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机制研究现状 被引量:18
1
作者 焦恒星 郭鑫 张越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2年第3期376-380,共5页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一种危及人类一生身体健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症,其中最典型的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约占自发性SAH的85%,其预后常伴随高发病率和病死率,即便幸存,也会伴有永久性残疾、认知缺陷和精神健康等后遗症。随着...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一种危及人类一生身体健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症,其中最典型的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约占自发性SAH的85%,其预后常伴随高发病率和病死率,即便幸存,也会伴有永久性残疾、认知缺陷和精神健康等后遗症。随着近几年基础医学及神经影像技术飞速发展,虽然在aSAH的诊断和治疗及病理生理上研究有所突破,但目前影响aSAH预后机制还未有明确定义。大量研究证实,早期脑损伤(EBI)已经被广泛认为是影响aSAH患者致残和死亡的重要原因,而不是早期研究的脑血管痉挛。在aSAH发生后,EBI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病理过程,包括了颅内压增高、脑微血管功能障碍、血-脑屏障(BBB)破坏、神经细胞凋亡、自噬、氧化应激反应、线粒体功能障碍、神经炎症、皮层扩散性去极化等。本文对影响aSAH预后的EBI病理机制研究的新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治疗与预防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缺血 早期脑损伤 发病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