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20kV四回路单柱钢管杆带电作业的研究
1
作者 潜力群 郑宏伟 +1 位作者 俞晓辉 梁加凯 《电子制作》 2015年第7X期97-98,共2页
以全国第一条220k V单柱钢管杆四回路并架线路为研究对象,以提高输电线路供电可靠性和危急缺陷消缺率为目的,开展220k V四回路单柱钢管杆带电作业研究。通过校核耐张塔和直线塔的组合间隙和最小安全距离,提出合适的进入电场的方法。为... 以全国第一条220k V单柱钢管杆四回路并架线路为研究对象,以提高输电线路供电可靠性和危急缺陷消缺率为目的,开展220k V四回路单柱钢管杆带电作业研究。通过校核耐张塔和直线塔的组合间隙和最小安全距离,提出合适的进入电场的方法。为今后的带电作业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20k V四回路单柱钢管杆 组合间隙 最小安全距离 带电作业
下载PDF
500kV同塔双回线路检修接地线烧蚀事故分析及防护措施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孔晓峰 赵俊杰 +2 位作者 潜力群 张宇娇 普子恒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3期75-78,共4页
500kV同塔双回线路一回运行,另一回停运检修时线路上会有较高的感应电压和感应电流,可能危及检修人员安全.本文以浙江兰溪电厂到双龙变的500kV同塔双回线路检修接地线的烧蚀事故为对象,通过仿真计算了检修线路上的感应电压及接地线感应... 500kV同塔双回线路一回运行,另一回停运检修时线路上会有较高的感应电压和感应电流,可能危及检修人员安全.本文以浙江兰溪电厂到双龙变的500kV同塔双回线路检修接地线的烧蚀事故为对象,通过仿真计算了检修线路上的感应电压及接地线感应电流的大小及分布特性,分析了接地线烧蚀事故原因以及对应的防护措施,可为接地线的选型和检修方案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塔双回线路 线路检修 感应电压 感应电流
下载PDF
500 kV输电线路四分裂导线间隔棒能耗分布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潜力群 吴芳芳 +5 位作者 杜昭启 谢声益 叶成 林雪 李世民 张潮海 《浙江电力》 2021年第11期66-71,共6页
间隔棒用于稳定高压架空输电线路多分裂导线的线束间距,以维持电气性能并减小分裂导线的舞动。在交流输电线路中,间隔棒因工频交变的电磁场产生能耗,造成电力能源的流失。为研究间隔棒能耗的分布规律,建立500 kV四分裂导线间隔棒及适配... 间隔棒用于稳定高压架空输电线路多分裂导线的线束间距,以维持电气性能并减小分裂导线的舞动。在交流输电线路中,间隔棒因工频交变的电磁场产生能耗,造成电力能源的流失。为研究间隔棒能耗的分布规律,建立500 kV四分裂导线间隔棒及适配导线的物理模型。通过有限元方法分析工频电流有效值1000 A、750 A和500 A通流情况下的四分裂导线间隔棒涡流电流密度、磁场强度分布。仿真结果表明:由于集肤效应和邻近效应,传导电流密度主要分布在适配导线外绞线,可以达到106 A/m^(2)量级;涡流电流密度在104~105 A/m^(2)范围,随着通流工频电流有效值的升高而增大,且随着与外绞线距离增大而急剧减小。最后,针对间隔棒线夹涡流的分布规律,提出两种降低间隔棒能耗的可行性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棒 分裂导线 能耗分布 邻近效应
下载PDF
复合绝缘子导通性缺陷对带电作业安全距离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雷兴列 李宇泽 +2 位作者 彭勇 方玉 潜力群 《中国电力》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4-139,共6页
长期运行的复合绝缘子容易出现老化、破损及芯棒碳化等缺陷,对其附近开展带电作业造成安全隐患。以500kV线路I串复合绝缘子为例,通过开展复合绝缘子不同导通性缺陷条件下间隙操作冲击放电试验,获得了相应工况下的放电特性,并结合带电作... 长期运行的复合绝缘子容易出现老化、破损及芯棒碳化等缺陷,对其附近开展带电作业造成安全隐患。以500kV线路I串复合绝缘子为例,通过开展复合绝缘子不同导通性缺陷条件下间隙操作冲击放电试验,获得了相应工况下的放电特性,并结合带电作业绝缘配合方法,确定了500kV输电线路I型复合绝缘子导通性缺陷的位置及尺寸限制要求。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复合绝缘子导通性缺陷存在于高压端位置时,带电作业间隙的操作冲击放电电压更低,对带电作业的安全影响更大;为保证带电作业安全开展,当复合绝缘子高压端存在导通性缺陷时,绝缘子高压端允许最大导通性缺陷长度为0.7m;当复合绝缘子中部存在导通性缺陷时,缺陷位于距离高压端约1/4串长处放电电压最低,允许绝缘子最大导通性缺陷长度为0.9m。确定的复合绝缘子导通性缺陷位置及尺寸限制要求,可为输电线路复合绝缘子开展带电安全检修作业提供技术支撑,可指导带电作业前复合绝缘子的安全性检测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绝缘子 导通性缺陷 带电作业 操作冲击放电 安全距离
下载PDF
超/特高压架空输电线路短路接地线烧伤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秦威南 方玉 +2 位作者 潜力群 梁加凯 蒋卫东 《中国电力》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10-117,共8页
通过EMTP仿真计算,分析了淮南—皖南—浙北—上海1000kV交流同塔双回线路单回停电时的感应电压和感应电流,结合接地线服役情况,发现停电线路上的感应电压过大,以及接地线挂设过程中存在的反复拉弧放电是造成接地线烧伤的主要原因。利用... 通过EMTP仿真计算,分析了淮南—皖南—浙北—上海1000kV交流同塔双回线路单回停电时的感应电压和感应电流,结合接地线服役情况,发现停电线路上的感应电压过大,以及接地线挂设过程中存在的反复拉弧放电是造成接地线烧伤的主要原因。利用模拟试验,在计算得到的最大感应电压下,对搭接接地线过程中的电弧进行试验研究,得到电弧能量对导线及工器具影响的临界值,通过引入消弧技术有效地解决了烧伤问题,为输电线路检修人员的作业安全提供了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路 智能接地线 电弧 烧伤 超特高压 高电压测量技术
下载PDF
±800 kV直流接地极线路带电作业方式 被引量:4
6
作者 崔建业 赵乐冰 +2 位作者 陈智伟 程磊 潜力群 《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6-180,共5页
直流接地极线路是直流输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开展带电作业对于保障直流输电系统的可靠运行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计算得到接地极线路的最大接地故障过电压为288 kV。针对接地极线路的带电作业间隙进行了操作冲击放电试验,采用惯... 直流接地极线路是直流输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开展带电作业对于保障直流输电系统的可靠运行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计算得到接地极线路的最大接地故障过电压为288 kV。针对接地极线路的带电作业间隙进行了操作冲击放电试验,采用惯用法计算得到了带电作业最小安全距离为0.65 m。在安全防护方面:由于带电作业时的人体体表场强低于240 kV/m的限制,作业人员无需进行电场防护;但作业人员和绝缘工具需考虑单极大地运行时高温导线的影响,应采取隔热措施,为了保证安全,建议采用绝缘杆作业法,若需采用直接作业法,则应采取必要的安全距离控制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0 kV直流 接地极线路 带电作业 安全距离 安全防护
下载PDF
特高压屏蔽服冷却系统的数值仿真研究
7
作者 赵深 何强 +4 位作者 方玉 肖伟民 谢鹏 秦威南 潜力群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19年第11期49-53,共5页
基于人体、系统热平衡方程,对穿着有冷却系统屏蔽服的人体模型进行传热数值研究。通过多物理场耦合软件建立人体热学过程的仿真分析模型,分析环境变量(环境温度、空气流速、服装热阻)和个人变量(新陈代谢率)对温度的影响机制,得到不同... 基于人体、系统热平衡方程,对穿着有冷却系统屏蔽服的人体模型进行传热数值研究。通过多物理场耦合软件建立人体热学过程的仿真分析模型,分析环境变量(环境温度、空气流速、服装热阻)和个人变量(新陈代谢率)对温度的影响机制,得到不同的控制变量对人体冷却系统内表面温度的影响结果。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和新陈代谢率的增大,冷却系统可以使内表面的温度在人体舒适区附近,起到良好的散热作用;风扇风速的增大和服装热阻的减小可以降低内表面温度。可见综合考虑相变材料和微型风扇的协同配合,可有效通过汗液的蒸发降低高温条件下的人体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热平衡方程 环境变量 个人变量 冷却系统 内表面温度
下载PDF
大型卧式拉力试验机的研制探讨
8
作者 李周选 潜力群 +3 位作者 陈玲 周凌 徐建强 黄星 《中国设备工程》 2022年第15期12-15,共4页
本文介绍了大型卧式拉力试验机的工作原理、主要结构、主要技术参数、设计难点和相应的解决方案,设计了一种跟随横梁移动的伸缩式插销结构,该结构设计巧妙、操作便捷,解决了大载荷下长行程调节的需求。
关键词 伸缩式 插销 试验机
下载PDF
超特高压带电作业人员的热舒适性研究
9
作者 秦威南 方玉 +3 位作者 潜力群 赵俊杰 蒋卫东 陈晨 《电气时代》 2019年第3期41-44,共4页
通过对作业人员体表典型区域的温度测量,找到需要降温的重点区域。在此基础上,建立人体传热学模型,分析附带强制对流换热风扇的微循环系统对于人体穿着屏蔽服后的降温效果。然后通过引入热舒适评价指标预测平均投票数PMV和预测不满意百... 通过对作业人员体表典型区域的温度测量,找到需要降温的重点区域。在此基础上,建立人体传热学模型,分析附带强制对流换热风扇的微循环系统对于人体穿着屏蔽服后的降温效果。然后通过引入热舒适评价指标预测平均投票数PMV和预测不满意百分数PPD,得到人体穿着降温屏蔽服后的热舒适标准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业人员 热舒适性 高压带电 降温效果 强制对流换热 指标预测 传热学模型 微循环系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