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绿洲灌区冬小麦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分和坚实度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燕永新 黄高宝 于爱忠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3-59,共7页
在5 a田间定位试验的基础上,以传统耕作(T)为对照,研究了秸秆翻压(TIS)、免耕不覆盖(NT)、免耕立茬(NTSS)、免耕秸秆覆盖(NTS))处理对冬小麦田土壤含水量、土壤质量密度、土壤紧实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各个生育时期内,在同... 在5 a田间定位试验的基础上,以传统耕作(T)为对照,研究了秸秆翻压(TIS)、免耕不覆盖(NT)、免耕立茬(NTSS)、免耕秸秆覆盖(NTS))处理对冬小麦田土壤含水量、土壤质量密度、土壤紧实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各个生育时期内,在同等外界水分的条件下NTSS和NTS处理均较T、TIS和NT处理明显地增加了0~3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且NTS的保水作用更加显著;与其他处理相比长期免耕秸秆覆盖处理(NTS)能有效控制0~30cm土壤质量密度,增加了0~40 cm土层的土壤坚实度,改善了土壤结构,有利于冬小麦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土壤体积含水量 土壤质量密度 土壤紧实度
下载PDF
不同耕作措施对冬小麦田CO_2排放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黄涛 黄高宝 +2 位作者 于爱忠 冯福学 燕永新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8-32,共5页
在甘肃省石羊河绿洲灌区连续4 a冬小麦保护性耕作田间定位试验的基础上,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5种耕作措施下,冬小麦田从前季灌浆期到后季分蘖期期间CO2排放通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措施下,CO2排放通量在观测期内呈现“高... 在甘肃省石羊河绿洲灌区连续4 a冬小麦保护性耕作田间定位试验的基础上,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5种耕作措施下,冬小麦田从前季灌浆期到后季分蘖期期间CO2排放通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措施下,CO2排放通量在观测期内呈现“高-低-高”的双峰型变化曲线;秸秆翻压处理CO2排放通量最高,传统耕作CO2排放通量介于免耕不覆盖处理和秸秆翻压处理之间;传统耕作与免耕不覆盖两处理CO2排放通量间差异性显著;CO2排放通量与耕层(0~30 cm)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其中土壤含水量对CO2排放通量的影响大于土壤温度对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排放通量 保护性耕作 土壤水分 土壤温度 土壤容重
下载PDF
耕作措施对冬小麦农田土壤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于爱忠 黄高宝 +1 位作者 柴强 燕永新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9-123,共5页
在长期定位试验基础上研究传统耕作(T)、免耕不覆盖(NT)和免耕秸秆覆盖(NTS)3种耕作措施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耕作措施连续实施5年后,使耕层土壤容重显著增加,免耕秸秆覆盖显著增加了表层土壤有机质。NTS处理... 在长期定位试验基础上研究传统耕作(T)、免耕不覆盖(NT)和免耕秸秆覆盖(NTS)3种耕作措施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耕作措施连续实施5年后,使耕层土壤容重显著增加,免耕秸秆覆盖显著增加了表层土壤有机质。NTS处理>0.25mm团聚体含量(R0.25)显著高于T处理和NT处理的,同时也明显高于2004年的背景值,0-30cm土层范围内平均较T处理和NT处理分别高14.88%和6.40%;免耕和免耕秸秆覆盖可显著改善土壤耕层(0-20cm)团聚体的水稳定性。NTS处理0-30cm的不稳定团粒指数(ELT)与2004年背景值比较,平均下降了1.88%。说明相对于传统耕作,免耕秸秆覆盖减少了机械的破坏作用,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耕层团聚体形成,并提高了其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秸秆覆盖 土壤团聚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