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滚轮式PDC钻头工作机理的试验研究
1
作者 黄奎林 李华 +2 位作者 宋东东 王云田 牛世伟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27-534,555,共9页
针对页岩气钻采中定向钻进的PDC钻头扭矩波动大、冲击振动大、工具面不稳定等问题,笔者提出一种刀翼上设置有双侧支撑的滚轮新结构钻头,通过滚轮单元破岩实验以及全钻头钻进破岩实验来开展新型钻头减扭、缓冲机理研究,主要研究6种滚轮... 针对页岩气钻采中定向钻进的PDC钻头扭矩波动大、冲击振动大、工具面不稳定等问题,笔者提出一种刀翼上设置有双侧支撑的滚轮新结构钻头,通过滚轮单元破岩实验以及全钻头钻进破岩实验来开展新型钻头减扭、缓冲机理研究,主要研究6种滚轮轮廓形状、4种滚轮的吃入深度、6种滚轮径向位置、7种PDC齿相对高度等因素对新型钻头扭矩、钻压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6种轮廓滚轮的等效摩擦系数均低于PDC齿,且为PDC齿的18.65%~43.73%,得出滚轮减扭能力高于PDC齿;6种不同径向位置的滚轮缓冲能力均强于PDC齿,为PDC齿的1.59~9.17倍,滚轮式PDC钻头的扭矩为常规PDC钻头的71.72%~98.33%;随着滚轮与PDC齿相对高度的减小,钻头扭矩逐渐减小,滚轮钻压的占比也逐渐增加,钻头减扭能力、缓冲能力均增加,为适用于页岩气钻采的新型钻头产品设计与研制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轮 PDC钻头 减扭机理 减振机理 试验研究
下载PDF
辽宁省水稻田固碳减排潜力分析
2
作者 宫亮 金丹丹 +6 位作者 牛世伟 王娜 邹晓锦 张鑫 隋世江 解占军 韩瑛祚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226-1236,共11页
水稻生产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辽宁省是中国重要的优质水稻主产区,探明稻田减排固碳潜力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遵循《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19修订版》的基本框架和要求,按照《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规定,估算分析... 水稻生产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辽宁省是中国重要的优质水稻主产区,探明稻田减排固碳潜力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遵循《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19修订版》的基本框架和要求,按照《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规定,估算分析了辽宁省稻田减排固碳潜力。结果表明,辽宁省稻田CH4排放量(CO_(2)-eqv)为2.13-3.39 Tg·a^(−1),N_(2)O直接和间接排放量(CO_(2)-eqv)分别为0.37-0.40 Tg·a^(−1)和0.08-0.09 Tg·a^(−1)。常规施肥碳排放总量(CO_(2)-eqv)为2.61 Tg·a^(−1),优化施肥可减少碳排放(CO_(2)-eqv)0.03 Tg·a^(−1),有机培肥和秸秆还田碳排放(CO_(2)-eqv)分别增加0.42 Tg·a^(−1)和1.36 Tg·a^(−1),具有明显的增排效应,稻田单位面积碳排放强度和单位产量碳排放强度均以秸秆还田最高,较常规施肥分别增加了49.96%-52.68%和50.30%-52.46%。稻田单位面积碳排放强度(CO_(2))以辽河三角洲稻区最高,达到5.17-8.08 t·hm^(−2)·a^(−1)。单位产量碳排放强度(CO_(2))则以东南部山地丘陵稻区最高,达到0.66-1.01 t·t−1·a^(−1)。不同水稻主产区以辽河三角洲稻区碳(CO_(2)-eqv)减排空间最大,达5.50×10^(4)-1.42×10^(5) t·a^(−1),不同化学肥料以氮肥减施带来的碳(CO_(2)-eqv)减排潜力最大,达0.18×10^(4)-1.20×10^(5) t·a^(−1),不同养分管理措施以有机无机配施碳(CO_(2)-eqv)减排空间最大,达3.78×10^(4)-1.42×10^(5) t·a^(−1)。有机无机配施和秸秆还田土壤固碳量(CO_(2)-eqv)分别为0.10-0.28 Tg·a^(−1)和0.22-0.65 Tg·a^(−1),其碳增排对土壤固碳抵消率分别为56.68%-82.52%和89.34%-99.03%,均能通过土壤固碳抵消其增加的碳排放。有机无机配施是辽宁省水稻生产碳减排最优养分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甲烷 氧化亚氮 有机无机 秸秆还田 固碳减排
下载PDF
辽宁省主要粮食作物秸秆还田对化肥替代潜力分析
3
作者 宫亮 金丹丹 +6 位作者 何志刚 王娜 邹晓锦 张鑫 隋世江 牛世伟 解占军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60-71,共12页
为明确辽宁省主要粮食作物秸秆养分资源量及其还田对化肥的替代潜力,推进全省秸秆资源化利用及化肥减施,基于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对辽宁省水稻和玉米2种主要粮食作物的秸秆产量,秸秆N、P_(2)O_(5)、K_(2)O养分资源量,以及还田条件下的... 为明确辽宁省主要粮食作物秸秆养分资源量及其还田对化肥的替代潜力,推进全省秸秆资源化利用及化肥减施,基于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对辽宁省水稻和玉米2种主要粮食作物的秸秆产量,秸秆N、P_(2)O_(5)、K_(2)O养分资源量,以及还田条件下的养分带入量进行估算,评估其对化肥替代减施的潜力。结果表明,2018—2020年辽宁省玉米和水稻秸秆年均产量分别为2130万、440万t。2种作物秸秆养分资源总量年均67.6万t,其中,N、P_(2)O_(5)、K_(2)O分别为22.2万、7.8万、37.6万t;玉米和水稻秸秆养分资源量分别占秸秆养分资源总量的79.4%、20.6%。单位面积水稻秸秆还田的养分当季归还量为N 23.7~40.1 kg/hm^(2)、P_(2)O_(5)5.3~9.0 kg/hm^(2)、K_(2)O 98.8~167.0 kg/hm^(2);玉米秸秆还田的养分当季归还量为N 26.2~50.6 kg/hm^(2)、P_(2)O_(5)4.4~8.4 kg/hm^(2)、K_(2)O 45.5~87.8 kg/hm^(2)。水稻秸秆全量还田对氮肥(N)、磷肥(P_(2)O_(5))替代潜力分别为13.2%~17.6%、6.3%~9.6%,可全部替代钾肥(K_(2)O);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对氮肥(N)、磷肥(P_(2)O_(5))、钾肥(K_(2)O)替代潜力分别为12.7%~23.7%、4.80%~9.0%、46.7%~8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产量 秸秆养分 秸秆还田 化肥替代 潜力分析 辽宁省
下载PDF
辽北地区玉米田适宜耕作模式研究
4
作者 隋世江 牛世伟 王娜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242-1248,共7页
【目的】探究不同耕作模式对玉米产量和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方法】通过大田试验研究旋耕15 cm、深松30 cm、粉垄30 cm、粉垄50 cm、粉垄30 cm结合覆膜和粉垄50 cm结合覆膜对玉米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土层的土壤温度和土壤容重,玉米根数... 【目的】探究不同耕作模式对玉米产量和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方法】通过大田试验研究旋耕15 cm、深松30 cm、粉垄30 cm、粉垄50 cm、粉垄30 cm结合覆膜和粉垄50 cm结合覆膜对玉米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土层的土壤温度和土壤容重,玉米根数、根长和根体积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粉垄耕作可提高不同层次土壤温度,尤其粉垄耕作结合覆膜处理显著提高玉米苗期和拔节期地温14.14%~23.75%和14.34%~25.90%。粉垄耕作处理显著降低玉米苗期和拔节期及成熟期25~30 cm、45~50 cm土壤容重1.91%~3.09%、2.91%~5.21%,显著增加玉米拔节期至成熟期玉米根数、根长和根体积13.21%~47.55%、7.14%~38.83%和20.63%~110.04%。粉垄耕作结合覆膜处理显著提高玉米产量11.12%~16.29%,其中粉垄30 cm结合覆膜处理玉米产量最高。【结论】在试验条件下,粉垄耕作结合覆膜处理能有效改善土壤环境,促进玉米根系生长,提高玉米产量,其中粉垄30 cm结合覆膜措施是较适宜的耕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耕作模式 土壤性状 产量
下载PDF
基于IL-17/NF-κB信号通路探讨敦煌医方大补脾汤联合奥沙利铂对胃癌荷瘤小鼠炎症免疫的影响
5
作者 曾元丁 苏韫 +2 位作者 龚红霞 牛世伟 张晗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2-96,共5页
目的:研究敦煌医方大补脾汤对胃癌荷瘤小鼠的抑瘤作用以及基于IL-17/NF-κB信号通路探讨大补脾汤联合奥沙利铂对胃癌荷瘤小鼠炎症免疫的影响。方法:建立MFC胃癌皮下荷瘤小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奥沙利铂组、大补脾汤高、中、低剂量联... 目的:研究敦煌医方大补脾汤对胃癌荷瘤小鼠的抑瘤作用以及基于IL-17/NF-κB信号通路探讨大补脾汤联合奥沙利铂对胃癌荷瘤小鼠炎症免疫的影响。方法:建立MFC胃癌皮下荷瘤小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奥沙利铂组、大补脾汤高、中、低剂量联合奥沙利铂组[21.58、10.79、5.40 g/(kg·d)],每组10只,雌雄分笼饲养,接种8 d后开始给药,连续给药14 d;末次给药后次日眼球取血,处死小鼠,摘取肿瘤组织称重,计算抑瘤率;ELISA检测小鼠血清IL-17和IL-6含量,免疫组化(IHC)、RT-q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小鼠肿瘤组织IL-17、IL-6、NF-κB和pNF-κB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奥沙利铂组、大补脾汤高、中、低剂量联合奥沙利铂组抑瘤率分别为33.02%、52.92%、46.33%和39.52%,各给药组肿瘤质量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大补脾汤高、中、低剂量联合奥沙利铂组显著高于奥沙利铂组(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血清IL-17和IL-6含量、肿瘤组织IL-17、IL-6、NF-κB p65和pNF-κB p65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P<0.05);与奥沙利铂组相比,大补脾汤高、中剂量联合奥沙利铂组血清IL-17和IL-6含量、肿瘤组织IL-17、IL-6、NF-κB p65和pNF-κB p65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P<0.05)。结论:敦煌医方大补脾汤对MFC胃癌荷瘤小鼠具有一定抑瘤作用,并可通过抑制IL-17/NF-κB信号通路调控炎症免疫,抑制胃癌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补脾汤 胃癌 IL-17/NF-κB信号通路 炎症免疫
下载PDF
利拉鲁肽调控高脂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分子机制 被引量:7
6
作者 牛世伟 武俊紫 +3 位作者 李晓波 王文林 李燕 李树德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00-808,共9页
目的探讨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模型中利拉鲁肽对炎症反应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及对脂类代谢相关酶的表达调控。方法 SD大鼠70只,25只给予正常饮食,45只采用高糖饮食加高脂灌胃12周,正常组和模型组随机挑取5只大鼠处死。确定NAFLD... 目的探讨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模型中利拉鲁肽对炎症反应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及对脂类代谢相关酶的表达调控。方法 SD大鼠70只,25只给予正常饮食,45只采用高糖饮食加高脂灌胃12周,正常组和模型组随机挑取5只大鼠处死。确定NAFLD模型成功建立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20)、模型对照组(n=20)和利拉鲁肽治疗组(n=20)。利拉鲁肽治疗组给予利拉鲁肽60μg/(kg·d)皮下注射,模型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1ml/(kg·d)皮下注射。利拉鲁肽治疗开始4周和8周后,各组处死大鼠各半,测定各组血浆中炎性因子、氧化因子、抗氧化因子、肝功能和脂类的变化,检测肝脏的形态学改变,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转录因子-1c(SREBF-1c)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α(ACCα)的mRNA表达,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SREBF-1c和ACCα的蛋白质表达。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利拉鲁肽治疗4周和8周后,血浆中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1α、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丙二醛(MDA)、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降低(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增加(P<0.05),肝脏组织脂肪颗粒沉积减少;肝脏组织中SREBF-1c和ACCα的mRNA和蛋白表达下调(P<0.05)。利拉鲁肽治疗8周与治疗4周比较,上述指标进一步改善。结论利拉鲁肽可以减轻NAFLD中炎症反应,提高抗氧化能力,改善肝功能;利拉鲁肽可能通过下调肝脏组织中SREBF-1c和ACCα的表达,减少脂质的生成,缓解肝脏组织中的脂肪变性,而且随治疗时间的增加,对NAFLD的防治作用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拉鲁肽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转录因子-1c 乙酰辅酶A羧化酶α 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大鼠
下载PDF
辽河流域典型种植区地下水硝态氮含量特征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牛世伟 宫亮 +4 位作者 蔡广兴 何志刚 陈玥 刘子琪 隋世江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50-54,共5页
以辽河流域典型种植区为研究区域,对其地下水硝态氮含量进行分析,为合理施肥及有效防控种植区地下水硝态氮含量超标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辽河流域不同典型种植区地下水硝态氮含量差异明显,具体表现为花卉种植区(37.4 mg/L)〉... 以辽河流域典型种植区为研究区域,对其地下水硝态氮含量进行分析,为合理施肥及有效防控种植区地下水硝态氮含量超标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辽河流域不同典型种植区地下水硝态氮含量差异明显,具体表现为花卉种植区(37.4 mg/L)〉玉米种植区(22.3 mg/L)〉蔬菜种植区(21.9 mg/L)&gt;水稻种植区(19.2 mg/L),各典型种植区地下水硝态氮含量除水稻种植区外都超标,但水稻种植区地下水硝态氮含量变异系数较大,有超标的风险;地下水硝态氮含量超标率差异也较明显,其中玉米种植区超标率为12.5%~87.5%,水稻种植区为9.4%~75.5%,蔬菜种植区为17.9%~58.9%,花卉种植区为21.4%~96.0%。另外,对于同一井深,不同种植区地下水硝态氮含量总体均表现为雨季前&gt;雨季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流域 种植区 地下水 硝态氮
下载PDF
科研项目与力学实验教学相融合的探讨
8
作者 张春亮 任海涛 牛世伟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23年第9期127-129,共3页
科研项目是系统的研究工作,所涉及的力学研究主要依赖力学实验。以此为出发点,以固体力学实验为例,探讨科研项目与实验教学有机融合的途径。将科研项目工程背景中关于力学的问题渗透到力学实验教学之中,细化项目中的力学实验,将其作为... 科研项目是系统的研究工作,所涉及的力学研究主要依赖力学实验。以此为出发点,以固体力学实验为例,探讨科研项目与实验教学有机融合的途径。将科研项目工程背景中关于力学的问题渗透到力学实验教学之中,细化项目中的力学实验,将其作为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索力学知识的热情。充分发挥学校的科研优势,将科研资源与力学实验教学共享,拓展学生的科研视野,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教师关注力学学科发展的最新动向,保持知识的不断更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注重力学实验的拓展与创新,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探寻科研论点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教学 科研项目 力学实验 创新意识
下载PDF
极近距离煤层联合开采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实测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牛世伟 张玉江 +1 位作者 白锦文 吴浩 《煤炭技术》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5-17,共3页
为了掌握极近距离联合开采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实测了灵石煤矿极近距离9#煤与10#煤联合开采工作面的支架工作阻力,分析了进行联合开采回采工作面顶板的矿压显现规律。研究表明:进行联合开采的090105和100105回采工作面都具有明显的周期... 为了掌握极近距离联合开采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实测了灵石煤矿极近距离9#煤与10#煤联合开采工作面的支架工作阻力,分析了进行联合开采回采工作面顶板的矿压显现规律。研究表明:进行联合开采的090105和100105回采工作面都具有明显的周期来压现象,工作面周期来压步距分别为13.4 m和10.6 m;下煤层工作面比上煤层工作面动压影响大,矿压显现更明显,下煤层工作面来压时间持续更短。为极近距离煤层联合开采矿压控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近距离煤层 联合开采 现场实测 矿压显现
下载PDF
辽宁省典型农区地下水硝态氮含量调查与监测 被引量:1
10
作者 牛世伟 邹晓锦 +4 位作者 何志刚 蔡广兴 陈玥 刘子琪 隋世江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452-454,506,共4页
农村地下水NO-3-N含量超标日益严重,为了解和评价其污染状况,2005—2012年对辽宁省典型农区供水井或农灌井地下水NO-3-N含量进行了15次化验监测,累计2 839井次。结果发现,辽宁省典型农区地下水NO-3-N含量平均值为22.7 mg/L,41.5%的地下... 农村地下水NO-3-N含量超标日益严重,为了解和评价其污染状况,2005—2012年对辽宁省典型农区供水井或农灌井地下水NO-3-N含量进行了15次化验监测,累计2 839井次。结果发现,辽宁省典型农区地下水NO-3-N含量平均值为22.7 mg/L,41.5%的地下水水样的NO-3-N含量超标。研究区域地下水NO-3-N含量≤29.5 mg/L的样品占总数的83.9%,地下水NO-3-N含量≤49.2 mg/L的样品占总数的90.7%。2005—2009年地下水NO-3-N含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变化相对较为稳定,2009—2012年地下水NO-3-N含量变化相对不稳定,但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监测区域内雨季前的地下水NO-3-N平均含量及超标率大于雨季后的。除2007、2008年雨季前外,地下水NO-3-N含量最大值变化较为平稳,介于75.1~167.1 mg/L,但雨季前的最大值要高于雨季后的最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区 地下水 硝态氮 辽宁省 监测 评价
下载PDF
PDC钻头布齿计算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发展 被引量:13
11
作者 牛世伟 杨迎新 牛永超 《石油机械》 2015年第9期6-9,共4页
PDC钻头布齿计算是为了确定钻头上各个切削齿在空间中的坐标位置。针对同一优化目标不同的计算方法得出的切削齿位置差别很大,设计出的PDC钻头性能也会截然不同。以近年来国内外PDC钻头布齿设计研究的文献为基础,论述了PDC钻头3原则布... PDC钻头布齿计算是为了确定钻头上各个切削齿在空间中的坐标位置。针对同一优化目标不同的计算方法得出的切削齿位置差别很大,设计出的PDC钻头性能也会截然不同。以近年来国内外PDC钻头布齿设计研究的文献为基础,论述了PDC钻头3原则布齿和力平衡布齿的最新进展,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经分析知,PDC钻头布齿设计的计算方法大多以经典3原则为基础,且以等体积为布齿原则进行计算的研究较多;力平衡布齿是PDC钻头稳定性设计的核心,但由于对切削载荷模型研究的限制,其结果与实际差距较大。PDC钻头布齿设计计算方法的研究仍处于对计算模型简化的阶段,随着PDC钻头个性化设计的提出,针对不同钻头性能与要求,综合考虑整个钻井因素进行布齿是今后PDC钻头设计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钻头 切削齿 布齿方法 等切削 力平衡
下载PDF
褐煤热重分析与恒温失重特性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牛世伟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63-264,共2页
热重分析法是研究褐煤脱水和热解机理的有效手段。通过热重分析仪研究了不同加温条件下褐煤的失重规律,得到了匀速加热和恒温状态下褐煤的失重曲线。结果表明:以10℃/min的加热速率对褐煤进行加热,褐煤的最大失重速率主要发生在100℃和... 热重分析法是研究褐煤脱水和热解机理的有效手段。通过热重分析仪研究了不同加温条件下褐煤的失重规律,得到了匀速加热和恒温状态下褐煤的失重曲线。结果表明:以10℃/min的加热速率对褐煤进行加热,褐煤的最大失重速率主要发生在100℃和500℃左右,分别对应褐煤的主要失水点和热解温度点,且褐煤的失水主要在30 min以内完成。在300~600℃,热解终温对褐煤的热解有着直接影响,同一温度下恒温有利于热解的继续进行,且随着温度的升高失重率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热重分析 干燥 热解
下载PDF
辽北棕壤土氮肥淋溶特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牛世伟 安景文 +1 位作者 张鑫 隋世江 《辽宁农业科学》 2016年第3期34-37,共4页
采用室内土柱淋溶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处理下土壤氮素在东北棕壤土中的淋溶特征。结果表明:铵态氮、硝态氮和全氮的淋溶量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提高;肥料中氮的淋失率在35.85%~47.50%之间,总氮的淋失量(y)与施氮量(x)之间的关系均可... 采用室内土柱淋溶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处理下土壤氮素在东北棕壤土中的淋溶特征。结果表明:铵态氮、硝态氮和全氮的淋溶量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提高;肥料中氮的淋失率在35.85%~47.50%之间,总氮的淋失量(y)与施氮量(x)之间的关系均可用线性回归方程进行模拟y=0.4817x+197.07(R2=0.9991)。棕壤土的土壤氮素淋溶流失以硝态氮为主要形态,经过12次土壤淋洗以后,硝态氮淋失量占氮素淋失总量70%以上,而铵态氮的比例不到3%;铵态氮淋失主要集中在前5次淋洗,硝态氮和总氮的淋失持续时间更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氮素 硝态氮 铵态氮 淋溶
下载PDF
辽河流域典型种植区地下水硝态氮含量特征分析(英文)
14
作者 牛世伟 宫亮 +4 位作者 蔡广兴 何志刚 陈玥 刘子琪 隋世江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6年第1期204-208,共5页
以辽河流域典型种植区为研究区域,对其地下水硝态氮含量进行分析,为合理施肥及有效防控种植区地下水硝态氮含量超标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辽河流域不同典型种植区地下水硝态氮含量差异明显,具体表现为花卉种植区(37.4 mg/L)〉玉米... 以辽河流域典型种植区为研究区域,对其地下水硝态氮含量进行分析,为合理施肥及有效防控种植区地下水硝态氮含量超标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辽河流域不同典型种植区地下水硝态氮含量差异明显,具体表现为花卉种植区(37.4 mg/L)〉玉米种植区(22.3mg/L)〉蔬菜种植区(21.9 mg/L)〉水稻种植区(19.2 mg/L),各典型种植区地下水硝态氮含量除水稻种植区外都超标,但水稻种植区地下水硝态氮含量变异系数较大,有超标的风险;地下水硝态氮含量超标率差异也较明显,其中玉米种植区超标率为12.5%~87.5%,水稻种植区为9.4%~75.5%,蔬菜种植区为17.9%~58.9%,花卉种植区为21.4%~96.0%。另外,对于同一井深,不同种植区地下水硝态氮含量总体均表现为雨季前〉雨季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流域 种植区 地下水 硝态氮
下载PDF
辽河流域典型农区地下水硝酸盐时空变化特征
15
作者 牛世伟 安景文 +5 位作者 宫亮 蔡广兴 何志刚 陈癑 刘子琪 隋世江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5期1147-1150,1155,共5页
为了解和评价农业种植区域地下水硝酸盐含量状况,2005~2012年采集辽河流域典型农区2 839个井次的地下水样品,分析硝酸盐含量。结果表明,辽河流域典型农区地下水硝态氮平均为22.75 mg/L,井深小于或等于30 m地下水硝酸盐含量达到国家地... 为了解和评价农业种植区域地下水硝酸盐含量状况,2005~2012年采集辽河流域典型农区2 839个井次的地下水样品,分析硝酸盐含量。结果表明,辽河流域典型农区地下水硝态氮平均为22.75 mg/L,井深小于或等于30 m地下水硝酸盐含量达到国家地下水质量标准的年份较少,井深30~100 m的除2011年外均达到标准,井深大于100 m的均能达到Ⅱ类水标准,各监测时期的硝酸盐含量和超标率有较大相关性;不同井深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差异明显,井深小于或等于30 m硝酸盐含量大于井深30~100 m的大于井深大于100 m的,随着井深深度的增加,地下水硝酸盐含量逐渐降低;以时间动态来看,硝酸盐含量总体呈逐年升高的趋势,超标可能性会进一步加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种植区域 地下水 硝酸盐 时空变化 井深 辽河流域
下载PDF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春玉米产量 被引量:38
16
作者 白伟 安景文 +4 位作者 张立祯 逄焕成 孙占祥 牛世伟 蔡倩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168-176,共9页
为了探明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耕层构造对春玉米产量及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2014-2015年在辽宁铁岭设置了秸秆0 kg/hm^2+纯N 0 kg/hm^2(S0F0),秸秆9 000 kg/hm^2+纯N 0 kg/hm^2(SN0),秸秆9 000 kg/hm^2+纯N 112.5 kg/hm^2(SN1),秸秆0 kg/hm^2... 为了探明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耕层构造对春玉米产量及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2014-2015年在辽宁铁岭设置了秸秆0 kg/hm^2+纯N 0 kg/hm^2(S0F0),秸秆9 000 kg/hm^2+纯N 0 kg/hm^2(SN0),秸秆9 000 kg/hm^2+纯N 112.5 kg/hm^2(SN1),秸秆0 kg/hm^2+纯N 225 kg/hm^2(S0N2)(当地传统种植方式,CK),秸秆9 000 kg/hm^2+纯N 225 kg/hm^2(SN2),秸秆9 000 kg/hm^2+纯N 337.5 kg/hm^2(SN3)6个处理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耕层构造对春玉米产量、土壤物理性状、根系形态等指标影响显著(P<0.05)。全量还田9 000 kg/hm^2和配施纯氮225 kg/hm^2产量最高,比秸秆不还田2 a增产1.10%~11.56%,但产量并未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持续增加;群体生物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收获指数在0.46~0.59之间。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耕层构造可显著提高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容重,调节土壤三相比;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耕层构造春玉米根数、根长、根体积、根干质量等根系形态指标均优于秸秆不还田,且随着氮肥施入量的增加,各项指标均表现越好。因此,综合分析认为,秸秆还田量9 000 kg/hm^2和配施氮肥225 kg/hm^2是辽北棕壤区比较理想的耕层构造模式和秸秆还田技术,在该区域农业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肥料 土壤 施氮量 耕层构造 土壤物理性状 春玉米 根系形态
下载PDF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东北春玉米光合性能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9
17
作者 白伟 张立祯 +4 位作者 逄焕成 孙占祥 牛世伟 蔡倩 安景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845-1855,共11页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是解决旱作农田"耕层变浅"、"土壤紧实"、"有效耕层土壤减少"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旱作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为探明秸秆深翻还田配施氮肥对东北春玉米光合性能和产量的影响,本研究...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是解决旱作农田"耕层变浅"、"土壤紧实"、"有效耕层土壤减少"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旱作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为探明秸秆深翻还田配施氮肥对东北春玉米光合性能和产量的影响,本研究于2014—2015年在辽宁铁岭设置S0F0(秸秆0 kg hm^(–2)+纯NPK 0 kg hm^(–2))、SN0(秸秆9000 kg hm^(–2)+纯N 0 kg hm^(–2)+纯P 112.5 kg hm^(–2)+纯K 90 kg hm^(–2))、SN1(秸秆9000 kg hm^(–2)+纯N 112.5 kg hm^(–2)+纯P 112.5 kg hm^(–2)+纯K 90 kg hm^(–2))、S0N2(秸秆0 kg hm^(–2)+纯N 225 kg hm^(–2)+纯P 112.5 kg hm^(–2)+纯K 90 kg hm^(–2),当地传统种植方式,CK)、SN2(秸秆9000kg hm^(–2)+纯N 225 kg hm^(–2)+纯P 112.5 kg hm^(–2)+纯K 90 kg hm^(–2))、SN3(秸秆9000 kg hm^(–2)+纯N 337.5 kg hm^(–2)+纯P 112.5kg hm^(–2)+纯K 90 kg hm^(–2))6个处理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春玉米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影响显著,秸秆还田9000 kg hm^(–2)和配施氮肥225 kg hm^(–2)处理的籽粒产量最高,比秸秆不还田和施氮量225 kg hm^(–2)处理(CK)2年平均增产6.33%,增产的主要原因是百粒重和行粒数的显著提高和秃尖的显著降低;玉米籽粒产量并未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持续增加;相同施氮量条件下,秸秆还田比秸秆不还田2年平均群体生物产量增加2.95%。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能够增加春玉米株高、茎粗、叶面积,提高叶绿素含量和光合作用,相同施氮量条件下,秸秆还田比秸秆不还田处理2年平均灌浆期叶面积增加2.71%,光合速率提高4.80%。综合分析认为,秸秆还田9000 kg hm^(–2)和配施氮肥225kg hm^(–2)是辽北棕壤区春玉米生产比较理想的还田和施肥模式,在该区域农业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施氮量 春玉米 产量 光合性能
下载PDF
日光温室辣椒连作不同年限土壤微生物种群变化及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25
18
作者 何志刚 王秀娟 +3 位作者 董环 娄春荣 牛世伟 于涛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8-42,共5页
以日光温室辣椒连作土壤为对象,研究不同连作年限土壤微生物数量、类群及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表现出明显的温室连作效应,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微生物类群细菌/真菌、放线菌/真菌值呈下降趋势,微生物由&qu... 以日光温室辣椒连作土壤为对象,研究不同连作年限土壤微生物数量、类群及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表现出明显的温室连作效应,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微生物类群细菌/真菌、放线菌/真菌值呈下降趋势,微生物由"细菌型"向"真菌型"过渡,其中氨化细菌先增加后减少、硝化细菌呈减少的趋势;多数土壤酶活性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但过氧化氢酶活性呈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农业 连作 微生物区系 酶活性 辣椒
下载PDF
PGPR菌肥对马铃薯产量与肥料利用率影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3
19
作者 何志刚 王秀娟 +3 位作者 董环 娄春荣 牛世伟 于涛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0-103,共4页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在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PGPR菌肥对马铃薯产量和土壤氮磷钾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促生菌肥比常规施肥,地下块茎部分钾素吸收率高出9.98%,氮素吸收率高出19.61%,磷素吸收率高出20.1%。马...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在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PGPR菌肥对马铃薯产量和土壤氮磷钾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促生菌肥比常规施肥,地下块茎部分钾素吸收率高出9.98%,氮素吸收率高出19.61%,磷素吸收率高出20.1%。马铃薯产量比常规施肥提高12.4%,明显提高肥料利用率,证明在配施生物菌肥的条件下提高马铃薯产量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GPR 马铃薯 养分吸收 经济效益
下载PDF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春玉米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2
20
作者 白伟 张立祯 +4 位作者 逄焕成 牛世伟 蔡倩 孙占祥 安景文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24-231,共8页
为了探明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春玉米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2014-2015年在辽宁铁岭设置了秸秆0.0 kg/hm^2+纯NPK 0.0 kg/hm^2(S0F0)、秸秆9 000 kg/hm^2+纯N 0.0 kg/hm^2+纯P 112.5 kg/hm^2+纯K 90.0kg/hm^2(SN0)、秸秆9 000 kg/hm^2+纯N 11... 为了探明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春玉米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2014-2015年在辽宁铁岭设置了秸秆0.0 kg/hm^2+纯NPK 0.0 kg/hm^2(S0F0)、秸秆9 000 kg/hm^2+纯N 0.0 kg/hm^2+纯P 112.5 kg/hm^2+纯K 90.0kg/hm^2(SN0)、秸秆9 000 kg/hm^2+纯N 112.5 kg/hm^2+纯P 112.5 kg/hm^2+纯K 90.0 kg/hm^2(SN1),秸秆0.0 kg/hm^2+纯N 225.0 kg/hm^2+纯P 112.5 kg/hm^2+纯K 90.0 kg/hm^2(S0N2)(CK),秸秆9 000 kg/hm^2+纯N225.0 kg/hm^2+纯P 112.5 kg/hm^2+纯K 90.0 kg/hm^2(SN2),秸秆9 000 kg/hm^2+纯N 337.5 kg/hm^2+纯P 112.5kg/hm^2+纯K 90.0 kg/hm^2(SN3)6个处理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春玉米产量、氮肥农学利用率影响明显。全量还田9 000 kg/hm^2和配施氮肥225.0 kg/hm^2产量最高,相同施氮条件下,2年秸秆还田比秸秆不还田增产1.10%~11.56%,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百粒质量和行粒数的显著提高和秃尖的显著降低,但产量并未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持续增加;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春玉米干物质最大生长速率(Cm)和干物质最大积累量(Wm)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秸秆未还田和不施氮肥春玉米干物质最大生长速率时间(tm)出现延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干物质积累量的减少;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土壤水库起到了扩蓄增容作用,提高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相同施氮量条件下,秸秆还田比秸秆不还田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并未达到显著差异(P>0.05);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能够提高氮肥农学利用率,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但速效养分增加并不明显。秸秆还田量9 000 kg/hm^2和配施氮肥225.0 kg/hm^2是辽北棕壤区比较理想的还田方式,在该区域农业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施氮量 水分利用效率 氮肥利用效率 春玉米 土壤养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