低(P〈0.01);两校边际均值轮廓图显示,FVC、FEV1、MEF50%和MEF25%4次结果呈降低趋势,PEF、75%肺活量最大呼气流量(MEF75%)和用力呼气中段流量(FEF25%~75%)则前3次依次降低,第4次回升;经检验,2013年12月各指标的边际轮廓均值与2014年6月明显不同(P〈0.01或P〈0.05)。[结论]2013年12月冬季雾霾期上海市两监测点空气质量较差,周边小学生肺功能大气道和小气道功能指标均逐渐降低,雾霾期后仅部分指标回升,个别指标仍未完全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小学生 肺功能 重复测量
原文传递
2013年冬季上海两社区学龄儿童在校时间PM_(2.5)暴露评价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莉君 郭常义 +4 位作者 许慧慧 潘梅竹 许东 沈先标 钱海雷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72-677,共6页
目的评价2013年冬季上海两社区学龄期儿童在校期间的PM_(2.5)暴露水平。方法在上海市中心城区和北部郊区某社区内分别选择一所小学(A校和B校),每校3~5年级各选择一个班级,于在校日对教室、学生活动频繁的走廊和校园开展PM_(2.5)实时测... 目的评价2013年冬季上海两社区学龄期儿童在校期间的PM_(2.5)暴露水平。方法在上海市中心城区和北部郊区某社区内分别选择一所小学(A校和B校),每校3~5年级各选择一个班级,于在校日对教室、学生活动频繁的走廊和校园开展PM_(2.5)实时测定,每日测定约8 h,每个场所连续检测2 d,同时调查2 d内儿童的时间活动模式,并记录儿童身高和体重。参照美国环保局《暴露参数手册》,评价儿童在校期间PM_(2.5)暴露剂量。并收集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公布的上海市PM_(2.5)、PM10、SO_2和NO_2月均浓度。结果 2013年11—12月上海市各污染物浓度达到全年最高值。被调查儿童在校时段的PM_(2.5)暴露量(Etotal)、个体平均暴露浓度(TWA)、单位体重潜在暴露量(Epotential)及个体日均潜在暴露量(Edaily)分别为1 156.02μg·h/m^3、136.00μg/m^3、17.54μg/(kg·d)和605.47μg/d;A、B两校Etotal和TWA暴露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校儿童Epotential和Edaily均高于A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2013年冬季上海雾霾污染严重,儿童在校期间暴露剂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龄期儿童 PM2.5 微环境 活动模式 暴露评价
原文传递
2013—2016年上海市居民中暑死亡病例的发病特征 被引量:3
13
作者 潘梅竹 许慧慧 +6 位作者 东春阳 张江华 郭常义 张莉君 施烨闻 钱海雷 贾晓东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825-829,共5页
[目的]分析2013—2016年上海市中暑死亡病例中暑发病时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2013—2016年上海市中暑死亡病例的个案报告,并收集各年6月1日... [目的]分析2013—2016年上海市中暑死亡病例中暑发病时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2013—2016年上海市中暑死亡病例的个案报告,并收集各年6月1日—9月30日的逐日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报告93例中暑死亡病例,97.85%的中暑死亡病例发生中暑当日,最高气温均达到35℃,95.70%发病于热浪过程中。死亡病例平均年龄61.5岁,男女性别比为1.8∶1,平均年龄男性小于女性。职业以离(退)休人员(32.26%)和工人(31.18%)为主。发病日期集中于7月21日—8月5日,发病时段集中于9:00—17:59,发病地区以郊区为主(80.65%)。45.16%死亡病例发生中暑的地点是住所,31.18%发生在工作场所。50.54%的死亡病例有基础性疾病。100.00%死亡病例住所内均无空调或有空调未使用。[结论]气温与中暑的关系密切。本地老年人和外来务工人员为防控重点人群,住所和工作场所是防控的重点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暑 死亡 流行病学 居民
原文传递
2007—2018年上海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非儿 潘梅竹 +7 位作者 许慧慧 东春阳 顾青 金奇昂 张江华 施烨闻 钱海雷 伍晨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878-882,889,共6页
[背景]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是严重影响居民健康和生命的公共卫生问题。[目的]了解2007—2018年上海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发生状况,分析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切实有效的防控措施。[方法]收集2007—2018年... [背景]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是严重影响居民健康和生命的公共卫生问题。[目的]了解2007—2018年上海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发生状况,分析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切实有效的防控措施。[方法]收集2007—2018年上海市每日气象和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对中毒事件特征进行描述,并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气温与中毒病例发病的关联。[结果]2007—2018年上海市共报告本地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2264起,中毒人数3866人,其中死亡59人。中毒病例多为女性(56.3%),青壮年人群居多(54.8%)。中毒病例冬季(每年12月至次年2月)高发,近年来夏季中毒病例有所增加。中毒事件多集中在夜间(20:00—24:00)发生。中毒事件发生地点以家中(85.2%)和餐厅(8.0%)为主,中毒首要原因为燃气热水器使用不当(36.9%)。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发病与当日日平均气温的效应曲线呈非线性,气温低于9.6℃时,中毒发生风险随气温降低而增加;9.7~26.0℃时,中毒发生风险随气温升高而增加。[结论]冬季是上海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的高发季节,近年来夏季中毒事件多发也值得关注。应加强市场监管,禁售违规燃气热水器,多途径宣教一氧化碳中毒防治知识,以减少中毒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碳中毒 非职业性 流行病学 气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