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用改进型电流传输器实现无源梯形网络模拟的方法 被引量:1
1
作者 熊少云 罗青松 《南京邮电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72-75,共4页
本文以改进型电流传输器为有源器件,对低通无源梯形网络进行有源模拟.所实现模拟的电路具有敏感度低、易于集成、元件参数取值灵活等优点.电路实际制作时调整容易,工作稳定.
关键词 无源网络 电流传输器 电路 模拟
下载PDF
腹部手术后应激性溃疡的不同药物防治效果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熊少云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第28期77-78,共2页
目的探讨泮托拉唑、奥美拉唑、法莫替丁、西咪替丁4种药物在防治腹部手术后并发应激性溃疡的作用。方法选取具有发生应激性溃疡高危因素的腹部手术后患者160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40例,分别给予4种药物静脉滴注,用量分别为:泮托拉唑20 mg/... 目的探讨泮托拉唑、奥美拉唑、法莫替丁、西咪替丁4种药物在防治腹部手术后并发应激性溃疡的作用。方法选取具有发生应激性溃疡高危因素的腹部手术后患者160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40例,分别给予4种药物静脉滴注,用量分别为:泮托拉唑20 mg/次,2次/d;奥美拉唑40 mg/次,2次/d;法莫替丁20 mg/次,2次/d;西咪替丁400 mg/次,2次/d。用药10 d后,观察两组疗效。结果在防治应激性溃疡的疗效方面,两类质子泵抑制剂药物泮托拉唑和奥美拉唑之间、两类H2受体阻滞剂药物法莫替丁和西咪替丁之间均无差异(P>0.05);而质子泵抑制剂药物与H2受体阻滞剂药物之间则存在明显差异(P<0.01)。结论质子泵抑制剂药物较H2受体阻滞剂药物能更有效的防治腹部手术后应激性溃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手术 应激性溃疡 质子泵类药物 H2受体阻滞剂药物
下载PDF
D-二聚体与凝血因子检测对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栓塞发生的预防价值 被引量:3
3
作者 熊少云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5年第29期42-45,共4页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imer,D-D)与凝血因子检测对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栓塞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预防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普外科手术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术后无深静脉栓塞32例(非DVT...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imer,D-D)与凝血因子检测对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栓塞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预防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普外科手术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术后无深静脉栓塞32例(非DVT组),术后有深静脉栓塞16例(DVT组)。分别于术前及手术后第1、3、7天检测静脉血中D-D、纤维蛋白原(FIB)。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的术后第1、3天D-D、FIB水平明显增加,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非DVT组D-D、FIB水平下降至术前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DVT组D-D、FIB水平则明显增加,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二聚体与FIB检测对普外科术后深静脉栓塞发生有较好的预防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外科手术 D-二聚体 凝血因子 深静脉血栓
下载PDF
谷氨酰胺强化肠外营养改善普外科患者术后炎性反应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4
作者 熊少云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第2期73-75,共3页
目的明确谷氨酰胺强化肠外营养对普外科术炎性反应的改善作用。方法将87例符合SIRS诊断标准的普外科术后患者,按就诊先后半随机分成治疗组44例与对照组43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外科治疗,对照组给予复方氨基酸注射液、维生素、微量元素、电... 目的明确谷氨酰胺强化肠外营养对普外科术炎性反应的改善作用。方法将87例符合SIRS诊断标准的普外科术后患者,按就诊先后半随机分成治疗组44例与对照组43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外科治疗,对照组给予复方氨基酸注射液、维生素、微量元素、电解质全营养液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谷氨酰胺。于术后第1天开始肠外营养连续7d。两组患者分别于手术前、术后第1天及术后7d监测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T淋巴细胞分化亚群(CD3、CD4、CD8、CD4/CD8);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术后第1天两组组内ALB、PA、IgA、IgM、IgG均较术前下降(P<0.05或P<0.01);第7天两组组内ALB、PA、IgA、IgM、IgG均较术后第1天升高(P<0.05);组间ALB、PA、IgM、CD4、C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CD4、CD4/CD8、CRP均较术后第1天升高(P<0.05)。结论谷氨酰胺促进术后患者蛋白质合成代谢,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减轻病情的危重程度,并改善营养状况,具有临床较高应用价值,且相对安全,值得进一步扩大其临床应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酰胺 肠外营养 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
下载PDF
基于网络课堂互动教学模型的探究 被引量:4
5
作者 熊少云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年第2期41-44,共4页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平台开展互动课堂教学实践,可以从平台利用、资源共享、群体互动等方面入手,构建校校间、班班间、生生间、师师间、师生间、家校间的同步互动教学模型,并通过城乡教育发展差异原因分析,探索信息网络环境下"教同步...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平台开展互动课堂教学实践,可以从平台利用、资源共享、群体互动等方面入手,构建校校间、班班间、生生间、师师间、师生间、家校间的同步互动教学模型,并通过城乡教育发展差异原因分析,探索信息网络环境下"教同步、学同步、互动同步"的互动课堂和均衡课堂教学模型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机交互环境 网络课堂 互动教学 均衡课堂 模型构建
下载PDF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混合式教学的核心内容及其实现方式——以“我们神圣的国土”一课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熊少云 宁柳妹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20年第3期41-44,共4页
混合式教学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更注重基于互联网并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互动学习、深度学习,核心在于教师教学理念与素养、学生学习方式与学习力的同步更新和提高。本文基于创设的"互联网+"的... 混合式教学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更注重基于互联网并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互动学习、深度学习,核心在于教师教学理念与素养、学生学习方式与学习力的同步更新和提高。本文基于创设的"互联网+"的教学情境,以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6课"我们神圣的国土"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实现信息技术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深度融合,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学质量、推进课堂教学结构变革"增氧补钙",寻找新思路,打开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式教学 深度学习 深度融合 教学重难点 核心内容
下载PDF
地铁车站通过光缆箱的地下连续墙施工
7
作者 熊少云 马锁柱 《隧道建设》 2000年第1期71-75,共5页
在地下连续墙的施工中,经常会遇到通过各种障碍的问题,本文介绍了石门一路站地下连续墙遇到的障碍及解决的方法,有其自身的特点,供同行借鉴。
关键词 软土地质 地下连续墙 障碍物 地铁车站
下载PDF
南昌地区女性乳腺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8
作者 熊少云 《中国当代医药》 2015年第36期96-99,共4页
目的分析南昌地区女性乳腺癌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集在乳腺专科医院就诊的南昌地区居民2013年248例与2014年273例的病历资料,分析两年初诊入院患者的年龄、职业、初潮年龄、绝经状况、生育状况、饮酒、吸烟、腋窝淋巴转移数、病理组... 目的分析南昌地区女性乳腺癌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集在乳腺专科医院就诊的南昌地区居民2013年248例与2014年273例的病历资料,分析两年初诊入院患者的年龄、职业、初潮年龄、绝经状况、生育状况、饮酒、吸烟、腋窝淋巴转移数、病理组织类型、TNM分期的差异。结果 2013年与2014年女性乳腺癌患者的年龄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般特征比较结果显示,职业、初潮年龄、绝经状况、生育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56,5.37,1.84,3.09,P〉0.05);饮酒与吸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92,13.80,P〈0.01)。两年患者腋窝淋巴转移个数、病理组织类型分布结果与TNM分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2014年南昌地区女性乳腺癌患者的发病率比2013年高,发病程度比2013年重,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并及时制订有效的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昌地区 乳腺癌 流行病学特征 调查
下载PDF
依托教材,体验生活,提高德育实效
9
作者 熊少云 宁柳妹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A)》 2012年第6期11-12,共2页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要依托教材,整合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去体验生活,在生活体验中实现品德课堂育人的最大效益。
关键词 小学 品德与社会 德育实效
下载PDF
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胜辉 熊少云 +6 位作者 万卫斌 熊国保 万德芬 罗明 胡科兵 谢立 张励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07年第3期164-167,共4页
增生性瘢痕由于目前其发病机制还不清楚,给矫形美容外科治疗病理性瘢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解决增生性瘢痕的治疗问题,国内外学者在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方面就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开辟了增生性瘢痕治疗学... 增生性瘢痕由于目前其发病机制还不清楚,给矫形美容外科治疗病理性瘢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解决增生性瘢痕的治疗问题,国内外学者在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方面就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开辟了增生性瘢痕治疗学上的新天地。现阐述近年来病理性瘢痕形成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和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瘢痕 细胞学 分子生物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