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存明仿制浑仪源流考 被引量:5
1
作者 潘鼐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83年第3期234-245,共12页
现存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浑仪,是明正统年间仿制的。它所依据的原型是一座什么浑仪,是何时代何人所制,历来论述颇多,但尚无定论。本文就此问题作一新的探讨。
关键词 浑仪 浑天仪 郭守敬 源流考 仿制 正统年间 天文仪器 大型仪器 天文志 简仪
下载PDF
现浇混凝土楼板和模板支撑荷载传递的测试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潘鼐 《工业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40-47,共8页
本文系对多、高层房屋建筑的混凝土现浇楼板施工中,楼板与模板支撑的荷载如何传递,做了相当多的测试分析,提出了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现浇楼板施工中如何合理地安排支模层数及其周转方式,以缩短工期,降低成本,提高楼板施工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混凝土 楼板 模板 支撑 荷载 现浇
下载PDF
中国与朝鲜古代星座同异溯源 被引量:4
3
作者 潘鼐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1996年第1期30-39,共10页
中朝两国古代天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观测恒星及星座的命名与证认,很早就从中国传到朝鲜。就文献和星图进行考查和校勘,可知中国的三家星官和《步天歌》,在隋唐间即已传入朝鲜,而中国星图的东传同样极早。因而两国的星座同出一原,... 中朝两国古代天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观测恒星及星座的命名与证认,很早就从中国传到朝鲜。就文献和星图进行考查和校勘,可知中国的三家星官和《步天歌》,在隋唐间即已传入朝鲜,而中国星图的东传同样极早。因而两国的星座同出一原,同属吴晋间的陈卓体系。但经唐至宋,中国的星图除描绘之误外,大致有三十多个星座,其形位发生了变化,一直流传到明末。王传教士西来,所制星图在实质上方有着极大的变动。而朝鲜星图仍保持着固有的原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朝鲜 星座 对比
下载PDF
评《彝族天文学史》 被引量:1
4
作者 潘鼐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85年第4期328-332,共5页
最近有一部《彝族天文学史》问世,著者系陈久金、卢央和刘尧汉,是我国第一部研究少数民族天文学史的专著。此书全面地探讨了彝族先民数千年来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内容新颖而丰富,为前所未有。笔者读后有感于衷,聊书数语以作刍荛之献。
关键词 中国天文学史 彝族地区 十月历 天文历法 太阳历 二十八宿 彝族先民 阴阳历 中国古代历法 我国古代
下载PDF
中国近南极星座的设置变迁与定纪的始末 被引量:2
5
作者 潘鼐 《中华文史论丛》 2003年第73期33-64,共32页
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地理空间,较集中於中原地区。星象观测,每局限於黄河流域一带的见界范围。但人们从宇宙观念的浑天说中早就知道,南端天外还有不少星辰。汉张衡《灵宪》内记:“在南者不着,故圣人弗之名焉……而海人之占未存焉。... 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地理空间,较集中於中原地区。星象观测,每局限於黄河流域一带的见界范围。但人们从宇宙观念的浑天说中早就知道,南端天外还有不少星辰。汉张衡《灵宪》内记:“在南者不着,故圣人弗之名焉……而海人之占未存焉。”唐代幅员广大,南至交州,海域至今称南中国海。两《唐书·天文志》称,“老人星下环星灿然,其明大者甚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迁 设置 星座 南极 地理空间 文明发展 中国古代 中原地区 黄河流域 宇宙观念 南中国海 观测
下载PDF
评《中国漏刻》
6
作者 潘鼐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1992年第3期233-236,共4页
本文对华同旭所著《中国漏刻》作了扼要的评介,指出该书对中国漏刻的产生与发展作出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崭新的论点,是一部富有成果的优秀著作。大量的科学实验,尤其为天文学史研究树立了可贵的范例。
关键词 中国漏刻 计时 天文学史 漏刻
下载PDF
竹胶板模板和钢竹模板在工程中应用
7
作者 潘鼐 《工业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10-15,共6页
本文通过竹胶合板模板和钢框竹胶合板模板在高层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实例,较详细地介绍了该种模板的施工方法,特别是各部位的构造处理方法。
关键词 竹胶合板 模板 构造 高层建筑
下载PDF
可调钢管直顶柱施工安全技术与试验
8
作者 潘鼐 《施工技术》 CAS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32-35,共4页
可调钢管直顶柱现无国家标准与规范。本文论述了影响其容许承载力的诸因素,施工设计的要点,施工前的检查项目,施工时须遵从的安全技术规则,以及轴心荷载与偏心荷载的试验方式与计算方法等,供施工部门参考。
关键词 钢管直顶柱 施工 承载力 试验
下载PDF
评《明清测天仪器之欧化》
9
作者 潘鼐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70-380,共11页
Through collecting as fully as possible Chinese documents from the Ming and Qing period to modern times, consulting original works of the West and the discussions by persons still alive, as well as the original instru... Through collecting as fully as possible Chinese documents from the Ming and Qing period to modern times, consulting original works of the West and the discussions by persons still alive, as well as the original instruments preserved by European observatories and museums, and probing deeply into the astronomical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of Europe spread into China during the 17th and 18th centuries and their historical position as well as their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surveying celestial bodies, the author of The Europeanization of Astronomical Instruments in the Ming and Qing China extends the study of Ming and Qing China’s astronomy from natural science and the divination for configurations of the stars to a path that has not yet been attached to with importance, namely, the domain of technology. This book looks back o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ancient European and Chinese instruments, describes and analyses in a comprehensive fashion the instruments made by the Jesuits 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 Ferdinand Verbiest and Ignace K o ¨gler for the Beijing Observatory, covering the design,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installation, use, techinical performance and precision of these instruments and being attached to with lots of illustrations, thus presenting a general picture of the Europeanization of Chinese astronomical instruments. The attitude of the author towards the work done by the Jesuit missionaries is fair and reasonable, and his appraisal for them is also just. A new book with original ideas is bound to have some problems that remain to be discussed. As to the missing parts of the instruments of Beijing Observatory, documentary clues might be found upon further investigation. It is probably not right to decide that the naked eye is capable of distinguishing down to the second according to the data of star catalogues and the readings of instruments. As regards the maker and the time of making for the five instruments that had been in use before Ferdinand Verbiest manufactured his instruments, the inferences of the author also seem to be rather doubtful,because these instruments might be "models"made by Ferdinand Verbiest. Besides, there are also errors or places worth discussing about the portrait of Xu Guang qi chosen by the author, the wording, the stamping of characters and the translated names for Western astronomers. In short, this book sets a precedent for inquiring into Ming and Qing astronomical surveying installations from the technological point of view.It is comprehensive in its discussion with distinctive qualities and a satisfactory conclusion, so that it might be rated as extremely valuable for looking into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stronomy and the history of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测天仪器之欧化》 书评 天文观测仪器
下载PDF
硬聚氯乙烯塑料排水管道埋地管的施工
10
作者 潘鼐 姚志英 《辽宁建筑》 1991年第4期21-23,41,共4页
关键词 硬聚氯乙烯 排水管道 工程施工
下载PDF
竹胶合板模板的生产技术
11
作者 宣履贵 潘鼐 《工业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15-18,共4页
本文介绍了竹胶合板模板的生产工艺,提出了各个步骤中的质量控制方法。
关键词 竹胶合板 模板 生产工艺
下载PDF
梵蒂冈藏徐光启《见界总星图》考证
12
作者 潘鼐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65-73,25+104,共11页
一、《见界总星图》的著录和发现《明史》卷25《天文志一》(以下简称《明志》)称:"崇祯初,礼部尚书徐光启督修历法,上《见界总星图》……皆崇祯元年所测。"随又云:"恒星循黄道右旋,惟黄道纬度无古今之异,而赤道经纬则岁... 一、《见界总星图》的著录和发现《明史》卷25《天文志一》(以下简称《明志》)称:"崇祯初,礼部尚书徐光启督修历法,上《见界总星图》……皆崇祯元年所测。"随又云:"恒星循黄道右旋,惟黄道纬度无古今之异,而赤道经纬则岁岁不同。然亦有黄赤俱差,甚至先后易次者";"又有古多今少,古有今无者";"又有古无今有者",等等。可知《明志》著称的《见界总星图》(以下简称《见界图》)具有不同于前代传统之处。它其实是西学东渐后的第一幅新颖实测星图。可惜三个半世纪以来湮没不彰,无人得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光启 梵蒂冈 恒星图 汤若望 二十八宿 赤道 黄道 北极 经纬度 赤经
原文传递
门式脚手架的施工应用
13
作者 潘鼐 金怡 《建筑技术通讯》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32-34,21,共4页
本文列述多功能门式脚手架在建筑施工三个领域内的各种应用,并对现尚告阙如的施工安全技术规则,根据使用经验并参照先进国家的标准和规定,列出要点,以供参考。
关键词 门式 脚手架 施工
原文传递
鸿篇巨制 薪火相传——贺《中国古天文仪器史》彩图本出版
14
作者 李元 湛穗丰 潘鼐 《天文爱好者》 2006年第1期72-74,共3页
中国古代天文仪器起源甚早。我们的祖先在天文学上之所以取得过辉煌成就,是和天文仪器的发明与改进分不开的。内容丰富的中国古代天文仪器在世界科技史和天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如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所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三... 中国古代天文仪器起源甚早。我们的祖先在天文学上之所以取得过辉煌成就,是和天文仪器的发明与改进分不开的。内容丰富的中国古代天文仪器在世界科技史和天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如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所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三卷天文学部分中,关于天文仪器的叙述就占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足见其重视程度。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全面、系统的研究中国古代天文仪器的专著,至令尚付阙如。”(引自中国科学院席泽宗院士序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技术史》 古天文仪器 出版 彩图 天文学史 中国科学院 科技史 古代 李约瑟
原文传递
苏州南宋天文图碑的考释与批判 被引量:3
15
作者 潘鼐 《考古学报》 1976年第1期47-62,共16页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原始氏族公社时期。
关键词 天文图 二十八宿 恒星 秋分点 去极度 南宋 春分点 考释 儒家 批判
原文传递
南京的两台古代测天仪器——明制浑仪和简仪 被引量:2
16
作者 潘鼐 《文物》 1975年第7期84-89,103,共7页
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保存的大型古代天文文物中,有明朝留传下来的结构精巧的测天仪器浑仪和简仪(图版玖:1、2)。我国古代的测天仪器,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制浑仪和简仪是现存的古代主要测天仪器中最早的两台,是十分宝贵的... 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保存的大型古代天文文物中,有明朝留传下来的结构精巧的测天仪器浑仪和简仪(图版玖:1、2)。我国古代的测天仪器,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制浑仪和简仪是现存的古代主要测天仪器中最早的两台,是十分宝贵的科学遗产。这两台仪器又是历史的见证,它们的经历有力地控诉了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阻碍科学发展、破坏珍贵文物的罪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天仪器 浑仪 简仪 我国古代 天文仪器 浑天仪 观象台 天文学 帝国主义 郭守敬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