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小作坊”到”龙头老大”
1
作者 潘黔川 黄昌怀 《当代党员》 2006年第4期23-24,共2页
渝津纸业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江津纸箱厂。由于设备简陋,产品单一,到1990年代末,纸箱厂资产负债率达168%。1998年,纸箱厂进行了改制。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一个濒临破产的“小作坊”式国企,靠什么起死回生,一跃成了西南包装行业的“... 渝津纸业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江津纸箱厂。由于设备简陋,产品单一,到1990年代末,纸箱厂资产负债率达168%。1998年,纸箱厂进行了改制。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一个濒临破产的“小作坊”式国企,靠什么起死回生,一跃成了西南包装行业的“龙头老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头 作坊 资产负债率 纸箱厂 有限公司 90年代 包装行业 江津 纸业 设备
原文传递
颜孟坚与环保的不解之缘
2
作者 潘黔川 《新天地》 2005年第1期20-20,共1页
去年11月,2004年世界工程师大会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召开,重庆江津的颜孟坚被邀参加。人们哪里知道,这是他继2000年重庆市第一个获得最高环保奖"地球奖"殊荣以来获得的又一个社会荣誉。
关键词 环保 屋顶花园 重庆江津 会议中心 重庆市 工程师 屋顶绿化 试验 石漠化 负责人
原文传递
“郑锦程”:卖的蹊径
3
作者 潘黔川 曹成 彭涛 《当代党员》 2010年第6期60-61,共2页
搞“反季节柑橘”,企业打开销路,让农民也卖上好价钱:搞优质柑橘苗木繁育种植,企业做出“标本”,让农民有苗可种:依托柑橘搞多元化发展,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企业抵御了风险,也让农民增收门路变宽广……重庆锦程实业有限... 搞“反季节柑橘”,企业打开销路,让农民也卖上好价钱:搞优质柑橘苗木繁育种植,企业做出“标本”,让农民有苗可种:依托柑橘搞多元化发展,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企业抵御了风险,也让农民增收门路变宽广……重庆锦程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勇被江津区的橘农亲切地称为会动脑筋的“郑锦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增收 多元化发展 苗木繁育 柑橘 反季节 企业 江津区 总经理
原文传递
不仅仅是“宅基地变革”
4
作者 潘黔川 熊建军 陈先云 《当代党员》 2008年第12期16-17,共2页
2007年6月,被国家批准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重庆在土地改革领域进行大胆探索,创造了土地流转的“九龙坡模式”。九龙坡区试点“土地换社保”、“住房换宅基地”——政府拿出原农村宅基地的20%左右,集中兴建新型农村社... 2007年6月,被国家批准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重庆在土地改革领域进行大胆探索,创造了土地流转的“九龙坡模式”。九龙坡区试点“土地换社保”、“住房换宅基地”——政府拿出原农村宅基地的20%左右,集中兴建新型农村社区,其他80%左右的农村宅基地指标置换为城市建设用地.用多得的土地出让金等收益补贴农民购房。去年以来,江津区在探索农村建设用地制度改革方面又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新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宅基地 变革 综合配套改革 城市建设用地 用地制度改革 土地改革 土地出让金 统筹城乡
原文传递
风吹齿动——重齿公司研发“争气箱”的故事
5
作者 潘黔川 《当代党员》 2006年第1期37-38,共2页
来到重庆齿轮箱有限责任公司厂区,走进一个300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车间,只见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操作各种进口机器。“别看我们用的是洋机器,但做的却是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每天三班倒,简直搞不赢!”工人周守奎自豪地说。
关键词 重庆齿轮箱有限责任公司 故事 研发 自主知识产权 现代化 机器 工人 进口
原文传递
“它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一对革命夫妻的爱情故事
6
作者 潘黔川 杨利 《当代党员》 2008年第1期58-60,共3页
在重庆江津区,有一对在这里生活工作了几十年的浙江籍老夫妻。老先生魏澹,曾任原江津先锋区副区长(主持工作),1991年从江津林业局调研员岗位离休,今年已79岁;老太太袁静,也已77岁高龄。他们从同窗变成私奔的小情侣,又一起投身... 在重庆江津区,有一对在这里生活工作了几十年的浙江籍老夫妻。老先生魏澹,曾任原江津先锋区副区长(主持工作),1991年从江津林业局调研员岗位离休,今年已79岁;老太太袁静,也已77岁高龄。他们从同窗变成私奔的小情侣,又一起投身革命,共同走过数十年的风风雨雨,经历了无数次政治风波,其坎坷曲折却幸福美满的质朴爱情,令人动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情故事 夫妻 革命 主持工作 政治风波 江津 副区长
原文传递
铁骨硬汉尚保雨
7
作者 潘黔川 曹成 刘先平 《当代党员》 2007年第8期67-69,共3页
侦察兵是下山的猛虎、钻天的雄鹰。 一往无前的奔袭,弹无虚发的射击,龙腾虎跃的格斗……解放军驻渝部队某部侦察营营长尚保雨——侦察兵中的翘楚。
关键词 硬汉 侦察兵 解放军 射击 营长 部队
原文传递
“四两”激活“千斤” ——郎家村新农村建设投资高招
8
作者 潘黔川 唐晓敏 《当代党员》 2007年第2期30-32,共3页
经过充分民主的“规矩”,激发了农民建设新农村的“兴奋点”,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等靠要”的思想消失了,政府的资金投入压力大大减轻。一个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共同建设新农村的良好局面随之形成。
关键词 新农村 建设投资 激活 “兴奋点” 资金投入 农民 政府
原文传递
牌坊村的“股田制”试验
9
作者 潘黔川 黄昌怀 《当代党员》 2007年第10期13-14,共2页
酷暑时节,走进江津区李市镇牌坊村柑橘果园,只见排排晚熟柑橘树整齐茁壮,条条排水沟贯穿其中,青枝绿叶下果儿挂青欲滴。一群村民正顶着烈日,为柑橘树浇水、打药、杀虫。
关键词 牌坊村 “股田制” 试验 柑橘 排水沟 果园 杀虫
原文传递
江津:支部建在项目上
10
作者 潘黔川 雷建林 杜天斌 《当代党员》 2013年第2期61-61,共1页
2011年底,江津滨江新城管委会党委副书记王礼在检查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时发现,党组织在工程项目的推进中找不到着力点,难以发挥作用,有的项目甚至没有建立支部。
关键词 江津 重点工程建设项目 党委副书记 工程项目 管委会 党组织
原文传递
汤咂洲和他的“爱心基金”
11
作者 潘黔川 王琴 《当代党员》 2012年第2期62-63,共2页
从来没冒过尖的金宝村,在江津区轰动了一把。2011年8月25日,白沙镇金宝村热闹非凡。70多名区里和镇上的干部、企业老板来到金宝村,参加“阳光助学爱心基金”启动仪式。
关键词 基金 爱心 企业老板 江津区 白沙镇 助学
原文传递
江津“牵手”清华大学效应
12
作者 潘黔川 张福炼 刘先平 《当代党员》 2010年第4期52-53,共2页
随着“经济盘子”的陡然扩张,人才问题摆在了江津区面前:无论是企业,还是党政部门,优势的人力资源时显捉襟见肘。
关键词 江津区 清华大学 牵手 人才问题 党政部门 人力资源
原文传递
如山母爱,点亮脑瘫儿生命之灯
13
作者 潘黔川 《当代党员》 2009年第7期58-59,共2页
李小红是江津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也是一位平凡的母亲。18年来,她用如山母爱,点亮了脑瘫儿子的生命之灯。
关键词 母爱 生命 脑瘫 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母亲 儿子
原文传递
走进重庆节能降耗“第一楼”
14
作者 潘黔川 曹成 刁静 《当代党员》 2008年第3期46-46,共1页
江津区白沙镇滨江路上有一栋重庆节能降耗第一示范住宅楼。这倒是件新鲜事,它跟普通楼房相比究竟有啥不同?在寒冬季节,笔者走进了这栋楼。
关键词 节能降耗 重庆 住宅楼 滨江路 白沙镇 江津
原文传递
邹鹏:让石头跳出“国际舞步”
15
作者 潘黔川 曹成 《当代党员》 2008年第9期44-46,共3页
十年前,当一些石头作坊式企业还沉迷于前店后厂式“拨算盘”的经营套路时,邹鹏就和他的伙伴们用英文E—mail发出了大宗订单。
关键词 石头 舞步 国际 前店后厂 企业 伙伴
原文传递
“一把手”戴上环保“紧箍咒”
16
作者 潘黔川 《当代党员》 2006年第1期13-13,共1页
去年年末,江津市慈云镇党委书记陈开超总算松了一口气。他告诉笔者:“我们镇多年来遗留下的场镇污水处理问题终于解决了,希望在今年的党政一把手环保实绩考核中,我们能打个翻身仗。”
关键词 “一把手” 环保 镇党委书记 党政一把手 污水处理 江津市
原文传递
耄耋功臣为烈士守墓19年
17
作者 潘黔川 侯祥 《当代党员》 2006年第11期49-50,共2页
位于江津市李市镇的漆南薰烈士墓,依山而建,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墓内苍松翠柏,枝叶繁茂,庄严肃穆,素洁干净。 墓旁,一间简陋的守护室里,住着一位82岁的老党员,墓建了多少年,他就在这里住了多少年。
关键词 烈士 功臣 占地面积 江津市 老党员 少年
原文传递
山村里的光影使者——记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程烈超
18
作者 潘黔川 唐鑫 江波 《当代党员》 2012年第10期55-56,共2页
一座流动的影院,在他的肩上翻山越岭。 一种文化的传播,在他的脚下愈传愈远。 34年,上万部电影,几万部拷贝,他用光影照亮了山村,也映亮了自己的人生。
关键词 优秀共产党员 光影 山村 重庆市 使者
原文传递
建议开设“一网打尽”栏目
19
作者 潘黔川 《当代党员》 2010年第12期73-73,共1页
网络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建议贵刊开设一个“一网打尽”的栏目,增强刊物的竞争力:同时希望贵刊改为半月刊,加强时效性。
关键词 栏目 半月刊 竞争力 时效性 刊物
原文传递
富侨,洗脚洗出亿元产业
20
作者 潘黔川 张贞祥 《当代党员》 2006年第10期28-30,共3页
在长江边上的江津油溪镇金刚沱,有一个农民家庭,不到10年,在全国各地开设了200多家足浴保健店,吸纳员工2万多人,每年实现营业额3亿多元。制造这一创业奇迹的,就是“富侨之父”郭正朝和他的4个儿子。
关键词 产业 农民家庭 营业额 江津 创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