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自由问题的若干思考
1
作者 焦凤贵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3-12,共10页
争取自由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口号,全世界革命的人们都在高呼它。但不同国家或者同一国家不同阶级的人们,对它的理解根本不同。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胜利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也曾高举过争取自由的旗帜,现在正为建设社会主义... 争取自由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口号,全世界革命的人们都在高呼它。但不同国家或者同一国家不同阶级的人们,对它的理解根本不同。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胜利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也曾高举过争取自由的旗帜,现在正为建设社会主义的高度民主而奋斗。但有些人总觉得我国人民享有的自由太少了,不如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的自由多,甚至也提出了“争自由”口号。如何正确理解和对待我国人民现阶段的自由,是需要作出认真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回答的正确还是错误,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团结、人民民主专政的巩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现在已经有不少文章对这个问题进行过论述,本文想谈谈个人的一些想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对自由 哲学 自由度 国际比较 自由问题 概念
下载PDF
“五形态”理论与唯物史观
2
作者 焦凤贵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27-36,共10页
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理论宣传中,一直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达社会主义社会和共户主义社会,这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前几年有人对这种“五形态”理论提出了质疑。他... 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理论宣传中,一直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达社会主义社会和共户主义社会,这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前几年有人对这种“五形态”理论提出了质疑。他们说这“不是马克思的思想,而是斯大林的杜撰”。斯大林“不仅这样划分出五种形态,而且把每一种形态同生产力水平联系起来,说这些形态都是由生产力,特别是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制约的,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斯大林的这些观点“形成一个僵化的教条”。“实际上,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人类社会演进的道路是多线的而不是单线的”,“多线论的基本精神与马克思当年的构想是一致的”。许多同志写文章阐明“五形态”理论不只是斯大林的观点,而且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我是同意后一种说法的,但是否定“五形态”理论的同志提出的问题,远远超出了怎样划分人类历史发展阶段,它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本文想在这方面谈谈个人的想法,以就教于理论界同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社会形态 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 "五形态"理论 唯物史观
下载PDF
毛泽东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
3
作者 焦凤贵 王永祥 《党史博采(上)》 1994年第1期12-15,共4页
党的十四大确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指针。这个理论无疑主要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而作出的伟大创造。今天,我们... 党的十四大确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指针。这个理论无疑主要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而作出的伟大创造。今天,我们历史地探索这一理论孕育产生的渊源,不难发现毛泽东和以他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对这个理论也曾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商品生产 资本主义 反对官僚主义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建设社会主义 《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共产主义 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下载PDF
用唯物史观解决具体问题的典范
4
作者 焦凤贵 《河北学刊》 1985年第2期18-23,共6页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纲领。它在理论上有许多重大突破,不仅在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纲领。它在理论上有许多重大突破,不仅在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是我们学习具体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部好教材。《决定》涉及的历史唯物主义问题很多,本文讲三点学习体会。 生产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出发点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在于对社会发展动力的解释,归根到底是从生产力出发,还是从观念、思想出发。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归根到底是生产力。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反,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神、上帝或者人们的思想、意识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没有从任何思想、观念上过时的框框、教条出发,而是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和要求出发。《决定》指出:“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 《决定》 社会发展过程 历史唯物主义 生产工具 社会主义社会 唯物史观 具体问题 生产力发展 经济形式
下载PDF
“客观真理就是客观世界”是主观唯心主义命题
5
作者 焦凤贵 《河北学刊》 1984年第6期92-95,共4页
什么是客观真理?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关系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全局。列宁说:“认为我们的痞觉是外部世界的映象;承认客观真理;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这都是一回事。” (《列宁选集》第2卷,第129页)。最近几年,有些同志发表文章,提... 什么是客观真理?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关系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全局。列宁说:“认为我们的痞觉是外部世界的映象;承认客观真理;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这都是一回事。” (《列宁选集》第2卷,第129页)。最近几年,有些同志发表文章,提出“客观真理就是客观世界”,“物质和客观真理互为形式互为内容”;“客观真理”“构成高度统一又无限多样的自然界”。这些观点值得商榷。 一 “客观真理就是客观世界”这种说法,搞乱了真理存在的范围和形态。客观真理也好,主观真理也好,研究二者之前,必须首先明确什么是真理,它是什么范围的问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德意志意识形态》第8页)思格斯说:“人的认识的产物究竟能否具有至上的意义和无条件的真理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8卷,第125页)。列宁说:“人类思维按其本性是能够给我们提供并且正在提供由相对真理的总和所构成的绝对真理的。”(《列宁选集》第2卷,第134页)。由此可见,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是指人的“思维的真理”。它是人“认识的产物”,思维“提供”出来的,属于人的主观领域。离开人的思维,就无所谓真理。人是通过头脑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观真理 主观真理 相对真理 客观世界 主观唯心主义 列宁 唯物主义认识论 人脑 选集 主观领域
下载PDF
试论社会存在
6
作者 焦凤贵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1期83-90,共8页
什么是社会存在?它包括那些内容?学术界意见不一.认真地把这个问题讨论清楚,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认为社会存在归根到底指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 什么是社会存在?它包括那些内容?学术界意见不一.认真地把这个问题讨论清楚,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认为社会存在归根到底指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存在 潜在生产力 社会意识 自然地理环境 马克思恩格斯 社会发展 生产关系 普列汉诺夫 历史唯物主义 经济关系
下载PDF
社会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吗?
7
作者 焦凤贵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1期20-25,共6页
我国现在一些哲学教科书和文章,给社会这个概念下定义说:“社会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或者说:“社会是由生产力决定的人们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的统一,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如果只有其中一部分而没有其他部分,那就不成其... 我国现在一些哲学教科书和文章,给社会这个概念下定义说:“社会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或者说:“社会是由生产力决定的人们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的统一,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如果只有其中一部分而没有其他部分,那就不成其为社会了。”我认为这些说法值得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 人类社会 社会意识形态 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 十八世纪 社会关系
下载PDF
谈谈上层建筑的形成问题
8
作者 焦凤贵 《哲学动态》 1981年第12期35-36,共2页
本文原题为《什么是人类社会?》,作者认为社会这个概念指生产关系的总和,而不包括上层建筑。其理由是:(一)这是十八世纪以来的传统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完全同意的;(二)人类社会一开始不存在任何形式的上层建筑;(三)列宁在给社会下定义... 本文原题为《什么是人类社会?》,作者认为社会这个概念指生产关系的总和,而不包括上层建筑。其理由是:(一)这是十八世纪以来的传统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完全同意的;(二)人类社会一开始不存在任何形式的上层建筑;(三)列宁在给社会下定义时,也从来是指生产关系。现将第二部分的内容节选刊登如下,供研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 人类社会 社会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 氏族议事会 马克思主义 斯大林 十八世纪 原始社会
原文传递
试论社会存在
9
作者 焦凤贵 《中国史研究动态》 1984年第4期16-17,共2页
在整体和绝对意义上说,社会存在归根到底指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此外,还有其相对性。如同对于个人意识来说,被它反映的或者说决定它的一切自然、社会、客观化的思想现象,都是物质(存在)一样,对于一定的社会意识,例如马克思主义来说... 在整体和绝对意义上说,社会存在归根到底指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此外,还有其相对性。如同对于个人意识来说,被它反映的或者说决定它的一切自然、社会、客观化的思想现象,都是物质(存在)一样,对于一定的社会意识,例如马克思主义来说,被它反映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文化地位都是社会存在,它本身就是由这种社会存在产生的。对于某一社会形态的各种社会意识来说,决定这些意识的经济、政治、前人创立的文化也都是社会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存在 无产阶级政治 个人意识 社会意识 文化地位 马克思主义 生产关系 社会形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