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1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ystrophin基因51号外显子缺失连接片段的克隆和测序 被引量:2
1
作者 潘速跃 张成 +2 位作者 刘焯霖 陈国俊 卢锡林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5-110,共6页
为了解Dystrophin基因缺失断裂点和连接片段的序列特点 ,以分析Dystrophin基因缺失的分子机制 ,利用巢式反向PCR克隆了 1名 5 1号外显子缺失DMD(DuchenneMuscularDystrophy ,DMD)患者的缺失连接片段 ,通过测序 ,确定 5′和 3′断裂点及... 为了解Dystrophin基因缺失断裂点和连接片段的序列特点 ,以分析Dystrophin基因缺失的分子机制 ,利用巢式反向PCR克隆了 1名 5 1号外显子缺失DMD(DuchenneMuscularDystrophy ,DMD)患者的缺失连接片段 ,通过测序 ,确定 5′和 3′断裂点及连接片段的序列。对 5′、3′断裂点和连接片段进行重复序列、TOPOI、TOPOII酶切位点等分析。结果共测得 5 0号内含子 16 14bp ,确定该患者Dystrophin基因的 5′断裂点位于THE1(Transposon likeHumanElement,THE)内 ,3′断裂点位于L2序列内。连接片段有 3bp的连接同源序列cta ,局部无小的缺失、插入和碱基置换。本研究首次在 5 0号内含子内发现一THE1序列 ,再次发现Dystrophin基因的缺失断裂点位于THE1结构内。反向PCR操作简单、耗时短 ,可以推扩应用于缺失连接片段的克隆 ;THE1可能与部分Dystrophin基因的缺失有关 ;Dystrophin基因缺失大多与同源重组无关 ,非同源末端连接可能参与了Dystrophin基因缺失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营养不良症 缺失机制 连接片段 外显子 DYSTROPHIN基因 克隆 测序
下载PDF
正常人的视觉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潘速跃 杨文俊 黄涛 《临床脑电学杂志》 1996年第1期26-29,共4页
本文利用三种视觉符号编排的刺激序列,记录了95名正常人的视觉ERP,报道了Fz、Pz点N2、P3波幅和潜伏期的正常值及N2、P3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刺激序列可引出清晰、稳定的ERP波形;P3波幅与任务和部位有关,... 本文利用三种视觉符号编排的刺激序列,记录了95名正常人的视觉ERP,报道了Fz、Pz点N2、P3波幅和潜伏期的正常值及N2、P3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刺激序列可引出清晰、稳定的ERP波形;P3波幅与任务和部位有关,靶P3波幅大于非靶P3,靶P3于Pz点波幅大于Fz,非靶P3在Fz、Pz点间波幅无明显差异;N2波幅与任务无关,靶与非靶之间N2波幅无差异,而与部位有关,Fz点波幅大于Pz点;N2、P3受年龄的影响.中老年人N2、P3潜伏期长于青年人,而波幅中老年人较青年人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 事件相关电位 电生理学
下载PDF
不同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的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9
3
作者 王本国 林棉 +3 位作者 杨楠 刘树学 陆兵勋 潘速跃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03-306,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并探究其临床意义。方法连续入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393例及对照组146名,常规行核磁共振T2梯度回波加权扫描,并登记所有患者的基线资料,分析不同类型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的患病率,采... 目的研究不同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并探究其临床意义。方法连续入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393例及对照组146名,常规行核磁共振T2梯度回波加权扫描,并登记所有患者的基线资料,分析不同类型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的患病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脑出血、脑梗死、TIA及脑白质病患者脑微出血的患病率分别为84.0%、45.98%、25.0%及63.13%,对照组为13.70%;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微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OR=2.350,95%CI 1.426~3.874,P=0.001)、高血压病(OR=2.146,95%CI 1.224~3.761,P=0.008)、脑白质病(OR=5.133,95%CI 3.121~8.442,P=0.000)、脑梗死(OR=2.206,95%CI 1.175~4.143,P=0.014)、脑出血(OR=17.751,95%CI 4.781~65.902,P=0.000)及高胆固醇(OR=1.645,95%CI 1.123~2.410,P=0.011),低密度脂蛋白为保护性因素(OR=0.516,95%CI 0.336~0.794,P=0.003)。结论脑出血、脑梗死及脑白质病患者脑微出血的患病率较高,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为无症状性腔隙性脑梗死、高血压病、脑梗死、脑出血、脑白质病及高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为保护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微出血 脑血管病 核磁共振T2梯度回波加权扫描 患病率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不同溶栓方法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0
4
作者 李水仙 郑维红 +4 位作者 庄晓荣 林威 陈星宇 阳清伟 潘速跃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43-847,共5页
目的了解不同溶栓方法治疗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66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分为静脉溶栓组25例、单纯动脉溶栓组18例、机械辅助动脉溶栓组23例,评估不同溶栓方法治疗后血管再通率、NIHSS评分、GCS评分、Barthel指数(BI)... 目的了解不同溶栓方法治疗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66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分为静脉溶栓组25例、单纯动脉溶栓组18例、机械辅助动脉溶栓组23例,评估不同溶栓方法治疗后血管再通率、NIHSS评分、GCS评分、Barthel指数(BI)优率、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及病死率。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GC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机械辅助动脉溶栓组血管再通率(18/23,78.3%)、BI优率(10/25,40%)均明显高于静脉溶栓组(P<0.05);单纯动脉溶栓组的症状性颅内出血率(1/18,5.6%)明显低于静脉溶栓组(8/25,32%);病因分析发现,瓣膜性心脏病、黏液瘤所致脑栓塞的血管再通率低,颅内出血率和病死率高。结论溶栓治疗可改善心源性脑栓塞的神经功能缺损,机械辅助动脉溶栓治疗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栓 治疗 心源性脑栓塞
下载PDF
下肢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早期死亡预测价值 被引量:9
5
作者 郑伟城 潘速跃 +3 位作者 林正豪 吴永明 姬仲 刘丽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36-1039,共4页
目的探讨下肢短潜伏期诱发电位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早期死亡预测的价值。方法分别对南方医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48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进行下肢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检查和格拉斯哥-匹斯堡评分(... 目的探讨下肢短潜伏期诱发电位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早期死亡预测的价值。方法分别对南方医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48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进行下肢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检查和格拉斯哥-匹斯堡评分(GPCS),并对两者进行分级,以改善转出NICU或恶化死亡为时间点,将患者预后分为生存和死亡(包括脑死亡)两组,比较两指标分级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SLSEP与大面积脑梗死早期预后有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r=0.484,P<0.001,预测准确率73%,SLSEP3级对死亡的阳性预测值为100%,恶性大脑中动脉卒中(mMCAI)患者SLSEP3级者死亡率100%。结论SLSEP3级对大面积脑梗死早期死亡判断有较高特异性,并对早期判断mMCAI外科治疗时机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感诱发电位 格拉斯哥-匹斯堡评分 死亡预测 阳性预测值 阴性预测值 灵敏度 特异度 准确率
下载PDF
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的临床和病理(附1例报告) 被引量:54
6
作者 陆兵勋 周亮 +3 位作者 尹恝 潘速跃 吴永明 姬仲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4期333-335,共3页
报道1例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的临床和病理,并复习文献进行分析。 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具有如下特点:有经鼻吸海洛因史;亚急性或急性起病;多以小脑受损为首发症状,亦可表现为突然昏迷、抽搐;以运动障碍为主;脑脊液正常;尿吗啡... 报道1例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的临床和病理,并复习文献进行分析。 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具有如下特点:有经鼻吸海洛因史;亚急性或急性起病;多以小脑受损为首发症状,亦可表现为突然昏迷、抽搐;以运动障碍为主;脑脊液正常;尿吗啡实验可为阴性;影像学具有特征性的脑白质广泛受累,小脑白质受累最早、最严重,病变双侧对称,CT呈低密度,无占位效应,增强无强化。主要病理改变为脑白质海绵状变性。推测病因可能与海洛因不纯含有杂质有关。有海洛因吸入史者,一旦出现脑部症状,要及早行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本病为我国大陆第1次在海洛因吸食者中发现,对预防和治疗吸毒所引起的并发症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洛因 白质脑病 海绵状白质退变 病理
下载PDF
神经系统疾病经皮内镜下胃造口喂养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25
7
作者 宿英英 潘速跃 +2 位作者 高亮 彭斌 江文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9-132,共4页
经皮内镜下胃造口置管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喂养是管饲喂养的一种方式,即内镜下经腹壁穿刺胃腔,置入导丝,应用导丝引导胃造口管经口腔、食管进入胃腔的微创造口手术。经皮内镜下胃造口空肠置管术(percutaneou... 经皮内镜下胃造口置管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喂养是管饲喂养的一种方式,即内镜下经腹壁穿刺胃腔,置入导丝,应用导丝引导胃造口管经口腔、食管进入胃腔的微创造口手术。经皮内镜下胃造口空肠置管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jejunostomy,PEJ)是另一种造口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系统疾病 经皮内镜下胃造口 喂养 中国专家共识
下载PDF
帕金森病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被引量:16
8
作者 彭烈标 邵明 +4 位作者 陈玲 张素平 秦琴保 潘速跃 祁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27-229,共3页
目的:探讨影响帕金森病(PD)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主要因素。方法:采用PD统一评分量表第2部分(UPDRSⅡ)对107例PD患者的ADL能力进行评估,并选用Hoehn-Yahr分级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Ⅲ(UPDRS-Ⅲ)、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 目的:探讨影响帕金森病(PD)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主要因素。方法:采用PD统一评分量表第2部分(UPDRSⅡ)对107例PD患者的ADL能力进行评估,并选用Hoehn-Yahr分级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Ⅲ(UPDRS-Ⅲ)、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睡眠量表及Epworth嗜睡评分量表(ESS)等量表作为评估患者运动功能、焦虑、抑郁、认知、记忆、睡眠状况等的指标。同时结合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目前左旋多巴用量等可能影响患者ADL能力的因素评估上述指标对PD患者ADL影响的程度。结果:逐步法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影响PD患者ADL能力的主要因素是UPDRS-Ⅲ、ESS、病程及受教育程度。结论:运动功能及心理因素是影响PD患者ADL能力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治疗过程应联合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以提高PD患者的ADL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日常生活活动 认知 焦虑
下载PDF
利用视觉事件相关电位了解思维内容:测谎可能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1
9
作者 杨文俊 陈文明 +3 位作者 潘速跃 黄煌镜 刘曼芳 黄润南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204-206,共3页
利用视觉事件相关电位(ERP)对40名健康被试者进行测谎初步研究。结果阳性率为95%,假阴性率为5%。本研究结果表明被试者看过某陌生人照片后无论其是否承认,P3波幅和波面积可以为判定真实情况提供依据。
关键词 思维 测谎 事件相关电位
下载PDF
脑梗死与胱抑素C的关系 被引量:29
10
作者 赵德强 潘速跃 +1 位作者 陈建辉 杨文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07-808,共2页
目的研究胱抑素C(CysC)与脑梗死的关系,探讨CysC对脑梗死发病的保护作用。方法收集经MRI诊断为脑梗死的住院患者,随机选择与观察组病人年龄、性别相匹配、同期在神经内科诊治的病人,抽取脑梗死组及对照组清晨空腹全血用颗粒增强透射比... 目的研究胱抑素C(CysC)与脑梗死的关系,探讨CysC对脑梗死发病的保护作用。方法收集经MRI诊断为脑梗死的住院患者,随机选择与观察组病人年龄、性别相匹配、同期在神经内科诊治的病人,抽取脑梗死组及对照组清晨空腹全血用颗粒增强透射比浊法测定CysC并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组83例,CysC平均值为(1.62±0.31)mg/L,对照组71例,平均值为(2.23±0.22)mg/L,脑梗死组比正常对照组CysC值显著下降(P<0.01)。结论CysC与脑梗死密切相关,可能是脑梗死发病的一种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胱抑素C 颗粒增强透射比浊法
下载PDF
脑卒中后尿失禁近期预后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3
11
作者 王娟 潘速跃 +3 位作者 王静新 张晓梅 蔡舒 蔡文智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5789-5791,共3页
目的前瞻性研究脑卒后尿失禁持续存在的危险因素以及尿失禁的恢复对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以广州市5家三级甲等医院的201例急性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为研究对象,随访发病后3个月的排尿及功能康复情况,并对其高... 目的前瞻性研究脑卒后尿失禁持续存在的危险因素以及尿失禁的恢复对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以广州市5家三级甲等医院的201例急性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为研究对象,随访发病后3个月的排尿及功能康复情况,并对其高危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极严重缺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20分(OR=37.742,95%CI:4.284~332.522)、吞咽障碍(OR=4.948,95%CI:1.899~12.895)是脑卒中后尿失禁持续存在的独立危险因素。3个月后预后不良者,在持续尿失禁组显著高于恢复自主排尿组(χ2=57.392,P<0.001)。结论严重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缺陷、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尿失禁持续存在的危险因素,持续尿失禁患者的近期预后不良。医护人员对于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应予特别的关注,加强膀胱功能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 尿失禁 预后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钙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含量及神经功能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项薇 潘速跃 +3 位作者 武肖娜 罗高权 张洧 刘榴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392-2394,共3页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对急性脑卒中血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肿瘤坏死因子(TNF)-α、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及神经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12月该院神经内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对急性脑卒中血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肿瘤坏死因子(TNF)-α、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及神经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12月该院神经内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予非他汀类降脂药20 mg/d,一次口服;实验组43例,予以阿托伐他汀钙20 mg/d,一次口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GFAP、TNF-α、NSE含量及神经功能的变化。结果实验组血清GFAP、TNF-α及NSE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美国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具有较好的抗感染、抗氧化作用,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钙 急性脑卒中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肿瘤坏死因子-Α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下载PDF
两性霉素B椎管内持续给药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附首例报告) 被引量:11
13
作者 吕田明 尹恝 +2 位作者 刘晓加 王群 潘速跃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461-1462,1464,共3页
目的探讨两性霉素B椎管内持续给药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可行性。方法临床确诊1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首先采用常规疗法,即常规鞘内注射及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静脉滴注氟康唑及口服5-氟胞嘧啶治疗,2周后行腰大池置管给予两性霉素B椎... 目的探讨两性霉素B椎管内持续给药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可行性。方法临床确诊1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首先采用常规疗法,即常规鞘内注射及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静脉滴注氟康唑及口服5-氟胞嘧啶治疗,2周后行腰大池置管给予两性霉素B椎管内持续给药替代常规鞘内注射,第1个疗程两性霉素B椎管内持续给药维持量为3mg/d,第2个疗程两性霉素B椎管内持续给药维持量为8mg/d,每个疗程为1个月。结果常规疗法疗效欠佳,患者耐受性差。改用腰大池置管给予两性霉素B椎管内持续给药替代常规鞘内注射完成第1个疗程停药后复发。完成第二个疗程后治愈。结论AMB椎管内持续给药疗效明显好于常规腰椎穿刺鞘内给药。AMB椎管内持续给药维持剂量8mg/d对成人较为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 两性霉素B 鞘内注射 椎管内持续给药
下载PDF
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3
14
作者 赵德强 潘速跃 +1 位作者 陈建辉 王静新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81-883,共3页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SWAN)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美国通用电器SIGNAEXCITE3.0T磁共振成像系统,应用SWAN和其他常规技术(包括GRE序列T1和T2、T2梯度回波、T2FLAIR、DWI)。对42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SWAN)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美国通用电器SIGNAEXCITE3.0T磁共振成像系统,应用SWAN和其他常规技术(包括GRE序列T1和T2、T2梯度回波、T2FLAIR、DWI)。对42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对比研究,其中18例合并高血压病,4例合并2型糖尿病,12例合并有高血压病及2型糖尿病,应用3.0T磁共振成像系统行常规MRI和SWAN序列成像检查,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3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内有微出血灶,在SWAN上呈点状、圆形、椭圆形低信号。总数达123个,分布于皮层、皮层下、基底节区、丘脑,脑干和小脑。结果显示其他序列检测出大多数腔隙性脑梗死病灶比SWAN敏感;但相比于GRE序列,SWAN能更好地显示脑微出血(CMBs)、微小血管和细小的血管畸形以及其他小血管性病变,SWAN显示腔隙性脑梗死并发CMBs明显优于常规序列。结论磁共振SWAN技术可以更好地显示腔隙性脑梗死并发的CMBs及梗死区域小静脉情况,确定腔隙性脑梗死是否合并CMBs对于其治疗方案的确定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SWAN检查,发现CMBs的发生率较高,且与腔隙性脑梗死的数目相关,提示CMBs与腔隙性脑梗死同属脑内微小血管病损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敏感加权成像 磁共振成像 腔隙性脑梗死 脑微出血
下载PDF
肿瘤坏死因子α及β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国忠 潘速跃 +1 位作者 陆兵勋 李伟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813-816,共4页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β(TNF-β)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CI)的相关性。方法用序列特异性引物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技术,对110例脑梗死患者(CI组)和110例健康者(对照组)的肿瘤坏死因子α及β基因多态性进行...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β(TNF-β)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CI)的相关性。方法用序列特异性引物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技术,对110例脑梗死患者(CI组)和110例健康者(对照组)的肿瘤坏死因子α及β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CI组TNF-α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CI组TNF-αA等位基因频率为0.0364,对照组为0.1091,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CI组TNF-β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TNF-βA/A基因型频率(41.82%)明显高于正常人(26.36%),但G与A的含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多态性与CI的发病有一定相关性,TNF-β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与CI的发病有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Α 肿瘤坏死因子Β 脑梗死 聚合酶链式反应 限制性内切酶酶切 单核苷酸多态性
下载PDF
移植活化小胶质细胞改善急性脑梗死小鼠神经功能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7
16
作者 项薇 潘速跃 +4 位作者 谭焱 武肖娜 张洧 邓镇 田灿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2552-2557,共6页
背景:静止状态的小胶质细胞担负免疫监视的重任,而对活化后小胶质细胞的作用则存在较大争议。目的:分析活化小胶质细胞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96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4组。其中移植组、安慰剂组及空白对照组小鼠经线栓... 背景:静止状态的小胶质细胞担负免疫监视的重任,而对活化后小胶质细胞的作用则存在较大争议。目的:分析活化小胶质细胞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96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4组。其中移植组、安慰剂组及空白对照组小鼠经线栓栓塞大脑中动脉法建立永久性局灶性脑梗死动物模型,移植组建模后12 h经锁骨下静脉注入小胶质细胞悬液,安慰剂组注入同体积小胶质细胞培养基;空白对照组仅建模;假手术组小鼠经假手术12 h后注入同移植组同体积的小胶质细胞悬液。观察建模后12,24,72 h时神经功能Zea-longa评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情况及72 h时脑梗死体积、存活神经细胞(即微管相关蛋白2阳性率)差异。结果与结论:(1)假手术组小鼠各时段Zea-longa评分均为0分,显著低于其他3组小鼠(P<0.01);小胶质细胞移植24,72 h时,移植组Zea-longa评分显著低于安慰剂组和空白对照组小鼠(P<0.01);(2)移植组各时段脑组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小鼠(P<0.01);(3)假手术组未见脑梗死,小胶质细胞移植72 h时,移植组小鼠脑梗死体积为显著低于安慰剂组和空白对照组(P<0.01),微管相关蛋白2阳性率显著高于安慰剂组和空白对照组(P<0.01);(4)结果表明,活化小胶质细胞对提高神经细胞存活率、促进脑神经功能恢复、抑制脑梗死体积扩大等具有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细胞 脑梗塞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组织工程 组织构建 活化小胶质细胞 急性脑梗死 作用机制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动脉溶栓联合机械辅助治疗前后循环大动脉急性闭塞性脑梗死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李水仙 郑维红 +2 位作者 林威 陈良义 潘速跃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36-340,共5页
目的研究动脉溶栓联合机械辅助治疗前后循环大动脉急性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42例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行动脉溶栓联合机械辅助治疗,分为前循环组(24例)、后循环组(18例),评估不同组别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National... 目的研究动脉溶栓联合机械辅助治疗前后循环大动脉急性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42例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行动脉溶栓联合机械辅助治疗,分为前循环组(24例)、后循环组(18例),评估不同组别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GCS评分(Glasgow comascore,GCS)及治疗后血管再通率、BI(Barthel Index)优率、症状性颅内出血率、死亡率。结果前循环组卒中病因分型以心源性栓塞为主(15/24,62.5%),后循环组以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为主(5/18,72.2%),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26);前、后循环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8.3±4.9 vs.8.1±5.7)较治疗前(15.1±5.3vs.16.8±7.8)明显降低(P=0.001 vs.P=0.001)、GCS评分(13.9±4.4 vs.12.8±4.2)较治疗前(9.5±3.8 vs.9.6±3.7)明显提高(P=0.001 vs.P=0.021),后循环血管再通率(15/18,83.3%)有高于前循环(14/24,58.3%)趋势(P=0.830),前循环组患者颅内出血发生率(5/24,20.8%)明显高于后循环组(0,0%)(P=0.039),两组患者死亡率相似。结论动脉溶栓联合机械辅助治疗脑梗死能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血管再通率高,更适用于后循环脑梗死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溶栓 机械辅助 大血管闭塞 急性脑梗死
下载PDF
BiPAP干预急性脑梗死合并OSAHS患者血浆中NO、氧自由基表达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3
18
作者 宋学萍 于士龙 +3 位作者 祝淑贞 项薇 孙盛同 潘速跃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399-2402,共4页
目的探讨经Bi PAP临床干预后急性脑梗死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血浆中一氧化氮(NO)、氧自由基表达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的收集神经内科自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住院病人214例,将所有患者分为... 目的探讨经Bi PAP临床干预后急性脑梗死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血浆中一氧化氮(NO)、氧自由基表达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的收集神经内科自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住院病人214例,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CR组,头晕、头痛患者50例)、急性脑梗死未合并OSAHS组(CI组,50例)、急性脑梗死合并OSAHS未行Bi PAP临床干预组(CO组,58例)、急性脑梗死合并OSAHS并行Bi PAP临床干预组(CB组,56例)。CO、CB组患者按入院时OSAHS发病程度再分为三个亚组:轻度组、中度组、中度组。所有患者于入院后第1、3、5、7天测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血量表评分(NIHSS),并采静脉血检测血清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对比各组间NIHSS评分及NO、SOD、MDA含量的差异,并评价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CI、CO、CB组血清中NO含量入院后第1~3天进行性下降、并于第5天开始回升。第7天,CB组NO含量高于CO组,低于CI组。CI、CO、CB组患者入院后第1~3天血清中MDA含量进行性升高,于第5天开始下降。第5~7天,CB组MDA含量低于CO组,高于CI组。各组血清中SOD含量变化无明显规律。相同时间点同组中,重度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重于轻、中度组。结论 (1)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OSAHS的程度越高,血清NO、氧自由基含量变化越大,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越重,(2)BiPAP临床干预治疗可以改善急性脑梗死合并OSAHS患者血浆中NO、氧自由基含量的变化水平,但仍不及未合并OSAHS患者,(3)Bi PAP临床干预治疗不能促进合并OSAHS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神经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氧自由基
下载PDF
中国人Wilson病患者基因高频突变位点的快速检测 被引量:13
19
作者 程楠 陆兵勋 +7 位作者 杜益刚 王训 胡纪源 胡文彬 李凯 韩咏竹 潘速跃 杨任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14-417,共4页
目的建立可用于临床的中国人Wilson病(WD)患者快速、高效的基因检测方法。方法PCR扩增142例非同源家系的WD患者ATP7B基因第8、12、13外显子(以3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分别以限制性内切酶MspI、TaiI和BstDsI消化扩增产物,2%琼脂糖凝胶电... 目的建立可用于临床的中国人Wilson病(WD)患者快速、高效的基因检测方法。方法PCR扩增142例非同源家系的WD患者ATP7B基因第8、12、13外显子(以3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分别以限制性内切酶MspI、TaiI和BstDsI消化扩增产物,2%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根据各外显子的限制性酶切图谱分析有无突变,其结果经DNA测序验证。结果48.59%(69/142)的患者在第8外显子检出Arg778Leu突变,其中纯合突变13例,杂合突变56例,染色体突变频率为28.87%(82/284);5.63%(8/142)的患者在第12外显子检出Thr935Met杂合突变,染色体突变频率为2.82%(8/284);24.65%(35/142)的患者在第13外显子检出Pro992Leu突变,其中纯合突变3例,杂合突变32例,染色体突变频率为13.38%(38/284)。检出突变的患者中有12例为Arg778Leu/Pro992Leu复合杂合突变,1例Arg778Leu/Thr935Met复合杂合突变,1例Arg778Leu纯合突变合并Pro992Leu杂合突变,总检出率为69.01%(98/142)。以上结果均经DNA测序证实。结论13外显子Pro992Leu突变是中国人WD患者的基因突变热点之一。采用限制性酶谱分析法能快速、准确检出WD患者基因高频突变位点,可用于对WD疑诊患者及其家系成员的基因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LSON病 基因突变 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分析
下载PDF
事件相关电位P300与认知相关研究 被引量:26
20
作者 欧小凡 潘速跃 +1 位作者 黄英 纪新博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33-835,共3页
关键词 事件相关电位P300 认知功能 神经心理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