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S-TLIF术和TLIF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效果对比 被引量:3
1
作者 黄永锋 欧荣通 潘英松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22年第1期71-74,93,共5页
目的研究比较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与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使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接受... 目的研究比较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与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使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接受的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法将其分为MIS-TLIF组(n=30例)和TLIF组(n=30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差异、术前与术后不同时间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差异,采血测定手术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肌酸激酶(CK)及C反应蛋白(CRP)等实验室指标变化。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床时间及出院时间均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不同时间研究组患者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不同时间研究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血清IL-6、IL-10、CK及CRP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MIS-TLIF术在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中应用安全性更高,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并改善其腰椎功能及疼痛症状,减轻术后肌肉损伤程度,促进患者炎症指标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 腰椎管狭窄 临床效果
下载PDF
抗骨质疏松药物对PVP术后疗效的影响及意义
2
作者 黄永锋 欧荣通 潘英松 《现代医院》 2022年第7期1125-1127,1131,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形成(PVP)术后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疗效。方法根据随机及患者自愿原则将90例行PVP治疗后的OVCF患者分为A组(活性维生素D3+钙剂)、B组(活性维生素D3+钙剂+鲑鱼降钙素)、C组(活性维生素D3...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形成(PVP)术后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疗效。方法根据随机及患者自愿原则将90例行PVP治疗后的OVCF患者分为A组(活性维生素D3+钙剂)、B组(活性维生素D3+钙剂+鲑鱼降钙素)、C组(活性维生素D3+钙剂+唑来膦酸),每组30例,比较三组治疗前(T_(0))、治疗后1周(T_(1))、1个月(T_(2))、3个月(T_(3))、6个月(T_(4))及12个月(T_(5))疼痛指数、腰椎骨密度(BMD)及日常活动功能水平,记录不良反应及再发骨折率。结果治疗后,三组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较治疗前明显降低,BMD明显升高(P<0.05),T_(3)~T_(5)时间段内疼痛VAS评分:B组<C组<A组(P<0.05),T_(2)~T_(5)时间段BMD:C组>B组>A组(P<0.05),T_(2)~T_(5)时间段内ODI:C组<B组<A组(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B组13.33%,C组26.67%,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12个月内,A组再发骨折率23.33%,B组10.00%,C组3.33%,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VP术后采用活性维生素D3、钙剂联合唑来膦酸对OVCF患者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能有效缓解疼痛、提高骨密度,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减少再发骨折风险,该方案安全有效,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形成术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抗骨质疏松药物 疼痛程度 骨密度 再发骨折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球囊扩张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应用
3
作者 刘飞 潘英松 +1 位作者 周海 李天龙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7期121-123,共3页
探讨超声引导下球囊扩张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7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收治的60例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分析手术后患者的临床体征情况,并比较手术前、手术后狭窄处内径、透析血流量、内瘘自然流量等指标,... 探讨超声引导下球囊扩张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7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收治的60例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分析手术后患者的临床体征情况,并比较手术前、手术后狭窄处内径、透析血流量、内瘘自然流量等指标,评估手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同时于手术后第1 d、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观察内瘘通畅情况。结果 手术前,震颤有所下降、内瘘杂音的患者有50例,震颤消除、内瘘杂音的患者有10例。手术后,震颤、内瘘杂音明显的患者有60例;手术后60例患者存在内瘘原狭窄处狭窄在30%以下。手术后动静脉内瘘狭窄处内径、透析血流量以及内瘘自然流量高于手术前(P<0.05);全部患者在手术过程没有出现穿刺点出血、血肿、静脉断裂或者撕裂、假性动脉瘤、感染等并发症;手术后第1 d随访的初级通畅率为93.33%、1个月随访的初级通畅率为85.00%、3个月随访的初级通畅率为83.33%、6个月随访的初级通畅率为76.67%。结论 超声引导下球囊扩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其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可以改善手术后患者的临床体征,提高手术后狭窄处内径、透析血流量、内瘘自然流量,解除动静脉内瘘狭窄,疗效明显,更为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球囊扩张 动静脉内瘘狭窄 临床应用 透析血流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