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侧、双侧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
1
作者 郭营 张猛 +1 位作者 焦云龙 潘玉林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24年第6期928-930,共3页
【目的】探讨单侧、双侧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3年9月郑州骨科医院收治的85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侧穿刺组(n=42)和双侧穿刺组(... 【目的】探讨单侧、双侧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3年9月郑州骨科医院收治的85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侧穿刺组(n=42)和双侧穿刺组(n=43)。两组均采用PVP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X线透视次数、骨水泥渗漏率、相邻椎体骨折发生率及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椎体后凸Cobb角度和椎体高度。【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X线透视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穿刺组术后骨水泥渗漏率低于双侧穿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个月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但两组术后1个月VAS评分及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双侧穿刺组椎体后凸Cobb角度和椎体高度的恢复优于单侧穿刺组(P<0.05)。两组相邻椎体骨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穿刺方法均能改善患者疼痛和功能障碍,但双侧穿刺在椎体形态恢复方面更为有效,而单侧穿刺术后发生骨水泥渗漏风险较低,建议临床医师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穿刺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并发症 脊柱骨折/病因学 脊柱骨折/外科学 椎体成形术/方法
下载PDF
内部控制视角下企业税务管理的优化策略
2
作者 焦云龙 《品牌研究》 2024年第4期0019-0021,共3页
税务管理作为企业运营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既关系到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也直接影响到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然而,税收法规的复杂性和频繁变化,以及税务风险的日益增加,使得企业在税务管理方面面临巨大的挑战。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的一项... 税务管理作为企业运营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既关系到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也直接影响到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然而,税收法规的复杂性和频繁变化,以及税务风险的日益增加,使得企业在税务管理方面面临巨大的挑战。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管理活动,其不仅在财务报告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而且在税务管理中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不仅可以有效防范税务风险,提高企业的税收合规性,还能为企业提供更为高效和透明的税务管理体验。因此,通过内部控制的视角来审视和优化企业的税务管理策略,已经成为当前企业追求长期发展的必由之路。基于此,本文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内部控制及税务管理的概念,同时对内控视角下企业强化税务管理的意义进行探讨,分析了企业税务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从而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部控制 企业 税务管理 优化策略
下载PDF
固液双相作用下多孔自润滑表面渗流行为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国涛 马镇 +3 位作者 童宝宏 焦云龙 尹延国 刘焜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0-228,共9页
以多孔自润滑材料为研究对象,分析载荷作用下多孔基体变形和润滑液在孔隙中的流动特性,探讨多孔表面渗流速度随加载时间变化,分析固-液双相作用下多孔表面渗流与润滑行为.结果表明,多孔基体变形后,孔隙内储存的润滑液受迫流动,在多孔表... 以多孔自润滑材料为研究对象,分析载荷作用下多孔基体变形和润滑液在孔隙中的流动特性,探讨多孔表面渗流速度随加载时间变化,分析固-液双相作用下多孔表面渗流与润滑行为.结果表明,多孔基体变形后,孔隙内储存的润滑液受迫流动,在多孔表面发生渗入和析出的流动现象.润滑液在接触区向多孔基体渗入,在接触区入口向多孔表面析出.恒定载荷下,入口两侧润滑液不能保持稳定的渗流现象,而随加载时间呈现出扩散和波动的变化过程.在竖直方向上,多孔材料内的最大流体压力发生在上表面,最大固相应力发生在靠近上表面的次表面位置.随加载时间延长,磨擦界面的液相承载力先增大后降低,固相承载力先降低后增大,最终液相承载力降低为零,外载荷全部由固相材料承担.适当增加载荷能提高润滑液在多孔表面上的渗流速度,改善润滑状态,但也使得润滑液的渗流速度波动更为剧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表面 自润滑 渗流 变形 载荷
下载PDF
后路病灶清除仿生骨支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焦云龙 潘玉林 +2 位作者 郭小伟 李宝田 张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692-698,共7页
目的 :评估后路一期病灶清除辅以纳米仿生骨支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5年5月收治的17例胸腰椎结核患者,其中男性11例,女性6例,年龄25~71岁,平均41.2±5.6岁;胸椎(T4~T10)结核9例... 目的 :评估后路一期病灶清除辅以纳米仿生骨支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5年5月收治的17例胸腰椎结核患者,其中男性11例,女性6例,年龄25~71岁,平均41.2±5.6岁;胸椎(T4~T10)结核9例,胸腰段(T11~L2)结核7例,下腰椎(L3~L5)结核1例;单节段病变12例,两节段病变5例;脊髓神经损伤情况按照ASIA损伤分级:B级1例、C级4例、D级6例、E级6例。本组患者均行后路一期病灶清除纳米仿生骨笼支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从术前2周~术后18个月规范应用抗结核药物。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定时随访,观察植骨区融合情况并比较术前及术后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脊柱后凸Cobb角、神经功能ASIA分级变化情况。结果:本组17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64~366min,平均294±88min;术中出血量457~1350ml,平均731±78m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27个月,平均23±6个月,随访期间无结核症状加重及相关并发症,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均未出现切口感染及内固定物松动。1例患者术中出现胸膜破裂,予以修补并采用胸腔闭式引流后正常出院。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率为88.2%,术后12个月时植骨区均可见骨性融合,融合率为100%。术前VAS评分为8.1±0.6分,术后2周时为2.1±0.3分,末次随访时为1.1±0.2分;术前Cobb角为28.3°±9.8°,术后2周时为8.1°±1.5°,末次随访时为9.8°±2.1°,终末矫正率为65.3%。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D级4例,E级13例。手术前后VAS评分、Cobb角、ASIA分级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一期后路病灶清除结合纳米仿生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较局限的胸腰椎结核可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 结核 后路 仿生骨 内固定
下载PDF
离散型织构表面液滴的铺展及其接触线的力学特性分析 被引量:13
5
作者 焦云龙 刘小君 刘焜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53-360,共8页
针对离散型织构表面上液滴的铺展过程,采用数值模拟和润湿性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引入织构润湿因子θ*,得到了不同类型的离散型织构对固体表面润湿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液滴铺展过程中接触线的力学特性,以期从微观界面力学的角度解... 针对离散型织构表面上液滴的铺展过程,采用数值模拟和润湿性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引入织构润湿因子θ*,得到了不同类型的离散型织构对固体表面润湿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液滴铺展过程中接触线的力学特性,以期从微观界面力学的角度解释微织构对液滴铺展过程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离散型织构增大了液滴铺展过程中的固-液接触面积,位于铺展前沿的液体分子部分浸润织构内部,导致液面曲率和液滴内部的拉普拉斯压力增大,相邻离散型织构间的液体获得了额外的驱动力和能量,铺展速度加快,平衡接触角减小;槽状离散型织构对表面润湿性的影响程度最大,液滴在其上铺展过程具有各向异性特性.另外数值仿真分析表明,接触线的钉扎效应与固体表面粗糙度的大小和微织构类型密切相关,表面粗糙度越大,钉扎效应越明显,其中槽状织构对接触线的钉扎作用还具有方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型织构 铺展 润湿因子 力学特性 钉扎效应
下载PDF
固体表面液滴铺展与润湿接触线的移动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焦云龙 刘小君 +1 位作者 逄明华 刘焜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48-355,共8页
液滴在固体表面上的铺展行为与润湿特性对许多工业生产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液滴在光滑表面上的受力情况,建立了液滴平壁铺展的动力学模型.应用润滑近似方法和二维Navier-Stokes方程,建立了液滴沿理想表面铺展的动量和连续性方程... 液滴在固体表面上的铺展行为与润湿特性对许多工业生产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液滴在光滑表面上的受力情况,建立了液滴平壁铺展的动力学模型.应用润滑近似方法和二维Navier-Stokes方程,建立了液滴沿理想表面铺展的动量和连续性方程.根据建立的方程,应用数值解法求解并详细分析了液滴在铺展过程中膜厚、接触线铺展半径以及铺展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液滴的铺展过程可分为扩展和收缩两个阶段,铺展过程伴随着表面能、动能以及各种势能的相互转化,液滴最终的铺展半径大小由固体基面固有的润湿特性所决定;液滴在铺展过程中出现的"坍塌效应"与弯曲液面处的Laplace压力差有关;铺展半径随时间变化的标定律近似满足"1/7"次方标度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铺展行为 润湿特性 润滑近似 标度律
下载PDF
液滴平壁铺展过程中的滞后效应及力学机制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焦云龙 刘小君 +1 位作者 逄明华 刘焜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26,共13页
研究了液滴平壁铺展过程中的接触角滞后效应,从接触线附近流体的压力、速度以及能量分布等角度考虑滞后效应的成因和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固体表面粗糙度对滞后效应的影响,并借助部分三维形貌参数(ISO 25178)建立了固体表面形貌... 研究了液滴平壁铺展过程中的接触角滞后效应,从接触线附近流体的压力、速度以及能量分布等角度考虑滞后效应的成因和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固体表面粗糙度对滞后效应的影响,并借助部分三维形貌参数(ISO 25178)建立了固体表面形貌与接触角滞后效应之间的量化关系.为了研究以上内容,应用数值仿真软件建立了液滴铺展动力学模型,并结合固体表面上的滞后性实验进行了相关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由于表面粗糙度的存在,液滴铺展至平衡位置时,位于铺展前沿的液体分子被钉扎在固体表面的凹坑或低谷中,使得前沿接触角逐渐增大,后沿接触角逐渐减小,接触角发生滞后;驱动液滴铺展的Laplace压力和自身重力与阻碍液滴铺展的黏性阻力之间的平衡关系,是接触角发生滞后的主要力学机制.另外,实验结果表明接触角滞后效应与固体表面形貌密切相关,具有相同表面粗糙度(Sa)的固体表面,由于表面形貌不同接触角滞后效应可能存在明显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壁铺展 接触角滞后 表面粗糙度 三维形貌参数 力学机制
下载PDF
经口咽JeRP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的生物力学和初期临床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焦云龙 尹庆水 +2 位作者 夏虹 马向阳 艾福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33-739,共7页
目的 :评估Jefferson骨折复位钢板(Jefferson fracture reduction plate,Je RP)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的生物力学实验结果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1)2012年5月~2014年3月于郑州市骨科医院收集人体上颈椎尸体标本6例,2014年6月... 目的 :评估Jefferson骨折复位钢板(Jefferson fracture reduction plate,Je RP)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的生物力学实验结果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1)2012年5月~2014年3月于郑州市骨科医院收集人体上颈椎尸体标本6例,2014年6月模拟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中的前弓双骨折类型,以Je RP内固定系统模拟进行复位内固定术,并以三维运动实验机对标本C0-3节段在正常、骨折、内固定3种状态的负载(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加载的水平方向载荷为20N,左旋转、右旋转采用的载荷为2.0N·m的力矩)六向运动中性区及运动范围(ranges of motion,ROM)进行检测及分析。(2)2008年4月~2014年1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收治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患者8例,男6例,女2例;年龄29~67岁,平均39岁;均以颈项部疼痛、活动受限为主,其中7例无脊髓及神经损伤症状,1例合并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为D级,寰椎环3处骨折5例,单侧前后弓骨折3例;术前MRI均显示寰椎横韧带完整。8例均采用经口咽Je RP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定期随访并应用CT扫描及颈椎过伸过屈位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评估寰枢椎稳定性。结果:骨折组中性区与正常组中性区在屈伸、侧屈、旋转3个运动维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的三维中性区值均明显大于正常组;固定组的中性区与正常组中性区在3个运动维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组的ROM与正常组ROM在3个运动维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例患者术后随访6~15个月,平均7.2个月,所有患者术后枕颈部疼痛不适症状均获得改善,1例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术后6个月Frankel分级由D级改善至E级。所有患者口咽后壁切口愈合良好,无感染发生,术后CT示骨折均达良好复位;术后6个月CT示骨折均骨性愈合,未见寰枢椎失稳及活动受限,初期临床应用效果良好。结论:Je RP内固定系统固定在实现对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复位及固定的基础上保留了上颈椎活动度,为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的临床手术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EFFERSON骨折 不稳定 寰椎 Jefferson骨折复位钢板 经口咽
下载PDF
JeRP治疗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的应用解剖及生物力学评价 被引量:7
9
作者 焦云龙 尹庆水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40-343,共4页
目的:评价Jefferson骨折复位钢板(Jefferson-fracturereductionplate,JeRP)内固定系统治疗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的应用解剖及其生物力学性能。方法:(1)60例寰椎标本根据JeRP内固定需要测量寰椎侧块后缘顶点到前缘的矢状面距离(LMAPsup... 目的:评价Jefferson骨折复位钢板(Jefferson-fracturereductionplate,JeRP)内固定系统治疗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的应用解剖及其生物力学性能。方法:(1)60例寰椎标本根据JeRP内固定需要测量寰椎侧块后缘顶点到前缘的矢状面距离(LMAPsup)、侧块的最短矢状面长度(LMAPmin)、侧块进钉点与前结节距离(AO)、两侧块进钉点距离(AA’)及前弓最小直径(MD);(2)6例新鲜上颈椎标本,模拟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分型中的前弓双骨折,以JeRP模拟行内固定,并对正常、骨折、内固定3种状态标本的活动度进行检测并前后比较。结果:(1)LMAPsup、LMAPmin、AO、AA’及MD分别为(20.60±1.84)、(19.57±1.55)、(18.68±1.89)、(35.46±2.86)及(4.66±0.65)mm;(2)JeRP固定后上颈椎6向运动范围与正常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JeRP治疗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具有解剖学可行性和较好的生物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椎 骨折 不稳定 JEFFERSON骨折 应用解剖 生物力学
下载PDF
改良式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焦云龙 潘玉林 梅伟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12年第6期417-422,共6页
目的探讨改良式椎体间植骨融合(双侧Cage植骨辅以椎间隙前侧及Cage间隙T形植骨融合)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7月至2011年5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且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的腰椎滑脱症患者93例,均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 目的探讨改良式椎体间植骨融合(双侧Cage植骨辅以椎间隙前侧及Cage间隙T形植骨融合)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7月至2011年5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且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的腰椎滑脱症患者93例,均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根据椎间融合方式的不同,分为单纯Cage植骨融合组(A组,43例)和改良式椎体间植骨融合组(B组,50例)。按照0~9分法评估临床疗效,依据X线片及CT检查结果评价植骨融合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在临床疗效、影像学结果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0.9个月。A组优24例、良8例、可11例,优良率74%;B组优39例、良6例、可5例,优良率为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40,P=0.047)。影像学评估:A组末次随访植骨融合率为74%(32/43)、B组为92%(46/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83,P=0.021)。两组均未见神经损伤、切口感染以及内固定松动、植骨块或cage移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与单纯Cage植骨比较,改良式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疗效确切,植骨融合成功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移位 脊柱融合术 骨移植
下载PDF
应用激光蚀刻不同微织构表面的润湿性 被引量:12
11
作者 熊其玉 董磊 +2 位作者 焦云龙 刘小君 刘焜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298-307,共10页
运用激光微织构技术,通过控制微凹坑形状、间距、深度等参数,在45社钢表面制备了一组表面算术平均偏差S_a相同但表面微观结构不同的试件.使用Talysulf CCI Lite非接触式三维光学轮廓仪对表面进行测量,采用ISO 25178三维形貌表征参数对... 运用激光微织构技术,通过控制微凹坑形状、间距、深度等参数,在45社钢表面制备了一组表面算术平均偏差S_a相同但表面微观结构不同的试件.使用Talysulf CCI Lite非接触式三维光学轮廓仪对表面进行测量,采用ISO 25178三维形貌表征参数对其形貌进行表征.在SL200 KS光学法固液接触角和界面张力仪上针对32#汽轮机油进行润湿性试验,分析了温度、液滴体积、表面结构特征等因素对润湿性的影响,并借助ISO25178中部分参数对固体表面形貌随机特征与其润湿性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量化研究.基于固液本征接触角为锐角,研究结果表明:固液接触角在润湿过程中先迅速减小,之后逐渐趋于稳定;固液平衡接触角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液滴体积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激光微织构能够改变表面润湿性,S_a相同的表面,微织构形状、方向均影响表面润湿性,当槽状微织构表面的槽方向与液滴铺展方向一致时,润湿效果最优.ISO25178系列三维形貌表征参数中幅度参数(S_(ku),S_(sk))、空间参数(S_(tr),S_(al))、混合参数(S_(dq),S_(dr))与表面润湿性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S_(ku),S_(al),S_(dr)越大,S_(sk),S_(tr),S_(dq)越小的表面,固液平衡接触角越小,表面润湿性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湿性 激光微织构 三维形貌参数 工况条件
下载PDF
超声骨刀截骨和高速磨钻截骨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郭亮兵 潘玉林 +6 位作者 郭小伟 李宝田 张猛 焦云龙 张怀栓 杨广辉 刘晓曦 《中医正骨》 2021年第8期23-27,42,共6页
目的:比较超声骨刀截骨和高速磨钻截骨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早期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病例资料,均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微型钛板内固... 目的:比较超声骨刀截骨和高速磨钻截骨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早期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病例资料,均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术中采用超声骨刀截骨24例(超声骨刀截骨组)、采用高速磨钻截骨22例(高速磨钻截骨组)。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脊髓型颈椎病评分及JOA脊髓型颈椎病评分改善率。结果:①一般指标。2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1.21±19.33)min,(158.42±28.10)min,t=1.543,P=0.101;(180.00±56.26)mL,(204.55±60.92)mL,t=1.412,P=0.162];超声骨刀截骨组术后引流量少于高速磨钻截骨组[(155.43±73.06)mL,(224.37±84.11)mL,t=2.209,P=0.039]。②JOA脊髓型颈椎病评分。术前及术后1周,2组患者JOA脊髓型颈椎病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9.3±3.1)分,(9.1±3.4)分,t=1.024,P=0.313;(14.5±1.2)分,(14.3±1.4)分,t=0.113,P=0.901];术后1周,2组患者JOA脊髓型颈椎病评分均高于术前(t=320.327,P=0.002;t=128.604,P=0.005)。③JOA脊髓型颈椎病评分改善率。术后1周,2组患者JOA脊髓型颈椎病评分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3.12±16.32)%,(61.44±17.17)%,t=0.733,P=0.421]。④安全性。2组均未发生神经损伤、脑脊液渗漏等并发症。结论:采用超声骨刀截骨和高速磨钻截骨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早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相当,但前者术后引流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椎板成形术 超声骨刀 高速磨钻 临床试验
下载PDF
橡胶-玻璃接触界面间液体渗入特性及力学驱动机制 被引量:1
13
作者 逄明华 刘小君 +1 位作者 焦云龙 刘焜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7-146,共10页
针对橡胶接触界面间液体渗入特性及力学驱动机制,采用自建原位观测仪,得到橡胶-玻璃接触界面间液体(丙酮与水混合液,体积比1∶1)渗入过程.利用自编MATLAB程序及图像软件,得出橡胶-玻璃接触界面间压力与真实接触面积比关系曲线、界面内... 针对橡胶接触界面间液体渗入特性及力学驱动机制,采用自建原位观测仪,得到橡胶-玻璃接触界面间液体(丙酮与水混合液,体积比1∶1)渗入过程.利用自编MATLAB程序及图像软件,得出橡胶-玻璃接触界面间压力与真实接触面积比关系曲线、界面内液体渗入特性及固-液界面润湿性对界面内液体渗入面积比的影响.研究表明:对于橡胶-玻璃接触界面,压力与真实接触面积比呈幂函数规律变化,液体在接触界面内的渗入路径大多出现在接触面积比较大区域;驱动液体铺展的毛细管力与阻碍液体铺展的固-液黏性阻力之间的平衡关系,是界面液体渗入特性的主要力学机制,也是决定液体铺展速度的因素.另外,实验结果表明,液体渗入面积比随固-液界面润湿性的增强而增大.该研究为橡胶接触界面的摩擦、润滑及密封机理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观测 橡胶界面 接触面积比 渗入特性 润湿性
下载PDF
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分析和技术总结 被引量:12
14
作者 郭小伟 潘玉林 +3 位作者 焦云龙 张猛 李保田 郭营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15年第1期24-28,共5页
目的:评估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总结PVP穿刺技术和骨水泥注射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3年3月郑州市骨科医院采用单侧PVP治疗的108例(154个椎体)骨质疏松性O... 目的:评估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总结PVP穿刺技术和骨水泥注射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3年3月郑州市骨科医院采用单侧PVP治疗的108例(154个椎体)骨质疏松性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价患者疼痛症状,依照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5~90 min(平均55 min);骨水泥注射量为胸椎1.5~5.8 mL(平均3.9 mL)、腰椎2.7~7.0 mL(平均4.7 mL)。17个椎体(11.0%)发生骨水泥渗漏,其中椎间隙渗漏9个、椎体前方及椎旁渗漏7个、椎管内渗漏1个(术后3个月复查CT时发现),均无神经病学症状。随访时间13~2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4.2个月。患者1年随访时胸腰背部疼痛及日常生活能力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1.71±0.28)分 vs(7.80±1.43)分、(90±13)分 vs(49±11)分]。结论单侧PVP治疗骨质疏松性OVCF能迅速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显著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具有手术时间短、安全可靠等优点;但应熟练掌握穿刺方法及骨水泥注射技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胸椎 腰椎 骨质疏松 椎体成形术 脊椎穿刺 骨水泥
下载PDF
T-SPOT.TB检测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李宝田 焦云龙 孙文星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15年第2期74-78,共5页
目的探讨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T-SPOT.TB)检测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110例疑似脊柱结核病例同时进行结核菌素皮试试验(TST)及T-SPOT.TB检查,其中TST分别采用红肿硬结直径≥5 mm和... 目的探讨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T-SPOT.TB)检测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110例疑似脊柱结核病例同时进行结核菌素皮试试验(TST)及T-SPOT.TB检查,其中TST分别采用红肿硬结直径≥5 mm和≥15 mm两种标准,标记为TST 5和TST 15。以临床诊断结果作为标准,对比分析上述检测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110例疑似脊柱结核患者最终诊断为脊柱结核68例、非脊柱结核42例。TST 5、TST 15和T-SPOT.TB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33%、69%、74%,47%、83%、82%、49%和91%、90%、94%、86%。T-SPOT.TB检测敏感度优于TST 15,特异度优于TST 5,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优于TST 5和TST 15(P<0.05)。结论与TST比较,T-SPOT.TB检测诊断脊柱结核敏感度、特异度均较高,可用于脊柱结核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脊柱 诊断 分枝杆菌 结核 结核菌素试验 干扰素Ⅱ型 T淋巴细胞 免疫测定 敏感性与特异性
下载PDF
开关磁阻电机控制系统在电动压缩机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焦云龙 王艳 《机械与电子》 2013年第11期41-44,共4页
介绍了以开关磁阻电机作为驱动电机的新型的电动压缩机控制系统,系统以单片机MC9S12XS128为核心,详细描述了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
关键词 开关磁阻电机 电动压缩机 控制系统
下载PDF
短尾万向联合长尾单向椎弓根螺钉在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潘玉林 焦云龙 +3 位作者 张华 郭小伟 李宝田 张猛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14年第1期27-31,共5页
目的探讨短尾万向及长尾单向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系统结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6月至2012年1月郑州市骨科医院采用短尾万向及长尾单向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系统结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74例峡... 目的探讨短尾万向及长尾单向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系统结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6月至2012年1月郑州市骨科医院采用短尾万向及长尾单向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系统结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74例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患者,术后3、6个月行腰椎CT平扫+二维重建检查,评价滑脱复位、椎间隙高度和植骨融合情况;术后6个月采用Beaujon功能评分(BFS)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手术时间90~135 min(平均112 min),出血量300~750 mL(平均420 mL)。术中未发生马尾、神经根损伤,1例出现硬脊膜撕裂继发脑脊液漏。所有患者获有效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8.1个月。术后3、6个月滑脱椎体复位率和植骨融合率分别为(93±5)%、(91±4)%和81%、100%;术后6个月BFS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BFS好转率为(79±4)%,优51例、良16例、中6例、差1例,优良率为91%(67/74)。随访期间滑脱复位程度和椎间隙高度无明显丢失。结论短尾万向及长尾单向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系统结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植骨融合率高,并发症少,滑脱复位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症 骨螺丝 万向 内固定器 脊柱融合术
下载PDF
双侧放置引流管在腰椎PLIF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郭亮兵 李宝田 +3 位作者 焦云龙 潘玉林 郭小伟 张怀栓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7年第4期56-57,共2页
目的探讨双侧放置引流管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1-01—2015-08间在郑州市骨科医院脊柱骨科Ⅱ接受PLIF手术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单引流管组)和B组(双引流管组),每组50例。记录术后硬膜外血肿及感... 目的探讨双侧放置引流管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1-01—2015-08间在郑州市骨科医院脊柱骨科Ⅱ接受PLIF手术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单引流管组)和B组(双引流管组),每组50例。记录术后硬膜外血肿及感染发生情况。比较2组:(1)术后第1天和第2天的引流量及总引流量。(2)术后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的拔管病例数。(3)留置引流管期间患者切口疼痛程度。结果 A组出现4例有神经症状的硬膜外血肿,B组无1例。2组均未发生术后感染。2组总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B组引流量多于A组,第2天B组引流量少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2组均无拔管指征的病例。术后第2天和第3天,B组拔管病例均多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 d内2组均全部拔管。带管期间2组患者切口疼痛程度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根引流管比较,双侧放置引流管能有效减少术后硬脊膜外血肿的发生率,且不显著增加总引流量和切口疼痛程度,并能缩短留管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流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 硬膜外血肿
下载PDF
大鼠脊髓渐进性压迫损伤减压后白血病抑制因子的变化 被引量:1
19
作者 史迎宾 王顺利 +1 位作者 喻斌 焦云龙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16年第1期33-38,共6页
目的研究大鼠脊髓慢性渐进性压迫损伤减压后白血病抑制因子(LIF)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将5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慢性渐进性脊髓损伤组,慢性渐进性脊髓损伤减压后1、3、7、14、28 d组,每组各8只。采用Tarlo... 目的研究大鼠脊髓慢性渐进性压迫损伤减压后白血病抑制因子(LIF)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将5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慢性渐进性脊髓损伤组,慢性渐进性脊髓损伤减压后1、3、7、14、28 d组,每组各8只。采用Tarlov评分及斜板试验评价各组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各组脊髓组织LIF的表达水平。结果脊髓慢性渐进性压迫损伤减压后LIF表达明显增强,3 d达到高峰,以后逐渐降低,14 d开始趋于平衡;脊髓神经功能于前14 d恢复较快,之后有升高但变化较慢。结论大鼠慢性渐进性压迫脊髓损伤减压后LIF表达明显增强,可能与神经功能的恢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慢性病 脊髓压迫 细胞因子类 白血病抑制因子 神经功能 功能恢复 大鼠 Wistar
下载PDF
推动浙江特色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被引量:3
20
作者 焦云龙 《浙江经济》 2018年第5期52-53,共2页
中药是浙江独具特色的医药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积淀深厚的文化资源和蕴含价值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浙江健康产业的重要板块,中药产业更是浙江医药的优势特色产业,要抓住“健康中国”“健... 中药是浙江独具特色的医药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积淀深厚的文化资源和蕴含价值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浙江健康产业的重要板块,中药产业更是浙江医药的优势特色产业,要抓住“健康中国”“健康浙江”的重要契机,加快构建中药现代化产业体系、高端化创新研发体系、全球化市场网络体系、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中药产业高质量、特色化发展,为建设“健康浙江”提供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产业 质量发展 浙江 健康产业 经济社会发展 市场网络体系 人才培养体系 医药资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