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绝经后2型糖尿病女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 被引量:3
1
作者 刘灵佳 胡瑛 +3 位作者 炊娟霞 胡宇航 吴碧琛 苏欣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051-1056,共6页
目的:研究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的水平与糖脂代谢指标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44例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对照组为41例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绝经年限匹配的健康绝经后女性。EL... 目的:研究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的水平与糖脂代谢指标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44例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对照组为41例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绝经年限匹配的健康绝经后女性。ELISA测定血清25(OH)D3水平。结果:T2DM组血清25(OH)D3水平低于对照组,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372);正常绝经后女性血清25(OH)D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BMI与25(OH)D3呈独立负相关关系(r=–0.372,P<0.05);所有绝经后女性研究对象中有84.7%存在维生素D缺乏,其中对照组中有80.5%存在维生素D缺乏,T2DM组中有88.6%存在维生素D缺乏。T2DM组维生素D缺乏的发生率高于正常女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2)。在所有绝经后女性研究对象中,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25(OH)D3不是T2DM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T2DM组血清25(OH)D3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25(OH)D3缺乏的患病率高于对照组,但在校正BMI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绝经后女性中,维生素D下降与肥胖及血脂代谢异常密切相关,与糖尿病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缺乏 绝经后女性 2型糖尿病 女患者 血清 25(OH)D3 Logistic回归分析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下载PDF
绝经后女性的体成分与年龄和绝经的关系及其对不同部位骨密度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刘石平 李建伟 +5 位作者 炊娟霞 盛志峰 黄碧 刘唯 伍贤平 廖二元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10期715-720,758,共7页
目的调查绝经后女性的体成分与年龄、绝经年龄、绝经年限和腰椎、髋部BMD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919例绝经后女性的体成分、正位腰椎和髋部BMD。结果下身脂肪量、全身脂肪量和全身瘦组织量与年龄、绝经年龄和绝经年限都... 目的调查绝经后女性的体成分与年龄、绝经年龄、绝经年限和腰椎、髋部BMD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919例绝经后女性的体成分、正位腰椎和髋部BMD。结果下身脂肪量、全身脂肪量和全身瘦组织量与年龄、绝经年龄和绝经年限都相关(P<0.05~0.01),但只有绝经年限进入体成分的多元逐步回归方程,采用复合或三次回归模型拟合优度最佳。体成分随绝经年限的延长有下降趋势。绝经10年以上女性的下身脂肪量和全身瘦组织量显著减少,分别较绝经年限5年以内女性下降8.6%和3.1%。所有部位的体成分与所测区域的BMD均呈正相关(P<0.05~0.01),控制体重变量后,仅有全身脂肪量与腰椎BMD呈正相关(P<0.05),而全身瘦组织量与髋部BMD呈正相关(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体成分是影响腰椎和髋部BMD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对腰椎BMD影响最大的是全身脂肪量,而对髋部BMD影响最大的是全身瘦组织量。BMD越低者,全身脂肪量和全身瘦组织量也越低,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绝经后女性的体成分与年龄、绝经年龄、绝经年限和腰椎、髋部BMD相关,其中,绝经年限对体成分的影响最大,体成分组分对BMD的影响存在部位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经 女性 体成分 骨密度
下载PDF
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胎球蛋白A水平及与糖脂代谢和骨密度的关系研究
3
作者 胡宇航 炊娟霞 +3 位作者 吴碧琛 胡瑛 刘灵佳 苏欣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第5期39-40,共2页
目的研究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胎球蛋白A(Fetuin-A)水平及与骨密度(BMD)和糖脂代谢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10月至2010年3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绝经后T2DM女性患者44例,及年龄、绝经年限、体质量指... 目的研究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胎球蛋白A(Fetuin-A)水平及与骨密度(BMD)和糖脂代谢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10月至2010年3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绝经后T2DM女性患者44例,及年龄、绝经年限、体质量指数相匹配的绝经后健康女性41例。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Fetuin-A。结果①2型糖尿病组血清Fetuin-A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359.18±80.06μg/mL,400.98±98.45μg/mL,P〈0.05),两组第1~4腰椎(PAL1~4)、左侧股骨颈(FN)、股骨干(Inter)、大转子(Troch)及总股骨(Thip)各部位骨密度、HOMA-IR未见明显差异;②2型糖尿病组中,多元线性回归提示TG、BMI与Fetuin-A呈显著正相关(b'j=0.392,0.308,P〈0.05),HbA1c与Fetuin-A呈独立负相关关系(b'j=-0.291,P〈0.05)。结论①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血清Fetuin-A水平降低,与高血糖密切相关;②血清Fetuin-A与BMD可能不存在直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球蛋白A 2型糖尿病 绝经后女性
下载PDF
利拉鲁肽、门冬胰岛素30联用治疗难治性2型糖尿病的临床价值与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4
4
作者 炊娟霞 孙晓利 田勇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第31期134-135,共2页
目的评价利拉鲁肽、门冬胰岛素30联用对难治性2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价值、安全性。方法筛查2015年6月至2016年10月曾在郑州人民医院接受门冬胰岛素30治疗的难治性2型糖尿病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地特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 目的评价利拉鲁肽、门冬胰岛素30联用对难治性2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价值、安全性。方法筛查2015年6月至2016年10月曾在郑州人民医院接受门冬胰岛素30治疗的难治性2型糖尿病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地特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30皮下注射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利拉鲁肽注射液联合门冬胰岛素30皮下注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记录两组患者空腹血糖、空腹C肽、餐后2 h血糖水平以及胰岛素抵抗指数。结果在治疗效果方面,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更高(P <0.05);在血糖水平方面,观察组各项指标明显更好(P <0.05)。结论针对难治性2型糖尿病患者,选择利拉鲁肽、门冬胰岛素30联用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血糖状况,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拉鲁肽 门冬胰岛素30 难治性2型糖尿病
下载PDF
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曲庆明 炊娟霞 +1 位作者 赵玉伟 王永兵 《中外医疗》 2018年第34期20-22,共3页
目的脑卒中患者采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探讨对运动功能恢复的有利影响。方法方便选取2014年10月—2017年10在该院治疗的5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训练方式进行分组,对照组25例,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25例,在常规的基础... 目的脑卒中患者采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探讨对运动功能恢复的有利影响。方法方便选取2014年10月—2017年10在该院治疗的5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训练方式进行分组,对照组25例,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25例,在常规的基础上再给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比较两组的康复训练效果。结果观察组显效15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显效6例,有效1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0%,观察组患者的康复训练效果更佳,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36, P<0.05)。训练前,患者的下肢运动能力、生活质量、日常生活能力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具可比性;训练后,观察组的下肢运动能力(32.4±1.03)分、生活质量(85.4±6.19)分、日常生活能力(85.7±5.99)分,对照组分别为(26.8±3.15)分、(70.5±5.44)分、(71.2±4.67)分,两组的各项评分都明显升高,但观察组评分更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38, 11.067, 8.854, P<0.05)。结论常规训练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中,有效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 运动功能恢复 影响
下载PDF
常规与运动康复疗法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效果对比 被引量:7
6
作者 曲庆明 炊娟霞 赵玉伟 《临床研究》 2018年第10期58-60,共3页
目的观察对比常规与运动康复疗法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于2014年5月~2015年10月入住本院的脑卒中患者60例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于此基础上应用运动... 目的观察对比常规与运动康复疗法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于2014年5月~2015年10月入住本院的脑卒中患者60例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于此基础上应用运动康复疗法,观察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以及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显著提高,但观察组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为优异;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应用运动康复疗法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常规康复治疗,对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的改善有积极意义,建议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运动康复疗法 常规治疗 效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