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No-touch技术分离静脉构建自体动静脉内瘘对内瘘成熟的影响
1
作者 陈朝进 焦自钊 张春华 《临床肾脏病杂志》 2024年第3期233-237,共5页
研究发现,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log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构建过程中的静脉分离所造成的血管损伤及其滋养血管损伤对AVF成熟不良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其可通过导致被分离静脉炎症反应、缺氧等影响血管壁细... 研究发现,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log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构建过程中的静脉分离所造成的血管损伤及其滋养血管损伤对AVF成熟不良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其可通过导致被分离静脉炎症反应、缺氧等影响血管壁细胞增殖、迁移、表型转化及血管壁细胞外基质重构,进而介导AVF的负性血管重构及成熟不良。有研究在利用大隐静脉进行冠状动脉旁路手术时,提出了静脉分离的No-touch技术(no-touch technique,NTT),比较静脉分离的常规技术,NTT能够减轻静脉分离过程所造成的血管损伤及其滋养血管损伤,并提高术后移植静脉的通畅率。近年来,NTT亦开始应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AVF构建过程中的静脉分离,为促进AVF术后成熟并降低AVF成熟不良发生率提供了新的手术方法。本文将就应用该技术分离静脉构建AVF能够促进AVF术后成熟并降低AVF成熟不良发生率的机制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内瘘 缺氧 血液透析
下载PDF
ADSCs与HUVECs体外共培养促进HUVECs增殖及成血管化作用 被引量:3
2
作者 焦自钊 薛武军 +2 位作者 田晓辉 李杨 郑瑾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93-499,共7页
目的为制备血管化胰岛,分离、培养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ADSCs),观察细胞共培养条件下,ADSCs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s)增殖及成血管化功能的促进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目的为制备血管化胰岛,分离、培养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ADSCs),观察细胞共培养条件下,ADSCs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s)增殖及成血管化功能的促进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分别原代培养获得ADSCs与HUVECs,细胞形态学、免疫荧光或多向诱导分化鉴定,建立HUVECs与ADSCs接触式及间接共培养体系,设立HUVECs单独培养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成血管化功能、HUVECs增殖状况及上清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浓度。结果通过原代培养成功获得ADSCs与HUVECs;第3代ADSCs呈均一的长梭形纤维细胞样形态,免疫荧光检测见CD44/CD49d(+)、CD31/CD34(-),并具有多向分化功能;第2代HUVECs免疫荧光检测示vWF/CD31(+)。于Matrigel内接触式共培养4h,ADSCs+HUVECs组血管密度高于HUVECs组;间接共培养时,HUVECs生长曲线于ADSCs+HUVECs组上移,在对数生长期的第3、4、5天,ADSCs+HUVECs组HUVECs计数为(4.52±0.31)×104、(7.18±0.45)×104、(8.23±0.36)×104,大于单独HUVECs组的(2.71±0.25)×104、(4.87±0.26)×104、(6.86±0.33)×104(P<0.01);ADSCs+HUVECs组HUVECs群体倍增时间为(1.36±0.23)d,短于单独HUVECs组的(1.62±0.31)d。四甲基噻唑蓝(methylthiazol tetraztlium,MTT)法测定HUVECs的A值培养第1、3、5、7天的ADSCs+HUVECs组高于单独HUVECs组(P<0.01)。培养第3、7、13天时ADSCs+HUVECs组上清液VEGF、b-FGF浓度均高于HUVECs组(P<0.01)。结论 ADSCs与HUVECs共培养时,ADSCs可能通过分泌或增加HUVECs分泌VEGF、b-FGF等细胞因子,进而促进HUVECs增殖及成血管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培养 脂肪来源干细胞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细胞增殖 成血管化
下载PDF
BNP及NT-proBNP在鉴别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患者急性排斥反应中的早期辅助诊断价值 被引量:1
3
作者 焦自钊 薛武军 +1 位作者 田晓辉 李杨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15年第9期609-612,共4页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患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血浆B型钠尿肽(BNP)、B型钠尿肽氨基末端前体(NT-proBNP)的浓度变化及早期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行首次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患者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2例为实验组(A组),并随机...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患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血浆B型钠尿肽(BNP)、B型钠尿肽氨基末端前体(NT-proBNP)的浓度变化及早期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行首次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患者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2例为实验组(A组),并随机选择同期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7例为对照组(B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及其氨基末端前体浓度、血肌酐(SCr)水平、尿量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舒张早期与心房收缩期二尖瓣血流峰速比值(E/A)、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急性排斥反应组比较非急性排斥反应组同期BNP、NT-proBNP增高发生率高于尿量减少的发生率、SCr增高及左室结构及功能指标改变的发生率(P<0.01),且急性排斥反应时BNP、NT-proBNP增高早于SCr,NT-proBNP与BNP比较增高幅度更大、发生更早。结论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血BNP、NT-proBNP浓度早期显著增高,血BNP、NT-proBNP浓度变化可作为早期辅助诊断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敏感指标,其中NT-proBNP更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急性排斥反应 钠尿肽 钠尿肽氨基末端前体
下载PDF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所致纯红再障性贫血的发病原因浅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焦自钊 李万胜 《医学检验与临床》 2008年第1期59-59,69,共2页
关键词 纯红再障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重组人促红素 贫血 发病原因 免疫抑制剂 抗体 氨基酸序列 免疫原性 原因浅析
下载PDF
费森尤斯5008S血液透析机无维修卡故障维修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丁文娟 焦自钊 毛丽 《医疗装备》 2023年第13期104-106,共3页
费森尤斯5008S型血液透析机是在4008S系列基础上研发的[1]。5008S型血液透析机与4008S型相比更加智能化,能将所有模块的显示与控制功能集中于监控系统,极大地提高了集成度和操作舒适度[2]。而5008S型血液透析机的多重自动化控制系统可... 费森尤斯5008S型血液透析机是在4008S系列基础上研发的[1]。5008S型血液透析机与4008S型相比更加智能化,能将所有模块的显示与控制功能集中于监控系统,极大地提高了集成度和操作舒适度[2]。而5008S型血液透析机的多重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为患者提供更佳治疗效果并能更好保障患者安全。随着设备使用时间的延长,5008S型血液透析机陆续出现各类故障,但其维修权限并未对医院工程师开放,多数医院都缺少维修卡。使用维修卡可在血液透析机Service选项下查看错误代码;利用Calibrate选项可对S03、S07、S15、S16压力传感器、除气压(A02、P01)、温度、电导度、触屏等进行校准;利用Diagnostics选项可对电磁阀及部分配件进行诊断等,极大方便了工程师进行故障诊断及设备维修保养。本研究介绍了工程师无维修卡维修5008S型血液透析机消毒时水路测试故障1例,以供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森尤斯5008S 血液透析机 故障维修
下载PDF
血液透析患者甲状旁腺切除术后并发乳糜漏1例及文献复习
6
作者 盛练芬 张宏 +1 位作者 焦自钊 尹强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1期691-693,共3页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目前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CKD的患病率报道为10.8%(11.7%~15.1%)[1-2]。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异常(chronic kidney disease-mineral and bone disorder,CKD-MBD)是CKD 5期复杂、严...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目前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CKD的患病率报道为10.8%(11.7%~15.1%)[1-2]。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异常(chronic kidney disease-mineral and bone disorder,CKD-MBD)是CKD 5期复杂、严重的并发症,临床上常表现为以下1项或多项症状:(1)钙、磷、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或维生素D代谢异常;(2)骨转化、矿化、骨量、骨线性生长或骨强度异常;(3)血管或其他软组织钙化,可表现为皮肤、骨关节及心脑血管等多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3],严重者可表现为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econdary hyperparathyroidism,SHPT),SHPT是指CKD患者因血钙、血磷异常等原因导致甲状旁腺增生,严重者可能会导致甲状旁腺腺瘤样增生,可大量分泌甲状旁腺激素,造成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其中CKD 5期引起的SHPT最多见,发生率可达8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甲状旁腺切除术 乳糜漏
下载PDF
小肠黏膜下层促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增殖及成血管化作用 被引量:2
7
作者 焦自钊 薛武军 +4 位作者 安茂竹 付海霞 李杨 李凤楼 盛练芬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05-809,共5页
目的探讨体外共培养条件下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对脐静脉内皮细胞(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UVECs)增殖及成血管化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原代培养获取UVECs并进行细胞形态学及免疫荧光鉴... 目的探讨体外共培养条件下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对脐静脉内皮细胞(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UVECs)增殖及成血管化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原代培养获取UVECs并进行细胞形态学及免疫荧光鉴定。组织工程学方法制备SIS,免疫组化及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SIS中Ⅰ、Ⅲ型胶原蛋白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等。建立UVECs与SIS体外共培养体系,设UVECs单独培养为对照组,比较两组UVECs的增殖状况及成血管化作用。结果通过原代培养成功获得UVECs。免疫组化检测制备的SIS主要由Ⅰ、Ⅲ型胶原蛋白等细胞外基质成分组成;ELISA检测SIS孵育液中VEGF、b-FGF质量浓度分别为(48.83±5.67)、(72.36±8.71)ng/mL。体外共培养时,UVECs单独培养组无血管样结构形成,UVECs和SIS共培养组较UVECs单独培养组UVECs生长相对致密,且有血管样结构形成;UVECs生长曲线于UVECs和SIS共培养组上移,在对数生长期的第4、5天,UVECs和SIS共培养组UVECs细胞数分别为(7.91±0.42)×10~4、(9.15±0.48)×10~4,大于UVECs单独培养组的(4.26±0.27)×10~4、(6.71±0.31)×10~4(P<0.01),计算UVECs和SIS共培养组UVECs群体倍增时间短于UVECs单独培养组(P<0.01)。结论 SIS和UVECs体外共培养时,SIS可通过其Ⅰ、Ⅲ型胶原蛋白等细胞外基质成分及所含的血管内皮细胞各生长因子等促进UVECs增殖及成血管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黏膜下层 脐静脉内皮细胞 细胞增殖 成血管化
下载PDF
应用No-touch静脉分离技术构建前臂桡动脉-头静脉血管内瘘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7
8
作者 付海霞 焦自钊 +3 位作者 安茂竹 李凤楼 范晴 盛练芬 《中国血液净化》 2018年第9期637-640,共4页
目的观察应用No-touch静脉分离技术分离头静脉构建前臂桡动脉-头静脉血管内瘘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济宁医学院附属日照市人民医院自2011年7月~2015年6月构建的前臂桡动脉-头静脉血管内瘘118例,其中采用常规静脉分离技术分离头静脉... 目的观察应用No-touch静脉分离技术分离头静脉构建前臂桡动脉-头静脉血管内瘘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济宁医学院附属日照市人民医院自2011年7月~2015年6月构建的前臂桡动脉-头静脉血管内瘘118例,其中采用常规静脉分离技术分离头静脉的76例,采用No-touch静脉分离技术分离头静脉的42例。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血管内瘘术后24月观察期内血管内瘘的并发症、功能障碍率及内瘘通畅率状况。结果 2组患者在年龄构成(χ~2=0.612,P=0.736)、性别构成(χ~2=0.000,P=0.995)、原发病构成(χ~2=0.352,P=0.999)、再次/初次手术比例(χ~2=0.015,P=0.901)、头静脉远端直径(<2mm/>2mm)比例(χ~2=0.001,P=0.978)、合并的血栓性疾病及血栓相关性危险因素(χ~2=0.829,P=0.991)、应用抗血小板药物(χ~2=0.069,P=0.793)及应用抗凝药物(χ~2=0.253,P=0.615)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期内,在内瘘血管狭窄(χ~2=4.267,P=0.039)、假性动脉瘤(χ~2=4.129,P=0.042)、血栓形成(χ~2=3.895,P=0.048)等并发症发生率及血管内瘘功能障碍率(χ~2=3.944,P=0.047)方面,No-touch技术静脉分离组均少于常规技术静脉分离组;No-touch技术静脉分离组血管内瘘通畅率经log-rank检验高于常规技术静脉分离组(χ~2=4.785,P=0.029)。结论应用No-touch技术分离静脉构建前臂桡动脉-头静脉血管内瘘能够减少血管内瘘并发症发生率,延长血管内瘘使用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touch 静脉分离 头静脉 桡动脉 血管内瘘
下载PDF
应用No-touch技术分离静脉构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 被引量:9
9
作者 李凤楼 焦自钊 付海霞 《临床肾脏病杂志》 2020年第2期165-170,共6页
研究发现,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gen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的构建过程中,静脉分离所造成的血管损伤可以通过激活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启动血管外膜炎症反应及损伤静脉滋养血... 研究发现,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gen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的构建过程中,静脉分离所造成的血管损伤可以通过激活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启动血管外膜炎症反应及损伤静脉滋养血管等导致AVF静脉血管内膜增生与血管狭窄等病变,进而引起AVF功能障碍。Souza等在利用大隐静脉进行冠状动脉旁路手术时,提出了静脉分离的No-touch技术,比较静脉分离的常规技术,其能够减轻静脉分离过程所造成的血管损伤,并提高术后移植静脉的通畅率。近年来,静脉分离的No-touch技术亦开始应用于MHD患者AVF构建过程中的静脉分离,为提高AVF术后通畅率提供了新的手术方法。本文将就应用该技术分离静脉构建AVF能够提高AVF术后通畅率的机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touch技术 静脉分离 自体动静脉内瘘 维持性血液透析
下载PDF
应用No-touch技术分离静脉减轻动静脉内瘘手术后早期近吻合口静脉缺氧及内膜增生的机制及研究进展
10
作者 陈朝进 焦自钊 张春华 《中国血液净化》 CSCD 2023年第8期620-623,共4页
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log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构建过程中近吻合口静脉分离所造成的滋养血管(vasa vasorum,VV)损伤及AVF手术后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均可导致手术后早期近吻合口静脉缺氧,激活低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 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log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构建过程中近吻合口静脉分离所造成的滋养血管(vasa vasorum,VV)损伤及AVF手术后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均可导致手术后早期近吻合口静脉缺氧,激活低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s,HIFs)以调节其下游信号通路促进血管壁的细胞增殖和胶原沉积,导致近吻合口静脉内膜增生(intimal hyperplasia,IH)与狭窄。冠状动脉旁路手术时,用于大隐静脉分离的No-touch技术(no-touch technique,NTT)能够减轻静脉分离过程中所造成的静脉VV损伤,且保留的静脉周围组织具有外支撑作用,能够减轻手术后移植静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从而减轻近移植静脉的缺氧及IH。近年来,该技术亦开始应用于AVF构建过程中的静脉分离,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本文将对应用该技术分离静脉构建AVF减轻手术后近吻合口静脉缺氧及IH的机制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touch技术 动静脉内瘘 缺氧 内膜增生 近吻合口静脉 静脉分离
下载PDF
应用No-touch技术分离静脉构建家兔动静脉内瘘对手术后早期近吻合口静脉炎症反应及内膜增生的影响
11
作者 张春华 焦自钊 +5 位作者 安传国 汲宁 丁乐欣 袁雅丽 陈萍萍 李凤楼 《中国血液净化》 CSCD 2023年第9期701-705,共5页
目的 探讨应用No-touch技术(no-touch technique,NTT)分离静脉构建家兔颈总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对手术后早期近吻合口静脉炎症反应及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 24只雄性家兔随机分为常规技术(conventional technique,CT)... 目的 探讨应用No-touch技术(no-touch technique,NTT)分离静脉构建家兔颈总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对手术后早期近吻合口静脉炎症反应及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 24只雄性家兔随机分为常规技术(conventional technique,CT)组和NTT组分别构建家兔颈总AVF,每组12只。手术后第7天每组各随机取6只家兔AVF近吻合口静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其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核因子-κB p65(nuclear factor-κB p65,NF-κB p65)、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mRNA表达;手术后第21天每组各取剩余6只家兔AVF近吻合口静脉,苏木精-伊红染色测量其血管内膜厚度、内中膜厚度比值,免疫组化法检测其内膜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结果 CT组AVF近吻合口静脉内膜厚度、内中膜厚度比值较NTT组均明显增加(t=2.726、3.145,P=0.021、0.010);CT组AVF近吻合口静脉内膜细胞PCNA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NTT组(t=4.242,P=0.002),CT组AVF近吻合口静脉TLR4、NF-κB p65、TNF-α、IL-1β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NTT组(t=13.457、12.116、9.693、9.678,均P<0.001)。结论 比较常规技术,应用No-touch技术分离静脉构建家兔颈总AVF能够减轻手术后早期近吻合口静脉炎症反应及内膜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touch技术 动静脉内瘘 近吻合口静脉 炎症反应 内膜增生
下载PDF
α-氰基丙烯酸酯血管外支架对兔动静脉内瘘近吻合口静脉内膜增生的影响
12
作者 刘贤华 焦自钊 +3 位作者 付海霞 安传国 张孝福 王洪娟 《中国血液净化》 CSCD 2021年第8期547-551,共5页
目的观察α-氰基丙烯酸酯(α-cyanoacrylate,α-CA)血管外支架对兔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近吻合口静脉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取20只成年雄性家兔,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①对照组:颈总动脉、颈总静脉端端吻合建立AVF。②... 目的观察α-氰基丙烯酸酯(α-cyanoacrylate,α-CA)血管外支架对兔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近吻合口静脉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取20只成年雄性家兔,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①对照组:颈总动脉、颈总静脉端端吻合建立AVF。②α-CA组:AVF建立后,近吻合口静脉外周表面应用α-CA涂层建立血管外支架。分别于手术中、手术后1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近吻合口静脉的内径及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并于手术后1个月取AVF近吻合口静脉作如下检测:HE染色测量其内膜厚度、内中膜厚度比值,免疫组化法检测其内膜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的表达。结果AVF手术后1个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显示对照组AVF近吻合口静脉内径[(3.50±0.30)mm]较α-CA组[(3.22±0.23)mm]明显增加(t=2.326,P=0.032);对照组AVF近吻合口静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512.0±83.6)mm/s]较α-CA组[(668.6±64.1)mm/s]明显降低(t=4,701,P<0.001)。HE染色显示对照组AVF近吻合口静脉内膜厚度[(35.3±6.1)]μm较α-CA组[(24.8±5.6)μm]明显增加(t=3.987,P=0.001);免疫组化法显示对照组AVF近吻合口静脉内膜PCNA、α-SMA的阳性率[(20.5±3.9)%、(25.9±4.7)%]明显高于α-CA组[(14.2±3.1)%、(16.5±3.7)%],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993、4.948,P值分别为0.001、<0.001)。结论α-氰基丙烯酸酯血管外支架能够减轻家兔颈总动静脉内瘘近吻合口静脉内膜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内瘘 内膜增生 Α-氰基丙烯酸酯 血管外支架
下载PDF
左旋肉碱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左心室肥厚的影响
13
作者 张景云 焦自钊 +3 位作者 刘法荣 韩丽芳 孟文献 张晓君 《潍坊医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434-436,共3页
目的观察终末期肾脏病(ESRD)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治疗的患者心脏结构、功能变化;探讨左旋肉碱对MHD患者左心室肥厚的影响。方法选取ESRD接受MHI)患者57例,根据是否应用左旋内碱分为A组(左旋肉碱纽。26例):B组(非左旋肉... 目的观察终末期肾脏病(ESRD)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治疗的患者心脏结构、功能变化;探讨左旋肉碱对MHD患者左心室肥厚的影响。方法选取ESRD接受MHI)患者57例,根据是否应用左旋内碱分为A组(左旋肉碱纽。26例):B组(非左旋肉碱组,31例)。,观察两组患者左心房收缩末期内径(IADs)、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LVPWT)、二尖瓣前向血流频谱舒张早期与心房收缩期左室充盈峰速度比值(FJA)、射血分数(EF)、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计算左心室心肌重量(LVW)和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LVWI),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干预6个月后两组LADS.INDD,IVST,LVPWT,E/A,LVM,LVMI,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左旋肉碱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左心室肥厚进展有延缓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旋肉碱 维持性血液透析 左心室肥厚
下载PDF
共培养中成人脂肪干细胞促进胰岛细胞存活及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焦自钊 薛武军 +2 位作者 田晓辉 李杨 郑瑾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9期549-555,共7页
目的分离和培养成人脂肪来源干细胞(hADSC),并观察非接触式细胞体外共培养条件下,hADSC对人胰岛细胞形态、存活率及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并原代培养获得hADsC,形态学、免疫荧光及成骨、成脂诱导分化鉴定h脚... 目的分离和培养成人脂肪来源干细胞(hADSC),并观察非接触式细胞体外共培养条件下,hADSC对人胰岛细胞形态、存活率及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并原代培养获得hADsC,形态学、免疫荧光及成骨、成脂诱导分化鉴定h脚。采用Liberase酶消化及Ficoll400液分离、纯化成人胰岛细胞,并将胰岛细胞分为共同培养组和单独培养组;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两组胰岛细胞的生长形态,比较两组体外培养3、7和14d时的胰岛细胞存活率、胰岛素分泌量、胰岛素刺激指数及培养14d时上清液中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浓度。结果培养第3代hADSC呈均一的长梭形纤维细胞样形态,免疫荧光检测显示CD44和CIN9d为阳性,CD31、CD34和CDl06均为阴性;具有成骨、成脂等多向分化潜能。培养14d时,共同培养组胰岛细胞的形态较单独培养组完整,共同培养组胰岛细胞存活率为(82.83±2.32)%,较单独培养组的(53.00±2.82)oA明显提高(P〈0.01);共同培养组、单独培养组高糖培养时的胰岛素分泌量分别为(23.66±2.11)mlU/L和(7.82±1.09)mIU/L,低糖培养时分别为(13.22±0.77)mIU/L和(6.40±0.44)mIU/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共同培养组胰岛细胞胰岛素刺激指数由培养3d时的1.90±0.03降为培养14d时的1.77±0.13,降低不明显;单独培养组由培养3d时的1.67±0.10降为培养14d时的1.22±0.12,显著降低(P〈0.01)。培养14d时,共同培养组上清液HGF、TGF-β、VEGF、b-FGF浓度均显著高于单独培养组(P〈0.05)。结论从成人脂肪组织中能够成功分离及培养hADSC在体外与人胰岛细胞共同培养时,hADSC可以通过分泌HGF、TGF-β、HGF、b-FGF来提高胰岛细胞的存活率,改善胰岛细胞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 脂肪干细胞 共同培养 胰岛素刺激指数
原文传递
构建慢病毒-VEGF_(165)载体及其转染脂肪干细胞后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焦自钊 薛武军 +2 位作者 田晓辉 李杨 郑瑾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88-196,共9页
目的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克隆目的基因,构建慢病毒-血管内皮生长因子_(165)(VEGF_(165))载体,转染脂肪组织来源的干细胞(adipose tissue derived stem cells,ADSCs),并验证VEGF_(165)蛋白的体内、外表达。方法应用RT-PCR技术克... 目的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克隆目的基因,构建慢病毒-血管内皮生长因子_(165)(VEGF_(165))载体,转染脂肪组织来源的干细胞(adipose tissue derived stem cells,ADSCs),并验证VEGF_(165)蛋白的体内、外表达。方法应用RT-PCR技术克隆目的基因VEGF_(165)片段,并克隆于慢病毒骨架质粒p LVX-EF1α-IRES2-Ac GFP1中,构建慢病毒载体p LVX-EF1α-VEGF_(165)-IRES2-Ac GFP1,菌落PCR及测序分析加以鉴定。慢病毒载体主体质粒p LVX-EF1α-VEGF_(165)-IRES2-Ac GFP1,辅助质粒gag-pro、vpr-pol、Tet-Off~、tat-IRES-rev和包膜质粒env(VSV-G)共转染Lenti-X 293T细胞,包装慢病毒载体并测定滴度。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ADSCs,形态学、免疫荧光及多向分化鉴定。包装后的慢病毒载体转染ADSCs,免疫荧光、ELISA鉴定VEGF_(165)在ADSCs中的体外表达。转染VEGF_(165)的ADSCs体内注射,ELISA鉴定VEGF_(165)的体内表达。结果成功克隆了目的基因VEGF_(165)片段,构建的慢病毒载体p LVX-EF1α-VEGF_(165)-IRES2-Ac GFP1经菌落PCR鉴定存在目的基因VEGF_(165)片段,测序分析证实与Genbank报道的VEGF_(165)基因序列完全一致。六质粒共转染Lenti-X 293T细胞后,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大量绿色荧光。包装后慢病毒测定滴度为1×10~8TU·m L^(-1)。培养的ADSCs经形态学、免疫荧光及多向分化鉴定,符合文献报道的ADSCs特点。慢病毒载体转染ADSCs后经免疫荧光验证约90%ADSCs可表达VEGF_(165),同时ELISA也证明VEGF_(165)在体内、外稳定高效表达。结论经RT-PCR法克隆目的基因,成功构建了表达VEGF_(165)基因的慢病毒载体,转染ADSCs后可在体内、外稳定表达VEGF_(1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病毒载体 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基因克隆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脂肪干细胞 表达
原文传递
联合移植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胰岛移植物功能及生存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焦自钊 薛武军 +4 位作者 安茂竹 范晴 李杨 李凤楼 张作华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428-433,共6页
目的探讨联合移植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mesenchymal stem cells,AMSCs)对胰岛移植物功能及生存的影响.方法分离纯化人的AMSCs和胰岛,移植于雄性Balb/c糖尿病裸鼠背部皮下,设联合AMSCs胰岛移植组、单纯胰岛移植组、PBS对照组及正... 目的探讨联合移植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mesenchymal stem cells,AMSCs)对胰岛移植物功能及生存的影响.方法分离纯化人的AMSCs和胰岛,移植于雄性Balb/c糖尿病裸鼠背部皮下,设联合AMSCs胰岛移植组、单纯胰岛移植组、PBS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4组.免疫组化双染观察胰岛细胞活性、凋亡状况及胰岛移植物血管化程度,并比较各组糖尿病裸鼠血糖、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移植物存活时间.结果多元分析糖尿病裸鼠血糖、血清胰岛素水平,联合AMSCs胰岛移植组优于单纯胰岛移植组(P<0.01);联合AMSCs胰岛移植组胰岛移植物于移植术后平均存活时间(mean survival time,MST)为(81.33±7.58)d,经Log-rank检验长于单纯胰岛移植组的(58.17±6.91)d(P<0.05).胰岛移植后第7天,免疫组化双染,联合AMSCs胰岛移植组胰岛移植物的胰岛素染色强度高于单纯胰岛移植组,自杀相关因子(factor associated suicide,Fas)的表达密度则低于单纯胰岛移植组;血管计数显示联合AMSCs胰岛移植组胰岛移植物及周围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 VD)为21.8±5.6,显著高于单纯胰岛移植组的14.6±4.1(P<0.05).结论联合移植的AMSCs具有改善胰岛移植物功能、延长移植物存活时间及促进移植物血管再生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移植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糖尿病
原文传递
转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基因对胰岛移植物血管再生及移植效果的影响
17
作者 焦自钊 薛武军 +3 位作者 安茂竹 付海霞 李杨 孙元竹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5-40,共6页
目的 探讨转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VEGF165)基因对胰岛移植物血管再生及移植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含有VEGF165基因的慢病毒-VEGF165 (LV-VEGF165)体外转染大鼠胰岛细胞,移植于近交系SD雄性糖尿病大鼠肾包膜下,设未含有VEGF165基因的L... 目的 探讨转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VEGF165)基因对胰岛移植物血管再生及移植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含有VEGF165基因的慢病毒-VEGF165 (LV-VEGF165)体外转染大鼠胰岛细胞,移植于近交系SD雄性糖尿病大鼠肾包膜下,设未含有VEGF165基因的LV-AcGFP1为空载体对照组(LV-AcGFP1组)和单独胰岛细胞为空白对照组.ELISA检测VEGF165的体内外表达,胰岛素、CD31免疫组化双染观察胰岛移植物血管化程度及胰岛细胞活性,并比较各组糖尿病大鼠血糖、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移植物存活时间.结果 LV-VEGF165组胰岛细胞体内外分泌的VEGF165浓度均显著高于LV-AcGFP1组和空白对照组(P<0.01).免疫组化检测LV-VEGF165组每平方毫米胰岛移植物平均微血管密度(MVD)为(24.3±3.7),显著大于LV-AcGFP1组(12.4±2.5)及空白对照组(12.7±2.1,P<0.01),胰岛素染色强度于LV-VEGF165组高于LV-AcGFP1组及空白对照组.多元分析糖尿病大鼠血糖、胰岛素水平,LV-VEGF165组优于LV-AcGFP1组和空白对照组(P<0.01);LV-VEGF165组胰岛移植物于移植术后平均生存时间(MST)经log-rank检验长于LV-AcGFP1组及空白对照组(P<0.01).结论 转染VEGF165基因具有促进胰岛移植物的血管再生及提高胰岛移植效果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移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转染 血管再生
原文传递
持续低效每日透析治疗急性肾损伤的临床研究
18
作者 窦建新 焦自钊 +3 位作者 王少阳 赵艳 宋代军 王海波 《中国实用医刊》 2013年第4期38-42,共5页
目的探讨持续低效每日透析(SLEDD)治疗急性肾损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住院并接受血液净化治疗的急性肾损伤(AKI)患者76例,分为SLEDD、间歇性血液透析(IHD)和持续静静脉血液滤过(CVVH)三组,其中SLEDD组21例,IHD组27例,C... 目的探讨持续低效每日透析(SLEDD)治疗急性肾损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住院并接受血液净化治疗的急性肾损伤(AKI)患者76例,分为SLEDD、间歇性血液透析(IHD)和持续静静脉血液滤过(CVVH)三组,其中SLEDD组21例,IHD组27例,CVVH组28例。比较三组患者接受血液净化前的基础病情,采集3种血液净化治疗模式对急性肾损伤患者血流动力学,溶质清除,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疾病转归影响和抗凝剂用量的指标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三组患者基础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LEDD、CVVH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LEDD、IH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IHD组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引起的单次透析中断率为33.27%;三组尿毒症毒素清除、电解质(除血K’差值SLEDD较CVVH组下降)及酸碱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日液体出入量、超滤量SLEDD组较IHD组增多(P〈0.05),抗凝剂量SLEDD组较CVVH组减少(P〈0.01);存活率及肾功能恢复时间SLEDD组优于IHD组。结论SLEDD比较IHD治疗急性肾损伤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病死率低、溶质清除及超滤充分;比较CVVH血流动力学、溶质清除及超滤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抗凝剂用量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肾损伤 持续低效每日透析 持续静静脉血液滤过 间歇性血液透析
原文传递
联合移植的血管内皮细胞对胰岛移植物血管重建及移植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焦自钊 薛武军 +5 位作者 孙元竹 李杨 安茂竹 付海霞 李凤楼 盛练芬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16-521,共6页
目的探讨联合移植的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 ECs)对胰岛移植物血管重建及移植效果的影响。 方法分离纯化SD大鼠ECs和胰岛,移植于近交系SD雄性糖尿病大鼠背部皮下,设单纯胰岛移植组、联合ECs胰岛移植组、磷酸盐缓冲溶液对... 目的探讨联合移植的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 ECs)对胰岛移植物血管重建及移植效果的影响。 方法分离纯化SD大鼠ECs和胰岛,移植于近交系SD雄性糖尿病大鼠背部皮下,设单纯胰岛移植组、联合ECs胰岛移植组、磷酸盐缓冲溶液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4组。免疫组化双染观察胰岛移植物血管化程度及胰岛细胞存活及凋亡状况,并比较各组大鼠腹腔葡萄糖耐量试验(intraperitone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IPGTT)、腹腔胰岛素耐量试验(intraperitoneal insulin tolerance test, IPITT)结果,以及血糖、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移植物存活时间。 结果多元分析大鼠IPGTT及IPITT血糖浓度、血糖及胰岛素水平,联合ECs胰岛移植组优于单纯胰岛移植组(P〈0.05);联合ECs胰岛移植组胰岛移植物于移植术后平均生存时间经log-rank检验长于单纯胰岛移植组(P〈0.05)。移植7 d时,表达CD31的ECs于联合ECs胰岛移植组多于单纯胰岛移植组,血管计数结果显示,联合ECs胰岛移植组胰岛及周围平均微血管密度为26.4±6.1,显著高于单纯胰岛移植组的18.3±5.7(P〈0.05)。免疫组化双染,联合ECs胰岛移植组的胰岛素表达大于单纯胰岛移植组(P〈0.05),自杀相关因子(factor associated suicide, Fas)的表达则小于单纯胰岛移植组(P〈0.05)。 结论联合移植的ECs具有促进胰岛移植物的血管重建及提高胰岛移植效果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移植 内皮细胞 血管重建 糖尿病
原文传递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与胰岛联合移植对术后免疫状态及移植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焦自钊 薛武军 +4 位作者 李凤楼 李杨 张作华 厉秀 安茂竹 《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 CAS 2019年第2期135-140,共6页
目的研究同系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MSC)与同种异体胰岛联合移植对胰岛移植术后免疫状态及移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Lewis大鼠建立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模型作为胰岛移植受体,AMSC+胰岛移植组经左肾包膜下联合移植Lewis大鼠AMSC及Wis... 目的研究同系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MSC)与同种异体胰岛联合移植对胰岛移植术后免疫状态及移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Lewis大鼠建立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模型作为胰岛移植受体,AMSC+胰岛移植组经左肾包膜下联合移植Lewis大鼠AMSC及Wistar大鼠胰岛,单纯胰岛移植组经左肾包膜下单独移植Wistar大鼠胰岛,单纯AMSC移植组经左肾包膜下单独移植Lewis大鼠AMSC,阳性对照组为未进行移植的Lewis糖尿病大鼠,阴性对照组为正常Lewis大鼠。ELISA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IFN-γ、IL-2、IL-4和IL-10浓度,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血CD4^+、CD8^+T细胞比例,HE染色观察移植胰岛淋巴细胞浸润情况,观察血糖、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移植物存活时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5组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和血清细胞因子水平,采用LSD法进行组间两两比较;血糖及血清胰岛素变化采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AMSC+胰岛移植组与单纯胰岛移植组胰岛移植物淋巴细胞计数。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AMSC+胰岛移植组与单纯胰岛移植组胰岛移植物生存曲线,并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AMSC+胰岛移植组胰岛移植物平均生存时间为(26.8±3.0)d,长于单纯胰岛移植组的(19.0±1.3)d,两组大鼠胰岛移植物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94,P<0.05)。胰岛移植后各时间点,AMSC+胰岛移植组大鼠移植后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均优于单纯胰岛移植组(P均<0.05)。胰岛移植前,5组大鼠外周血CD4+、CD8+T细胞比例以及细胞因子IFN-γ、IL-2、IL-4和IL-1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425、0.476、0.256、0.418、0.281和0.313,P均>0.05)。胰岛移植后第7、14、28天,AMSC+胰岛移植组大鼠外周血CD4+、CD8+T细胞比例均低于单纯胰岛移植组(P均<0.05),血清IFN-γ和IL-2浓度均低于单纯胰岛移植组(P均<0.05),IL-4和IL-10浓度均高于单纯胰岛移植组(P均<0.05)。胰岛移植第7天,AMSC+胰岛移植组胰岛移植物平均淋巴细胞计数为(142±21)个/mm^2,低于单纯胰岛移植组的(311±36)个/mm^2(t=8.245,P<0.05)。结论与胰岛联合移植的AMSC能够提高胰岛移植的效果,可调节糖尿病大鼠体内IFN-γ、IL-2、IL-4和IL-10表达及抑制同种异体胰岛刺激的T细胞增殖,减轻胰岛移植物的免疫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胰岛移植 排斥反应 糖尿病 联合移植 大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