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内心的彷惶到现实的呐喊——余华的《活着》与张艺谋电影改编的比较 被引量:3
1
作者 焦兰周 魏传业 《昌吉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9-11,共3页
张艺谋的电影《活着》是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但是 ,二者有很大的差异。余华有强烈的虚无主义色彩 ,表现的是内心真实。而张艺谋则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倾向 。
关键词 余华 《活着》 张艺谋 电影 比较研究 人道主义 虚无主义 小说
下载PDF
身份的迷失与寻求——试论张爱玲与鲁迅小说中的文化反思 被引量:2
2
作者 焦兰周 《天中学刊》 2002年第6期54-58,共5页
20年代,鲁迅开启了改造民族文化心理的伟大工程,40年代,张爱玲继承并发展这一伟业:1.通过固守传统者身份的迷失,鲁迅反映传统文化吃人的角度主要是从社会——外向视角,而张爱玲立足社会,又集中在家庭——内向视角,从“外人”帮吃,到“... 20年代,鲁迅开启了改造民族文化心理的伟大工程,40年代,张爱玲继承并发展这一伟业:1.通过固守传统者身份的迷失,鲁迅反映传统文化吃人的角度主要是从社会——外向视角,而张爱玲立足社会,又集中在家庭——内向视角,从“外人”帮吃,到“内人”帮吃反映得更为深刻;2.鲁迅笔下的人物仅是被吃,而在张爱玲笔下不但被吃,而且还自吃、吃人,张继续关注女性并进一步推出女权主义;3.鲁迅、张爱玲都表现传统文化“恶”与西方文化“恶”合流之后更具有吃人性,但张爱玲把封建社会逐渐被资本主义打败这一过程表达出来;4.张爱玲与鲁迅都关注小人物悲剧,但张爱玲从鲁迅的横截面、单一悲剧发展到丰富的生活、多重悲剧,并深刻地发掘了人性。这在文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鲁迅 小说 文化反思 文化评论
下载PDF
沉重的肉身与轻盈的灵魂——试论“京派”小说家的价值取向及对精神家园的追寻 被引量:1
3
作者 焦兰周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68-71,共4页
“京派”小说家通过爱情与亲情相互纠结的叙事原则否定和拒绝了“爱情”,强调和突出了“亲情”。实质是对现代文明的有意对抗和背离及对传统文化的皈依和回归。在某种意义上具有相当的反人性和反人道主义,完全放弃了“五四”文学的主题... “京派”小说家通过爱情与亲情相互纠结的叙事原则否定和拒绝了“爱情”,强调和突出了“亲情”。实质是对现代文明的有意对抗和背离及对传统文化的皈依和回归。在某种意义上具有相当的反人性和反人道主义,完全放弃了“五四”文学的主题和灵魂,造成了不良的恶果,引起了普遍的非议和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派”小说家 传统文化 现代文明 精神家园
下载PDF
论鲁迅与沈从文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被引量:1
4
作者 焦兰周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44-48,共5页
在鲁迅和沈从文的小说中知识分子是批判和否定的对象,但二者的创作主旨完全不同,鲁迅否定和拒绝了传统文明,强调和突出了现代文明。而沈从文与之相反,实质是对现代文明的有意对抗和背离及对传统文化的皈依和回归,完全放弃了“五四”文... 在鲁迅和沈从文的小说中知识分子是批判和否定的对象,但二者的创作主旨完全不同,鲁迅否定和拒绝了传统文明,强调和突出了现代文明。而沈从文与之相反,实质是对现代文明的有意对抗和背离及对传统文化的皈依和回归,完全放弃了“五四”文学的主题和灵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传统文化 现代文明 屠夫
下载PDF
诙谐与严重——试论丁西林喜剧的文学理念
5
作者 焦兰周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0-62,共3页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先驱们提倡现实主义的戏剧,要求戏剧应“在当今社会里”取材,表现“我们每目的生活”,如实地揭示现实本来面目,
关键词 文学理念 丁西林 新文化运动时期 喜剧 “五四” 现实主义 本来面目 戏剧
下载PDF
轻松与愉快之旅——试论杨绛的学者喜剧《弄真成假》
6
作者 焦兰周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86-87,共2页
《弄真成假》是杨绛的代表性喜剧作品之一,以女权主义为视角深刻地批判了传统文化对女性的异化和伤害,作品是机智话语策略下女权的深度追问,是诙谐幽默的阳光写作。面对传统文化所造成的种种罪恶,杨绛始终幽默、豁达,她乐观、自信地指... 《弄真成假》是杨绛的代表性喜剧作品之一,以女权主义为视角深刻地批判了传统文化对女性的异化和伤害,作品是机智话语策略下女权的深度追问,是诙谐幽默的阳光写作。面对传统文化所造成的种种罪恶,杨绛始终幽默、豁达,她乐观、自信地指出了它们必然走向灭亡。《弄真成假》使中国现代喜剧文学呈现出一种新的话语风范和写作姿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智 诙谐 女权 传统文化
下载PDF
世俗与希望——论巴乙、世隆的《小城靓妹》
7
作者 焦兰周 《社科纵横》 2008年第5期106-107,共2页
《小城靓妹》把女性置于整个历史、社会的变动中和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在社会呈现加速度的前进中,透视女性的命运沉浮及价值取向,表现了现代女性的迷惘、困惑。通过女性的情感变化、命运沉浮反映和表现社会及伦理的"震荡",并对... 《小城靓妹》把女性置于整个历史、社会的变动中和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在社会呈现加速度的前进中,透视女性的命运沉浮及价值取向,表现了现代女性的迷惘、困惑。通过女性的情感变化、命运沉浮反映和表现社会及伦理的"震荡",并对此作了深刻的书写,蜕去了高雅文学悲观和绝望的色彩。高雅文学的尖锐、深度和通俗文学紧张、快速的节奏在《小城靓妹》中得到比较好的实践,巴乙和世隆剔除了高雅文学的弊端,坚持了通俗文学的优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俗文学 高雅文学 "希望" "行动"
下载PDF
惊悸的梦魇——以“家”为视角透视“京派”小说和鲁迅小说的文化反思态度
8
作者 焦兰周 孙骏 王俊忠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82-85,共4页
鲁迅是站在“时代”、“社会”的背景上来揭露“家”的本质,并且籍此强烈批判和否定传统文化。这是“五四”的精魂与血脉,丰富和完善了我们的精神资源与文化资源。而“京派”小说家明显背离了“五四”文学的主题与灵魂,抛弃和拒绝“时... 鲁迅是站在“时代”、“社会”的背景上来揭露“家”的本质,并且籍此强烈批判和否定传统文化。这是“五四”的精魂与血脉,丰富和完善了我们的精神资源与文化资源。而“京派”小说家明显背离了“五四”文学的主题与灵魂,抛弃和拒绝“时代”、“社会”,把“家”的外延缩小和简化, “单亲家庭”的模式改写了“家”的本质,从而偷偷地置换“五四”仁人志士的追求与理想。传统文化成了“京派”小说叙事的唯一动力和最高主题,这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明显不适宜,其反动性不可低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亲家庭 现代家庭 社会
下载PDF
“愤怒”的一种阐释——兼论陈娜娟的小说《背叛》
9
作者 焦兰周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85-88,共4页
陈娜娟的《背叛》写出了她内心决绝的愤怒,更写出了确确实实是我们辜负了真理和这个时代,是我们自己背叛了历史和我们自己。我们并未尊重"过去"和当下,是我们自己放弃了承担的勇气和反抗的激情。这一切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无... 陈娜娟的《背叛》写出了她内心决绝的愤怒,更写出了确确实实是我们辜负了真理和这个时代,是我们自己背叛了历史和我们自己。我们并未尊重"过去"和当下,是我们自己放弃了承担的勇气和反抗的激情。这一切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无可推卸,把愤怒指向我们的"自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愤怒” 浪漫爱 人的主体性 “过去”
下载PDF
冷却与沉淀——试论朱以撒《俯仰之间》的文化反思策略
10
作者 焦兰周 林振宇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87-89,共3页
朱以撒借传统文化与文人之间紧张、对峙的关系批判了传统文化的荒谬、矛盾和反动,并从传统文化中剥离出了优良的文化传统。他的书写目的不以批判为批判,不以否定为否定,他没有迷失在历史和传统中,而是聚焦和立足于当下,更多的是为了建... 朱以撒借传统文化与文人之间紧张、对峙的关系批判了传统文化的荒谬、矛盾和反动,并从传统文化中剥离出了优良的文化传统。他的书写目的不以批判为批判,不以否定为否定,他没有迷失在历史和传统中,而是聚焦和立足于当下,更多的是为了建设和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 实在 文人 传统文化
下载PDF
苍凉的独白——评马悦然对现代作家的评论及沈从文的文学追求
11
作者 焦兰周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06年第12期79-81,共3页
马悦然借诺贝尔文学奖对鲁迅、沈从文等作家进行了评价,基本上否定了鲁迅等人,而对沈从文却赞赏有加。对鲁迅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贡献一笔抹杀,同时,对沈从文的“反动”却做了掩饰。这不仅违背了事实,更掩盖了真相。
关键词 现代作家 文学追求 诺贝尔文学奖 《边城》 翠翠 下层人民 现代文明 《骆驼祥子》 “五四”文学 写作姿态
下载PDF
拒绝“京派”小说的理由
12
作者 焦兰周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2005年第10期140-144,共5页
“京派”小说家通过拒绝“真实”和美化“苦难”的叙事原则否定与置换了“家”和社会生活的“本质”,强调和突出了“道德”。实质是对现代文明的有意对抗和背离及对传统文化的皈依和回归。在某种意义上具有相当的反人道主义,完全放弃了... “京派”小说家通过拒绝“真实”和美化“苦难”的叙事原则否定与置换了“家”和社会生活的“本质”,强调和突出了“道德”。实质是对现代文明的有意对抗和背离及对传统文化的皈依和回归。在某种意义上具有相当的反人道主义,完全放弃了“五四”文学的主题和灵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实” “苦难” 现代文明 “京派” 小说家 “五四”文学 反人道主义 社会生活 叙事原则 传统文化
下载PDF
从内心的彷徨到现实的呐喊——余华的《活着》与张艺谋电影改编的比较
13
作者 焦兰周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1期14-16,共3页
张艺谋的电影《活着》是根据金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但是,二者有很大的差异,余华有强烈的虚无主义色彩,表现的是内心真实。而张艺谋则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倾向,他竭力要表现的是历史真实。
关键词 余华 《活着》 同名小说 张艺谋 电影 比较研究 虚无主义 人道主义
下载PDF
孤独的游魂——略论鲁迅小说与“京派”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14
作者 焦兰周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70-73,共4页
在文本世界中,鲁迅笔下的女性是丑的,是奴隶。而在沈从文等“京派”小说家的笔下却是美的,是女神。他们的文化想象和文化表达截然不同,前者决绝地反对传统文化,而后者顽固地捍卫传统文化。
关键词 奴隶 女神 “孝” 传统文化 鲁迅小说 “京派”小说 女性形象
下载PDF
优雅的回溯与冷静的前瞻——试论张天福的《天中啸》的文化意义
15
作者 焦兰周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122-124,共3页
面对现代人日益迷失的精神窘境,张天福的书写话语以故乡为依托,以随笔为言说载体,立足本土,重回历史和往昔,寻找我们的根。他发掘、张扬传统文化的灵魂与精核,抵制、抗拒它的糟粕与弊病,并审视、还原了当下世界的真相。他努力重建我们... 面对现代人日益迷失的精神窘境,张天福的书写话语以故乡为依托,以随笔为言说载体,立足本土,重回历史和往昔,寻找我们的根。他发掘、张扬传统文化的灵魂与精核,抵制、抗拒它的糟粕与弊病,并审视、还原了当下世界的真相。他努力重建我们对未来的信心和憧憬,试图唤回我们久已失落的激情与梦想,期望在历史与当下、本土与世界中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精神坐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故乡 专制 民主
下载PDF
日常生活叙事的一种解读——兼论潇琴的《大欲之魂》
16
作者 焦兰周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68-72,共5页
潇琴是一位富有勇气和探索精神的女性作家,她想以日常生活为载体努力求"新"和求"异",使女性文学呈现出另一种走向和趋势。在对传统文学资源进行汲取的同时,也把精神的触角伸向西方文学理论和文化,并进行了属于自己... 潇琴是一位富有勇气和探索精神的女性作家,她想以日常生活为载体努力求"新"和求"异",使女性文学呈现出另一种走向和趋势。在对传统文学资源进行汲取的同时,也把精神的触角伸向西方文学理论和文化,并进行了属于自己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叙事 宏大 现代性爱
下载PDF
见证“思考”——“思考”的一种诠释兼论潘年英小说的书写特质
17
作者 焦兰周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117-120,共4页
通过对贫穷话语的书写,潘年英思考了国人的艰难的生存境遇,更道出了国人在"当下"和"过去"之间屈辱的精神实质,我们的精神没有得到任何的提升,相反,是更加的沉沦,甚至有进一步沙漠化的可能,我们只有"过去"... 通过对贫穷话语的书写,潘年英思考了国人的艰难的生存境遇,更道出了国人在"当下"和"过去"之间屈辱的精神实质,我们的精神没有得到任何的提升,相反,是更加的沉沦,甚至有进一步沙漠化的可能,我们只有"过去",没有"当下"。潘年英更把"思考"的方向指向了未来,毫不掩饰对贫穷话语的仇恨和愤怒,对现代人的未来表示了强烈的焦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考” 贫穷话语 “当下”
下载PDF
阐释的激情与批评的突围——评戴冠青的《文本解读与艺术阐释》
18
作者 林振宇 焦兰周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133-136,共4页
《文本解读与艺术阐释》立足文本,以“审美”为突破口,使文本成为真正的审美对象,并且突显研究者的主体性,从而使文本的审美价值得以真正实现。它要求去发现和理解作家潜藏于文本深处的对那个时代那个世界的独特诉求,并揭示出来,达到与... 《文本解读与艺术阐释》立足文本,以“审美”为突破口,使文本成为真正的审美对象,并且突显研究者的主体性,从而使文本的审美价值得以真正实现。它要求去发现和理解作家潜藏于文本深处的对那个时代那个世界的独特诉求,并揭示出来,达到与现时生命的融合与沟通,在人们面前建构起一个新的阐释的世界,让人们在这一世界面前开启视野,认识自我,丰富了精神,更新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解读 文本阐释 发现和理解 独特诉求
下载PDF
寂静与诗性的书写——试论林白的《回廊之椅》
19
作者 焦兰周 《时代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5期95-97,共3页
林白的《回廊之椅》以女性的视角解蔽了反革命、革命话语的实质及历史共谋。她深刻诠释了造成女性孤独、悲观乃至绝望的终极原因。《回廊之椅》不同于别的女性写作者也有别于林白自己的其他文本。
关键词 革命话语 身体写作 女同性恋 文化
原文传递
惊恐与战栗——试论余华写作的叙事症候来源
20
作者 焦兰周 《作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5,共2页
余华出生于医生的家庭,并从事过医生的职业,在读中学时又经历了荒诞和疯狂的"文化大革命",他记忆中的童年和故乡贫穷并充满了恐惧。这一切使余华对贫穷、死亡、暴力、杀戮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些令人惊悚"... 余华出生于医生的家庭,并从事过医生的职业,在读中学时又经历了荒诞和疯狂的"文化大革命",他记忆中的童年和故乡贫穷并充满了恐惧。这一切使余华对贫穷、死亡、暴力、杀戮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些令人惊悚"、"恐惧"的意象已经深刻烙进了余华的童年记忆并进入余华心灵的深处,化为"潜意识"。这些恐惧和惊悸的意象,已经转化为余华对生存事实的理解,并成为他以后创作的文学资源。这些意象不断高频率地出现,是其书写的和他人具有区别的标识性的意象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 “潜意识”死亡 文学资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