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某院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继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干预措施分析
1
作者 骆子安 詹求通 +2 位作者 雷江强 熊宇韬 戴云 《抗感染药学》 2024年第7期745-748,共4页
目的:探究医院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继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为临床骨折患者术后感染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3年2月安义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72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继发... 目的:探究医院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继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为临床骨折患者术后感染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3年2月安义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72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继发肺部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26例)和未感染组(146例),采集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身体质量指数、基础疾病、骨折类型、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手术时长、卧床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等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患者术后继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继发肺部感染与患者的年龄、有无吸烟史、术前VAS评分、是否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心功能不全、是否合并低蛋白血症、手术时长、卧床时间具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5岁、存在既往吸烟史、术前VAS评分>5分、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低蛋白血症、手术时长≥1.5 h、卧床时间≥21 d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继发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医院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继发肺部感染与其年龄、既往吸烟史、术前VAS评分、是否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否合并低蛋白血症、手术时长、卧床时间存在密切关系,临床对有相关风险的患者应积极给予干预措施,以减少患者术后继发肺部感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部骨折 老年患者 肺部感染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诊断试验准确性研究(二):测量指标 被引量:1
2
作者 熊宇韬 钟程澜 +5 位作者 曾维 郭际香 张韬 黄艳 汤炜 刘畅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63-969,共7页
与传统的诊断方法相比,基于机器学习的诊断试验测量指标也有一定的差异。本文对目前机器学习诊断模型常用测量指标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相关的统计推断进行详细阐述。希望对临床研究者有所裨益,使之能更好地评价机器学习诊断模型。
关键词 诊断试验准确性研究 人工智能 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 统计描述 统计推断
原文传递
颅颌面肿瘤切除后骨缺损虚拟重建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熊宇韬 张雨楠 +2 位作者 曾维 刘灿 汤炜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7-72,共6页
颅颌面肿瘤在切除后会造成骨质结构的缺失或错乱,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理功能和心理健康,因此后续重建手术尤为重要。而颅颌面骨复杂的解剖结构以及狭小的视野使得重建过程变得复杂和困难。虚拟手术计划为颅颌面骨重建提供了客观的设计过... 颅颌面肿瘤在切除后会造成骨质结构的缺失或错乱,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理功能和心理健康,因此后续重建手术尤为重要。而颅颌面骨复杂的解剖结构以及狭小的视野使得重建过程变得复杂和困难。虚拟手术计划为颅颌面骨重建提供了客观的设计过程与先验手术的机会,而如何获得一个正确的术前虚拟参考模型是术前计划的关键。目前的虚拟重建包括镜像、插值法、可变形模板和逐层重建等方法,其本质都是在剩余骨质信息的基础上,利用数学模型或参考正常人生理结构来获取额外信息完成缺损重建。深度学习将虚拟重建问题理解为形状的补全任务,实现了重建过程的(半)自动化。本研究回顾现有颅颌面肿瘤切除后骨缺损虚拟重建方案,按照方法学提供了全新的分类并对各方案进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颌面 肿瘤 骨缺损 修复重建 计算机辅助外科
原文传递
基于深度学习的上颌骨缺损虚拟重建与临床验证 被引量:1
4
作者 熊宇韬 徐蕾 +3 位作者 曾维 刘灿 郭际香 汤炜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29-1035,共7页
目的通过训练生成对抗网络(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GAN)模型,构建一种包括跨中线上颌骨缺损的虚拟重建方法,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22年6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影像科就诊的汉族成年口腔疾病患者CT资料... 目的通过训练生成对抗网络(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GAN)模型,构建一种包括跨中线上颌骨缺损的虚拟重建方法,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22年6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影像科就诊的汉族成年口腔疾病患者CT资料,选择100例健康上颌骨及15例上颌骨缺损(5例单纯单侧缺损、5例单侧缺损并累及颧骨、5例跨中线缺损)CT数据。应用Mimics软件在健康上颌骨数据及其附近区域创建球型模体并模拟上颌骨缺损,分别为单纯单侧缺损、单侧缺损并累及颧骨、跨中线缺损,以原始图像为虚拟重建的正确参照;人工缺损与正确参照配对后分为训练集(70例)、验证集(20例)以及测试集(10例),前两者用于训练GAN模型,测试集用于评估GAN性能。15例上颌骨缺损CT数据导入训练完成后的GAN模型中进行虚拟重建,对单侧缺损分别采取镜像和基于GAN的方式进行虚拟重建,而对跨中线缺损仅采取基于GAN的方式进行虚拟重建,重建结果分为镜像重建组(10例)、单侧缺损GAN重建组(10例)和跨中线缺损GAN重建组(5例)。对测试集、镜像重建组、单侧缺损GAN重建组进行定量评价,定量指标为Dice相似性系数(Dice similarity coefficient,DSC)和95%豪斯道夫距离(95%Hausdorff distance,HD95),对各组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ukey检验。对测试集、镜像重建组、单侧缺损GAN重建组和跨中线缺损GAN重建组进行定性评分,对各组总分进行Kruskal-Wallis检验和事后检验(Bonferroni校正法)。结果测试集、镜像重建组、单侧缺损GAN重建组DCS(分别为0.891±0.049、0.721±0.047、0.778±0.057)和HD95[分别为(3.58±1.51)、(5.19±1.38)、(4.51±1.10)mm]的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8.08,P<0.001;F=3.62,P=0.041);其中,测试集DSC显著大于镜像重建组(P<0.05),测试集HD95显著小于镜像重建组(P<0.05)。测试集、镜像重建组、单侧缺损GAN重建组、跨中线缺损GAN重建组定性总分[分别为8(1)、6(2)、6(2)和4(2)分]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8.13,P<0.001);两两比较显示,测试集总分显著高于镜像重建组(P<0.05)。结论本项研究提出的基于GAN的虚拟重建方法,其单侧缺损虚拟重建效果优于镜像技术,亦可实现跨中线上颌骨缺损的虚拟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网络(计算机) 假体设计 计算机辅助设计 颌面假体 深度学习 上颌骨缺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