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锥形束CT引导下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摆位误差及配准方式分析 被引量:23
1
作者 吴志勤 余建义 +6 位作者 阎华伟 杨桂强 林立 黄包记 王志玮 潘涵慧 金献测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1903-1905,1910,共4页
目的探讨机载锥形束CT(CBCT)引导下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IMRT)不同乳腺厚度时摆位误差及配准方式的差异。方法 2016年3—10月,选择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化疗科接受IMRT的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85例,在医科达Synergy加速器上的机载... 目的探讨机载锥形束CT(CBCT)引导下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IMRT)不同乳腺厚度时摆位误差及配准方式的差异。方法 2016年3—10月,选择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化疗科接受IMRT的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85例,在医科达Synergy加速器上的机载CBCT引导下,对IMRT治疗前摆位进行验证。把CBCT重建图像和计划图像进行匹配。计算六维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并在线自动校准上述误差。线下分别测量每例患者乳腺厚度(乳腺组织最大径,即乳腺组织最凸点至最近胸壁肌外缘的距离)并分组,对比分析自动骨性配准下和自动灰度配准下X轴(左右)、Y轴(上下)、Z轴(前后)及矢轴位(GX)、冠状位(GY)、横状位(GZ)的摆位误差。结果自动骨性配准下和自动灰度配准下,85例患者X轴和GY的摆位误差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动骨性配准下A组(乳腺厚度≤30 mm)、B组(乳腺厚度>30~45 mm)、C组(乳腺厚度>45 mm)患者各个方向的摆位误差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动灰度配准下3组患者各个方向的摆位误差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保乳术后IMRT不同乳腺厚度患者摆位误差间无明显差异,两种配准方式建议首先使用灰度配准。放疗前进行CBCT引导下摆位误差校准,可以提高乳腺癌放疗的精度,从而实现精确放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放射疗法 调强适形 锥形束CT 配准 摆位误差
下载PDF
锥形束CT评价前列腺癌容积调强弧形放射治疗分次间摆位误差及外放边界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阎华伟 金献测 +7 位作者 杨桂强 张力 吴志勤 余建义 潘涵慧 林立 黄包记 谢聪颖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2591-2595,共5页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BCT)评价前列腺癌容积调强弧形放射治疗(VMAT)分次间摆位误差及其分布情况,为临床靶区(CTV)到计划靶区(PTV)所需的外放边界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10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治疗中心接受根治性放射治...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BCT)评价前列腺癌容积调强弧形放射治疗(VMAT)分次间摆位误差及其分布情况,为临床靶区(CTV)到计划靶区(PTV)所需的外放边界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10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治疗中心接受根治性放射治疗的前列腺癌患者40例,均采用VMAT,治疗前1 h嘱患者排空膀胱和直肠,然后喝水500 ml,憋尿充盈膀胱,使治疗时和CT定位时的膀胱和直肠充盈程度尽量一致。所有患者首次摆位后行CBCT扫描,得出校正前摆位误差,在线校正后开始VMAT,2 Gy/次,5次/周,共计39次,照射总剂量为78 Gy。结果每例患者CBCT扫描得出16组误差数据,共计640组误差数据。统计学分析得出前列腺癌VMAT分次间摆位误差为:左右方向(0.14±0.10)cm,头脚方向(0.28±0.13)cm,腹背方向(0.18±0.12)cm;利用公式外放边界=2.5Σ+0.7δ计算出前列腺癌VMAT时CTV到PTV的外放边界为:左右方向0.41 cm,头脚方向0.80 cm,腹背方向0.54 cm。结论 CBCT可以在线验证前列腺癌VMAT时分次间的摆位误差,实时校正摆位误差,实现精确放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容积调强弧形放射治疗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下载PDF
肺癌图像引导放疗不同配准方式对摆位误差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吴志勤 张力 +7 位作者 余建义 阎华伟 杨桂强 林立 黄包记 王志玮 潘涵慧 金献测 《温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11期822-824,共3页
目的:探讨图像引导肺癌放射治疗(以下简称放疗)时不同图像配准方法对摆位误差的影响。方法:利用Elekta Synergy直线加速器对43例肺癌患者进行基于锥形束CT(CBCT)的图像引导放疗(IGRT)。将重建获得的CBCT图像与原计划系统CT图像进行骨性... 目的:探讨图像引导肺癌放射治疗(以下简称放疗)时不同图像配准方法对摆位误差的影响。方法:利用Elekta Synergy直线加速器对43例肺癌患者进行基于锥形束CT(CBCT)的图像引导放疗(IGRT)。将重建获得的CBCT图像与原计划系统CT图像进行骨性和灰度两种模式匹配,分析X、Y、Z轴水平方向的摆位误差及旋转方向摆位误差,比较两种匹配模式之间的差异。结果:43例肺癌放疗共进行114次CBCT扫描,其中骨性配准和灰度配准在X轴水平方向的误差分别为(-0.297±3.137)mm、(0.377±2.958)mm;在Y轴水平方向的误差为(-1.415±5.313)mm、(0.719±5.451)mm;在Z轴水平方向的误差为(0.632±3.033)mm、(-0.679±2.982)mm。骨性配准和灰度配准在X轴旋转方向的误差分别为(-0.469±1.605)°、(-0.493±1.461)°;在Y轴旋转方向的误差为(-0.203±1.431)°、(0.35±1.424)°;在Z轴旋转方向的误差为(0.134±1.478)°、(0.196±1.348)°。将6个方向摆位误差计量数据配对进行统计学处理,骨性配准和灰度配准两种配准方式除了在X轴旋转和Z轴旋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外,其他4个方向的摆位误差计量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行IGRT时,两种配准方式均可选择,建议首先使用灰度配准,骨性配准辅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引导放射治疗 摆位误差 配准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下载PDF
图像引导放疗中不同配准方式对摆位误差的影响 被引量:12
4
作者 吴志勤 余建义 +6 位作者 阎华伟 杨桂强 林立 黄包记 王志玮 潘涵慧 金献测 《浙江医学》 CAS 2013年第17期1585-1587,1598,共4页
目的探讨头颈部肿瘤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不同图像配准方法对摆位误差的影响。方法利用Elekta Synergy直线加速器放射治疗49例头颈部肿瘤患者,利用机载锥形束CT(CBCT)XVI系统对患者进行治疗前摆位扫描、在线调整后扫描和治疗结束后扫... 目的探讨头颈部肿瘤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不同图像配准方法对摆位误差的影响。方法利用Elekta Synergy直线加速器放射治疗49例头颈部肿瘤患者,利用机载锥形束CT(CBCT)XVI系统对患者进行治疗前摆位扫描、在线调整后扫描和治疗结束后扫描。对重建获得的CBCT图像与治疗计划系统CT图像进行骨性和灰度两种模式匹配,分析X、Y、Z轴水平方向的误差及GX、GY、GZ的旋转方向误差,比较两种匹配模式之间的差异。结果 49例患者分别进行109次CBCT扫描,其中骨性配准和灰度配准在X轴水平方向的误差分别为(0.127±0.143)、(0.002±0.147)cm;在Y轴水平方向的误差为(-0.086±0.169)、(0.084±0.183)cm;在Z轴水平方向的误差为(-0.057±0.175)、(-0.060±0.158)cm。骨性配准和灰度配准在X轴旋转方向的误差分别为(0.751±1.390)°、(0.534±1.374)°;在Y轴旋转方向的误差为(0.033±1.870)°、(0.064±1.870)°;在Z轴旋转方向的误差为(-0.079±1.486)°、(0.028±1.147)°。两种配准方式除了在X轴旋转方向有统计学差异(P<0.05)外,其他5个方向的误差数据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头颈部肿瘤进行IGRT时,两种配准方式均可选择,建议首先使用骨性配准,必要时灰度配准辅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引导放射治疗 摆位误差 配准
下载PDF
数字显示摆位技术在常规放射治疗中的应用
5
作者 胡美龙 邹长林 +3 位作者 李文峰 黄珂靖 吴志勤 潘涵慧 《温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2年第3期155-156,共2页
目的 :探讨计算机在放射治疗中的最佳摆位技术 ,提高放射治疗的效果。方法 :在等中心摆位技术基础上 ,根据直线加速器治疗床的水平纵向、横向、垂直上下移动时计算机提供实时移床的精确数据 ,使每次照射两相邻野中心距离不变 ;对“T”... 目的 :探讨计算机在放射治疗中的最佳摆位技术 ,提高放射治疗的效果。方法 :在等中心摆位技术基础上 ,根据直线加速器治疗床的水平纵向、横向、垂直上下移动时计算机提供实时移床的精确数据 ,使每次照射两相邻野中心距离不变 ;对“T”形面罩的开放区或人体曲面部位 ,将虚野勾画在易对位部位 ,通过移床计算机提供的数据即可精确对位照射。结果 :86例患者经计算机数字显示摆位技术照射 ,经模拟定位片和治疗体位片对照 ,重复摆位误差≤ (2 .6± 1.4)mm。结论 :计算机数字显示摆位技术提高了摆位精确性 ,为有效的放射治疗提供了质量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治疗 计算机 摆位
下载PDF
稀土增感屏在X线摄影技术中的应用
6
作者 杨松梅 潘涵慧 《临床放射学杂志》 1984年第3期145-147,I021,共4页
增感屏是线摄影技术中必备器材,。长期以来国内外沿用钨酸钙(Cawo4)作为萤光物质,自稀土材料增感屏问世以来,70年代初我国北京,武汉及浙江玉环等地选用稀土氟氯化钡铕(BaFcl:Eu)与溴氧化镧(LaOBr:Tb)为萤光材料制成高速增感屏。
关键词 稀土增感屏 应用 X线摄影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