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弱束缚原子核破裂反应机制研究
1
作者 吴艳松 张高龙 +5 位作者 张广鑫 林承键 杨磊 吕昊博 焦振威 王明李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2-359,共8页
近库仑势垒附近发生的核反应是研究核结构与反应动力学相互作用的一个有效途径。随着加速器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奇特核可以被产生,因此进一步去理解弱束缚能对于反应动力学和熔合反应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大量的实验表明,6,7Li和9Be... 近库仑势垒附近发生的核反应是研究核结构与反应动力学相互作用的一个有效途径。随着加速器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奇特核可以被产生,因此进一步去理解弱束缚能对于反应动力学和熔合反应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大量的实验表明,6,7Li和9Be等稳定弱束缚核与重质量靶核的完全熔合截面与已有的理论模型计算的熔合截面以及紧束缚核体系推导出的熔合截面相比要低30%左右。为了探究弱束缚核的破裂对完全熔合截面压低的作用,研究弱束缚核的破裂效应与破裂机制便成为人们一个新的关注区域。目前国内外课题组利用符合测量方法针对弱束缚核破裂反应开展了部分研究,认为弱束缚核垒上完全熔合截面压低主要来源于转移反应后生成的类弹核发生瞬时破裂导致的,并给出了不同破裂反应道对于完全熔合压低现象的相对贡献。本课题组基于大立体角覆盖阵列也开展了6,7Li+209Bi破裂机制研究的相关实验,束流能量为30、40、47 MeV,成功鉴别了α+α、α+t、α+d、α+p破裂道的瞬时破裂和共振破裂成分,并在6Li+209Bi实验数据中首次观测到了α+t破裂道,进一步完善了6,7Li+209Bi破裂反应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束缚核 完全熔合截面 压低因子 破裂反应
原文传递
弱束缚原子核引起的熔合反应机制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苏学斗 张广鑫 +10 位作者 胡世鹏 黄珍 焦振威 王明李 张高龙 张焕乔 屈卫卫 吴晓光 陆景彬 吕翌丰 孙慧斌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9-135,共17页
弱束缚原子核引起的熔合反应机制研究是近几十年中实验核物理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相比于放射性核束,加速器提供的稳定弱束缚原子核束流的强度要高几个数量级,利用稳定弱束缚原子核作为弹核进行反应机制的研究,可以在保证统计性和准确... 弱束缚原子核引起的熔合反应机制研究是近几十年中实验核物理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相比于放射性核束,加速器提供的稳定弱束缚原子核束流的强度要高几个数量级,利用稳定弱束缚原子核作为弹核进行反应机制的研究,可以在保证统计性和准确性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原子核的破裂、转移等反应道对熔合过程的耦合作用。已有很多实验数据表明,在库仑位垒附近,弱束缚原子核引发的熔合反应有很多有趣的现象,例如完全熔合截面的"垒下增强"和"垒上压低"。本文主要回顾近年来弱束缚原子核"垒上压低"的研究结果,并探讨造成"垒上压低"的可能原因。完全熔合截面"垒上压低"的主要原因是弱束缚原子核在进入熔合位垒之前发生破裂,从而降低了完全熔合反应道的入射通量。同时,实验研究表明完全熔合截面压低的程度可能与靶核质量数以及靶核结构相关。目前,在实验上对弱束缚原子核引起的熔合反应研究主要有3种测量方法,分别为γ射线测量方法、带电粒子测量方法以及带电粒子-γ射线符合测量的方法。其中,带电粒子-γ射线符合测量的方法在反应道鉴别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本文对这3种测量方法进行了概要介绍,并就国内外对运用这3种方法开展的研究进行了介绍,包括本研究组在此方面的研究工作。此外,对弱束缚原子核引起的熔合反应近期在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也做了些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束缚原子核 完全和非完全熔合 压低因子 破裂效应 Γ射线 轻带电粒子
原文传递
新时代构建和谐研究生导学关系的路径探索 被引量:2
3
作者 吕经纬 李思瑶 焦振威 《高校学生工作研究》 2022年第1期192-200,共9页
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一流创新型人才,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双一流”建设的内在要求。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和谐的研究生导学关系是培养一流人才的重要保障。本文从构建和谐导学关系的视角探索研究生人才... 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一流创新型人才,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双一流”建设的内在要求。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和谐的研究生导学关系是培养一流人才的重要保障。本文从构建和谐导学关系的视角探索研究生人才培养新路径,分析了构建和谐导学关系的重要意义,从基础保障、体系构建和路径创新三个方面,提出了“强基础、促协同、重实效”的建设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 导学关系 学生工作
原文传递
Further investigation on the fusion of ^(6)Li with ^(209)Bi target at near-barrier energies
4
作者 张高龙 焦振威 +36 位作者 张广鑫 M.R.Cortes 胡世鹏 钱建强 D.Mengoni 屈卫卫 李聪博 郑云 张焕乔 孙慧斌 王楠 张春雷 J.J.Valiente-Dobón D.Testov M.Mazzocco A.Gozzelino C.Parascandolo D.Pierroutsakou M.La Commara A.Goasduff D.Bazzacco D.R.Napoli F.Galtarossa F.Recchia A.Illana S.Bakes I.Zanon S.Aydin G.de Angelis M.Siciliano R.Menegazzo S.M.Lenzi J.L.Ferreira J.Rangel Serkan Akkoyun L.F.Canto J.Lubian 《Chinese Physics C》 SCIE CAS 2024年第7期106-117,共12页
The complete and incomplete fusion cross sections for ^(6)Li+^(209)Bi were measured using the in-beamγ-ray method around the Coulomb barrier.The cross sections of(deuteron captured)incomplete fusion(ICF)products were... The complete and incomplete fusion cross sections for ^(6)Li+^(209)Bi were measured using the in-beamγ-ray method around the Coulomb barrier.The cross sections of(deuteron captured)incomplete fusion(ICF)products were re-quantified experimentally for this reaction system.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ICF cross section is equivalent to that of complete fusion(CF)above the Coulomb barrier and dominant near or below the Coulomb barrier.A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based on the continuum discretized coupled channel(CDCC)method was performed for the aforementioned CF and ICF cross sections;the resul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experiments.The universal fusion function(UFF)was also compared with the measured CF cross section for different barrier parameters,demonstrating that the CF suppression factor i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the choice of potential,which can reflect both dynamic and static effects of breakup on the fusion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oss section incomplete fusion suppression factor weakly bound nuclei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