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物相与”视域下的感物诗书写及其诗学质性
1
作者 熊江梅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9-117,共9页
感物诗是在“气的宇宙观”下生成的独特文类。在“气的宇宙观”视域下,心、物同根同构又交相感应,成为呼吸相通的有机整体。秦汉以来随着“诗的时间”的发现,感物诗集中抒写时间体验,逐步积淀为体气与时气绾合的“叹逝”主题与四时结构... 感物诗是在“气的宇宙观”下生成的独特文类。在“气的宇宙观”视域下,心、物同根同构又交相感应,成为呼吸相通的有机整体。秦汉以来随着“诗的时间”的发现,感物诗集中抒写时间体验,逐步积淀为体气与时气绾合的“叹逝”主题与四时结构模式;处身于大气场域中,受到阴阳之气浸润,“应物斯感”的抒情主体表现出被动性、身体性特点;时间的空间化、气氛之物的出场及浓郁化、处身于境的氛围体受,营造出感物诗的气氛美学。围绕“心物相与”生成的“叹逝”主题、身体化主体和气氛美学,感物诗鲜明地呈现了气类感应的有情世界这一独特的文学图景,同时又以其主题的固定化、模式的程式化、意象的类型化等质性特点,成为汉魏晋士人群体自觉的文学表征,具有重要的诗学与文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物诗 气的宇宙观 身体化的悲愁 气氛美学
下载PDF
“充实的形式”:汉语文体形式考析 被引量:4
2
作者 熊江梅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3-86,共4页
中国本土语境中的"文体"概念是由文之本体、文体内部的质的规定性,以及章法结构、修辞手法、具体的语言特征等多种含义构成的共同体。汉语文体形式是文学的情感本质的形式表征,具有情采统合的整体性特征。汉语文体形式是"... 中国本土语境中的"文体"概念是由文之本体、文体内部的质的规定性,以及章法结构、修辞手法、具体的语言特征等多种含义构成的共同体。汉语文体形式是文学的情感本质的形式表征,具有情采统合的整体性特征。汉语文体形式是"神摄"文学观与语言观背景下的审美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文学 文体形式 审美建构 充实的形式
下载PDF
明清传奇文体“复调”的叙事表现 被引量:2
3
作者 熊江梅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9-86,共8页
中国古典小说至"文备众体"的唐传奇而具备成熟形态,此后几经衍化至明清之际适逢文人小说大兴语境而趋于巅峰。明清文人传奇体因其所展演的主体性或可称为"外史""异史";"因文生事"的小说笔法形... 中国古典小说至"文备众体"的唐传奇而具备成熟形态,此后几经衍化至明清之际适逢文人小说大兴语境而趋于巅峰。明清文人传奇体因其所展演的主体性或可称为"外史""异史";"因文生事"的小说笔法形构了明清文人传奇体"情"节化结构;"完成状态"的结尾模式铸就了既是悲剧的、又富哲思的"历史美学"。这些叙事特质,共同造就明清文人传奇小说史、诗、思并存的"复调"文体,成为小说家心灵世界的艺术"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奇 文体 复调 叙事表现
下载PDF
中国古代叙事结构思想论 被引量:4
4
作者 熊江梅 《云梦学刊》 2008年第4期79-84,共6页
与西方"时间化"叙事结构模式相比,中国古代叙事结构模式呈现出"空间化"特征,表面看来似乎毫无章法,但却同样具有内在的经脉和联络,往往通过事件之间的罗列、连缀和组合,如电影中的"蒙太奇"一般,产生叙事... 与西方"时间化"叙事结构模式相比,中国古代叙事结构模式呈现出"空间化"特征,表面看来似乎毫无章法,但却同样具有内在的经脉和联络,往往通过事件之间的罗列、连缀和组合,如电影中的"蒙太奇"一般,产生叙事结构的整体感与深层的哲理性意味。因此,中国古代"空间化"叙事结构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式技巧,其中往往隐含着某种人生、哲理的意味,它既内在地统摄着叙事的程序,又外在地指向作者所体验到的人间经验和人间哲学,已经深刻地"人文化"和"哲理化"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结构 时间化 空间化 人文化
下载PDF
《聊斋志异》的诗性叙事 被引量:1
5
作者 熊江梅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7-132,共6页
《聊斋志异》具有明清文人小说的特质。事件能指化,借鉴和发扬以情运事的抒情传统;偏离知识精英的立场而以个人好恶、民间趣味支配叙事,流露出强烈的主观意趣;单纯性叙事时空建构所展现的生命激情及幻灭,共同构成了《聊斋志异》叙事话... 《聊斋志异》具有明清文人小说的特质。事件能指化,借鉴和发扬以情运事的抒情传统;偏离知识精英的立场而以个人好恶、民间趣味支配叙事,流露出强烈的主观意趣;单纯性叙事时空建构所展现的生命激情及幻灭,共同构成了《聊斋志异》叙事话语的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以情运事 个人化叙事视角 单纯性叙事时空 诗性叙事
下载PDF
“性灵”内涵变迁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1
6
作者 熊江梅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42-144,F0003,共4页
性灵说首先是一种生命学说、心性学说,而当其由生命的向度向文学投射或渗入,方能转化为一种文学批评言语。晚明性灵说分潜蕴期、发展成熟期及余声期三阶段,主要是在与情感说的交叉穿行中显示其历史轨迹的,其内涵随几经变迁,但均突破了... 性灵说首先是一种生命学说、心性学说,而当其由生命的向度向文学投射或渗入,方能转化为一种文学批评言语。晚明性灵说分潜蕴期、发展成熟期及余声期三阶段,主要是在与情感说的交叉穿行中显示其历史轨迹的,其内涵随几经变迁,但均突破了正统性理观视域,承载了对自由精神的允诺,因而成为晚明最具创意的文学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灵 情感 虚灵 浑情
下载PDF
程朱理学嬗变与宋代文论变迁 被引量:2
7
作者 熊江梅 《武陵学刊》 2010年第3期95-100,共6页
宋代文论始终贯穿着理学的精神因子,这不仅体现在宋代文论所具有的理学内蕴上,而且更体现在宋代理学嬗变对文论的衍射与推促上,从而形成二者间变迁轨迹的对应关系,这有助于理解宋代文论的理学化内质及其变迁。
关键词 程朱理学 宋代文论 嬗变 对应
下载PDF
中国古代史传“实录”观辨析——所叙之事:“虚实杂糅的结合物” 被引量:1
8
作者 熊江梅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12,32,共5页
一般认为,"实录"叙事观包含着相辅相成的两方面内容:所叙之事和叙述态度,既强调事件的真实不妄,又要求叙述立场的不偏不倚。但实际情形要复杂得多。本文意在重新认识和评价中国古代史传中"实录"叙事观中"所叙... 一般认为,"实录"叙事观包含着相辅相成的两方面内容:所叙之事和叙述态度,既强调事件的真实不妄,又要求叙述立场的不偏不倚。但实际情形要复杂得多。本文意在重新认识和评价中国古代史传中"实录"叙事观中"所叙之事"这一层面的丰富内涵。大致结论为:历史叙事显然不是对"已经发生"的"个别事件"的真实记录,而是对过去事件的"想象性再现",借助虚实杂糅,史家尝试着将孤立事件联系起来,从混乱而不连贯的往事中找出某种道理和意义,从而表达对历史本质真实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录 真实 虚实杂糅
下载PDF
叙事“停顿”的人文化意蕴 被引量:1
9
作者 熊江梅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111-113,共3页
通过考察叙事学上"停顿"的人文化、哲理化意蕴,认为作为叙事学上叙事时间的范畴,"停顿"并不属于纯粹的形式范畴,而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关键词 叙事学 停顿 人文化 形式
下载PDF
欧阳玄文论管窥 被引量:2
10
作者 熊江梅 《怀化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48-50,共3页
欧阳玄文论是元中期文道合一思潮下的产物,它建基于"文本于道"的文学本体论,并据此建立了"诗得乎性情"的文学创作发生论和"深厚悠长之味溢出言表"的文学风格论,三者构成一个有机整体,鲜明地体现了欧阳玄... 欧阳玄文论是元中期文道合一思潮下的产物,它建基于"文本于道"的文学本体论,并据此建立了"诗得乎性情"的文学创作发生论和"深厚悠长之味溢出言表"的文学风格论,三者构成一个有机整体,鲜明地体现了欧阳玄以理学为精神底蕴的文论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学 文道合一 欧阳玄
下载PDF
先秦两汉魏晋六朝杂史叙事结构简论 被引量:1
11
作者 熊江梅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32-35,共4页
中国古代史传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至两汉时基本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空间化"叙事结构观念。先秦两汉魏晋六朝杂史的叙事结构思想基本承史传而来,发展轨迹与史传基本上也一致,但作为从史传到小说的过渡性文体形式,在叙事结构上也... 中国古代史传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至两汉时基本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空间化"叙事结构观念。先秦两汉魏晋六朝杂史的叙事结构思想基本承史传而来,发展轨迹与史传基本上也一致,但作为从史传到小说的过渡性文体形式,在叙事结构上也出现了或多或少的变迁,这种变迁进一步强化了古代"空间化"叙事结构模式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史 叙事结构 空间化 人文化 哲理化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亚叙事”特征 被引量:2
12
作者 熊江梅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122-126,共5页
一般而论,叙事是以时间为轴心,历时性展开故事流程。中国古代叙事诗则表现出鲜明的民族性特征,它往往淡化故事流程的历时性展示而强化场景的共时性呈现,从而遏制了叙述性,加强了抒情意味的传达,呈现出"亚叙事"特征。
关键词 叙事诗 亚叙事 历时性 共时性 叙述 抒情
下载PDF
试论佛禅思想对宋代文化整合会通的影响
13
作者 熊江梅 张璞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33-35,共3页
北宋中叶后的文化圈内出现了一股整合会通的文化思潮,其主要特点是强调不同事物之间的共同性,从而打通自然、人生与艺术之闻的界限。这种思潮带有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因子,但更融进了外来佛教学说的血液。本文梳理了佛禅思想与此新思潮之... 北宋中叶后的文化圈内出现了一股整合会通的文化思潮,其主要特点是强调不同事物之间的共同性,从而打通自然、人生与艺术之闻的界限。这种思潮带有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因子,但更融进了外来佛教学说的血液。本文梳理了佛禅思想与此新思潮之间的事实联系,并初步考察了佛禅思想对此新思潮、尤其是文艺思潮所起的催化和激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一分殊 整合会通 佛教 禅宗 法眼 悟入 苏轼
下载PDF
文明论视域下的中西历史演化叙事模式比较
14
作者 熊江梅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2-49,共8页
对人类历史作出整体描述,这在中西历史叙述史上都是重要的传统,并因文明视域的差异而形成普遍史与循环史的不同叙述模式。西方普遍史将“非西方”降格为历史总体进程中的低级阶段从而将其纳入以西方为“历史终结”的“普世文明话语”中... 对人类历史作出整体描述,这在中西历史叙述史上都是重要的传统,并因文明视域的差异而形成普遍史与循环史的不同叙述模式。西方普遍史将“非西方”降格为历史总体进程中的低级阶段从而将其纳入以西方为“历史终结”的“普世文明话语”中,其实质是一种殖民与驯化。中国历史循环观是“天下”观念下“大一统”政治图景的历史表现,建构了历史演进中断裂与连续之间的张力,彰显了传统史学“形而上学”与“实际历史”之间的辩证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演化 普遍史 循环史 文明一元论 天下秩序
下载PDF
“吐纳英华,莫非情性”——“文体”与情性关系解读
15
作者 熊江梅 《湖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56-159,共4页
文体思想是古代文论的研究核心。本文基于传统文体思想研究现状的不足,以刘勰《文心雕龙》为中心,从"文体"概念三层面清理了"文体"概念的形式化误读问题,提出"文体"概念非仅涉及文学的艺术形相,实与情性... 文体思想是古代文论的研究核心。本文基于传统文体思想研究现状的不足,以刘勰《文心雕龙》为中心,从"文体"概念三层面清理了"文体"概念的形式化误读问题,提出"文体"概念非仅涉及文学的艺术形相,实与情性具有两面一体的统合性关系,且在二者关系之中,情性是第一位的,故传统文体思想在肯定"文体"的本体性地位的同时,有效遏制了形式主义文风的泛滥,并因其对"文体"与情性关系的深刻理解,开出了"言少意多"、"意在言外"的审美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体 情性 形式化
下载PDF
延祐文人集团文论思想研究
16
作者 熊江梅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7-31,共5页
延祐文人集团是元代最具代表性的文人集团,是元中期文论的积极倡导者和确立者,其文论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特征。本文具体清理了延祐文人集团文论的内容、特点及成因,以全面理解元中期的文论特征,并借此个案加深理解时代文化背景予以文学... 延祐文人集团是元代最具代表性的文人集团,是元中期文论的积极倡导者和确立者,其文论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特征。本文具体清理了延祐文人集团文论的内容、特点及成因,以全面理解元中期的文论特征,并借此个案加深理解时代文化背景予以文学思想的潜在而深刻的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祐文人集团 理学 流而为文 文道合一
下载PDF
魏晋六朝文体视域下的文学批评论
17
作者 熊江梅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7-60,共4页
魏晋六朝文学自觉说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学术命题之一。"文学的自觉"是作家和批评家对文学的本质规律有相当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并按照这种规律进行有意识的文学创造和批评活动。魏晋六朝形成了包括"披文入情"的批评... 魏晋六朝文学自觉说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学术命题之一。"文学的自觉"是作家和批评家对文学的本质规律有相当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并按照这种规律进行有意识的文学创造和批评活动。魏晋六朝形成了包括"披文入情"的批评理念和溯流别、文如其人、象喻、摘句等具体批评方法的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主张从文体视域观照、剖析文学的语言特征和审美特质,推进了对文学的本位性认知。文学批评的内部转向成为魏晋六朝"文学的自觉"完成的重要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六朝 文体视域 文学批评
下载PDF
魏晋六朝文体视域下的文学本质观研究
18
作者 熊江梅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5-28,共4页
魏晋六朝是文学自觉时代,其自觉性的标志,主要体现在以文体意识观照文学,从而引发文学思考的内部转向。就文学本质观而论,魏晋六朝文体视域的确立,形成以"情"为本和以"文"为本的文学本质观,有效推进了文学的本位性... 魏晋六朝是文学自觉时代,其自觉性的标志,主要体现在以文体意识观照文学,从而引发文学思考的内部转向。就文学本质观而论,魏晋六朝文体视域的确立,形成以"情"为本和以"文"为本的文学本质观,有效推进了文学的本位性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六朝 文体视域 文学本质
下载PDF
“客观叙述者”?——中国古代史传叙述者辨析
19
作者 熊江梅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9-32,共4页
一般认为,中国古代史传叙述者属于"客观叙述者",这种观点过于笼统简单,本文意在辨析,在貌似客观的叙述背后,史家通过精心地控制叙事修辞,巧妙地传达叙述者的声音,因而其本质是主观的。
关键词 叙述者 客观 主观
下载PDF
简化:文学形式的美学考察
20
作者 熊江梅 《创作与评论》 CSSCI 2013年第4期14-19,共6页
形式是一切认知和审美活动的起始点,一定的内容总是会外现为特定的形式,从这个意义上看,形式是艺术作品的本体显现。尼采认为,艺术在本质上只是向他人传达感受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就在为一定的感受(内容)寻找适当的形式,因此形式... 形式是一切认知和审美活动的起始点,一定的内容总是会外现为特定的形式,从这个意义上看,形式是艺术作品的本体显现。尼采认为,艺术在本质上只是向他人传达感受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就在为一定的感受(内容)寻找适当的形式,因此形式对于艺术家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形式 美学 艺术作品 审美活动 意义 能力 感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