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绿洲灌区冬小麦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分和坚实度的影响
被引量:3
- 1
-
-
作者
燕永新
黄高宝
于爱忠
-
机构
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
-
出处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3-59,共7页
-
基金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7BAD89B17)
农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0803028)
-
文摘
在5 a田间定位试验的基础上,以传统耕作(T)为对照,研究了秸秆翻压(TIS)、免耕不覆盖(NT)、免耕立茬(NTSS)、免耕秸秆覆盖(NTS))处理对冬小麦田土壤含水量、土壤质量密度、土壤紧实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各个生育时期内,在同等外界水分的条件下NTSS和NTS处理均较T、TIS和NT处理明显地增加了0~3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且NTS的保水作用更加显著;与其他处理相比长期免耕秸秆覆盖处理(NTS)能有效控制0~30cm土壤质量密度,增加了0~40 cm土层的土壤坚实度,改善了土壤结构,有利于冬小麦的生长.
-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土壤体积含水量
土壤质量密度
土壤紧实度
-
Keywords
conservation tillage
soil volumetric water content
soil bulk density
soil compaction
-
分类号
S344
[农业科学—作物栽培与耕作技术]
-
-
题名不同耕作措施对冬小麦田CO_2排放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5
- 2
-
-
作者
黄涛
黄高宝
于爱忠
冯福学
燕永新
-
机构
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
-
出处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8-32,共5页
-
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7BAD89B17)
农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200803028)
-
文摘
在甘肃省石羊河绿洲灌区连续4 a冬小麦保护性耕作田间定位试验的基础上,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5种耕作措施下,冬小麦田从前季灌浆期到后季分蘖期期间CO2排放通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措施下,CO2排放通量在观测期内呈现“高-低-高”的双峰型变化曲线;秸秆翻压处理CO2排放通量最高,传统耕作CO2排放通量介于免耕不覆盖处理和秸秆翻压处理之间;传统耕作与免耕不覆盖两处理CO2排放通量间差异性显著;CO2排放通量与耕层(0~30 cm)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其中土壤含水量对CO2排放通量的影响大于土壤温度对其的影响.
-
关键词
CO2排放通量
保护性耕作
土壤水分
土壤温度
土壤容重
-
Keywords
CO2 emission flux
conservation tillage
soil moisture
soil temperature
soil bulk density
-
分类号
S512.11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耕作措施对冬小麦农田土壤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9
- 3
-
-
作者
于爱忠
黄高宝
柴强
燕永新
-
机构
甘肃省干旱生境作物学重点实验室/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
-
出处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9-123,共5页
-
基金
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103001)
甘肃省科技厅工程技术中心建设计划(093NTGA007)
甘肃农业大学创新基金(GAU-CX1029)
-
文摘
在长期定位试验基础上研究传统耕作(T)、免耕不覆盖(NT)和免耕秸秆覆盖(NTS)3种耕作措施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耕作措施连续实施5年后,使耕层土壤容重显著增加,免耕秸秆覆盖显著增加了表层土壤有机质。NTS处理>0.25mm团聚体含量(R0.25)显著高于T处理和NT处理的,同时也明显高于2004年的背景值,0-30cm土层范围内平均较T处理和NT处理分别高14.88%和6.40%;免耕和免耕秸秆覆盖可显著改善土壤耕层(0-20cm)团聚体的水稳定性。NTS处理0-30cm的不稳定团粒指数(ELT)与2004年背景值比较,平均下降了1.88%。说明相对于传统耕作,免耕秸秆覆盖减少了机械的破坏作用,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耕层团聚体形成,并提高了其稳定性。
-
关键词
免耕
秸秆覆盖
土壤团聚体
-
Keywords
no-tillage
stubble mulching
soil aggregates
-
分类号
S152.4
[农业科学—土壤学]
S157.42
[农业科学—土壤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