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西部区小麦根腐型病害的观察 被引量:1
1
作者 牛俭裕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24-24,共1页
作者于1986—1987年,经田间观察和室内分离培养,初步明确了内蒙古西部麦区小麦根腐型病害的菌原主要为长蠕孢根腐菌Hebninthosporum sp.(H),其次为镰刀菌Fusarium Sp.(F)、此外还有少量的丝核菌Rizoctonia sp.(R)、全蚀病菌Gaeumenowyce... 作者于1986—1987年,经田间观察和室内分离培养,初步明确了内蒙古西部麦区小麦根腐型病害的菌原主要为长蠕孢根腐菌Hebninthosporum sp.(H),其次为镰刀菌Fusarium Sp.(F)、此外还有少量的丝核菌Rizoctonia sp.(R)、全蚀病菌Gaeumenowycessp.(G)、和交链孢菌Alternaria sp.(A)。 一.材料和方法 从包头、土左、呼郊以及本校农场等地选9个品种,播量分别为17.5—20公斤/亩,从苗期到抽穗期分别观察两次,种子播前未经消毒。 1.播前种子分离培养检验 在对种子洗涤检验的同时,各品种隨机取20粒,分2份置于2个有PDA培养基的平皿中培养,检验种子帶菌情况,结果同种子检验基本一致:9个品种均帶有长蠕孢根腐病菌,其次为镰刀菌和交链孢菌。凡是麦粒胚部变黑者,在培养基上均产生菌落;胚部无病变者,则无菌落产生。 2.苗期田间发病率调查与分离培养 对苗期发病率的调查,系将每个品种5点取样,每点100株,计算每个品种的平均发病率。然后将发病较严重的病株病根剪成2毫米左右的小段,取10段消毒后,置于PDA培养基上平面培养,重复1次。为促进病菌的生长,先置10℃温箱中放2—3天,然后移20℃条件下,5天后观察。结果表明:凡是含黑胚粒多的品种,均产生长蠕孢菌、镰刀菌及交链孢菌等菌落(详见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根腐型病害 内蒙古 菌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