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国校长评价越来越科学了吗?——基于美国有效校长标准和校长评价方法变化的分析
1
作者 李华 熊芹菁 +1 位作者 李化宽 魏鸿企 《外国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4-128,共15页
美国校长评价标准的科学化主要源于人们对校长职责认识的深化,表现为:有效校长标准随校长职责的变化而变化,从“相对单一”到“灵活多样”,并开始具备情境性和变革性特征,从而使美国校长评价标准越来越科学;美国校长评价方法的科学化主... 美国校长评价标准的科学化主要源于人们对校长职责认识的深化,表现为:有效校长标准随校长职责的变化而变化,从“相对单一”到“灵活多样”,并开始具备情境性和变革性特征,从而使美国校长评价标准越来越科学;美国校长评价方法的科学化主要受外部形势的驱动,表现为:在教育问责制、循证教育等政策形势的影响下,美国校长评价方法先后经历了“优秀校长特质评价”,“成功校长行为评价”,“基于专业标准的校长绩效评价”和“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的变化过程,但美国校长评价方法并没有变得越来越科学。这是因为,政策走在了研究的前面,使基于学生成绩的校长效能评价结果未必准确,强调“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方法未必客观。这启示我们:更加科学的校长效能评价应以校长领导效能研究为先导,并谨慎使用“可靠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有效校长标准 校长评价方法 评价科学化
下载PDF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研究方法的反思与建构 被引量:1
2
作者 熊芹菁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CSSCI 2022年第6期26-35,共10页
中国传统哲学深蕴着教育思想,但由于其在学派性格、实践取向、论述方式等方面与当代哲学有着明显差异,而使研究者陷入研究困境。因此,我们有必要在保持其思想特点的基础上,寻求有体系、有深度、有意义的研究方法,以促进中国传统教育哲... 中国传统哲学深蕴着教育思想,但由于其在学派性格、实践取向、论述方式等方面与当代哲学有着明显差异,而使研究者陷入研究困境。因此,我们有必要在保持其思想特点的基础上,寻求有体系、有深度、有意义的研究方法,以促进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研究在当代的突破和发展。首先,需要依据中国传统教育哲学自身思想呈现为整体性、综合性智慧形式的学科特点,以及其具有的学派性格和实践特质,建构起整体论导向的研究框架;其次,要依据中国传统哲学中概念意义稳定、边界模糊的特点,追求概念“意义场”的连通,而非收敛在封闭边界中;最后,在传统思想中寻求当代教育问题解决的方法,是中国传统教育哲学自身的学科使命之所在,故其研究既需要有基于古典文本的合理阐释,也需要有面向当代的创造性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 研究方法 概念 意义场
下载PDF
大美立教——道家美学思想的教育意蕴
3
作者 熊芹菁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22年第1期26-32,共7页
道家思想的核心范畴和最高追求是“道”,在其思想起步的地方并无专门之心去“求美”,但“道”在运行过程及对人生的影响中,不期然而然地指向了一种最高的美学精神,也即庄子说的“大美”。一方面,“大美”是一种道的可感形式;另一方面,... 道家思想的核心范畴和最高追求是“道”,在其思想起步的地方并无专门之心去“求美”,但“道”在运行过程及对人生的影响中,不期然而然地指向了一种最高的美学精神,也即庄子说的“大美”。一方面,“大美”是一种道的可感形式;另一方面,对“道”的体认需借助于美的活动和精神。天地运行是道的显现形象,天地之大美即是道的可感觉形式,而天地的审美之维在于其整全、无限、无为的特性。道家美学思想通过对道和天地大美的体认而立足于人和人生,对走出现代教育的困境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以天地大美立教,强调“内养”之“修道”,此修道过程也是成就生命之大美的过程:其培养的理想人格是完整而丰富的人,因此需要警惕现代教育中知识技术对“道”的分裂和遮蔽;教育之本性在于以有限的“教”启示和通向无限的“道”,因此需要注意解脱于有限的教育内容和载体的束缚;教育应无为而无不为,因此需要顺任自然而非威慑强制,以道主知,还天地万物以生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美 教育 教育美学 生命境界
下载PDF
儿童的秘密及其道德教育意义
4
作者 熊芹菁 《求知导刊》 2018年第28期84-86,共3页
当前,儿童通常难以避开成人的干扰,缺少个人空间来保守自己的秘密。秘密反映了儿童自身内部世界及儿童与他人的关系,伴随儿童自我意识的发现、和成人斗争的过程及建立亲密关系的需要而逐渐发展起来。儿童的秘密有重要的道德教育意义:... 当前,儿童通常难以避开成人的干扰,缺少个人空间来保守自己的秘密。秘密反映了儿童自身内部世界及儿童与他人的关系,伴随儿童自我意识的发现、和成人斗争的过程及建立亲密关系的需要而逐渐发展起来。儿童的秘密有重要的道德教育意义:有利于儿童道德心理的成熟能丰富儿童的内心体验,帮助儿童建构与他人的亲密关系。教育者要允许孩子存有秘密,在尊重儿童的基础上,积极了解和关注儿童的内心世界,充分发挥儿童秘密的教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秘密 道德教育
下载PDF
向美而行--七十年来我国教育美学研究述评 被引量:3
5
作者 熊芹菁 鞠玉翠 《教育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53-62,共10页
70年来,我国教育美学发展经历了1978年以前的萌芽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学科建立阶段、以及1990年以来的多元发展阶段,大致呈现“美育—美育学—教育美学—教育美学观—大美育”样态,显示了教育美学由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螺旋式上升过... 70年来,我国教育美学发展经历了1978年以前的萌芽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学科建立阶段、以及1990年以来的多元发展阶段,大致呈现“美育—美育学—教育美学—教育美学观—大美育”样态,显示了教育美学由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螺旋式上升过程。由于对美和教育之美理解的不同,我国学界对教育美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科体系形成不同看法。在不断深入的教育美学研究中,依然存在浅表化移植西方美学理论的情况,间接导致了概念混乱、学科定位不准、思路不清等问题。在新时代,构建中西融合、在传统中继承和创新、充分融合教育学和美学的本土化学科研究,将成为我国教育美学发展的未来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美学 美育 教育美 教育与美
原文传递
论作为“道之象”的自然的教育意蕴 被引量:1
6
作者 熊芹菁 鞠玉翠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3-141,共9页
当前教育理论中的“自然”随着西方思想对内在性理路的开掘而遗失了本源意义上的生长、涌现的意味进而收缩于人的“内在本性”,同时原本最“自然”的作为“生长物”的大自然被逐出了内在性领域而成为纯粹外在的东西。于是,人的本性与大... 当前教育理论中的“自然”随着西方思想对内在性理路的开掘而遗失了本源意义上的生长、涌现的意味进而收缩于人的“内在本性”,同时原本最“自然”的作为“生长物”的大自然被逐出了内在性领域而成为纯粹外在的东西。于是,人的本性与大自然之间产生了不可逾越的鸿沟,教育也缺失了人可把握的对自身深思的尺度而产生诸多教育问题,外在的大自然失去了对人的精神的引导力。而作为“道之象”的自然保持着最高的存在性领悟,连接着天道与人道,指引教育在可游可居的经验性中通向精神的超越性,以其生生不息的特征为教育提供可效法的依据,也以其普遍的精神感染力让教育在人与自然的相遇中直接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 教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