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元主题统领下的课堂教学窥探
1
作者 熊彩侠 《小学教学参考》 2019年第19期39-40,共2页
苏教版教材是按照单元主题的形式进行编排的。但是,在具体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随意性较大,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教师要基于单元主题,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整体的视角进行学习,通过文体、人物、主题等进行拓展,使学生理解... 苏教版教材是按照单元主题的形式进行编排的。但是,在具体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随意性较大,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教师要基于单元主题,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整体的视角进行学习,通过文体、人物、主题等进行拓展,使学生理解文本的艺术特点,获得语文能力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元主题 教学内容 教学路径
下载PDF
“走”出的精彩——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习作四”教学札记
2
作者 熊彩侠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 2015年第1期87-87,共1页
目前,大多数学生习作语言平淡,词汇贫乏,缺乏美感,从积累词语开始,让学生做个有心人,做个细心的人,学生才能在日积月累中收获大量的词汇,写出美文。
关键词 生成 积累 习作
下载PDF
小组合作学习要接地气
3
作者 熊彩侠 《语文天地(小教版)》 2017年第8期30-30,共1页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这种学习方式如何更有效,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学习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小组的建立要科学合理我是从以下几个...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这种学习方式如何更有效,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学习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小组的建立要科学合理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的:1.小组人数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经过实践,我觉得一般以3—4人一组比较合适。2.各小组成员搭配要科学、合理,力争做到组间均质,组内异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活动 组内异质 全班交流 课程标准 组织能力 创造机会 整组
下载PDF
感人的言行,美好的品质——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设计
4
作者 时守礼 熊彩侠 陈国安 《语文教学通讯》 2024年第27期69-73,共5页
一、主题与内容(一)主题的确立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所选四篇文章为写人叙事类文章。根据写人叙事类文体特点,结合单元人文主题及语文要素,确立“感人的言行,美好的品质”这一学习主题。
关键词 学习主题 人文主题 文学阅读 创意表达 文体特点 写人叙事 叙事类文章 语文
下载PDF
立体化教学,指导学生写研究性习作
5
作者 熊彩侠 《小学语文教学》 2020年第5期19-20,共2页
研究性习作是指导学生习作的主要方法之一。习作并不是"闭门造车",需要在课内与课外的实践基础上,形成较为深刻的体验感知,在主动探索与思考的基础上展开协作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情感的真实流露,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 研究性习作是指导学生习作的主要方法之一。习作并不是"闭门造车",需要在课内与课外的实践基础上,形成较为深刻的体验感知,在主动探索与思考的基础上展开协作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情感的真实流露,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在当前教学中,虽然教师已经认识到研究性习作教学的重要性,明确了较为具体的研究主题,但是由于缺乏立体化的教学、规范化的引导,造成教学活动较为单一,对学生的成长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性 习作教学 立体化教学
原文传递
略读课文教学应该“略”在哪--以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教学为例
6
作者 丁良桂 熊彩侠 《江西教育》 2021年第24期45-47,共3页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课型编排上构建了精读、略读和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其中略读课文起到桥梁作用,它既承载着对从精读课文中习得的学习方法的迁移运用的目标,又担负着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转换的任务。目前,略读课文应...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课型编排上构建了精读、略读和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其中略读课文起到桥梁作用,它既承载着对从精读课文中习得的学习方法的迁移运用的目标,又担负着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转换的任务。目前,略读课文应该教什么、怎么教,很多教师还存在认识模糊、重视不够等问题,和精读课文一样教的有之,放手让学生自读不加引导的有之……略读课文教学的越位、缺位,都会影响整个阅读体系的建构,以及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因此,教师对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有清醒的认识,并从思想上高度重视。那么,略读课文教学应该“略”在哪里呢?下面笔者以《梅兰芳蓄须》教学为例,进行简要剖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读课文 小学语文教材 略读课文 课内阅读 学生阅读能力 迁移运用 桥梁作用 课外阅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