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分子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潘独伊 陈世耀 《中国临床医学》 2014年第5期617-619,共3页
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是指胃癌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伴或不伴有淋巴结转移。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广泛应用,EGC 的检出率也日趋增高。但超声内镜检查对胃癌切除术前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仅为66.7%[1]。而淋巴... 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是指胃癌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伴或不伴有淋巴结转移。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广泛应用,EGC 的检出率也日趋增高。但超声内镜检查对胃癌切除术前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仅为66.7%[1]。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 EGC 预后的重要因素,对于 EGC 患者来说,无淋巴结转移是进行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或黏膜剥离术(ESD)的首要条件。内镜治疗术后,局部切除标本的分析及淋巴结转移标志物的检测可为是否进一步手术提供依据。目前已发现多种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相关的分子标志物,如 nm23基因、基质金属蛋白酶(MM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但这些因子的特异性不强,临床应用受限。本文对最新发现的 EGC 淋巴结转移分子标志物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淋巴结转移 分子标志物 早期胃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内镜黏膜切除术 基质金属蛋白酶 NM23基因 黏膜下层
下载PDF
早期胃癌的诊断策略
2
作者 潘独伊 练晶晶 陈世耀 《中国社区医师》 2014年第19期21-22,共2页
我国胃癌发病粗率为33.68/10万,死亡率高达28.1/10万(男)、13.0/10万(女),男女死亡率合计24.59/10万。2013年7月8日召开的第七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数据显示,我国胃癌患者约占全球胃癌患者总数的40%,预计到2015年,
关键词 早期胃癌 诊断策略 数据显示 胃癌患者 肿瘤内科 死亡率
下载PDF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分析及治疗方法选择 被引量:13
3
作者 乐怡平 徐宇尧 +4 位作者 潘独伊 高程洁 蔡瑾 徐凡 林建华 《现代妇产科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493-497,共5页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回顾分析2006~2013年我院产科收治的349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以妊娠期血小板减少(GT)最常见,占66.48%。106例患者孕期接受骨髓...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回顾分析2006~2013年我院产科收治的349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以妊娠期血小板减少(GT)最常见,占66.48%。106例患者孕期接受骨髓穿刺检查,无一例不良反应。78例患者接受不同方式的药物治疗,包括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或)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显著;132例患者接受血小板输注。349例患者中引产11例,338例患者分娩。分娩方式与血小板计数有关,254例剖宫产,84例阴道分娩,产后出血发生率为2.66%。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以GT最为常见。治疗方式取决于血小板水平,包括肾上腺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及输注血小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 血小板减少 病因 治疗
下载PDF
叉头框蛋白3过表达对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4
作者 马桂芬 潘独伊 +2 位作者 何健 曾昭冲 陈世耀 《中国临床医学》 2016年第5期545-549,共5页
目的:探讨叉头框蛋白3(Forkhead box protein 3,FoxP3)过表达对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用shRNA过表达质粒转染胃癌细胞,经药物筛选和单克隆挑选,建立稳定转染的细胞系。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转染FoxP3基因后胃癌细胞系... 目的:探讨叉头框蛋白3(Forkhead box protein 3,FoxP3)过表达对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用shRNA过表达质粒转染胃癌细胞,经药物筛选和单克隆挑选,建立稳定转染的细胞系。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转染FoxP3基因后胃癌细胞系生长增殖能力的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MTT法测定细胞转染FoxP3基因后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影响。结果:成功建立稳定转染FoxP3基因的胃癌细胞。与空载体转染的对照组相比,上调FoxP3基因的胃癌细胞生长增殖能力减慢,迁移能力减弱[穿膜细胞数:(203±42)个/HP vs(891±100)个/HP,P<0.05],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增加(P<0.05)。结论:过表达FoxP3基因可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迁移,提高化疗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XP3 胃癌 基因功能 生物学行为
下载PDF
胃癌组织中Krüppel样因子4、过氧化物还原酶1的表达及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1
5
作者 毛奇琦 黄家鑫 +3 位作者 许旭东 潘独伊 王昕海 孙旭 《癌症进展》 2022年第11期1103-1106,共4页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Krüppel样因子4(KLF4)、过氧化物还原酶1(PRDX1)的表达及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70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取其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比较KLF4、PRDX1表达情况,分析KLF4、PRDX1阳性表达情况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Krüppel样因子4(KLF4)、过氧化物还原酶1(PRDX1)的表达及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70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取其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比较KLF4、PRDX1表达情况,分析KLF4、PRDX1阳性表达情况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KLF4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RDX1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临床分期、浸润程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及远处转移情况胃癌患者的胃癌组织中KLF4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肿瘤直径、临床分期、浸润程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及远处转移情况胃癌患者的胃癌组织中PRDX1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KLF4表达明显降低,PRDX1表达明显升高,其促进了胃癌的发生和发展,可作为判断早期胃癌预后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Krüppel样因子4 过氧化物还原酶1 临床特征
下载PDF
铝碳酸镁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及ESD术后人造溃疡有效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杜玄凌 徐琦坪 +2 位作者 潘独伊 张瑞 陈世耀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9年第2期183-189,共7页
目的系统评价铝碳酸镁联合幽门螺杆菌(H. pylori)根除治疗H. pylori相关性胃溃疡及铝碳酸镁联合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人造溃疡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BM、CNKI、Wanfang Data、VIP、Pub Med、Embase、Web of... 目的系统评价铝碳酸镁联合幽门螺杆菌(H. pylori)根除治疗H. pylori相关性胃溃疡及铝碳酸镁联合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人造溃疡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BM、CNKI、Wanfang Data、VIP、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Scopus及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纳入联用铝碳酸镁治疗H. pylori相关性胃溃疡及联用铝碳酸镁治疗ESD术后人造溃疡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评价偏倚风险后,采用Rev Man 5. 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①H. pylori相关性胃溃疡:与单独应用H. pylori根除相比,铝碳酸镁联合H. pylori根除治疗能降低溃疡的1年后复发率(ITT分析:RR=0. 48,95%CI:0. 36~0. 65,P <0. 001)。②ESD术后人造溃疡:与单独应用PPI相比,铝碳酸镁联合PPI治疗能提高术后4周的溃疡愈合率(ITT分析,WMD=12. 92,95%CI:10. 15~15. 69,P <0. 001)。结论目前证据表明,在H. pylori根除治疗的基础上联用铝碳酸镁有助于降低H. pylori相关性胃溃疡的1年后复发率;在PPI基础上联用铝碳酸镁有助于加快ESD术后人造溃疡的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溃疡 人造溃疡 铝碳酸镁 质子泵抑制剂 META分析
下载PDF
染色放大内镜在消化道早癌诊治中应用探讨
7
作者 潘独伊 毛奇琦 钟良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2021年第4期237-241,共5页
消化道早癌的早诊断早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而我国消化道早癌的检出率仍非常低,如何提高消化道早癌的检出率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难题。本文旨在探讨染色放大内镜在消化道早癌诊治中临床应用的现状与前景。电子染色、光学染色与放大... 消化道早癌的早诊断早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而我国消化道早癌的检出率仍非常低,如何提高消化道早癌的检出率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难题。本文旨在探讨染色放大内镜在消化道早癌诊治中临床应用的现状与前景。电子染色、光学染色与放大技术结合,能够识别胃黏膜微细结构和微血管的异常,明确病变性质及进展程度,并为精准的靶向活检指明方向。而放大内镜诊断与病理检查的相互结合,可为提高我国消化内镜精查、消化道早癌诊治提供更大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放大内镜 消化道早癌 病理学习
下载PDF
肝硬化患者外周血清HIF-1α、HO-1定量检测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娜 马桂芬 +5 位作者 刘以梅 李玲 潘独伊 缪青 曾晓清 陈世耀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8期3842-3844,共3页
目的 探讨血清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红素加氧酶1(HO-1)作为肝硬化无创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诊治的34例不同阶段肝硬化患者及10名健康对照者的血清,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目的 探讨血清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红素加氧酶1(HO-1)作为肝硬化无创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诊治的34例不同阶段肝硬化患者及10名健康对照者的血清,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定量检测其中HIF-1α、HO-1表达水平,并利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 肝硬化患者血清中HIF-1 α及HO-1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0.99 ±0.24)比(5.79±0.84) μg/L,(63.04±1.87)比(16.35 ±2.07) μg/L,均P<0.01].但在肝硬化患者Child-Pugh A、B、C3级之间,HIF-1α、HO-1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IF-1 α与HO-1表达水平呈线性关系(P<0.01).在有无再出血及门静脉血栓形成的肝硬化患者中HIF-1α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有无再出血的肝硬化患者中H0-1表达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IF-1α和HO-1诊断早期肝硬化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4和0.994.将HIF-1 α临界值定为9.45 μg/L,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1.2%和90.0%.以31.86 μg/L作为HO-1的临界值,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1%和100%.结论 外周血清HIF-1 α、HO-1水平是肝硬化患者病情评估的独立预测因子,可联合或单独用于肝硬化无创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缺氧诱导因子1 Α亚基 血红素加氧酶-1 无创诊断
原文传递
姜黄素抗胆囊癌GBC-SD细胞增殖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张银新 李新星 +3 位作者 潘独伊 罗琰文 祁玉波 王明俊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38-1241,共4页
目的观察姜黄素对人胆囊癌细胞株GBC—SD的抗增殖效应,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噻唑蓝(M1Tr)法检测0、10、30、50、70mg/L浓度的姜黄素对胆囊癌GBC—SD细胞24h的生长抑制作用;检测30mg/L浓度的姜黄素在0、12、24、48、72h对GBC... 目的观察姜黄素对人胆囊癌细胞株GBC—SD的抗增殖效应,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噻唑蓝(M1Tr)法检测0、10、30、50、70mg/L浓度的姜黄素对胆囊癌GBC—SD细胞24h的生长抑制作用;检测30mg/L浓度的姜黄素在0、12、24、48、72h对GBC.SD细胞的抑制作用。依照MTF结果设立对照组、10mg/L姜黄素组、30mg/L姜黄素组及50mg/L姜黄素组分别作用GBC—SD细胞24h。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率,使用Westernblot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分别检测姜黄素对核因子(NF)-κB与细胞周期素(Cyclin)D1表达的影响,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PCR)法检测姜黄素对bax、B淋巴细胞/白血病-2(bel-2)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姜黄素以时间.剂量的方式抑制胆囊癌GBC—SD细胞的活力。10、30、50mg/L浓度的姜黄素作用24h后,细胞存活率分别为(95.34±9.21)%、(70.63±11.09)%、(50.58±6.31)%,与对照组比较,30、50mg/L姜黄素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各组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9.83±1.98)%、(37.25±1.21)%和(57.63±7.38)%,与对照组比较,30、50mg/L姜黄素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50mg/L的姜黄素均可下调NF—κB和CyclinD1的表达,同时能够降低bcl-2、升高bax的表达,而10mg/L姜黄素对上述基因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姜黄素不仅能够通过下调NF—κB与CyclinDI的表达,还能降低bel-2的mRNA水平、升高bax的mRNA水平导致bel-2/bax的比值下降,从而有效地抑制胆囊癌GBC-SD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胆囊癌 脱噬作用
原文传递
外周血清sCD163在肝硬化无创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娜 曾晓清 +4 位作者 潘独伊 刘以梅 缪青 马桂芬 陈世耀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5年第9期45-49,共5页
目的定量检测肝硬化患者外周血清中可溶性CD163分子(s CD163)的表达水平,以探讨血清s CD163在肝硬化患者无创诊断及病程监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肝硬化不同阶段患者外周血清41份及正常健康对照外周血清20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目的定量检测肝硬化患者外周血清中可溶性CD163分子(s CD163)的表达水平,以探讨血清s CD163在肝硬化患者无创诊断及病程监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肝硬化不同阶段患者外周血清41份及正常健康对照外周血清20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定量检测肝硬化患者外周血清s CD163表达水平,并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其临床诊断价值。结果肝硬化患者外周血清s CD163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92.53±3.34)μg/L vs.(58.22±3.12)μg/L,P<0.01],且随着Child-Pugh A、B、C分级而增高[(76.99±4.46)μg/L vs.(99.69±4.04)μg/L vs.(112.90±3.59)μg/L,均P<0.05]。与患者病因、有无再出血、有无门脉血栓形成及有无合并肝细胞性肝癌等无关,而与是否合并腹水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相关。外周血清s CD163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1,以80.12μg/L作为临界点,其诊断肝硬化的灵敏度为73.2%,特异度为95%。有腹水肝硬化患者外周血清s CD163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5,s CD163>94.79μg/L预测肝硬化患者腹水生成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3.1%和80%。结论 s CD163作为巨噬细胞活化的标记物,在肝硬化患者外周血清中明显升高,且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有关,可作为肝硬化程度判断及病情监测的无创指标。血清s CD163水平与肝硬化相关并发症腹水和SBP的形成相关,提示其可能在肝硬化病程进展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腹水 可溶性CD163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无创评估
原文传递
铝碳酸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Meta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杜玄凌 徐琦坪 +2 位作者 潘独伊 周继 陈世耀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924-930,共7页
目的系统评价铝碳酸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BM、CNKI、Wan Fang Data、VIP、Pub 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和Scopus数据库,搜集单用或联用铝碳酸镁治疗R... 目的系统评价铝碳酸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BM、CNKI、Wan Fang Data、VIP、Pub 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和Scopus数据库,搜集单用或联用铝碳酸镁治疗RE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7年6月30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5个RCT,包括1 65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4~8周后,单用铝碳酸镁与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相比,两组内镜下有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87,95%CI(0.76,1.00),P=0.05]。但联合应用铝碳酸镁与PPI在内镜下有效率[RR=1.22,95%CI(1.14,1.31),P<0.001]和症状缓解率[RR=1.36,95%CI(1.12,1.66),P<0.01]方面较单用PPI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难治性RE人群中,铝碳酸镁与PPI联合用药亦显著提高了内镜下有效率[RR=1.16,95%CI(1.08,1.25),P<0.001]与8周症状缓解率[RR=1.12,95%CI(1.04,1.20),P<0.01]。此外,单用铝碳酸镁或与PPI联用均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结论联合应用铝碳酸镁与PPI治疗RE的内镜下有效率及症状缓解率均优于单独应用PPI,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待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反流性食管炎 铝碳酸镁 质子泵抑制剂 META分析 系统评价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Kruppel样转录因子2对人肝窦内皮细胞体外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娜 刘楚 +5 位作者 潘独伊 曾于珍 周继 曾晓清 罗添成 陈世耀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27-532,共6页
目的探索Kruppel样转录因子2(KLF2)对肝窦内皮细胞(LSEC)体外迁移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慢病毒感染的方式构建过表达和干扰KLF2表达的LSEC(分别为LV5-KLF2和LV3-shKLF2),采用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印迹法检测病毒感染效率,未处理... 目的探索Kruppel样转录因子2(KLF2)对肝窦内皮细胞(LSEC)体外迁移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慢病毒感染的方式构建过表达和干扰KLF2表达的LSEC(分别为LV5-KLF2和LV3-shKLF2),采用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印迹法检测病毒感染效率,未处理LSEC作为野生对照(wT)组。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KLF2表达的改变对LSEC迁移能力的影响,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印迹法检测促迁移因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的表达,蛋白印迹法检测迁移相关信号通路蛋白Src,P38MAPK,P44/42MAPK的表达。结果Transwell实验计数12h细胞迁移数,过表达KLF2可抑制LSEC的体外迁移能力,LV5-KLF2组LSEC细胞迁移数目较LV5-NC和wT组少[(35.6±1.4)、(71.3±2.4)和(69.3±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而下调KLF2表达后,LV3-shKLF2组LSEC的细胞迁移能力较LV5-NC和WT组增强,细胞迁移数目较对照组多[(189.5±5.4)、(83.4±2.5)和(82.2±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印迹法证实过表达KLF2可抑制LSEC中促迁移因子VEGFR2的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而干扰KLF2则上调VEGFR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蛋白印迹结果提示过表达KLF2,抑制LSEC中信号通路蛋白p-Src、p-P38 MAPK及p-P44/42的表达,而干扰KLF2则促进LSEC中上述磷酸化蛋白的表达。结论KLF2可能通过Src/MAPK通路抑制LSEC的体外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ruppel样转录因子类 内皮细胞 细胞迁移 Src族激酶类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