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眼眶周淋巴管畸形合并静脉畸形误诊为动静脉畸形临床分析
1
作者 焦玉浩 陈程浩 +5 位作者 李三林 郭向峰 曹佳捷 熊祎 狄奇 申刚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18期5-10,共6页
目的探讨眼眶周淋巴管畸形的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收治的儿童眼眶周淋巴管畸形合并静脉畸形误诊为动静脉畸形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该例患儿出生后发现右眼肿胀,先后误诊为血管瘤和动静脉畸形,分别进行硬化治疗和动静脉... 目的探讨眼眶周淋巴管畸形的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收治的儿童眼眶周淋巴管畸形合并静脉畸形误诊为动静脉畸形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该例患儿出生后发现右眼肿胀,先后误诊为血管瘤和动静脉畸形,分别进行硬化治疗和动静脉畸形组织胶栓塞,症状有所缓解,但间断反复发作。经过完善磁共振成像检查和在超声引导下局部穿刺眶周囊腔术中抽出淋巴液确诊为淋巴管畸形合并静脉畸形。误诊时间11年。确诊后经过硬化治疗联合西罗莫司治疗后,患儿症状得到明显缓解,随访期间未再次复发。结论眶周淋巴管畸形合并静脉畸形易误诊,需要联合影像检查和多学科团队进行共同评估,减少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眶周 淋巴管畸形 误诊 动静脉畸形 硬化疗法 磁共振成像 儿童
下载PDF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肾动脉支架内再狭窄4例 被引量:3
2
作者 焦玉浩 郭建明 +4 位作者 齐立行 崔世军 吴中俭 张成超 谷涌泉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82-785,共4页
目的探讨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肾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4例患者经肾动脉血管超声或肾动脉造影明确为肾动脉ISR,其中支架内起始部重度狭窄3例,支架内闭塞1例,均接受DCB扩张治疗。术后复查肾动脉超声,监测血清肌酐... 目的探讨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肾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4例患者经肾动脉血管超声或肾动脉造影明确为肾动脉ISR,其中支架内起始部重度狭窄3例,支架内闭塞1例,均接受DCB扩张治疗。术后复查肾动脉超声,监测血清肌酐(SCr)、血压变化。结果4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术后随访8~21个月,平均16.5个月,肾动脉支架内血流均通畅,SCr值由术前(184.25±92.35)μmol/L降至术后(160.00±52.00)μmol/L(P<0.01),收缩压由(180.00±18.45)mmHg降至(140.00±12.25)mmHg,肾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由(339.50±259.00)cm/s降至(253.25±102.00)cm/s。4例患者均未接受二次介入干预。结论DCB治疗肾动脉ISR安全有效,但仍需大样本数据结果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动脉狭窄 支架内再狭窄 药物涂层球囊 高血压
下载PDF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焦玉浩 齐立行 +4 位作者 郭建明 佟铸 崔世军 郭连瑞 谷涌泉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1年第2期178-182,187,共6页
股腘动脉是外周血管疾病(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PAD)最常见的发生部位。无论是球囊扩张还是支架植入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由于内膜增生和支架内再狭窄(in stent restenosis,ISR)等原因,长期通畅成为困扰临床的一大难题[1,2]。... 股腘动脉是外周血管疾病(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PAD)最常见的发生部位。无论是球囊扩张还是支架植入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由于内膜增生和支架内再狭窄(in stent restenosis,ISR)等原因,长期通畅成为困扰临床的一大难题[1,2]。药物涂层球囊(drug coated balloon,DCB)通过将抗内膜增生药物转移到血管壁,实现药物在靶病变的有效释放和较低的全身暴露,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3],可改善股腘动脉腔内治疗后的长期通畅率,降低靶病变血运重建(target lesion revascularization,TLR)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管疾病 药物涂层球囊 支架内再狭窄 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 腔内治疗 疗效影响因素 内膜增生
下载PDF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病变的现状 被引量:9
4
作者 焦玉浩 齐立行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61-767,共7页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性疾病腔内治疗的模式在最近十年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从最初的单纯球囊扩张到支架成形,再发展到以药物涂层球囊、斑块切除和激光销蚀为代表的无移植物"leave nothing behind"手术。为应对单纯球囊扩张成形...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性疾病腔内治疗的模式在最近十年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从最初的单纯球囊扩张到支架成形,再发展到以药物涂层球囊、斑块切除和激光销蚀为代表的无移植物"leave nothing behind"手术。为应对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后高再狭窄率的顽疾,近5年来在全球范围,尤其是国内自2016年6月开始了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尝试,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笔者概括介绍药物涂层球囊的原理和技术,并回顾现有的随机对照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塞性动脉硬化 下肢 药物涂层球囊 综述文献
原文传递
无名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腔内治疗
5
作者 张成超 焦玉浩 +5 位作者 谷涌泉 郭连瑞 佟铸 齐立行 崔世军 郭建明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20年第11期1640-1644,共5页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无名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确诊为无名动脉狭窄或闭塞的11例患者资料,均接受腔内治疗。总结其症状、手术方式、并发症、支架通畅情况并分析患侧上肢...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无名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确诊为无名动脉狭窄或闭塞的11例患者资料,均接受腔内治疗。总结其症状、手术方式、并发症、支架通畅情况并分析患侧上肢收缩压及血液峰值血流速的变化。结果11例患者均行腔内支架成形术,手术均成功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69(30.1±23.4)个月;2例术中使用脑保护伞,其中1例行同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1例因对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行支架植入术;1例术中发现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重度狭窄,一期行无名动脉支架植入术,半年后行左颈总动脉支架植入术。6例为股动脉入路,2例为肱动脉入路,1例经腋动脉与股动脉穿刺入路,2例为右颈部切开逆穿颈总动脉与股动脉联合入路。3例患者分别在术后第6、7、12个月出现支架内再狭窄,1例患者行无名动脉支架内球囊扩张术,2例患者行再次支架植入术,术后支架内血流均恢复通畅;1例术后14个月出现支架内再闭塞,因临床症状改变不明显未干预,本组病例临床再干预率为3/11,一期通畅率为7/11,二期通畅率为10/11。10例患者术后症状较前缓解,1例患者右上肢无力无明显改变。所有患者均无并发症。术前、术后右上肢收缩压、脉压差、无名动脉峰值血流速度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内治疗无名动脉狭窄或闭塞疗效确切,应根据病变情况及患者全身状况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和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治疗 无名动脉狭窄 无名动脉闭塞
原文传递
儿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取栓治疗4例临床分析
6
作者 曹佳捷 狄奇 +5 位作者 申刚 李三林 陈程浩 熊祎 焦玉浩 郭向峰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9-163,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取栓治疗儿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2月至2021年6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介入血管瘤科进行血管内取栓治疗的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儿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数据,通过改良脑梗死溶栓治疗分级... 目的探讨血管内取栓治疗儿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2月至2021年6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介入血管瘤科进行血管内取栓治疗的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儿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数据,通过改良脑梗死溶栓治疗分级(mTICI)评估血管再通情况,通过比较患儿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儿童版(PedNIHSS)评分及治疗后3、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血管内取栓治疗的有效性,分析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及后期颅内出血等情况评估治疗的安全性。结果 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儿中男3例,共进行了5次血管内取栓治疗;5例次起病年龄分别为4.6、13.8、7.8、8.0、8.9岁,从起病至血管内取栓开始的时间分别为19.0、25.0、22.0、4.0、16.5 h。5例次均实现了成功再通(mTICI≥2b级),治疗前PedNIHSS评分分别为39、14、25、39、24分,出院时分别为8、1、12、39、5分。所有患儿均未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1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第2次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时合并严重脑水肿及脑疝,虽成功再通,但症状无改善,放弃治疗后死亡。其余3例患儿随访至术后6个月,均恢复良好,mRS评分治疗后3个月分别为3、1、2分,6个月分别为2、1、1分。结论即使距起病超过6 h,血管内取栓治疗对于大血管闭塞导致的儿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仍可能是有效的和安全的,但合并心脏疾病的患儿可能预后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儿童 血栓切除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