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鼠DETCs表型及功能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燕荣帅 黄华 +5 位作者 刘美希 胡晓红 张小容 罗高兴 贺伟峰 吴军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14-217,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小鼠表皮内T淋巴细胞(dendritic epidermal T cells,DETCs)的形态、表型及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揭示小鼠DETCs活化后能够发挥抗原递呈功能。方法通过免疫荧光的方法观察DETCs的形态,通过流式细胞技术分析DETCs的表型及细胞... 目的通过分析小鼠表皮内T淋巴细胞(dendritic epidermal T cells,DETCs)的形态、表型及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揭示小鼠DETCs活化后能够发挥抗原递呈功能。方法通过免疫荧光的方法观察DETCs的形态,通过流式细胞技术分析DETCs的表型及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通过DETCs和na觙ve CD4+T细胞进行共培养,观察DETCs对淋巴细胞分化方向的影响。结果 DETCs在形态上表现出抗原递呈细胞的树突状特征,活化后分泌一定水平的IFN-γ,DETCs活化后在体外与na觙ve CD4+T细胞共培养可以诱导该型T细胞向Th1方向分化。结论小鼠DETCs具有抗原递呈细胞的基本特征,是皮肤免疫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ΔT细胞 DETC IFN-Γ 抗原递呈
下载PDF
混合现实技术在整形外科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被引量:25
2
作者 燕荣帅 李翔 +2 位作者 肖晶晶 王韶亮 樊东力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8年第2期140-142,共3页
混合现实技术是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全息数字影像技术,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方法,在整形外科教学中的应用值得探索和推广。该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提高教学效率,还能逐步推动整形外科... 混合现实技术是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全息数字影像技术,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方法,在整形外科教学中的应用值得探索和推广。该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提高教学效率,还能逐步推动整形外科教育模式的变革,为整形外科规范化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本文将混合现实技术与整形外科教学有机结合,在理论教学、手术实训、远程培训等方面进行创新性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形外科 混合现实技术 教学 理论学习 临床实践
下载PDF
注射性A型肉毒素中毒9例临床诊治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何平 张江河 +7 位作者 燕荣帅 樊东力 王韶亮 毛彤春 李翔 黄竞卓 黄宇哲 张一鸣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1684-1688,共5页
目的探讨注射性A型肉毒素中毒的诊断指标及肉毒抗毒素对其治疗的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8月至2020年12月本科收治的9例A型肉毒素中毒患者临床资料,包括血液实验室检查、电生理检查、眼科检查等结果,并分析肉毒抗毒素(A型)综合治疗效果。... 目的探讨注射性A型肉毒素中毒的诊断指标及肉毒抗毒素对其治疗的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8月至2020年12月本科收治的9例A型肉毒素中毒患者临床资料,包括血液实验室检查、电生理检查、眼科检查等结果,并分析肉毒抗毒素(A型)综合治疗效果。结果肉毒素中毒患者外周血液涂片可发现中性粒细胞胞内出现中毒颗粒;电生理检查有1例出现面神经运动传导潜伏时延长,1例出现三叉神经诱发电位延长,2例出现重复电刺激衰减,1例出现视觉诱发电位延长;眼科检查有2例复视图阳性,2例眼睑板腺检查部分缺失。9例患者经过肉毒抗毒素治疗,恢复情况良好。结论结合临床表现,全面的血液实验室检查、电生理检查及眼科检查有助于肉毒素中毒的早期诊断,对确诊肉毒素中毒患者应尽快使用肉毒抗毒素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毒杆菌毒素类 A型 中毒 肉毒抗毒素
下载PDF
碳、银和氮离子注入硅橡胶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李翔 陈瑶 +3 位作者 周鑫 樊东力 张一鸣 燕荣帅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3期2162-2167,2189,共7页
目的探讨碳、银和氮离子注入硅橡胶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黏附、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以浓度为1×1016ions/cm2在10KeV条件下向普通硅橡胶注入碳离子、银离子和氮离子,得到碳硅胶(C-SR)、银硅胶(Ag-SR)和氮硅胶(N-SR) 3组改性的... 目的探讨碳、银和氮离子注入硅橡胶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黏附、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以浓度为1×1016ions/cm2在10KeV条件下向普通硅橡胶注入碳离子、银离子和氮离子,得到碳硅胶(C-SR)、银硅胶(Ag-SR)和氮硅胶(N-SR) 3组改性的硅橡胶材料并作为实验组,普通硅橡胶(SR)作为对照组,从130g成年SD大鼠骨髓取2~5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生物相容性实验。通过CCK-8观察细胞增殖,并在普通光镜下比较黏附细胞的数量和形态,F-actin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细胞骨架形态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成骨及成脂分化相关标志物的表达。结果成功将离子注入硅橡胶中,得到碳硅胶(C-SR)、银硅胶(Ag-SR)和氮硅胶(N-SR) 3种改性的硅橡胶材料。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较好地粘附在改性后的硅橡胶材料上,并且N-SR上细胞增殖较明显,与硅橡胶上的细胞增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通过F-actin免疫荧光染色,不同材料上的细胞骨架形态发生变化,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N-SR有促进成骨分化的趋势。结论碳、银和氮离子注入硅橡胶提高了材料表面的生物相容性,其中N-SR能促进细胞的粘附与增殖,并对干细胞的分化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橡胶 离子注入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分化表面改性
下载PDF
Gαi1蛋白促进短期低氧条件下表皮细胞迁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周鑫 黄竞卓 +6 位作者 陈鑫 毛彤春 李翔 燕荣帅 石小花 樊东力 张一鸣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96-301,共6页
目的观察低氧条件下表皮细胞迁移及运动变化,初步探究G蛋白偶联受体相关的G蛋白Gαi1在迁移调控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活细胞工作站观察比较HaCaT细胞在常氧及低氧处理24 h的迁移及运动情况,采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出早期关键调控基因,采用We... 目的观察低氧条件下表皮细胞迁移及运动变化,初步探究G蛋白偶联受体相关的G蛋白Gαi1在迁移调控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活细胞工作站观察比较HaCaT细胞在常氧及低氧处理24 h的迁移及运动情况,采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出早期关键调控基因,采用Western blot、免疫荧光以及慢病毒转染等方式,检测常氧及低氧条件下G蛋白表达变化,进一步观察细胞迁移情况。结果低氧条件下HaCaT细胞迁移较常氧条件迁移能力明显增强(P <0. 05); HaCaT细胞在低氧处理早期(前12 h)其运动速度及持久性明显强于常氧组。基因芯片、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低氧条件下Gαi1蛋白呈现出高表达趋势(P <0. 05);干扰Gαi1蛋白后,HaCaT细胞迁移能力明显降低,常氧及低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低氧早期运动能力及持久性也明显降低。结论低氧条件下表皮细胞迁移及运动能力明显增强。Gαi1蛋白在低氧促进表皮细胞迁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正向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αi1 低氧 表皮细胞 细胞迁移
下载PDF
整形外科修复重建技术在胸骨切口感染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游攀 王韶亮 +6 位作者 毛彤春 李翔 燕荣帅 周璇 陈涛 樊东力 张一鸣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1989-1994,共6页
目的探讨整形外科修复重建技术在胸骨切口感染临床治疗中的有效性,以提高胸骨切口感染的治疗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7年3月到2019年3月收治的经胸骨正中切口术后感染患者35例,采用清创术、负压封闭引流术、皮片移植术、肌瓣转移术... 目的探讨整形外科修复重建技术在胸骨切口感染临床治疗中的有效性,以提高胸骨切口感染的治疗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7年3月到2019年3月收治的经胸骨正中切口术后感染患者35例,采用清创术、负压封闭引流术、皮片移植术、肌瓣转移术等整形外科修复重建技术治疗,并根据其治愈率、住院时间及随访情况等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27例浅表胸骨切口感染患者中25例治愈,2例未治愈出院,8例深部胸骨切口感染患者全部治愈,患者随访2月~2年未见复发,35例患者总体治愈率达94.3%。结论整形外科修复重建技术对经胸骨正中切口术后形成胸骨切口感染的治疗切实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廓切开术 胸骨 外科伤口感染 修复外科手术
下载PDF
包膜挛缩——从异物反应到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燕荣帅 兰雨洁 +1 位作者 石小花 雷泽源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24-127,共4页
包膜挛缩是硅胶假体置入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之一,其确切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现从异物反应和纤维化的视角,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对包膜挛缩的发生机制作一综述。
关键词 包膜挛缩 异物反应 纤维化 隆乳术
原文传递
耐利福平脊柱结核的分子药敏检测及药物缓释系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8
作者 燕荣帅 李力韬 张泽华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1807-1809,共3页
由于全球人口增长及流动性增加、环境破坏、耐药结核及HIV的传播流行,结核疫情开始死灰复燃并呈恶化态势。尤其是耐药结核分支杆菌的传播流行,对WHO 2050年前全球消灭结核病的目标形成严峻挑战。WHO全球结核报告2010[1]显示:2008年全... 由于全球人口增长及流动性增加、环境破坏、耐药结核及HIV的传播流行,结核疫情开始死灰复燃并呈恶化态势。尤其是耐药结核分支杆菌的传播流行,对WHO 2050年前全球消灭结核病的目标形成严峻挑战。WHO全球结核报告2010[1]显示:2008年全球新发约44万例多耐药结核,中国更是27个多耐药/广泛耐药结核高负担国家之一,2009年新增多耐药结核(10万)数首次超过印度,位列全球第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药结核 脊柱 分子药敏检测 药物缓释
原文传递
树突状表皮T淋巴细胞在小鼠皮肤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及机制
9
作者 黄华 燕荣帅 +8 位作者 刘美希 周俊峄 谭江琳 张晓容 胡晓红 黄勇 贺伟峰 吴军 罗高兴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5-129,共5页
目的探讨树突状表皮T淋巴细胞(DETC)在小鼠皮肤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及其相天机制。方法(1)取1只野生型C57BL/6雄性小鼠背部全层皮肤,分离表皮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DETC表达情况及细胞表型。另取1只野生型C57BL/6雄性小鼠背... 目的探讨树突状表皮T淋巴细胞(DETC)在小鼠皮肤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及其相天机制。方法(1)取1只野生型C57BL/6雄性小鼠背部全层皮肤,分离表皮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DETC表达情况及细胞表型。另取1只野生型C57BL/6雄性小鼠背部全层皮肤,分离表皮,免疫荧光技术观察DETC形态学特征。(2)分别取4只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C57BL/6雄性小鼠、7只野生型C57BL/6雌性小鼠(野生型组)以及7只γδ8T淋巴细胞6基因敲除C57BL/6雌性小鼠(基因敲除组)。剪去野生型组与基因敲除组小鼠背部1.4cm×1.4cm大小全层皮肤,移植GFP标记C57BL/6雄悱小鼠背部1.2cm×1.2cm大小全层皮肤,通过小动物活体成像仪及肉眼观察,判定并记录移植皮片存活时间。(3)取2只野生型C57BL/6雄性小鼠,分离表皮细胞,加入48孔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激活组和对照组,每组4孔。激活组加入2g/mL刀豆蛋白A10μL,对照组加入等量PBS,处理24h后用流式细胞仪枪测DETC表达γ干扰素情况。(4)取4只GFP标记C57BL/6雄性小鼠(供体);取14只野生型C57BL/6雌性小鼠(受体),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γ干扰素中和组和对照组,每组7只。按(2)中方法构建皮肤移植模型,术前和术后72h,γ干扰素中和组小鼠腹腔注射1mg/mLγ干扰素中和抗体200μL,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同(2)中方法观察并记录移植皮片存活时间,并将γ干扰素中和组与(2)中基因敲除组移植皮片存活时间进行比较。对皮片生存曲线进行Log-rank(Mantel-Cox)检验。结果(1)小鼠皮肤表皮细胞内DETC阳性表达率为7.27%,且DETC均为CD3^+表型细胞。DETC呈树突状散在分布于小鼠皮肤表皮中。(2)基因敲除组小鼠移植皮片存活时间为22~35d,较野生型组的12~16d明显延长(χ^2=14.10,P〈0.001),(3)激活组DETC的γ干扰素表达率为22.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51%。(4)γ干扰素中和组小鼠移植皮片存活时间为19~24d,较对照组的12~16d明显延长(χ^2=13.60,P〈0.001),但与(2)中基因敲除组小鼠移植皮片存活时间相近(χ^2=0.06,P=0.810)。结论DETC存C57BL/6小鼠皮肤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起促进作用,该作用可能是通过其分泌γ干扰素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移植 干扰素Γ 移植免疫学 树突状表皮T淋巴细胞
原文传递
小切口联合水刀与双切口皮下修剪法治疗腋臭的临床效果比较 被引量:13
10
作者 燕荣帅 李翔 +3 位作者 毛彤春 王韶亮 樊东力 张一鸣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5期302-304,共3页
目的比较小切口联合水刀与双切口皮下修剪法治疗腋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53例接受腋臭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研究组(小切口联合水刀法)93例,对照组(双切口皮下修剪法)6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临床疗效及并发... 目的比较小切口联合水刀与双切口皮下修剪法治疗腋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53例接受腋臭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研究组(小切口联合水刀法)93例,对照组(双切口皮下修剪法)6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单侧)平均手术时间为17.5 min,对照组为35.0 min,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8.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6.7%,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如皮肤坏死、囊肿、血肿等发生率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瘢痕发生率,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切口联合水刀治疗腋臭手术时间较短,根治效果较好,患者接受度较高,术后切口美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腋臭 小切口联合水刀法 双切口法 微创 皮下修剪
原文传递
常见毛囊细胞角蛋白在毛囊周期中的表达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燕荣帅 裴卓 +2 位作者 马小艮 张一鸣 李玉红 《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电子版)》 2019年第1期7-12,共6页
目的探讨常见毛囊细胞角蛋白在毛囊周期中的表达特征。方法取毛囊发育期、生长期启动、生长期、退化期和静止期的小鼠皮肤,石蜡切片后通过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细胞角蛋白Krt5、Krt6、Krt10、Krt14、Krt15和Krt19的表达情况。结果 Krt5... 目的探讨常见毛囊细胞角蛋白在毛囊周期中的表达特征。方法取毛囊发育期、生长期启动、生长期、退化期和静止期的小鼠皮肤,石蜡切片后通过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细胞角蛋白Krt5、Krt6、Krt10、Krt14、Krt15和Krt19的表达情况。结果 Krt5在静止期和生长期启动表达于所有毛囊上皮细胞,在其他时期表达不一致;Krt6表达于所有时期的外根鞘细胞和内根鞘细胞;Krt10表达于生长期和退化期的毛母质和内根鞘细胞,在其他时期表达不一致;Krt14在生长期和退化期表达于所有毛囊上皮细胞,在其他时期表达不一致;Krt15和Krt19表达于毛囊发育期、生长期启动和静止期的毛囊隆突区细胞,在生长期和退化期表达不一致。结论角蛋白作为毛囊结构或毛囊干细胞标记物仅适用于特定的毛囊周期。研究者在使用毛囊角蛋白作为标记物时,应首先明确其在毛囊周期中的表达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蛋白 毛囊 细胞周期 免疫荧光
原文传递
短时低氧处理后表皮细胞差异表达基因及相关通路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燕荣帅 周鑫 +2 位作者 陈鑫 樊东力 张一鸣 《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电子版)》 2019年第2期86-91,共6页
目的探讨短时低氧处理后表皮细胞HaCaT 转录组差异并找出低氧微环境下表皮细胞关键调控基因。方法本研究分低氧组和常氧对照组,低氧组在1 ﹪浓度低氧孵箱中培养30 min,常氧组在常规孵箱中培养30 min,其后采用Trizol 法提取总RNA,采用基... 目的探讨短时低氧处理后表皮细胞HaCaT 转录组差异并找出低氧微环境下表皮细胞关键调控基因。方法本研究分低氧组和常氧对照组,低氧组在1 ﹪浓度低氧孵箱中培养30 min,常氧组在常规孵箱中培养30 min,其后采用Trizol 法提取总RNA,采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差异基因,进一步对差异基因采用GO 及KEGG Pathway 分析关键调控基因。同时采用qRT-PCR 对结果进行验证。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低氧微环境处理后表皮细胞上调基因5 416个,下调基因5 060 个;GO 及KEGG Pathway 分析显示差异基因涉及氧化应激、免疫应答、转录因子调控、细胞迁移、信号转导通路及趋化性等。进一步的分析发现,显著调控的基因DDIT3、CCL20 以及IL6 基因在低氧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qRT-PCR 验证结果与芯片结果一致。结论低氧微环境下表皮细胞除氧化应激外,细胞迁移相关基因扮演着重要作用,同时发现表皮细胞能上调基因CCL20 以及IL6、下调基因DDIT3 在大部分调控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分子对揭示表皮细胞迁移调控及创面愈合机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细胞 短时 低氧 基因芯片 关键基因
原文传递
胸骨正中切口感染患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的基因组学信息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建 燕荣帅 +4 位作者 杨子晨 石茜 李翔 毛彤春 张一鸣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7-146,共10页
目的分离提纯1株新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噬菌体,并对其基因组学信息和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分离自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胸骨正中切口感染的63岁女性患者创面的MRSA(... 目的分离提纯1株新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噬菌体,并对其基因组学信息和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分离自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胸骨正中切口感染的63岁女性患者创面的MRSA(下称宿主菌)液,采用污水共培养法和双层琼脂平板法从该院污水中分离提纯得到噬菌体,并命名为噬菌体SAP23,观察噬菌斑形态。采用磷钨酸负染法将噬菌体SAP23染色,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态。采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蛋白酶裂解方案制备噬菌体SAP23 DNA,在Illumina NovaSeq PE150平台下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完成序列组装、注释、系统发生树等基因组学分析。将噬菌体SAP23液分别按10.0000、1.0000、0.1000、0.0100、0.0010、0.0001感染复数与宿主菌液共培养4 h后,采用点滴法测定噬菌体效价,筛选最佳感染复数,此处及以下样本数均为3。按测得的最佳感染复数取噬菌体SAP23液与宿主菌液分别共同孵育5、10、15 min后,同前测定噬菌体效价,筛选最佳吸附时间。按测得的最佳感染复数取噬菌体SAP23液与宿主菌液按最佳吸附时间孵育后,分别于培养0(即刻)、5、10、15、20、30、40、50、60、80、100、120 min,同前测定噬菌体效价,绘制一步生长曲线。取噬菌体SAP23液分别在温度为4、37、50、60、70、80℃下,在pH值为2、3、4、5、6、7、8、9、10、11、12下孵育1 h,测定稳定性。取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微生物教研室储存的41株MRSA,完成噬菌体SAP23的宿主谱范围检测。结果噬菌体SAP23能在宿主菌双层琼脂板上形成透明噬菌斑。噬菌体SAP23头部是直径为(88±4)nm的多面体,其尾部长度为(279±21)nm、宽度为(22.6±2.6)nm。噬菌体SAP23基因组为全长151618 bp的线状双链DNA,序列两端有11681 bp的长末端重复序列,预测出220个开放阅读框,噬菌体可编码4个转运RNA,未预测出毒力因子或抗性基因,注释功能的噬菌体SAP23基因可分为5个组,GenBank登录号为MZ427930,噬菌体SAP23全基因组序列与共线性分析中的6个葡萄球菌噬菌体全基因组序列有5个局部共线区域,但在局部共线区域内部或外部存在差异。噬菌体SAP23属于Herelleviridae科Twortvirinae亚科Kayvirus病毒属。噬菌体SAP23的最佳感染复数为0.0100,最佳吸附时间为10 min,潜伏期约为20 min,裂解期约为80 min;在4~37℃温度条件及pH值为4~9的条件中,稳定性较好。噬菌体SAP23可裂解41株MRSA中的3株。结论噬菌体SAP23为Herelleviridae科Twortvirinae亚科Kayvirus病毒属成员,潜伏期短,其对温度和酸碱耐受性好,可有效裂解MRSA,为不含毒力因子和抗性基因的新型烈性窄谱噬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细菌噬菌体 基因组学 伤口感染 生物学特性
原文传递
A型肉毒毒素在大鼠硅胶假体包膜形成中的作用与机制探讨 被引量:1
14
作者 兰雨洁 燕荣帅 +4 位作者 雷泽源 陈瑶 石小花 张一鸣 樊东力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22年第9期556-560,共5页
目的 探讨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type A,BTX-A)注射对大鼠体内置入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后包膜形成的影响作用与机制。方法 2021年2月至2022年4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整形外科,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1.... 目的 探讨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type A,BTX-A)注射对大鼠体内置入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后包膜形成的影响作用与机制。方法 2021年2月至2022年4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整形外科,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1.0 U组、2.5 U组、5.0 U及对照组,大鼠背部正中线两侧各取2个点,每点置入1 cm×1 cm PDMS,术后即刻在置入部位注射1.0、2.5、5.0 U的BTX-A和0.1 ml生理盐水(对照组),3个月后超高分辨率超声影像系统(HR-US)检测置入部位假体周围纤维组织厚度,随后对包膜组织行HE染色、Masson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并通过H-score半定量分析各组α平滑肌激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 α-SMA)、Ⅰ型胶原(typeⅠcollagen protein, COL-Ⅰ)、Ⅲ型胶原(type Ⅲ collagen protein, COL-Ⅲ)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的差异。细胞实验中向人成纤维细胞分别加入完全培养基和含BTX-A浓度为2.0、5.0、10.0 U/ml的完全培养基,培养72 h后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Western blot检测PCNA和α-SMA的表达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HR-US结果显示,5.0 U BTX-A显著减小包膜厚度(P<0.05),HE染色结果显示1.0 U组、2.5 U组、5.0 U组包膜厚度均减少(P<0.05)。HR-US和HE染色测量结果间具有相关性(P<0.05);免疫组化分析结果显示,各组间COL-Ⅰ、COL-Ⅲ和PCNA无明显差异,2.5 U和5.0 U BTX-A组α-SMA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实验中细胞增殖活性略有下降,PCNA和α-SMA表达量有减少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5.0 U BTX-A通过减少α-SMA抑制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化,从而减小包膜厚度。同时,将超声检测作为临床上诊断包膜挛缩的补充检查,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肉毒毒素 硅胶假体 包膜形成 Α-SMA
原文传递
1,25-二羟基维生素D3通过微管动力学调控表皮细胞迁移的研究
15
作者 陈涛 游攀 +3 位作者 燕荣帅 周璇 周鑫 张一鸣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50-852,共3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HaCaT细胞体外研究观察不同浓度(包括生理浓度)维生素D3(VD3)对表皮细胞迁移的影响并初步探索其迁移调控机制。方法:选用不同浓度VD3(0 nmol/L、10 2 nmol/L、10 nmol/L、10 -1 nmol/L、10 -3 nmol/L及10 -5 nmol/L)的处... 目的:本研究通过HaCaT细胞体外研究观察不同浓度(包括生理浓度)维生素D3(VD3)对表皮细胞迁移的影响并初步探索其迁移调控机制。方法:选用不同浓度VD3(0 nmol/L、10 2 nmol/L、10 nmol/L、10 -1 nmol/L、10 -3 nmol/L及10 -5 nmol/L)的处理HaCaT细胞(上海中国科学院细胞研究所)后,通过划痕实验、活细胞工作站实验、免疫荧光染色实验和免疫印迹实验观察HaCaT细胞迁移运动和检测α-微管蛋白(α-tubulin)的表达并通过 t检验评估组间差异,研究其迁移调控机制。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VD3浓度0 nmol/L),高浓度VD3组(10 2、10 nmol/L)HaCaT细胞呈现出更小的迁移范围和速率,α-tubulin表达增高(53.650±5.414和65.370±4.512比76.110±4.386, t=3.224、2.357, P<0.05;29.140±0.678比32.780±1.311, t=2.467, P<0.05;18.070±0.792和16.830±1.028比14.830±0.741, t=3.254、2.336, P<0.05)。生理浓度VD3组(10 -1 nmol/L)HaCaT细胞表现为更大的迁移范围和速率,α-tubulin表达降低(87.010±1.936比76.110±4.386, t=2.274, P<0.05;41.210±2.044比32.780±1.311, t=3.472, P<0.05;11.350±0.691比14.830±0.741, t=3.425, P<0.05)。低浓度VD3组(10 -3、10 -5 nmol/L)HaCaT细胞迁移的范围、速率和α-tubulin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9.360±6.036和72.370±2.990比76.110±4.386, t=0.298、0.687, P>0.05;34.150±1.588和33.240±1.055比32.780±1.311, t=0.666、0.289, P>0.05;14.310±1.115比14.830±0.741, t=0.403, P>0.05)。 结论:VD3通过微管动力学来调控表皮细胞的迁移,其作用具有双相性和浓度选择性。该研究为进一步揭示局部皮肤VD3应用浓度对伤口愈合作用的细胞和分子机制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 细胞迁移 微管蛋白 表皮细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