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晋西黄土区长期植被恢复对土壤表层入渗与水分储量差异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刘茜茹 冯天骄 +4 位作者 王平 张羽飞 熊瑛楠 高琦 白杨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0-59,共10页
[目的]探究晋西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长期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表层入渗与水分储量差异的影响,为未来筛选和增强黄土高原地区天然植被恢复以及人工植被恢复的生态效益评估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黄土残塬沟壑区典型的4种植被恢复类型(... [目的]探究晋西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长期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表层入渗与水分储量差异的影响,为未来筛选和增强黄土高原地区天然植被恢复以及人工植被恢复的生态效益评估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黄土残塬沟壑区典型的4种植被恢复类型(油松纯林、刺槐纯林、侧柏纯林、天然林)为研究对象,测定4种植被恢复类型下表层30 cm内土壤入渗过程,同时测定土壤容重、机械组成等土壤理化性质,并且监测土壤水分动态变化,核算土壤水分储量并进行差异性、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最后通过3种土壤入渗模型对实测过程进行拟合比较得出其在黄土残塬沟壑地植被恢复区域内的适宜性,对比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之间土壤入渗过程及储水量的差异,补充并完善黄土高原地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下的表层土壤水分入渗规律。[结果]①天然林相较于人工纯林对0—30 cm表层土壤物理性质改善效果更为明显,天然林表层土壤的水分含量较多且保水性较好,人工林相较于天然林对研究区土壤入渗能力改善效果更佳;②在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的稳定入渗速率从大到小表现为:天然林>刺槐纯林>油松纯林>侧柏纯林(0—10 cm),油松纯林>刺槐纯林>侧柏纯林>天然林(10—20 cm),油松纯林>刺槐纯林>侧柏纯林>天然林(20—30 cm);③Horton模型对研究区土体入渗拟合效果相较于Kostiakov模型和Philip模型表现更优(R 2=0.94)更适用于描述研究区的土壤入渗规律;④影响土壤入渗速率的主要物理特征为土壤容重(BD)、土壤有机质(SOC)、土壤储水量(SWS)、土壤黏粒含量。[结论]不同长期植被恢复类型下的土壤入渗性质具有显著性差异,长期天然林相较于长期人工林其植被恢复效益更大,更能有效改善黄土高原的土壤质量,提升土壤保水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土壤入渗 土壤理化性质 入渗模型 黄土高原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长期人工林恢复对土壤水分和养分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5
2
作者 熊瑛楠 冯天骄 +1 位作者 王平 吴旭东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28-237,246,共11页
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和环境问题严重的地区之一,人工植被恢复可以有效改善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质量,明确长期人工植被恢复后土壤水分和养分性质的响应差异,有利于进一步有效改善生态环境。选取晋西黄土区自然恢复的次生林地、人工... 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和环境问题严重的地区之一,人工植被恢复可以有效改善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质量,明确长期人工植被恢复后土壤水分和养分性质的响应差异,有利于进一步有效改善生态环境。选取晋西黄土区自然恢复的次生林地、人工刺槐林地、人工油松林地3种典型植被恢复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物理性质以及有机碳、氮磷钾元素含量等土壤养分,对比分析长期不同人工林恢复条件下的差异。结果表明:(1)次生林地、刺槐林地和油松林地在0—20 cm浅层土壤的容重分别1.15,1.04,1.06 g/cm^(3),次生林地的容重最大,土壤容重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2)次生林地在浅层的土壤水分状况优于刺槐林地和油松林地,土壤水分消耗期(生长季开始前)过渡到积累期(生长期开始)时,次生林土壤水分动态变化更剧烈;(3)次生林地土壤碳储量较高,油松林地土壤氮、磷储量较高。3种林地土壤养分垂直变化差异显著,且均具有明显的表聚性,有机碳、全氮、全磷、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而速效磷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变化表现为先增大再减小。以水养条件为依据,建议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多以保育次生林为主来达到较好的水碳储量等生态效益,有利于优化晋西黄土区的林分管理,促进植被恢复和生态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西黄土区 植被恢复 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水分 土壤养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