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北省耕地非农化和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被引量:4
1
作者 熊亚骏 徐姗 +1 位作者 黄建武 孔德亚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4期160-162,共3页
为湖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利用2006—2016年《湖北省统计年鉴》的有关数据,运用耕地非农化面积、泰尔指数、人均GDP衡量耕地非农化、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发展,采用协整分析法、Granger因果分析法分别分析耕地非农化、城乡收... 为湖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利用2006—2016年《湖北省统计年鉴》的有关数据,运用耕地非农化面积、泰尔指数、人均GDP衡量耕地非农化、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发展,采用协整分析法、Granger因果分析法分别分析耕地非农化、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耕地非农化与经济发展间无明显的Granger因果关系,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发展二者互为Granger因果关系。针对湖北省经济发展和城乡收入间拥有协整关系,提出了完善城乡居民收入税收制度、健全省内城乡劳动保障体系和促进省内经济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非农化 城乡收入差距 经济发展 GRANGER因果关系 湖北
下载PDF
中国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非线性关系 被引量:1
2
作者 熊亚骏 徐姗 +1 位作者 黄建武 揭毅 《山东农业科学》 2018年第8期169-172,共4页
城镇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之一,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也对城镇化提出进一步要求,同时二者也是中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元素。为了探究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选取中国2006—2015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数据,运用门限... 城镇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之一,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也对城镇化提出进一步要求,同时二者也是中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元素。为了探究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选取中国2006—2015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数据,运用门限回归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依托、相互促进,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城镇化率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率高的区域农业现代化程度与之趋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 门槛效应 地区差异
下载PDF
经济增长与农民收入的动态分析——以湖北省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徐姗 熊亚骏 +2 位作者 黄建武 刘子豪 杨波 《河南科学》 2018年第7期1111-1118,共8页
经济增长与农民收入的关系和农民利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密不可分.把VAR模型与谱分析相结合,对1978—2015年湖北省经济增长与农民收入进行动态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民收入增长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格兰杰原因,就中长期而言,经济增长是... 经济增长与农民收入的关系和农民利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密不可分.把VAR模型与谱分析相结合,对1978—2015年湖北省经济增长与农民收入进行动态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民收入增长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格兰杰原因,就中长期而言,经济增长是农民收入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谱分析下,经济增长与农民收入的波动主周期均为19年,而经济增长的副周期为12.67年,农民收入的副周期为9.5年.根据实证分析进一步得出结论,经济增长与农民收入之间关系密切,提高农民的收入,需要稳定经济增长和农业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省 经济增长 农民收入 VAR模型 谱分析
下载PDF
农地流转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以湖北省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徐姗 熊亚骏 +1 位作者 黄建武 揭毅 《河南科学》 2018年第9期1450-1454,共5页
以不同政策背景阶段的农地流转制度为研究背景,选取湖北省1980—2015年相关指标数据,根据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情况建立回归模型且进行检验.研究表明,对比禁止农地流转阶段和农地流转市场化阶段,农地流转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正向效应显著,... 以不同政策背景阶段的农地流转制度为研究背景,选取湖北省1980—2015年相关指标数据,根据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情况建立回归模型且进行检验.研究表明,对比禁止农地流转阶段和农地流转市场化阶段,农地流转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正向效应显著,而且农地流转制度在得到完善并规范流转之时,农业生态环境越能得以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省 农业 农地流转 生态环境
下载PDF
中国城市群高铁通达格局与空间交叠特征 被引量:5
5
作者 郑文升 熊亚骏 +1 位作者 王晓芳 黄建武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30-945,共16页
交通网络构筑了城市关联骨架,发达的交通网络能够深刻影响城市空间联系并重塑区域空间格局。本文使用2021年高铁客运时刻数据,以《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提出的建设“全国123出行交通圈”为切入点,对比分析了全国城市群以及中心城市通达... 交通网络构筑了城市关联骨架,发达的交通网络能够深刻影响城市空间联系并重塑区域空间格局。本文使用2021年高铁客运时刻数据,以《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提出的建设“全国123出行交通圈”为切入点,对比分析了全国城市群以及中心城市通达格局及差异,进一步使用SLPA模型对全国所有高铁通达城市进行社区划分与交叠空间识别,探究区域空间格局演化态势以及交叠空间地理特征。研究结论为:(1)中国城市群2 h内通达的数量为15个,占城市群总量的79%;城市加权平均通达时间上,呈现由中心地区向外围地区由低向高扩大的“圈层式”空间格局。(2)中心城市3 h通达等值线覆盖圈大多超出城市群范围,表现出“泛城市群”空间特征。(3)通过交叠社区发现算法将中国城市网络空间划分为14个社区,“胡焕庸线”以西仅有3个社区。(4)对已划分社区进行交叠空间识别,存在交叠的9个社区共有27个交叠城市产生。(5)在空间形态上,交叠城市呈点状或带状分布;从空间区位来看,交叠城市多位于区域中心城市周边,在行政区划上多处于省间交界地带;在城市功能上看,交叠城市依托高铁流通道,凭借过渡与转换功能,表现为社区间网络联系桥梁。高铁交通视角下区域空间格局呈现跨城市群联系与组团发展态势,交叠空间网络化、交互式、跨尺度作用特征凸显。总体来看,使用SLPA交叠社区发现模型研究区域交叠问题具有一定说服力。为了城市和区域更好的发展,对已划分出的交叠社区,可以尝试填补空白区域并提升社区间运能;对已识别出的交叠空间,可以尝试结合自身优势创造更多跨区域联系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高铁通达格局 交叠社区模型 社区划分 交叠空间
原文传递
长江中游城市群铁路流网络演化特征——基于博弈交叠社区模型的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郑文升 熊亚骏 王晓芳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9-18,共10页
随着铁路交通的快速发展,其对区域空间格局的影响和塑造日益显著。文章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区域,使用2013—2019年铁路客运车次数据刻画区域铁路流网络,运用博弈交叠社区发现模型,从网络格局演化、交叠社区结构演化以及交叠空间演化... 随着铁路交通的快速发展,其对区域空间格局的影响和塑造日益显著。文章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区域,使用2013—2019年铁路客运车次数据刻画区域铁路流网络,运用博弈交叠社区发现模型,从网络格局演化、交叠社区结构演化以及交叠空间演化方面对铁路流网络进行分析,同时分析了COVID-19疫情可能对铁路流网络造成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长江中游城市群铁路客运经历了由普铁主导到高铁主导的转变,整体格局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特征,铁路流网络关联形态表现出明显的层级特征与网络特性共存的现象,更多体现的是核心—外围的组合关系以及跨省域的网络空间关系。(2)使用基于博弈交叠社区模型进行空间交叠识别,2013年划分出4个社区,产生6个交叠城市,交叠社区城市在城市总数中占比为19%;2019年划分出6个社区,产生11个交叠城市,交叠社区城市在城市总数中占比为35%。(3)交叠空间从空间形态、区域位置以及城市功能等方面存在共性。在空间形态上,交叠空间呈团块状或条带状分布;从空间区位角度来看,交叠空间多位于省会城市周边,行政区域上多位于省间交界地带,独特的地理区位使得交叠城市多承担区域间交流互动;从城市功能视角来看,交叠城市依托铁路流通道,通过过渡与转换功能,表现为社区间网络联系桥梁。(4)COVID-19疫情可能对铁路流网络造成结构失衡、轴线中断、局部塌陷三方面影响。整体来看,对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可以尝试进一步优化和提升区域网络支撑能力,以更多的实际空间联系为依据,引导设施网络建设与共享;对于交叠空间,可以尝试进一步优化空间结构,实现由交叠空间组织向网络空间组织跨越,形成更高效互动的网络化发展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城市群 铁路流网络 高速铁路 都市圈 交叠空间 交叠社区模型 新冠肺炎疫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