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东部积雪日数特征的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潘维玉 余志豪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48-55,共8页
本文利用青藏高原曲麻来、托托河和玉树三站的32年逐日积雪实测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了它们的时间变化特征,并对Elnino现象的发生作了简单的联系。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积雪 积雪日数 统计分析
下载PDF
全球气候变化对太湖蓝藻水华发展演变的影响 被引量:33
2
作者 王成林 潘维玉 +1 位作者 韩月琪 钱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22-828,共7页
对太湖周边4个常规气象观测站的47年观测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太湖蓝藻水华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之前,太湖流域气象条件的年代际尺度变化趋势不利于蓝藻的生长和水华的形成,而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尤其是20世... 对太湖周边4个常规气象观测站的47年观测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太湖蓝藻水华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之前,太湖流域气象条件的年代际尺度变化趋势不利于蓝藻的生长和水华的形成,而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气温、风速、降水变化都较大,且都有利于蓝藻的生长和水华的形成,这与蓝藻水华的观测事实一致.据此定义了蓝藻水华气象指数,每年太湖蓝藻水华气象指数能够很好地反映蓝藻水华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而,分析了反映ENSO循环变化的Ni?o3指数与太湖流域气象条件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ENSO循环与太湖流域风速、降水在年代际尺度上有着非常好的相关性.据此预测,2000年以后10-20年中,太湖蓝藻水华气象指数将继续在高位振荡,若蓝藻生长所需的营养盐浓度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和明显的降低,蓝藻水华在气候条件的影响下,仍将可能大面积暴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全球气候变化 蓝藻水华 蓝藻水华气象指数
下载PDF
适宜太湖蓝藻水华形成的风场辐散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成林 陈黎明 +1 位作者 潘维玉 钱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168-1176,共9页
对太湖周边17个气象观测站的7年常规观测资料聚类分析发现,在适宜蓝藻水华形成的高温、微风气象条件下,太湖湖面风场往往出现辐散特征,在此辐散风场的驱动下,蓝藻水华迁移过程必然与均匀风场驱动下有所不同;数值模拟结果显示,这种辐散... 对太湖周边17个气象观测站的7年常规观测资料聚类分析发现,在适宜蓝藻水华形成的高温、微风气象条件下,太湖湖面风场往往出现辐散特征,在此辐散风场的驱动下,蓝藻水华迁移过程必然与均匀风场驱动下有所不同;数值模拟结果显示,这种辐散风场是由于非绝热加热不均匀造成的局地次级环流叠加在弱的背景风场之上引起的;其强弱程度是受湖陆温差和背景风速共同决定的,并据此给出了湖面风场辐散强度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水华 辐散风场 热力环流 聚类分析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一次非典型梅雨锋暴雨过程及其中尺度系统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7
4
作者 隆霄 潘维玉 +1 位作者 邱崇践 赵建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335-1347,共13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观测的高时空分辨率TBB资料以及客观分析资料,对2002年6月22~23日("02.6")一次非典型的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了天气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对此次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分析...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观测的高时空分辨率TBB资料以及客观分析资料,对2002年6月22~23日("02.6")一次非典型的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了天气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对此次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分析了暴雨中尺度系统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天气分析显示,"02.6"梅雨锋暴雨过程与α中尺度低涡的东移发展和对流层低层的两支低空急流的增强发展有关。对流层低层700 hPa为一个缓慢东移与南压的东北西南向冷式切变线,暖式切变线不太明显,这与通常的江淮切变线梅雨锋暴雨不同。对流层500 hPa的副热带高压非常强,高层200 hPa对流层高层的反气旋环流非常强并与高空急流相伴,南亚高压中心位于我国江南地区。(2)TBB资料分析表明,此次暴雨过程产生与多个β中尺度系统合并发展成α中尺度系统以及此后从α中尺度系统中不断分裂出β中尺度系统发展演变密切相关;强中尺度对流系统主要在中尺度低涡冷、暖切变线的的南侧发生和发展,并不是在中尺度低涡的冷暖切变线上发展。(3)垂直结构分析显示:在中尺度系统开始发展阶段,中尺度系统具有强的垂直于剖面的风分量切变、低空急流核以及高空强辐散低空强辐合,这有利于中尺度系统的发展;当中尺度低涡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其后部不断分裂出中小尺度系统,对流层低层的θ_e具有明显暖心结构,由于气块绝热上升冷却效应比对流潜热释放作用强,导致在800~600 hPa层上θ_e比环境的低,加之在强上升运动的顶部两侧的下沉补偿气流也比较弱,这不利于中尺度低涡的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锋暴雨 中尺度系统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台风季节预报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3
5
作者 王咏青 宋天元 +1 位作者 梁驹 潘维玉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4-31,共8页
利用中尺度气象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对2006年7月1日—9月30日的西北太平洋夏季台风进行了动力季节预报试验。结果表明:1)在对3个月以内的台风作动力季节预报试验时,WRF模式模拟的台风总个数与实况接近,模式模拟... 利用中尺度气象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对2006年7月1日—9月30日的西北太平洋夏季台风进行了动力季节预报试验。结果表明:1)在对3个月以内的台风作动力季节预报试验时,WRF模式模拟的台风总个数与实况接近,模式模拟的总登陆台风数与实况相比偏小。从各月模拟情况看,台风总数与登陆数的模拟均与实况有差距。WRF模式对台风强度的模拟总体偏弱。2)WRF在模拟2006年7—9月台风以及平均高度场、水平风垂直切变时,7月与实况接近,随时间增长,与实况的差别明显增大。WRF模式具有一定的台风动力季节预报能力,但其预报时限有待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F模式 台风 季节预报
下载PDF
2006年7—9月的台风季节预报试验 被引量:9
6
作者 沈新勇 朱文达 +1 位作者 杜佳 潘维玉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76-683,共8页
运用NCEP/NCAR逐6 h分辨率为2.5°×2.5°GRIB资料,用WRF模式采用水平分辨率为27 km×27 km,垂直38层每6 h输出一次的时空分辨率,对2006年7—9月对西太平洋地区台风为主的天气系统进行季节预报试验。综合低层涡度、地面... 运用NCEP/NCAR逐6 h分辨率为2.5°×2.5°GRIB资料,用WRF模式采用水平分辨率为27 km×27 km,垂直38层每6 h输出一次的时空分辨率,对2006年7—9月对西太平洋地区台风为主的天气系统进行季节预报试验。综合低层涡度、地面10 m处风速、海平面气压、暖心结构和持续时间对模式输出资料进行台风生成判定和路径追踪。7月1日—9月30日模拟吻合较好的台风、强热带风暴、热带风暴和热带低压的比例为4/9、1/3、0/1和0/1;模拟较差的比例分别为3/9、1/3、1/1和1/1;漏报率分别为2/9、1/3、0/1和0/1。模拟空报了2个台风、9个强热带风暴和3个热带风暴。模拟台风强度偏弱和吻合较差的原因可能与模式的分辨率、微物理过程参数设置和积分步长有关。空报的台风、强热带风暴可能与模式自身特点、相关海区的特性和热带波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WRF模式 季节预报 强热带风暴 试验
下载PDF
2006年7—9月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季节活动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1
7
作者 曹剑 吴立广 潘维玉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8-162,共15页
利用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提供的1°×1°的FNL(final)资料和中尺度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研究了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简记TC)动力季节预报的可能性,通过在27k... 利用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提供的1°×1°的FNL(final)资料和中尺度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研究了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简记TC)动力季节预报的可能性,通过在27km的粗网格中运用张弛逼近(Nudging)技术,对2006年7-9月西北太平洋TC活动进行了92d的连续数值积分。与观测结果比较表明,WRF模式不仅较好地模拟了MJO(Madden-Julian oscillation)和准双周振荡的活动情况,而且模拟的TC频数、移动路径和强度都与实际观测结果比较接近。在嵌套的9km网格中,不仅模拟出眼墙、暖心等TC结构的主要特征和TC的西行盛行路径及登陆活动情况,而且所模拟的生成过程包括早期研究中提出的TC生成过程中的两次快速发展的过程。模拟的TC初始涡旋主要出现在季风槽中,伴随准双周振荡活动,它的第一次发展在初始涡旋中心形成强烈的对流区;经过一段时间的减弱后,在有利的大尺度形势下,涡旋中心湿水汽层迅速增厚,导致气旋的第二次强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模拟 TC路径 低频振荡 TC生成
下载PDF
2008年深圳洪涝灾害的气候背景和环流条件 被引量:5
8
作者 王红军 刘文菁 +1 位作者 刘培宁 潘维玉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56-261,共6页
用NCC/CMA资料分析了2008年6月深圳降水异常事件的成因,结果认为:2007年7月—2008年2月赤道西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偏低、2008年前冬今春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偏大是深圳异常降水事件的前期气候背景;2008年6月东亚阻塞高压的异常强大及乌拉尔... 用NCC/CMA资料分析了2008年6月深圳降水异常事件的成因,结果认为:2007年7月—2008年2月赤道西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偏低、2008年前冬今春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偏大是深圳异常降水事件的前期气候背景;2008年6月东亚阻塞高压的异常强大及乌拉尔山长波槽的异常加深发展,促进了经向环流异常增强;偏强的冷空气以阶梯槽的形式频繁入侵华南,为深圳异常降水事件提供了动力条件。副高西段较常年偏南,西伸脊点偏东;强劲的季风潮为深圳地区输送了巨大的水汽和热量;冷暖空气在华南地区的频繁交汇与维持是深圳异常降水事件的主要成因。上述多种因素的异常共同导致了深圳异常降水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涝 大尺度环流 副热带高压 西南季风
下载PDF
2008年华南前汛期异常降水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王红军 潘维玉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19-224,共6页
利用NCC/CMA资料分析了2008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华南降水异常事件的成因。研究表明:2007年7月至2008年2月赤道西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偏低,以及2008年前冬今春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偏大是华南异常降水事件的前期气候背景;2008年5月下旬至6月中... 利用NCC/CMA资料分析了2008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华南降水异常事件的成因。研究表明:2007年7月至2008年2月赤道西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偏低,以及2008年前冬今春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偏大是华南异常降水事件的前期气候背景;2008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东亚阻塞高压的异常强大及乌拉尔山长波槽的异常发展,促进了经向环流异常增强;偏强冷空气以阶梯槽的形式频繁入侵华南,为异常降水事件提供了动力条件。此外,副高较常年偏强、偏北,强劲的季风潮为华南地区输送了巨大的水汽和热量,冷暖空气在华南上空频繁交汇是深圳异常降水事件的直接成因。上述多种因素的异常并同时出现,共同导致了华南异常降水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尺度环流 副热带高压 海表温度 高低空急流 西南季风
下载PDF
“神舟七号”飞船主着陆场区强对流天气的气候背景和环流条件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红军 刘培宁 +2 位作者 丁德华 刘文菁 潘维玉 《干旱气象》 2009年第3期232-238,共7页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8—9月内蒙主着陆场区强对流天气频发和降水异常偏多现象,研究其形成的气候背景和大尺度环流特征。结果表明:前期赤道西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偏低、欧亚和青藏高原积雪异常偏深是其前期气候背景。极涡中心...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8—9月内蒙主着陆场区强对流天气频发和降水异常偏多现象,研究其形成的气候背景和大尺度环流特征。结果表明:前期赤道西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偏低、欧亚和青藏高原积雪异常偏深是其前期气候背景。极涡中心8月位于东半球和9月位于西半球。是场区前期降水偏多和后期气温偏高的原因之一。欧亚经向环流的偏强,有利于南北方冷暖空气的交汇。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及活跃的印缅槽为场区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强对流天气必要的扰动能量。中低层偏南风和偏北风在淮河以北地区汇合与维持,是场区降水异常和强对流偏多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背景 欧亚及青藏高原积雪 赤道太平洋海表温度 大气环流特征
下载PDF
“神舟七号”飞船主着陆场区强对流天气的大尺度环流特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红军 刘培宁 +1 位作者 刘文菁 潘维玉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9年第6期1-6,共6页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研究2008年8—9月内蒙主着陆场区强对流天气形成的气候背景和大尺度环流特征,结果表明:前期赤道西太平洋海表温度、欧亚和青藏高原积雪与河套以北地区降水关系密切。极涡中心8月位于东半球、9...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研究2008年8—9月内蒙主着陆场区强对流天气形成的气候背景和大尺度环流特征,结果表明:前期赤道西太平洋海表温度、欧亚和青藏高原积雪与河套以北地区降水关系密切。极涡中心8月位于东半球、9月位于西半球,是场区前期降水偏多和后期气温偏高的原因之一。欧亚经、纬向环流的偏强,有利于南北方冷暖空气的交汇。副高异常偏强偏西及活跃的印缅槽为场区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强对流天气必要的扰动能量。中低层偏南风距平和偏北风距平在淮河以北地区汇合与长时间维持,是场区降水异常和强对流偏多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背景 欧亚及青藏高原积雪 赤道太平洋海表温度 大气环流特征
下载PDF
西风应力的纬向变化对热带海气耦合过程的影响
12
作者 陈华 潘维玉 +1 位作者 江志红 闵锦忠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57-364,共8页
本文研究了西风应力的纬向变化对热带海气耦合过程的影响问题,得到了柱函数展开后的赤道β平面上的绝热线性运动方程的零阶和二阶的解析解.结果表明,引入西风应力的纬向变化后,整体温跃层厚度降低,暖水东移之前会在接近西边界处形成堆积... 本文研究了西风应力的纬向变化对热带海气耦合过程的影响问题,得到了柱函数展开后的赤道β平面上的绝热线性运动方程的零阶和二阶的解析解.结果表明,引入西风应力的纬向变化后,整体温跃层厚度降低,暖水东移之前会在接近西边界处形成堆积层,这说明西风应力的纬向变化对于Kelvin波的形成是一个必要的因素.另外,当边界冷水东移之后,新的暖水不断补充到西边界,如果西风应力的作用时间较长,暖水补充的效应减弱并在时间上滞后.同时,西风应力的纬向梯度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得到较为合理的结果.由于西风应力的纬向变化,在热带大洋的西边界,在西风应力的驱动下,经圈流在其作用时间内随时间增长,在这之后随时间衰减,此时在西边界处经圈流是稳定的.总之,引入西风应力的纬向变化能得到较为符合实际的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纬向变化 抛物圆柱函数 经圈流
下载PDF
“教学、生产、科研、服务一体化”办学模式的研究报告 被引量:2
13
作者 潘维玉 薛晓玲 《职教论坛》 2002年第10期12-15,共4页
一、问题提出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职业学校的办学也不断面临新的形势与挑战.职业教育的办学如何更加贴紧经... 一、问题提出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职业学校的办学也不断面临新的形势与挑战.职业教育的办学如何更加贴紧经济,拉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如何培养造就新一代知识型、高素质的劳动者,已成为职业教育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的重要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教学 生产 科学研究 服务 一体化 研究目标 办学模式 学制 产教结合
下载PDF
Influence of the Saharan Air Layer on Atlantic Tropical Cyclone Formation during the Period 1-12 September 2003 被引量:1
14
作者 潘维玉 吴立广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1期16-32,共17页
Atmospheric Infrared Sounder (AIRS) data show that the Saharan air layer (SAL) is a dry, warm, and well-mixed layer between 950 and 500 hPa over the tropical Atlantic, extending westward from the African coast to ... Atmospheric Infrared Sounder (AIRS) data show that the Saharan air layer (SAL) is a dry, warm, and well-mixed layer between 950 and 500 hPa over the tropical Atlantic, extending westward from the African coast to the Caribbean Sea. The formations of both Hurricane Isabel and Tropical Depression 14 (TD14) were accompanied with outbreaks of SAL air during the period 1-12 September 2003, although TD14 failed to develop into a named tropical cyclone. The influence of the SAL on their formations is investigated by examining data from satellite observation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s, in which AIRS data are incorporated into the MM5 model through the nudging technique. Analyses of the AIRS and simulation data suggest that the SAL may have played two roles in the formation of tropical cyclones during the period 1-12 September 2003. First, the outbreaks of SAL air on 3 and 8 September enhanced the transverse-vertical circulation with the rising motion along the southern edge of the SAL and the sinking motion inside the SAL, trigge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wo tropical disturbances associated with Hurricane Isabel and TD14. Second, in addition to the reduced environmental humidity and enhanced static stability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the SAL dry air intruded into the inner region of these tropical disturbances as their cyclonic ?ows became strong. This effect may have slowed down the formation of Isabel and inhibited TD14 becoming a named tropical cyclone, while the enhanced vertical shear contributed little to tropical cyclone formation during this period. The 48-h trajectory calculations confirm that the parcels from the SAL can be transported into the inner region of an incipient tropical cycl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opical cyclone Saharan Air Layer Atmospheric Infrared Sounder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