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斑马鱼听觉诱发电位检测系统的建立和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潘豪来 王际平 +4 位作者 于栋帧 杨光 时海波 王坚 殷善开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69-274,共6页
目的建立斑马鱼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AEP)检测系统。方法设计并制作斑马鱼听觉诱发电位检测水箱;应用该系统检测和记录35条体长为10~46mm斑马鱼的AEP,将斑马鱼分为5组:体长12~15mm,6条;体长17~20mm,4条;体长22~26mm,... 目的建立斑马鱼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AEP)检测系统。方法设计并制作斑马鱼听觉诱发电位检测水箱;应用该系统检测和记录35条体长为10~46mm斑马鱼的AEP,将斑马鱼分为5组:体长12~15mm,6条;体长17~20mm,4条;体长22~26mm,4条;体长32~37mm,9条;体长42~46mm,12条。对照组为金鱼,体长38~54mm,8条。通过麻醉实验、鱼鳔实验、噪声暴露实验并以金鱼为对照验证斑马鱼AEP检测系统的可靠性。结果实验证实斑马鱼AEP检测系统获得的响应为听觉电生理反应;所有体长斑马鱼的听力频率范围为100Hz^12kHz,在发育过程中无听觉频率扩展的现象;成鱼最佳听力范围为600Hz^1kHz,5组斑马鱼AEP阈值分别为141.7±1.32、124.8±1.31、121.8±1.49、117.8±1.09和124.4±1.87dB w;斑马鱼AEP阈值随体长增加而变化,具有随着发育成熟AEP阈值降低,随着衰老阈值升高的特征。结论本研究建立了稳定的斑马鱼听觉诱发电位检测系统,该系统可用于斑马鱼AEP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马鱼 听觉诱发电位 检测系统
下载PDF
不同剂量白喉毒素对野生型听力成熟小鼠耳蜗结构及听功能的影响
2
作者 潘豪来 王际平 +2 位作者 冯艳梅 王慧 殷善开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05-409,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白喉毒素对野生型听力成熟小鼠的耳蜗结构及听功能的影响,为建立白喉毒素受体介导的细胞敲除系统动物模型提供参考。方法 4周龄C57BL/6J小鼠30只随机分为50ng/g组、100ng/g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其中50ng/g组和100ng/g...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白喉毒素对野生型听力成熟小鼠的耳蜗结构及听功能的影响,为建立白喉毒素受体介导的细胞敲除系统动物模型提供参考。方法 4周龄C57BL/6J小鼠30只随机分为50ng/g组、100ng/g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其中50ng/g组和100ng/g组小鼠分别单次腹腔注射白喉毒素50ng/g、100ng/g,对照组小鼠单次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注射后7天观察两组动物的一般情况,并记录小鼠ABR反应阈,观察小鼠内外毛细胞、螺旋神经节神经元。结果在白喉毒素注射后第7天,各组动物情况良好,无明显体重下降,中耳腔无积液。50ng/g组小鼠2、8、32kHz ABR反应阈分别为57.5±2.74、20.83±2.04、45.83±2.04dB SPL,与对照组比较(分别为56.25±2.31、20.0±3.78、49.38±6.78dB SP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内、外毛细胞损失率分别为0.8%±0.5%、1%±0.6%;对照组分别为0.3%±0.5%、0.4%±0.3%;螺旋神经节神经元SGN密度为39.45±3.65个/105μm2、对照组为41.03±3.73个/105μm2,均未见明显细胞缺失。100ng/g组小鼠2、8、32kHz ABR反应阈分别为85±3.54、63±4.47、90±0dB SPL,较前两组显著升高(t=19.62,P<0.001),内、外毛细胞损失率分别为0.5%±0.1%、10.7%±0.3%,损伤严重,底、中、顶回缺失达10%(t=42.219,P<0.001);SGN密度为25.55±3.66个/105μm2,平均减少38%,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10.985,P<0.001)。结论 100ng/g白喉毒素注射能引起听力成熟野生型C57BL/6J小鼠外毛细胞及螺旋神经元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喉毒素 耳毒性 白喉毒素受体
下载PDF
碱基编辑技术的新进展及在耳蜗中的应用前景
3
作者 潘豪来 倪丽艳 陈波蓓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41-444,共4页
大多数感音神经性聋与基因突变相关(Morton等,2006),基因靶向治疗似乎是一种更精确的治疗方式。CrispR/cas9系统已经超越锌指或TALLEN成为基因编辑首选[1],但是会切除引导RNA配对的双链基因序列,剪切产生的双链DNA粘性断端诱导被编辑的... 大多数感音神经性聋与基因突变相关(Morton等,2006),基因靶向治疗似乎是一种更精确的治疗方式。CrispR/cas9系统已经超越锌指或TALLEN成为基因编辑首选[1],但是会切除引导RNA配对的双链基因序列,剪切产生的双链DNA粘性断端诱导被编辑的细胞启动基因修复程序来修补这一缺损。然而诸如非同源断端连接或者同源基因引导修复均不能完美地将单碱基突变序列修复为野生型序列[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音神经性聋 启动基因 基因突变 基因编辑 单碱基突变 双链DNA 碱基编辑 同源基因
下载PDF
提高人工耳蜗在噪声环境下语音辨别力的新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潘豪来 陈正侬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2-176,共5页
人工耳蜗是目前耳鼻咽喉科惟一用于人体的商品化神经假体。与助听器相比,人工耳蜗在各种听力测量中均能得到更好的结果。因此,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人工耳蜗植入已经成为治疗小儿和成人重度以上感音性神经性聋的标准疗法。
关键词 人工耳蜗 噪声环境 听力 近年成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