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0—2012年淮南煤矿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5
1
作者 陈广洲 李鑫海 +2 位作者 焦利锋 汪家权 顾康康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6-203,共8页
采用基于遥感-生态过程耦合的GLOPEM-CEVSA模型模拟计算2000—2012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数据,基于宏观角度从时空两方面分析其演变规律,分析年NPP总量与主要气候因子(年均气温、年降水量和年日照时数)之间的相关关系,为掌握淮南煤矿... 采用基于遥感-生态过程耦合的GLOPEM-CEVSA模型模拟计算2000—2012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数据,基于宏观角度从时空两方面分析其演变规律,分析年NPP总量与主要气候因子(年均气温、年降水量和年日照时数)之间的相关关系,为掌握淮南煤矿区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和进行矿区生态系统的调控提供决策依据。通过与MODIS NPP数据和基于粮食产量的农田NPP估算两种方法进行比较,表明了该文模拟数据具有一定的有效性。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年NPP总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运用均值法和差值法分析了NPP的空间分布特征;应用Person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分析了年NPP总量与年均气温、年降水量和年日照时数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3年来矿区植被年均NPP(以C计)为697.64 g?m^(-2),区域总体NPP的年均值为1.389 Tg。年NPP呈波动缓慢增长趋势,从2000年的1.103 Tg?a^(-1)缓慢增加到2012年的1.452 Tg?a^(-1),年平均增长量为0.023 5 Tg。从空间分布看,NPP分布格局与土地利用方式密切相关,随着矿区的建设和城镇建设的发展,NPP显著降低;在农业耕作区内,NPP呈微弱增加趋势。与同期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年NPP与年均气温呈弱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125(P=0.683),与全年降水量呈中等强度相关,相关系数为0.522(P=0.067),与年日照时数呈不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NPP) 淮南煤矿区 GLOPEM-CEVSA模型 时空变化
下载PDF
降低末煤精选系统介耗的途径探讨 被引量:1
2
作者 焦利锋 张文军 《江苏煤炭》 2000年第1期25-27,共3页
介绍了末煤重介分选介耗形成的几种主要原因 ,探讨了圆筒重介旋流器精选末煤工艺中 ,通过改变常规的脱介筛分级粒度、增加重介系统内部循环水、改善喷水效果等途径 ,可以有效减少介质消耗、降低生产成本。
关键词 重介选 精选 介耗 选煤
下载PDF
植被恢复对露天铁矿排土场土壤理化性质及重金属污染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孙晨 程一松 +1 位作者 王兴明 焦利锋 《现代矿业》 CAS 2017年第4期218-220,224,共4页
以姑山铁矿排土场为研究对象,以未进行植被恢复的排土场土壤为对照,对排土场在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农作物,杨树+构树,杨树+香樟,杜仲,葡萄,油桃)下土壤理化性质及重金属元素(Cr、Cu、Pb、Zn)总量及形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排土场土壤经植... 以姑山铁矿排土场为研究对象,以未进行植被恢复的排土场土壤为对照,对排土场在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农作物,杨树+构树,杨树+香樟,杜仲,葡萄,油桃)下土壤理化性质及重金属元素(Cr、Cu、Pb、Zn)总量及形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排土场土壤经植被恢复后的重金属(Cr、Cu、Pb、Zn)含量低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2008)中二级标准浓度限值,基本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植被恢复区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均低于未进行植被恢复排土场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对照值,说明植被恢复对土壤重金属迁移转化具有一定的作用;植被恢复后排土场土壤重金属形态主要以残渣态形式存在;土壤中各重金属元素间呈显著正相关性,说明它们具有同源性;土壤理化性质与各重金属元素含量之间也有显著的相关性,表明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对重金属元素的迁移转化有一定的影响。结果为矿区排土场复垦工作提供了有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土场 植被恢复 重金属迁移 正相关性
下载PDF
淮南市2001-2015年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 被引量:2
4
作者 许昱堃 陈广洲 +2 位作者 尤朝辉 焦利锋 李长城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2019年第2期55-62,共8页
近年来,生态足迹模型在可持续发展评价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以淮南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区域性的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对淮南市2001-2015年的生态足迹(EF)、生态承载力(EC)、万元GDP生态足迹(GE)、生态赤字(ED)、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数(ESI)进行... 近年来,生态足迹模型在可持续发展评价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以淮南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区域性的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对淮南市2001-2015年的生态足迹(EF)、生态承载力(EC)、万元GDP生态足迹(GE)、生态赤字(ED)、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数(ESI)进行了时间序列的测度和分析。结果表明:①生态足迹呈显著增加趋势,达到7.10hm2/人,可利用的生态承载力呈缓慢增加趋势,增加到0.11hm2/人;②随着经济的增长,万元GDP生态足迹呈下降趋势,虽然其资源利用率得到一定提高,但仍未达到安徽省的平均水平;③生态赤字从2001年至2014年在波动中增至最大值7.43hm2/人,2015年末降为6.99hm2/人,说明该区域资源供需矛盾仍十分尖锐;④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数一直小于0.20,长期处于严重不可持续发展状态。最后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研究结果可以为淮南市的生态文明实践、产业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等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指数 淮南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