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闽宁村西夏墓主族源:党项人群构成初探
1
作者 蒙海亮 熊建雪 谭婧泽 《西夏研究》 2023年第3期88-98,共11页
从体质人类学角度讨论党项贵族野利氏的族源是研究党项族源的一个重要方法。与辽、宋及以前人群相比,闽宁村男性墓主在颅骨形态特征、多元统计均显示其偏向甘青人群,暗示该家族长期与羌人通婚,故能保持形态特征。女性墓主在形态上兼有... 从体质人类学角度讨论党项贵族野利氏的族源是研究党项族源的一个重要方法。与辽、宋及以前人群相比,闽宁村男性墓主在颅骨形态特征、多元统计均显示其偏向甘青人群,暗示该家族长期与羌人通婚,故能保持形态特征。女性墓主在形态上兼有甘青与草原人群的体质特征,这与其线粒体单倍型的分布一致。在多元统计上偏向草原人群,故我们推测女性墓主可能来自草原。党项-西夏人群构成复杂,新研究手段的引入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揭示其发展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宁村西夏墓 番姓 体质人类学 生物考古
下载PDF
青铜时代晚期新疆五堡墓地人类颅骨非测量性状研究
2
作者 曹恺心 熊建雪 +3 位作者 乔辉 文少卿 孙畅 谭婧泽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75-584,共10页
人类颅骨非测量性状指在人类颅骨上一些微小的形态变异。本研究通过观察五堡墓地52具颅骨的61项非测量性状,对非测量性状进行了性别差异、左右侧别差异、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五堡人群的非测量性状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侧别差异,... 人类颅骨非测量性状指在人类颅骨上一些微小的形态变异。本研究通过观察五堡墓地52具颅骨的61项非测量性状,对非测量性状进行了性别差异、左右侧别差异、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五堡人群的非测量性状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侧别差异,性状之间的相关性较弱。为进一步探索新疆五堡与其他欧亚大陆人群之间的关系,研究收集整理世界范围古代及现代人群的颅骨非测量性状数据,对五堡墓地颅骨数据与世界范围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和邻接网络分析,观察到五堡人群靠近古代及现代东亚、东北亚、中亚和北极人群,推测青铜时代晚期新疆五堡人群可能受到较多东亚、东北亚及中亚人群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五堡 颅骨非测量性状 体质人类学 主成分分析 邻接网络分析
下载PDF
陕西神木石峁城址祭祀坑出土头骨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陈靓 熊建雪 +1 位作者 邵晶 孙周勇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34-142,共9页
本文从性别年龄的构成、种族特征、头骨上的火烧痕迹以及创伤等分析了陕西神木石峁城址外城东门一带出土的头骨。研究发现,祭祀坑女性明显多于男性,且不见未成年个体。从种系特征看,祭祀坑头骨具有长颅、高颅、狭颅、窄面、中眶、阔鼻... 本文从性别年龄的构成、种族特征、头骨上的火烧痕迹以及创伤等分析了陕西神木石峁城址外城东门一带出土的头骨。研究发现,祭祀坑女性明显多于男性,且不见未成年个体。从种系特征看,祭祀坑头骨具有长颅、高颅、狭颅、窄面、中眶、阔鼻、面部非常扁平的特征,他们与内蒙古长城沿线一带先秦时期的土著居民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祭祀坑头骨上留有明显的火烧痕迹,可能与祭祀的仪式或者卸取头骨有关。头骨上的创伤表明龙山晚期陕北地区人群战争频繁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术 石峁城址 祭祀坑 头骨
下载PDF
陕西宜川县虫坪塬遗址墓葬出土人骨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陈靓 丁岩 +1 位作者 熊建雪 李彦峰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8-128,共11页
虫坪塬遗址共采集18例人骨标本,包括7例男性和11例女性。从种系特征看,他们属于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与古代组比较,该人群与以晋文化为代表的乔村组、曲村组生物学距离较近,与代表北狄的内阳垣和浮山桥北组生物学距离相对疏远,与宁夏的... 虫坪塬遗址共采集18例人骨标本,包括7例男性和11例女性。从种系特征看,他们属于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与古代组比较,该人群与以晋文化为代表的乔村组、曲村组生物学距离较近,与代表北狄的内阳垣和浮山桥北组生物学距离相对疏远,与宁夏的彭堡组关系最远。从疾病和创伤记录看,口腔疾病中的龋齿、牙釉质发育不全、骨关节炎在该人群中发病率偏高,所见创伤为胫骨腓骨下端的截肢以及肋骨的骨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坪塬遗址 人骨 人种 疾病
下载PDF
黑水国遗址汉代人群的上颌窦炎症 被引量:2
5
作者 熊建雪 陈国科 +6 位作者 殷杏 蒙海亮 杨谊时 陶驿辰 谭婧泽 李辉 文少卿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76-786,共11页
上颌窦是位于鼻腔周围最大的骨质腔,由于其所处位置及结构的特殊性,相比额窦、筛窦、蝶窦,上颌窦更容易受到感染产生炎症反应,因此上颌窦炎是现代社会最常见的炎症性疾病之一。通过对黑水国遗址汉代人群上颌窦的观察,发现该墓地中有40.5... 上颌窦是位于鼻腔周围最大的骨质腔,由于其所处位置及结构的特殊性,相比额窦、筛窦、蝶窦,上颌窦更容易受到感染产生炎症反应,因此上颌窦炎是现代社会最常见的炎症性疾病之一。通过对黑水国遗址汉代人群上颌窦的观察,发现该墓地中有40.5%的个体上颌窦内出现骨形态的改变,以穗状骨片为主。女性上颌窦炎出现率远高于男性,但无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男性上颌窦炎左侧出现率高于右侧,女性右侧高于左侧。按照不同的年龄段划分,从未成年期到中年期上颌窦炎的出现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但是通过二元逻辑回归检验,发现上颌窦炎与年龄之间并无统计学上的显著意义。在患有上颌窦炎的个体中,有66.7%的个体都出现了牙周病,一半以上的个体出现了龋齿。这似乎预示着上颌窦炎与牙齿疾病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张掖黑水国遗址汉代人群上颌窦炎的高出现率可能是多因素导致的结果,包括寒冷干燥的气候环境、空气污染、牙齿疾病以及病原微生物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水国 汉墓 上颌窦炎 年龄 牙齿疾病
下载PDF
秦人平民与劳工阶层体质差异研究——以关中地区出土人骨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熊建雪 陈靓 张郭微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30-35,共6页
关中地区是秦人活动的中心地区,出土了大量秦人遗骸。这些遗骸保存有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对我们了解古人的体质状况有重要作用。以关中地区出土人骨为基础,从人口的死亡年龄结构、平均身高、肢骨粗壮指数及病理四个方面出发,研究秦人平民... 关中地区是秦人活动的中心地区,出土了大量秦人遗骸。这些遗骸保存有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对我们了解古人的体质状况有重要作用。以关中地区出土人骨为基础,从人口的死亡年龄结构、平均身高、肢骨粗壮指数及病理四个方面出发,研究秦人平民阶层与劳工阶层间体质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人 阶层 年龄 肢骨粗壮指数 疾病 体质差异
下载PDF
重构司马光家族基因家谱 被引量:2
7
作者 杜盼新 文少卿 +6 位作者 王凌翔 韦兰海 蒙海亮 熊建雪 包若瑜 韩昇 李辉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04-316,共13页
司马光家族延续了上千年,家谱记载较为完整,为谱牒学、历史学、遗传学等人文和自然学科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较好的材料。本研究对11个声称为司马光后代的家族进行了Y-STR分型,结果表明有5个家族的STR单倍型彼此之间十分接近,同属下游单倍... 司马光家族延续了上千年,家谱记载较为完整,为谱牒学、历史学、遗传学等人文和自然学科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较好的材料。本研究对11个声称为司马光后代的家族进行了Y-STR分型,结果表明有5个家族的STR单倍型彼此之间十分接近,同属下游单倍群O1a1a1a1a1a-F492+,F656-。因此,我们推断司马光家族的父系遗传类型极有可能属于此单倍群。同时,我们使用BATWING法逐层计算所有支系的最近共祖时间,其结果与根据谱牒资料构建的家族谱系图非常吻合。本项研究为从遗传学角度研究现代家族的父系谱系和重构家族谱牒材料提供了参考,并将有助于进一步研究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家族以及西晋司马王室的源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光 基因家谱 Y染色体 父系遗传谱系 SNAPSHOT
下载PDF
十六国时期关中地区居民的疾病考古学观察——以兴平留位墓地出土人骨为例
8
作者 景雅琴 陈靓 +1 位作者 王东 熊建雪 《文博》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6-101,共6页
本文对出土于兴平市留位墓地的十六国时期人骨牙齿和关节疾病进行了观察。口腔疾病主要包括龋齿、牙周病、根尖脓肿和牙釉质发育不全,骨关节疾病包括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观察结果显示留位居民龋齿的发病率相比关中地区其他人群偏低... 本文对出土于兴平市留位墓地的十六国时期人骨牙齿和关节疾病进行了观察。口腔疾病主要包括龋齿、牙周病、根尖脓肿和牙釉质发育不全,骨关节疾病包括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观察结果显示留位居民龋齿的发病率相比关中地区其他人群偏低,牙周病罹患率较高,前后牙均有发病。牙结石全部出现在后牙。两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可能存在遗传学上的关联,期待DNA的检测结果互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位墓地 十六国 人骨 疾病考古学
下载PDF
古基因组揭示河西走廊两千年以来的人群历史
9
作者 熊建雪 王睿 +10 位作者 陈国科 杨谊时 杜盼新 蒙海亮 马敏敏 安达 陶乐 王辉 金力 王传超 文少卿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5期606-611,共6页
The Hexi Corridor in northwest China has for millennia served as a crossroads for interactions between East Asia,Central Asia and lands further west,while also connecting the Chinese heartland and the northern Mongoli... The Hexi Corridor in northwest China has for millennia served as a crossroads for interactions between East Asia,Central Asia and lands further west,while also connecting the Chinese heartland and the northern Mongolian Steppe and Tibetan Plateau(TP)to the south(Fig.1a).Previous studies have revealed the details of this cross-continental material and cultural transmission as early as the Bronze Age onwards.Materials and technologies exchanged along the ancient Silk Road included East Asian millets and painted pottery,West Asian wheat and barley,bronze metal-lurgy,domesticated sheep,horses,and cattle[1].To d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necting DETAILS NORTHWEST
原文传递
骨骼考古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的复原
10
作者 熊建雪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23年第1期105-106,共2页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古病理学、古DNA、骨化学等多个学科逐渐被应用到对古代人骨的研究中,推动了体质人类学的快速发展与变革,人类骨骼考古学也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不再局限于对人类起源和古代居民体质特征演变过程的研究...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古病理学、古DNA、骨化学等多个学科逐渐被应用到对古代人骨的研究中,推动了体质人类学的快速发展与变革,人类骨骼考古学也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不再局限于对人类起源和古代居民体质特征演变过程的研究,而更注重与考古学研究目标的统一,聚焦于一系列的考古学问题,包括人类的起源与进化、古代人类的体质特征、生长发育、生活方式、健康状况、饮食结构、社会经济、人口结构、迁行为、社会冲突以及人群亲缘关系和遗传结构等,着力探讨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从不同角度阐释古代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力求接近历史的本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研究 体质人类学 饮食结构 中国古代社会 古DNA 体质特征 古代人骨 特征演变
原文传递
山西太原袁家庄战国墓发掘简报
11
作者 常一民(发掘) 刘俊(修复) +4 位作者 卢超(修复) 金晓彤(绘图) 熊建雪 葛利花 裴静蓉 《华夏考古》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5-29,共5页
2020年4~5月,为配合基本建设项目,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对项目用地开展相关考古工作,发现战国墓2座,出土器物以陶器为主,有高、豆、壶、罐、盖和碗,另还有铜带钩,从墓葬形制与器物组合等方面来看,这2座墓为战国中期普通百姓墓。本次发... 2020年4~5月,为配合基本建设项目,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对项目用地开展相关考古工作,发现战国墓2座,出土器物以陶器为主,有高、豆、壶、罐、盖和碗,另还有铜带钩,从墓葬形制与器物组合等方面来看,这2座墓为战国中期普通百姓墓。本次发掘为研究太原地区战国时期历史文化增添了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原 战国中期 墓葬 陶器
原文传递
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生物考古研究的工作流程
12
作者 胡耀武 熊建雪 +5 位作者 董宁宁 生膨菲 文少卿 董惟妙 薛轶宁 袁靖 《南方文物》 2024年第4期245-255,共11页
生物考古研究是当今国内外科技考古学界最为重要和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近两年,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组建了以人骨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古DNA研究和同位素分析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生物考古平台和相应的研究团队,并聚焦于长江下游... 生物考古研究是当今国内外科技考古学界最为重要和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近两年,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组建了以人骨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古DNA研究和同位素分析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生物考古平台和相应的研究团队,并聚焦于长江下游和新疆地区,在以上5个研究方向上皆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在研究实践中,研究团队意识到贯穿于整个生物考古研究各研究方向中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工作流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此,平台特地编写了以上5个研究方向的工作流程,为更好推动我国生物考古研究、全面获取考古生物遗存中蕴含的潜在信息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考古 人骨考古 植物考古 动物考古 古DNA研究 同位素分析
原文传递
新疆察吾呼墓地出土人骨的颅骨测量学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孙畅 文少卿 +7 位作者 张梦翰 李肖 任晓莹 管海娟 韩康信 熊建雪 万雪娇 谭婧泽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8-116,171,共10页
本文比较了新疆察吾呼墓地早、中、晚三个时期共80例头骨样本(早期为公元前1000~前600年,中期为公元前600~前400年,晚期为公元前200~公元270年)(2)与同时代新疆地区及东西方古代人类样本颅骨形态特征的生物学相似性,认为样本间颅骨形态... 本文比较了新疆察吾呼墓地早、中、晚三个时期共80例头骨样本(早期为公元前1000~前600年,中期为公元前600~前400年,晚期为公元前200~公元270年)(2)与同时代新疆地区及东西方古代人类样本颅骨形态特征的生物学相似性,认为样本间颅骨形态特征相似性与地理距离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形态特征相近的人群地理距离也更近,反映了这一时期人群互动交流的情况以及亲疏关系。从考古遗存上看,察吾呼墓地早、中期具有较多北亚和中亚因素,而晚期则出现了更多的东亚特征,这与颅骨形态学分析的结果相符。考古学和颅骨形态测量学的证据表明,察吾呼晚期人群可能是这一时期中国古代西北地区人群大规模移民迁入新疆而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察吾呼墓地 系统发育网络分析 邻接网络图 地理统计分析 人群替换
原文传递
上海柘林遗址良渚文化墓地人骨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熊建雪 郑秀文 +3 位作者 黄翔 文少卿 任晓莹 李辉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38-245,共8页
本文对柘林遗址良渚文化墓地出土的12例人骨进行了系统的体质人类学研究。从颅骨非测量特征看,柘林遗址良渚人群在大类上属于亚洲蒙古人种。柘林遗址女性人群肢骨发育良好,其身高平均值高于以蒋庄遗址和广富林遗址为代表的良渚文化女性... 本文对柘林遗址良渚文化墓地出土的12例人骨进行了系统的体质人类学研究。从颅骨非测量特征看,柘林遗址良渚人群在大类上属于亚洲蒙古人种。柘林遗址女性人群肢骨发育良好,其身高平均值高于以蒋庄遗址和广富林遗址为代表的良渚文化女性人群,但明显低于以姜家梁遗址、牛河梁遗址和五庄果墚遗址为代表的北方人群。古病理研究发现有3例个体出现眶上筛孔,保存有足骨的5例个体其跖骨远端关节面背侧形成新的关节面,同时在胫骨和第一近节趾骨上都发现了与之相关的骨骼改变,这可能与当时居民的某种习惯性姿势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柘林遗址 良渚文化 体质特征 健康状况
原文传递
新疆阿勒泰地区依希根墓地出土马骨的分子考古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文少卿 于建军 +6 位作者 魏偏偏 李悦 熊建雪 孙畅 杜盼新 丁一 蒙海亮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5-65,170,171,共13页
运用古蛋白质和古DNA分析,我们对阿勒泰青河县隋唐时期依希根M6石圹墓出土的一匹殉马进行了分子考古综合研究。古蛋白质组学结果明确其为家马,产生的318种肽链均与家马的骨骼形成、发育有关。古DNA结果揭示该殉马极有可能为蒙古马:1)父... 运用古蛋白质和古DNA分析,我们对阿勒泰青河县隋唐时期依希根M6石圹墓出土的一匹殉马进行了分子考古综合研究。古蛋白质组学结果明确其为家马,产生的318种肽链均与家马的骨骼形成、发育有关。古DNA结果揭示该殉马极有可能为蒙古马:1)父系Y染色体世系为rAX突变下的一个非欧亚大陆西部常见支系的新分支;2)母系线粒体世系为F1;3)生理特征相关基因推断其为栗色、耐力型、四步态、小型马(与跖骨全长推算马肩高的结果相一致)。蒙古马出现在阿勒泰地区的隋唐墓地中,可能反映了当地人群对不同品系的马匹资源的控制,选育蒙古马是一种适应山区环境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希根墓地 分子考古 古蛋白质组学 遗传谱系 表型推测
原文传递
黑水国遗址汉代墓地古人口学研究
16
作者 熊建雪 蒙海亮 +1 位作者 陈国科 文少卿 《边疆考古研究》 2022年第2期347-365,共19页
2018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黑水国遗址汉代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清理面积约16000平方米,共发掘墓葬119座。墓葬类型主要包括长斜坡墓道竖穴土坑墓、长斜坡墓道土洞墓、长斜坡墓道砖室墓、个别竖穴偏洞室墓和竖穴直洞室墓。根据墓葬的... 2018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黑水国遗址汉代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清理面积约16000平方米,共发掘墓葬119座。墓葬类型主要包括长斜坡墓道竖穴土坑墓、长斜坡墓道土洞墓、长斜坡墓道砖室墓、个别竖穴偏洞室墓和竖穴直洞室墓。根据墓葬的排列分布,推测该墓地应为多个家族墓地形成的大型公共墓地。黑水国遗址汉墓根据墓葬形制演变、棺椁形制及器物组合演变与周边地区汉代墓葬比较,大致可以分为五期:第一期为西汉中期偏晚,第二期为西汉晚期,第三期为王莽前后至东汉早期,第四期为东汉中晚期,第五期为唐代。本次发掘共清理人类骨骼126具,这些人骨资料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汉代张掖地区人群的体质特征、人口结构和生活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墓葬 西汉晚期 公共墓地 家族墓地 抢救性发掘 墓葬形制 土洞墓 砖室墓
原文传递
骨骼考古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的复原
17
作者 熊建雪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83-191,共9页
社会生活史从微观层面反映了古代居民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具体图景。目前的研究多是以“物”为中心展开的,而弱化了人的主体作用,导致我们对于人类社会的认识也不够全面。人类骨骼考古学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复原... 社会生活史从微观层面反映了古代居民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具体图景。目前的研究多是以“物”为中心展开的,而弱化了人的主体作用,导致我们对于人类社会的认识也不够全面。人类骨骼考古学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复原古代人类社会生活史的重要工具。我们尝试以“人”为切入点,利用显微分析技术、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和古DNA技术从牙齿微磨损、骨骼压力标记、骨骼创伤以及古病理四个方面去复原古代居民的生活方式、社会行为、战争史以及疾病史。通过骨骼考古学深度解读人类生活的历史场景,从而揭示不同人群的社会差别与联系,认识不同历史条件下社会行为的特点、准则、方式及其形成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骼考古学 生活方式 社会行为 战争史 疾病史
原文传递
浙江宁波大榭遗址一期人骨的古DNA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文少卿 雷少 +3 位作者 孙畅 杜盼新 熊建雪 王凌翔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61-266,共6页
长江下游地区是南方稻作农业的起源中心之一,该地区的史前人类对于中国南方人群的遗传贡献不容忽视,然其古DNA数据尚属空白。通过成功获取大榭遗址一期小型墓葬出土人骨中的2个样本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发现大榭古人的母系遗传类型分别... 长江下游地区是南方稻作农业的起源中心之一,该地区的史前人类对于中国南方人群的遗传贡献不容忽视,然其古DNA数据尚属空白。通过成功获取大榭遗址一期小型墓葬出土人骨中的2个样本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发现大榭古人的母系遗传类型分别属于单倍群M7b下的两个支系M7b1a1、M7b*。检索已发表的古代各地区/考古文化的线粒体数据均未出现大榭古人的遗传类型,这一现象可能和缺乏长江流域稻作人群的古DNA数据有关。通过对大榭古人与现代各语系人群的谱系比较,大榭古人可能与侗台语人群的祖先有关,在一定程度上支持部分良渚古人可能沿海岸线南下的说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榭遗址 古DNA 线粒体基因组 良渚人群 侗台语人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