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圳市输入性寨卡病毒分离株的进化分析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1
作者 阳帆 黄亚兰 +4 位作者 黄穗滨 熊玲红 张晓敏 李玥 张仁利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977-984,共8页
目的对从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口岸入境的1例自柬埔寨归国发热人员进行寨卡病毒实验室检测,研究寨卡病毒分离株的遗传进化和生物学特征,为寨卡病毒病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患者血液、唾液和尿液样本,采用荧光RT-PCR方法进行寨卡... 目的对从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口岸入境的1例自柬埔寨归国发热人员进行寨卡病毒实验室检测,研究寨卡病毒分离株的遗传进化和生物学特征,为寨卡病毒病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患者血液、唾液和尿液样本,采用荧光RT-PCR方法进行寨卡病毒核酸检测;选用多种组织培养细胞分离病毒,分别观察病毒株的致病变效应、空斑形成及病毒滴度等,并对两株病毒基因序列进行分子遗传进化研究,分析输入性病例来源。结果荧光RT-PCR结果显示,该病例血清、唾液以及尿液样本寨卡病毒核酸阳性并持续一段时间。首次成功从唾液和尿液标本中分离到寨卡病毒株,将其分别命名为ZIKV/S/SZ1901和ZIKV/U/SZ1901。两分离株均可引起Vero细胞病变,不引起BHK-21细胞病变;均可在Vero细胞中形成空斑,滴度分别为3.4×10^(5) pfu/mL、1.4×103 pfu/mL。RT-PCR扩增出预期大小约10272 bp片段,测序结果表明该片段与ZIKV/Hu/Thai/KngSG/17-D501株相应序列的同源性为99.6%。系统进化树显示该病毒属亚洲谱系,与输入至我国的其它寨卡病毒株位于不同的进化分支。寨卡病毒编码区氨基酸位点分析提示,SZ1901毒株在结构基因的氨基酸位点(D683E、V763M、T777M)和非结构基因NS1基因的(A188V)变异与近几年流行株完全相同。结论根据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确诊该病例为深圳市从柬埔寨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且寨卡病毒分离株具备与2016年以来流行的寨卡病毒大部分相同的分子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寨卡病毒 输入性病例 荧光RT-PCR 进化分析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深圳市2015年—2022年不同血清型登革病毒复合感染现状调查
2
作者 阳帆 黄亚兰 +3 位作者 李玥 张晓敏 熊玲红 张仁利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23年第20期2546-2550,共5页
目的了解深圳市不同血清型登革病毒共感染情况。方法收集2015年—2022年疑似登革热患者血液标本,对核酸阳性者进行型别鉴定,分析不同血清型登革病毒共感染率。同时对复合感染病例采用RT-PCR方法扩增病毒E基因序列并测序,与不同国家和地... 目的了解深圳市不同血清型登革病毒共感染情况。方法收集2015年—2022年疑似登革热患者血液标本,对核酸阳性者进行型别鉴定,分析不同血清型登革病毒共感染率。同时对复合感染病例采用RT-PCR方法扩增病毒E基因序列并测序,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登革毒株进行同源性比较和进化分析。结果2015年—2022年深圳市共报告登革热病例900例,其中810例核酸阳性标本分型结果显示DENV-1占78.15%(633/810),DENV-2占13.70%(111/810),DENV-3占7.04%(57/810),DENV-4占0.99%(8/810);仅发现1例DENV-1和DENV-2复合感染病例。共感染流行株D1/19YS00077/Shenzhen/2019株与1型标准株HAWAII 45株E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4.1%、96.8%,D2/19YS00077/Shenzhen/2019株与2型标准株NGC株E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3.4%、97.6%。进化树显示该流行株最有可能来源于东南亚柬埔寨地区,属于输入病例,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一致。结论深圳市登革热流行已从单一血清型向多种血清型并存变迁,同时出现不同血清型共感染现象,此发现有助于深圳市登革热流行病学的研究以及防制工作的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病毒 血清型 共感染 E基因 进化分析
原文传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住院时间和病程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9
3
作者 黄亚兰 孟君 +5 位作者 孙颖 熊玲红 彭博 房师松 冯铁建 张仁利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20年第10期1380-1385,共6页
目的分析影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病毒清除的相关因素,为COVID-19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20年1月14日至3月9日深圳市出院的381例COVID-19患者。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以及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时间、地点等基本情况,同时... 目的分析影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病毒清除的相关因素,为COVID-19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20年1月14日至3月9日深圳市出院的381例COVID-19患者。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以及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时间、地点等基本情况,同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化学发光法分别检测SARS-Co V-2核酸Ct值以及患者血清中SARS-Co V-2 Ig G抗体水平。分析患者基本情况、确诊时Ct值和血清抗体水平高低对患者住院时间和病程的影响。结果COVID-19患者年龄、发病时间与住院时间及病程呈正相关(P<0.05);60岁以上男性患者的住院时间显著长于60岁以上女性患者(P<0.05);1月份发病患者的住院时间、发病到入院的时间和病程均显著长于2月份发病患者(P<0.05)。不同感染地点和患者确诊时Ct值与住院时间和病程之间不存在相关性(P>0.05);发病第2周核酸已转阴患者的抗体水平显著高于核酸阳性患者的抗体水平(P<0.05)。结论COVID-19患者的年龄、性别、感染的时间段以及Ig G抗体出现的早晚与病程有密切的关系,年龄越大、男性患者、感染时间越早以及早期抗体水平低都会使病程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病毒清除
原文传递
化学发光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SARS-CoV-2 IgM/IgG抗体比较 被引量:7
4
作者 熊玲红 黄亚兰 +5 位作者 孟君 孙颖 彭博 房师松 冯铁建 张仁利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20年第11期1399-1401,1424,共4页
目的化学发光法和酶联免疫法(ELISA)应用于快速检测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免疫球蛋白M(IgM)和免疫球蛋白G(IgG)以及2种方法的结果比对情况。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和ELISA分析技术检测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97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 目的化学发光法和酶联免疫法(ELISA)应用于快速检测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免疫球蛋白M(IgM)和免疫球蛋白G(IgG)以及2种方法的结果比对情况。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和ELISA分析技术检测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97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核酸确诊患者血清中SARS-CoV-2抗体IgM/IgG,并用这2种检测方法检测其他非SARS-CoV-2感染的血清样本100份。结果化学发光分析法检测SARS-CoV-2 IgG的灵敏度(92.8%,90/97)高于SARS-CoV-2 IgM(61.9%,60/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455,P<0.001)。SARS-CoV-2 IgM联合IgG的灵敏度(96.9%,94/97)高于IgG检测灵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87,P=0.194)。化学发光分析法检测SARS-CoV-2 IgG的特异性与SARS-CoV-2 IgM一致,均为100%。ELISA分析法检测SARS-CoV-2 IgG的灵敏度(62.9%,61/97)高于SARS-CoV-2 IgM (3.1%,3/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439,P<0.001)。SARS-CoV-2 IgM联合IgG后的灵敏度(62.9%,61/97)与SARS-CoV-2 IgG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该试剂盒应用于SARS-CoV-2 IgG检测的特异性与IgM一致,均为100%。结论化学发光和ELISA检测方法用于SARS-CoV-2 IgG检测的灵敏度均高于SARS-CoV-2 IgM,并且化学发光检测灵敏度要高于ELISA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免疫球蛋白M 免疫球蛋白G 化学发光法 ELISA
原文传递
深圳市首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阳帆 黄亚兰 +4 位作者 张晓敏 何雅青 熊玲红 李玥 张仁利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6期570-575,共6页
目的 对深圳市首例输入性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患者进行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研究。方法 调查分析流行病学特点,采用ELISA和荧光RT-PCR方法分别检测病毒IgM、IgG抗体和核酸,并用V... 目的 对深圳市首例输入性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患者进行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研究。方法 调查分析流行病学特点,采用ELISA和荧光RT-PCR方法分别检测病毒IgM、IgG抗体和核酸,并用Vero细胞分离病毒;采用RT-PCR方法分别扩增L、S片段后进行序列测定,并与我国不同省份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 SFTSV)代表株进行同源性比较和进化树分析。结果 深圳市2017年5月报告的1起SFTS疫情为输入性病例。从患者血清标本中检测到抗体和核酸,并成功分离到SFTSV,将其命名为SFTSV-GDSZ01/2017/China。该分离株与国内SFTSV流行省份SFTSV代表株核苷酸序列有高度的同源性,L、S两个特异性基因序列相似度分别为95.3%~98.2%、93.8%~98.8%。进化树显示GDSZ01株与分离自山东泰安的SDTA3株亲缘关系最近,其次为输入地湖北省毒株,与HB29、HB154等同属于C3基因型。结论 从病原学、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上均证实该例SFTS输入病例是由SFTSV C3基因型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布尼亚病毒 流行病学 病原学
原文传递
深圳市3例由输入性病例引发的本地登革热病例溯源调查 被引量:4
6
作者 阳帆 张仁利 +4 位作者 何雅青 黄亚兰 李玥 熊玲红 张晓敏 《国际病毒学杂志》 2019年第3期202-205,共4页
目的对深圳市2017年本地感染登革热病例进行病原溯源研究。方法对3例本地感染登革热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患者血清进行登革病毒IgM与IgG抗体、NS1抗原和核酸检测。用C6/36细胞进行病毒分离,用荧光RT-PCR方法对其进行型别鉴定。采用... 目的对深圳市2017年本地感染登革热病例进行病原溯源研究。方法对3例本地感染登革热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患者血清进行登革病毒IgM与IgG抗体、NS1抗原和核酸检测。用C6/36细胞进行病毒分离,用荧光RT-PCR方法对其进行型别鉴定。采用RT-PCR方法扩增病毒E基因后,进行序列测定构建进化树。结果实验室检测3例本地病例登革病毒核酸及NS1抗原均为阳性。分离到的2株登革毒株与1株马来西亚输入病例分离株E基因序列同源性为100%,为登革病毒2型Ⅳ亚型,与马来西亚2014年流行株TM280亲缘关系最近,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9.7%和99.8%,病毒株来源于马来西亚的可能性较大。结论现场流行病学资料和实验室分子遗传学分析均提示,深圳市2017年3例本地感染登革热病例可能是由马来西亚旅游归国的输入性病例引发的继发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热 本地病例 继发病例 E基因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深圳市2018年登革热的流行病学和基因分型 被引量:2
7
作者 阳帆 黄亚兰 +3 位作者 张晓敏 熊玲红 李玥 张仁利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6期342-347,共6页
目的了解深圳市2018年登革热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流行毒株的基因分型。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8年深圳市登革热疫情,采集患者血液标本,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血清特异性IgM、IgG抗体,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进行... 目的了解深圳市2018年登革热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流行毒株的基因分型。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8年深圳市登革热疫情,采集患者血液标本,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血清特异性IgM、IgG抗体,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进行病原学检测和基因型别鉴定。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登革病毒E基因序列,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登革热流行毒株进行同源性比较和进化树分析。结果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深圳市累计报告登革热234例,发病率为1.87/10万,本地病例144例(61.54%),输入病例90例(38.46%),以东南亚国家及深圳市周边城市输入为主。发病时间集中在8月至11月,共202例(86.32%)。以20~50岁中青年患者为主(195例,83.33%)。登革病毒1型(dengue virus type 1,DENV-1)占86.01%(166/193),登革病毒2型(dengue virus type 2,DENV-2)占10.36%(20/193),登革病毒3型占2.59%(5/193),登革病毒4型占1.04%(2/193),且本地病例均为DENV-1感染。24株DENV-1毒株与HAWAII45毒株E基因核苷酸同源性为93.0%~94.6%,氨基酸同源性为96.6%~97.2%。其中23株为基因Ⅰ亚型;1株为基因Ⅳ亚型,为深圳市首次报道的输入性病例。6株DENV-2毒株与国际标准株NGC株E基因核苷酸同源性为93.1%~93.9%,氨基酸同源性为97.0%~97.8%。其中2株为Cosmopolitan亚型;4株为AsianⅠ亚型,为深圳市首次报道。结论2018年深圳市登革热流行具有本地传播与输入传播并存的特点,主要流行为DENV-1,推测主要流行株由东南亚国家及深圳市周边城市输入,应加强关注出现地方性登革热流行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病毒 流行特征 E基因 进化分析
原文传递
活细胞合成无机纳米材料
8
作者 熊玲红 崔然 +5 位作者 刘茴茴 李勇 谢志雄 张志凌 胡斌 庞代文 《中国科学: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3-172,共10页
纳米材料由于优异的光学、电学、磁学等性质,而被广泛应用于生物检测、示踪、光电转换及光热治疗等研究中.通过调节纳米材料的组成、结构、尺寸及形貌等,可以有效地调控纳米材料的性能,已发展的化学合成方法在实现纳米材料性能的调控方... 纳米材料由于优异的光学、电学、磁学等性质,而被广泛应用于生物检测、示踪、光电转换及光热治疗等研究中.通过调节纳米材料的组成、结构、尺寸及形貌等,可以有效地调控纳米材料的性能,已发展的化学合成方法在实现纳米材料性能的调控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随着化学、材料学及生物学等多学科的交叉,人们开始探索在纳米材料的合成中利用生物体系的调控网络来进行合成控制,以期更精确地控制纳米材料的结构及其性质,从而出现了纳米材料的活细胞合成方法.由于活细胞内的反应均受到精确调控,如果能被科学地利用,将可望实现纳米材料组成、结构、尺寸、形貌和性质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细胞 纳米材料 合成 策略 时-空耦合
原文传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IgM、IgG和IgA抗体应答规律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孙颖 黄亚兰 +5 位作者 张晓敏 孟君 熊玲红 彭博 房师松 张仁利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9期1209-1213,共5页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体内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特异性抗体—免疫球蛋白(Ig)M、IgG和IgA的应答规律。方法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SARS-CoV-2特异性IgM和IgG抗体,使用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SARS-CoV-2特异性IgA...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体内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特异性抗体—免疫球蛋白(Ig)M、IgG和IgA的应答规律。方法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SARS-CoV-2特异性IgM和IgG抗体,使用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SARS-CoV-2特异性IgA抗体。结果COVID-19患者血浆中SARS-CoV-2特异性IgM、IgG抗体水平(中位数)在发病后第4周达到峰值,IgA抗体一直处于较低水平。重型患者IgM和IgG抗体水平达到峰值的时间与非重型患者一致,抗体峰值水平高于非重型患者(OD 450中位数:IgM:2.837 vs.1.133,P=0.005;IgG:3.777vs.3.376,P=0.031),发病5周后的抗体水平高于非重型患者(OD 450中位数:IgM:1.454 vs.0.263,P=0.021;IgG:3.136 vs.2.552,P=0.027)。重型患者IgA抗体水平达到峰值的时间晚于非重型患者(第5周vs.第3周),发病第4周和第5周的抗体水平均高于非重型患者(S/CO中位数:第4周:9.654 vs.2.546,P=0.035;第5周:20.580 vs.2.861,P=0.046)。结论SARS-CoV-2感染可引起机体广泛的免疫应答,血清抗体检测在辅助诊断中可发挥重要作用。重型患者产生的抗体应答有一定延迟,但抗体水平高于非重型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抗体应答 临床分型
原文传递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SARS-CoV-2血清抗体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3
10
作者 邹旋 张晓敏 +7 位作者 冯铁建 孙颖 孟君 黄亚兰 熊玲红 彭博 房师松 张仁利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20年第12期1540-1543,共4页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特异性抗体——免疫球蛋白(Ig)A、IgG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以及探索IgA是否可以作为比IgG更灵敏的COVID-19诊断血清标...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特异性抗体——免疫球蛋白(Ig)A、IgG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以及探索IgA是否可以作为比IgG更灵敏的COVID-19诊断血清标志物。方法选取47例COVID-19确诊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入院时间、出院时间及采样时间等信息,采集血清样本124份,利用ELISA试剂盒和酶标仪检测患者血清中SARS-CoV-2特异性IgA和IgG抗体含量。结果患者中>20~40岁组人数最多占40.43%,>40~60岁组占36.17%,>60岁患者仅占10.64%。IgG检测阳性率较高,灵敏度最好,以IgG1(59.26%)和IgG3(44.44%)亚型为主;IgA的敏感性次于IgG,几乎所有IgA阳性标本都伴随IgG阳性。IgG和IgA阳性组患者的年龄高于抗体阴性组,15岁以下儿童和70岁以上老年患者均为IgA阴性。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患者的住院天数及病程时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gG抗体水平随着发病时间延长而持续升高;而IgA抗体则在患者发病后的前3周逐渐升高,然后随着发病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结论 ELISA法检测COVID-19患者血清中SARS-CoV-2特异性IgG抗体的敏感性较高,有良好的辅助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 酶联免疫吸附法 IGG抗体 IGA抗体
原文传递
寨卡病毒NS1抗原的金标免疫层析检测试纸条研制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穗滨 熊玲红 +5 位作者 阳帆 张晓敏 黄亚兰 牛丛 李佳 张仁利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19年第11期1327-1331,1460,共6页
目的研制一种快速检测寨卡病毒(ZIKV)NS1抗原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方法以胶体金标记的抗寨卡病毒NS1单克隆抗体为特异性识别及信号产生的探针,抗寨卡病毒NS1单抗和羊抗鼠多克隆抗体IgG分别固定于硝酸纤维素膜,作为检测线和质控线以... 目的研制一种快速检测寨卡病毒(ZIKV)NS1抗原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方法以胶体金标记的抗寨卡病毒NS1单克隆抗体为特异性识别及信号产生的探针,抗寨卡病毒NS1单抗和羊抗鼠多克隆抗体IgG分别固定于硝酸纤维素膜,作为检测线和质控线以制备金标免疫层析试纸条。通过肉眼对检测线上条带进行判断、读取灰度值比等方式对试纸条结果进行分析。通过检测逐级稀释的寨卡病毒NS1抗原标准品,考察该试纸条的灵敏度。进一步通过检测分别感染了寨卡病毒、登革病毒、基孔肯雅病毒、日本脑炎病毒的细胞上清及血清样品,评价该试纸条检测的特异性。考察存储温度及放置时间对试纸条检测寨卡病毒NS1样品的影响,评价该试纸条的稳定性。结果所研制的试纸条在寨卡病毒NS1抗原标准品浓度为100 ng/mL时能够有效检测寨卡病毒培养上清,并与感染了登革病毒、基孔肯雅病毒以及日本脑炎病毒的细胞上清及血清样品均无交叉反应。此外,室温(22~25℃)或4℃储存条件下存放时间为36周的试纸条检测效果未受影响。结论本研究研制的金标免疫层析试纸条特异性好、稳定性高,快速、简便,该方法在即时检测、大样本疾病初筛等应用领域具备一定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寨卡病毒 NS1 胶体金免疫层析
原文传递
深圳市啮齿动物感染汉坦病毒的基因特征研究
12
作者 罗瑶 李玥 +4 位作者 黄亚兰 张晓敏 熊玲红 张仁利 阳帆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804-1810,共7页
目的:研究深圳市啮齿动物所携带的汉坦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汉坦病毒基因型别。方法:采用笼日法布点捕鼠,收集鼠肺标本后研磨提取RNA。运用实时荧光PCR方法进行分型检测,进一步采用反转录-巢式PCR扩增部分M片段G2区和S片段核苷酸序... 目的:研究深圳市啮齿动物所携带的汉坦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汉坦病毒基因型别。方法:采用笼日法布点捕鼠,收集鼠肺标本后研磨提取RNA。运用实时荧光PCR方法进行分型检测,进一步采用反转录-巢式PCR扩增部分M片段G2区和S片段核苷酸序列,并进行同源性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共捕获200只鼠类动物,包含褐家鼠189只、黄胸鼠9只和小家鼠2只。汉坦病毒检出率为21.0%(42/200),均为汉城病毒,其中宝安区鼠肺检出率最高,达45.7%( χ^(2)=25.60, P<0.05)。从阳性鼠肺标本中分别扩增出25条汉坦病毒M片段G2区和S片段序列,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5.3%~100.0%和97.6%~100.0%,与来自广州市的参考序列核苷酸相似性较高。系统进化树显示此次研究深圳市鼠类动物所携带的汉坦病毒均为汉城病毒的S2亚型。氨基酸突变位点分析发现,在S基因编码的核衣壳蛋白中存在1个位点突变,为BA-111第973位由丙氨酸(Ala)变为苏氨酸(Thr)。 结论:深圳市鼠类动物所携带的汉坦病毒为汉城病毒的S2亚型,与深圳市历年以及周边省市汉坦病毒代表病毒毒株相比变异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坦病毒 汉城病毒 基因分型 序列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