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省梁河县鼠疫概况及疫区处理 被引量:16
1
作者 宋志忠 王光惠 +2 位作者 熊孟涛 石兴建 杨绍兴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5-107,共3页
目的及时有效地控制鼠疫疫情,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保证疫区居民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方法根据《云南省鼠疫现场处理预案》制定了《梁河县鼠疫疫区处理实施方案》、《梁河县人间鼠疫疫区处理预案》、《芒东镇疫区处理实施细则》,按要求... 目的及时有效地控制鼠疫疫情,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保证疫区居民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方法根据《云南省鼠疫现场处理预案》制定了《梁河县鼠疫疫区处理实施方案》、《梁河县人间鼠疫疫区处理预案》、《芒东镇疫区处理实施细则》,按要求对疫区分类。灭鼠药物采用0.05%敌鼠钠盐毒谷;灭蚤采用0.03%奋斗呐加1%敌敌畏进行喷洒。鼠疫病人采用氨卞青霉素或先锋必辅以环丙沙星治疗。结果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鼠疫病人全部治愈。结论制定的实施方案、处理预案、实施细则科学实用;采用的灭鼠、灭蚤药物有效;可用氨卞青霉素或先锋必辅以环丙沙星治疗家鼠疫源地腺鼠疫病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疫 感染控制 氨卞青霉素 治疗
下载PDF
全国血吸虫病疫情资料回顾性调查Ⅲ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后疫情回升地区疫情变化分析 被引量:63
2
作者 许静 林丹丹 +16 位作者 吴晓华 朱蓉 汪奇志 吕尚标 杨国静 韩阳清 肖瑛 张奕 陈文 熊孟涛 林睿 张利娟 徐俊芳 张世清 汪天平 闻礼永 周晓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50-357,共8页
目的分析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达到传播控制(传控)和传播阻断(传阻)后疫情回升地区的疫情变化情况,为修订血吸虫病控制和消灭标准、巩固达标地区防治成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全国7个血吸虫病流行省中的12个疫情回升县(市、区),采用... 目的分析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达到传播控制(传控)和传播阻断(传阻)后疫情回升地区的疫情变化情况,为修订血吸虫病控制和消灭标准、巩固达标地区防治成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全国7个血吸虫病流行省中的12个疫情回升县(市、区),采用回顾性调查法,收集各县达传控前10年和以后各年(至2008年或2009)的疫情数据及相关资料,分析其疫情变化情况及达标后疫情回升因素。结果达传控后疫情回升县的疫情巩固时间平均为5±3年。山丘型和湖沼型流行区钉螺面积分别在达标后第7年和第12年回升至历史累计有螺面积的10%以上,水网型流行区钉螺面积相对稳定在较低水平;感染性钉螺密度的回升时间与活螺密度的回升高峰基本一致;湖沼型流行区在达传控后2年居民感染率即回升至〉10%。达传阻后疫情回升县的疫情巩固时间平均为7±4年。达传阻后湖沼型、水网型和山丘型流行区的人群感染率均稳定在较低水平,但钉螺面积在达传阻后的3~6年先后回升至历史累计有螺面积的2%以上,而活螺密度和感染性钉螺密度则在钉螺面积回升的当年或随后2~3年相继出现回升。结论受生物、自然、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传控和传阻达标地区疫情回升主要表现为螺情回升。建议修订我国血吸虫病控制和消灭标准时,应综合考虑不同类型流行区的螺情变化规律、钉螺面积或感染性钉螺密度等因素对疫情的影响。传控和传阻地区应建立敏感而有效的监测预警体系,加强达标后的疫情监测和巩固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传播控制 传播阻断 疫情 回顾性调查 中国
原文传递
全国血吸虫病疫情资料回顾性调查Ⅱ传播控制县达标前后疫情变化分析 被引量:29
3
作者 朱蓉 林丹丹 +16 位作者 吴晓华 汪奇志 吕尚标 杨国静 韩阳清 肖瑛 张奕 陈文 熊孟涛 林睿 许静 张利娟 徐俊芳 张世清 汪天平 闻礼永 周晓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37-242,共6页
目的总结和分析我国传播控制(传控)地区病情和螺情逐年变化过程,探索达到传控标准前后钉螺指标变化对病情影响的规律,为今后我国修订血吸虫病传控标准中钉螺等相关指标,更科学、规范地考核和评价防治工作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全国8个... 目的总结和分析我国传播控制(传控)地区病情和螺情逐年变化过程,探索达到传控标准前后钉螺指标变化对病情影响的规律,为今后我国修订血吸虫病传控标准中钉螺等相关指标,更科学、规范地考核和评价防治工作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全国8个省21个已达传控或传播阻断(传阻)阶段的湖沼型和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县,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记录各调查县达到传控标准前10年和以后各年的疫情资料,建立全国疫情回顾性调查数据库;分析不同年份钉螺和感染螺、人群血吸虫感染率等变化趋势,以及达标前后不同流行类型和疫情类别地区螺情和人群感染率等疫情指标的变化趋势和变化规律。结果在达传控标准前,流行区人群血吸虫感染呈逐年下降趋势,湖沼型流行区人群平均感染率在达传控前4年左右已降至<5%,山丘型流行区则在达标前8年左右已降至<3%;两类地区在传控达标年平均感染率分别降至2.10%和1.45%,但在达传控后3~4年开始出现回升,且回升多发生在湖沼型流行区。湖沼和山丘型流行区钉螺分布面积和密度,均在达传控前10年开始逐年下降,其有螺面积占历史累计有螺面积较传控达标年分别降至最低点的2.75%和0.55%,活螺平均密度在达传控前3~4年至达传控后9~10年间保持较低水平;但在传控达标年后6~7年开始出现新发现钉螺环境,9~12年后出现钉螺面积和活螺密度回升。结论湖沼和山丘型流行区在达传控后螺情能维持10年左右的较低水平而无明显波动,但病情在达传控后5年左右即出现反弹。在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措施时,仍应重视对钉螺的控制和监测工作,并建议今后在修订我国血吸虫病传控标准时,应将"钉螺面积下降比例"和"感染性钉螺控制"作为达标验收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传播控制 疫情 回顾性调查 中国
原文传递
全国血吸虫病疫情资料回顾性调查 Ⅰ传播阻断县达标前后疫情变化分析 被引量:28
4
作者 林丹丹 吴晓华 +16 位作者 朱蓉 汪奇志 吕尚标 杨国静 韩阳清 肖瑛 张奕 陈文 熊孟涛 林睿 许静 张利娟 徐俊芳 张世清 汪天平 闻礼永 周晓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4-120,共7页
目的分析我国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在达到传播阻断标准(传阻)前后的疫情变化规律,为今后修订传阻标准以及更科学、规范地考核和评价防治工作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全国9个省17个血吸虫病传阻县,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记录各县达到... 目的分析我国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在达到传播阻断标准(传阻)前后的疫情变化规律,为今后修订传阻标准以及更科学、规范地考核和评价防治工作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全国9个省17个血吸虫病传阻县,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记录各县达到传播控制标准(传控)前10年和以后各年(截止2008年或2009年)疫情资料并建立数据库;分析、比较达标前后不同流行类型和地区的各疫情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达传阻后,各类型疫区人群感染率均降至最低水平,少部分湖沼型和山丘型疫区分别在传阻后4年和9年有小幅上升,但均<1%。湖沼型和水网型疫区活螺密度较高、变化较大,山丘型则较低并在传阻前后4年间降至最低;湖沼型疫区感染性钉螺时有发现,水网型和山丘型疫区则分别在达传阻后6年和10年发现有感染性钉螺复现。17个调查县从传控至传阻所历时间平均为17年。疫情非回升县达传阻前无感染性钉螺的平均持续时间为(2.71±1.10)年,其中湖沼型疫区为(3.80±1.43)年。结论达传阻后人群感染水平能维持在较低水平,而疫情回升主要表现在螺情回升。感染性钉螺可作为反映一个地区包括传染源控制等防治工作成效以及流行与传播危险程度的综合指标,持续而有效地控制感染性钉螺,是血吸虫病疫情达到传阻的基础。在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能力条件下,可将连续5年以上查不到感染性钉螺作为传阻标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传播阻断 疫情 回顾性调查 中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