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早孕期胎儿颈项透明层厚度(NT)测量与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联合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早孕期行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的孕妇,研究其胎儿NT值与染色体核型及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 120例病例中胎儿NT≤2.5 mm 76例,未检...目的探讨早孕期胎儿颈项透明层厚度(NT)测量与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联合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早孕期行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的孕妇,研究其胎儿NT值与染色体核型及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 120例病例中胎儿NT≤2.5 mm 76例,未检出异常核型(0%);NT≥2.5 mm 44例,异常核型9例(20.45%)。其中,25例2.5mm≤NT≤3.5 mm的胎儿检出染色体异常1例,检出率为4%(1/25);19例NT≥3.5mm的胎儿检出染色体异常8例,检出率为42.11%(8/19),两组异常核型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NT增厚程度的不同将NT值分为2.5-3.4mm、3.5-4.4mm、4.5-5.4mm、5.5-6.4mm、≥6.5mm,其中异常核型比例分别为1/25、0/6、2/4、1/2、5/7,各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不同NT值范围内的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不同或不全相同。结论胎儿NT增厚是早孕期筛查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的有效且敏感的超声指标,绒毛活检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应作为胎儿NT≥3.5mm的孕妇的首选产前诊断方法。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早孕期胎儿颈项透明层厚度(NT)测量与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联合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早孕期行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的孕妇,研究其胎儿NT值与染色体核型及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 120例病例中胎儿NT≤2.5 mm 76例,未检出异常核型(0%);NT≥2.5 mm 44例,异常核型9例(20.45%)。其中,25例2.5mm≤NT≤3.5 mm的胎儿检出染色体异常1例,检出率为4%(1/25);19例NT≥3.5mm的胎儿检出染色体异常8例,检出率为42.11%(8/19),两组异常核型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NT增厚程度的不同将NT值分为2.5-3.4mm、3.5-4.4mm、4.5-5.4mm、5.5-6.4mm、≥6.5mm,其中异常核型比例分别为1/25、0/6、2/4、1/2、5/7,各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不同NT值范围内的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不同或不全相同。结论胎儿NT增厚是早孕期筛查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的有效且敏感的超声指标,绒毛活检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应作为胎儿NT≥3.5mm的孕妇的首选产前诊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