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家疃地区地热观测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燕小渝 安镇文 林善园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5年第1期36-42,共7页
介绍了白家疃地区的水文地质概况。利用二阶差分法处理了白家疃地震台地热观测井七年的地热观测资料,在时间域中提取出较为可信的地震前兆信息。探讨了地热异常变化对地震发生的影响。
关键词 地热状态 异常特征 敏感地区
下载PDF
北京地震台白家疃2#井不同层位水温观测数据对比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燕小渝 白长清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2年第3期101-104,共4页
在地震前兆异常方面做了一些初步的分析,认为比起单口井观测单一层面上的水温更能捕捉地震引起的前兆信息。在有条件的井孔中,应该进行多点多层位的水温观测,这样能充分利用现有井孔资源更好的观测地震引起变化。
关键词 水温 微动态 变化速率 水系 多层位 地震异常
下载PDF
DX120数字液位计在水位观测中的应用
3
作者 燕小渝 王讯生 丁勤之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7年第6期86-90,共5页
简要介绍了DX120数字液位计在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的使用情况,并给出了半年的观测结果。观测结果表明与LN-3水位仪相比,该系统产生的观测数据信噪比高,微动态显示清晰,基本无干扰现象。
关键词 水位 观测系统 实时监控
下载PDF
北京地震台白家疃2#井不同层位水温观测数据对比分析
4
作者 燕小渝 白长清 《国际地震动态》 2012年第6期268-268,共1页
北京地震台的深井观测工作起始于1985年,是全国第一批开展水温前兆实验观测台之一。2008年3月该台较早的完成了“九五”台网改造并入“十五”前兆数据管理系统的整合工作。借台网改造的时机于2008年3月新上“十五”水温仪一套,与前一... 北京地震台的深井观测工作起始于1985年,是全国第一批开展水温前兆实验观测台之一。2008年3月该台较早的完成了“九五”台网改造并入“十五”前兆数据管理系统的整合工作。借台网改造的时机于2008年3月新上“十五”水温仪一套,与前一套水温仪实施同井不同层深的试运行观测。经过近三年的连续观测,二套水温仪的趋势性上升走势基本确定,但在一些不明因素的作用下,出现了不同的变化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井观测 数据对比分析 地震台 水温 北京 层位 数据管理系统 “十五”
下载PDF
北京地磁台的磁环境监测 被引量:5
5
作者 王晓祜 吕智 +2 位作者 周江林 张秀玲 燕小渝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7年第3期52-61,共10页
对北京地磁台建台以来,台站周边环境随着北京城市化进程发生的变化做了较详细的描述。利用几次在台站地磁观测区范围内的地磁场梯度观测资料,分析了台站地磁观测场地磁场梯度的变化情况,并对现有地磁场梯度环境进行了评估。为北京地磁... 对北京地磁台建台以来,台站周边环境随着北京城市化进程发生的变化做了较详细的描述。利用几次在台站地磁观测区范围内的地磁场梯度观测资料,分析了台站地磁观测场地磁场梯度的变化情况,并对现有地磁场梯度环境进行了评估。为北京地磁台及全国其他台站,在现有条件下的地磁观测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场梯度 梯度增量 环境变迁
下载PDF
白家疃地震台前兆仪器整合 被引量:1
6
作者 燕小渝 何案华 +2 位作者 马文娟 薛娜 赵刚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0年第2期108-112,共5页
以白家疃地震台为实验点,于2008年3月21日完成对该台"九五"前兆仪器针对"十五"台网进行整合改造。通过为期13个月的运行结果可以看出,其改造方案成本低,技术可行,产出数据可靠,为"九五"前兆台站整体接入&... 以白家疃地震台为实验点,于2008年3月21日完成对该台"九五"前兆仪器针对"十五"台网进行整合改造。通过为期13个月的运行结果可以看出,其改造方案成本低,技术可行,产出数据可靠,为"九五"前兆台站整体接入"十五"管理系统提供了低成本、高效可靠的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家疃地震台 台站整体入网 “九五”通信标准 “十五”通信规程
下载PDF
周至深井流量观测数字化技术改造及应用
7
作者 舒优良 张世民 燕小渝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3年第2期53-57,共5页
关键词 数字化 技术改造 地震前兆 地下水 温度 水位 地热
下载PDF
地震定位的三条原理 被引量:2
8
作者 C. Lomnitz 燕小渝(译) +1 位作者 许健生(译) 许忠淮(校) 《世界地震译丛》 2006年第5期44-52,共9页
证明了在横向均匀、径向分层的球对称地球模型内进行地震定位的三条原理:(1)不需用走时表就可以测定出地震震中;(2)震源深度残差在某个震中距处改变符号,该震中距是震源深度的函数,但与距离残差无关;(3)在地球表面两个随机点之间的距离... 证明了在横向均匀、径向分层的球对称地球模型内进行地震定位的三条原理:(1)不需用走时表就可以测定出地震震中;(2)震源深度残差在某个震中距处改变符号,该震中距是震源深度的函数,但与距离残差无关;(3)在地球表面两个随机点之间的距离Δ以sinΔ分布。原理(1)意味着在没有同时求出震源深度和发震时刻的情况下也能测定震中。原理(2)指出从来不应该用4个震源参数联合回归法求解震源深度。在使用标准的最小二乘法时,为何读晚了的到时数据常常比精确读数起的作用大,原理(3)对此提出了一种可能解释。这些原理一起说明了地震定位的问题是个病态问题。只有用先验知识(如走时表)来约束容许解的范围使问题不再病态,联合最小二乘回归法才能求得震源的真实位置。但如果走时表是由震源位置解导出的,则定位误差和走时表误差会互有影响,不能去除问题的局部极小值对应的解。古登堡曾想通过假设残差是非负矢量来校正方位集中引起的残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定位 原理 最小二乘回归法 震源深度 病态问题 定位误差 最小二乘法 局部极小值
下载PDF
应用于阿拉斯加小孔径地震台阵的半自动校正法
9
作者 K. G. Lindquist I. M. Tibuleac +3 位作者 R. A. Hansen 燕小渝(译) 许健生(校) 郑秀芬(复校) 《世界地震译丛》 2007年第5期50-64,共15页
关键词 地震台阵 阿拉斯加 校正法 小孔径 半自动 美国地质调查局 应用 静态校正
下载PDF
1999年台湾岛集集M_w7.6级地震前的地震平静
10
作者 Yih-Min Wu Ling-Yun Chiao +2 位作者 燕小渝(译) 许键生(校) 朱传镇(审校) 《世界地震译丛》 2006年第5期31-38,共8页
1999年9月20日台湾岛集集地震之前,该地区的地震活动率显著减少。从1994年到1999年9月20日的台湾地震目录可以看出,异常从1999年1月开始,持续了约9个月,直到主震发生。本结果表明:该地区2·0级以上地震的平均活动率为每月435个,标... 1999年9月20日台湾岛集集地震之前,该地区的地震活动率显著减少。从1994年到1999年9月20日的台湾地震目录可以看出,异常从1999年1月开始,持续了约9个月,直到主震发生。本结果表明:该地区2·0级以上地震的平均活动率为每月435个,标准偏差为78。异常期间,该地区的地震活动率减少为平均每月314个,标准偏差在1的范围内。通过z值图的分析可以看出,在集集地震的震源区周围,在地震活动性明显增大的同时,b值也有持续减少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平静 台湾岛 地震前 地震活动率 集集地震 标准偏差 地震活动性 地震目录
下载PDF
大同—阳高震群序列地热异常与异常机理探讨 被引量:1
11
作者 谢春雷 燕小渝 尤立新 《山西地震》 1997年第1期77-83,共7页
采用二阶差分、最大熵谱和带通滤波方法,研究了1989年—1993年间在大同震群序列3次高潮前,北京白家疃井地热时间序列在时间域和频率域上的变化特征。简析了大海坨、阳原、太原震例异常特征。
关键词 地震序列 地温异常 时间域 地震群 地震前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