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隐蔽油气藏”概念的若干思考 被引量:32
1
作者 牛嘉玉 李秋芬 +1 位作者 鲁卫华 吴贤顺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2-126,共5页
根据对国内、外大量文献的调研结果,对隐蔽油气藏的涵义和特征进行了系统论述。隐蔽油气藏(隐蔽圈闭)是一种因勘探活动而提出的实用性术语。对隐蔽油气藏开展的任何石油地质理论研讨均应首先研究各种油气藏的圈闭成因类型,即针对它所涵... 根据对国内、外大量文献的调研结果,对隐蔽油气藏的涵义和特征进行了系统论述。隐蔽油气藏(隐蔽圈闭)是一种因勘探活动而提出的实用性术语。对隐蔽油气藏开展的任何石油地质理论研讨均应首先研究各种油气藏的圈闭成因类型,即针对它所涵盖的各种油气藏圈闭成因类型来进行石油地质研究。提出了新的非构造油气藏分类方案,以便更适应隐蔽油气藏勘探的需求和加大理论应用的便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蔽油气藏 非构造油气藏 圈闭 油气藏分类 油气勘探
下载PDF
中国东部陆相湖盆层序类型与岩性圈闭发育特征 被引量:28
2
作者 牛嘉玉 冯有良 +1 位作者 鲁卫华 李秋芬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8-22,共5页
依据陆相湖盆沉积时古构造和古地貌特征,可将湖盆发育的层序类型分为冲积型、湖泊断坡型、挠坡型和缓坡型等。在不同层序类型中,岩性圈闭发育的部位、砂体类型和规模均有较大差异。在湖盆不同演化阶段,发育的层序类型也有所不同。在断... 依据陆相湖盆沉积时古构造和古地貌特征,可将湖盆发育的层序类型分为冲积型、湖泊断坡型、挠坡型和缓坡型等。在不同层序类型中,岩性圈闭发育的部位、砂体类型和规模均有较大差异。在湖盆不同演化阶段,发育的层序类型也有所不同。在断陷湖盆,沟道与断坡所控制的低位砂体最有利于岩性圈闭的发育。在坳陷湖盆,河道、湖岸线和缓坡对有利于岩性圈闭发育的三角洲前缘砂体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湖盆 层序类型 岩性圈闭 发育特征 三角洲前缘砂体
下载PDF
成熟探区精细勘探分层系区带评价方法 被引量:15
3
作者 牛嘉玉 姜雪竹 +2 位作者 刘海涛 蒋凌志 吴小洲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7-35,共9页
随着中国一些油气探区逐步进入勘探成熟或高成熟期,传统的多层系"复式"整体评价已不能满足老油区精细勘探的评价精度和要求,在对比国内外勘探评价体系特点和消化吸收国外"成藏组合"评价思路的基础上,提出了"... 随着中国一些油气探区逐步进入勘探成熟或高成熟期,传统的多层系"复式"整体评价已不能满足老油区精细勘探的评价精度和要求,在对比国内外勘探评价体系特点和消化吸收国外"成藏组合"评价思路的基础上,提出了"分层系区带评价"的评价思路和方法。分层系区带评价由地质评价、资源量估算与综合评价优选等3大环节构成,强调按区域或次级区域盖层及与其相匹配的储集层和供烃区来划分和确定区带的评价层系,针对各评价层系,确认已钻探井的测试结果分类和已知油气藏的分布,刻画主控地质要素的边界;在主控地质因素研究和基础图件编制的基础上,对已确认主控地质要素进行"多图叠合",落实有利区带的分布范围和类型,同时明确各区带的输导通道类型和体系构成特征以及油气充注的能力,标出最有利的远景圈闭分布。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勘探实践结果表明:该套评价思路和方法的应用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细勘探 勘探评价体系 成藏组合 分层系区带评价
下载PDF
中国东部老油区深层油气勘探潜力分析 被引量:28
4
作者 牛嘉玉 王玉满 谯汉生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4年第1期33-40,共8页
文中的"深层"是指现已勘探开发的主力含油气层系之下的新层系和新领域。"九五"以来的勘探实践和突破逐步证实和揭示了中国东部老油区深层的油气勘探潜力很大。待探明剩余资源量:油约为80×108t,气约47×101... 文中的"深层"是指现已勘探开发的主力含油气层系之下的新层系和新领域。"九五"以来的勘探实践和突破逐步证实和揭示了中国东部老油区深层的油气勘探潜力很大。待探明剩余资源量:油约为80×108t,气约47×1012m3;其探明程度仅为5%左右。根据东部深层有效烃源岩发育、易于油气在深层运聚的烃类相态等油气富集的有利条件,以及深层中所赋存的砂砾岩体、潜山储集体和火山岩体的成藏特征的分析,指出了近期松辽盆地及渤海湾盆地深层的主要勘探目标。同时,围绕各类深部地质体成藏的关键因素,提出了需要相应的专项配套技术和方法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油气勘探工作 油气运移 渤海湾盆地 二叠系
下载PDF
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远景 被引量:31
5
作者 牛嘉玉 洪峰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7,共3页
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 (主要包括稠油、沥青、深盆气和煤层气等 )非常丰富 ,初步预测其资源量在 8× 10 10 t油气当量以上。非常规油气有其自身独特的富集与分布规律。中国东部存在大量第三系重质油藏 ,南方广泛分布中、古生界沥青脉... 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 (主要包括稠油、沥青、深盆气和煤层气等 )非常丰富 ,初步预测其资源量在 8× 10 10 t油气当量以上。非常规油气有其自身独特的富集与分布规律。中国东部存在大量第三系重质油藏 ,南方广泛分布中、古生界沥青脉和油砂 ,西部的中、古生界重油和焦油砂则主要沿盆地北缘或西北缘展布 ,预计未发现稠油资源量约为 2 .5× 10 10 t。初步研究证实 ,我国一些大型含煤盆地都具有形成深盆气的地质条件 ,预计中部深盆气资源量可达 4× 10 13 ~ 5× 10 13 m3 。沁水盆地和冀中坳陷大城等地区的勘探试验结果表明 ,华北地区石炭 二叠纪煤系地层具非常广阔的煤层气勘探前景。目前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程度很低 ,勘探潜力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非常规油气资源 稠油 煤层气 油气勘探远景 深盆气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滩海地区油气富集规律与油气勘探 被引量:16
6
作者 牛嘉玉 李峰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9-13,共5页
经过多年的勘探实践 ,渤海湾盆地滩海地区虽然目前的勘探程度仍很低 ,但在认识和实践两方面却均有较大的突破。依据盆地自第三纪古新世以来 ,沉积和沉降中心由陆地周缘向海域中心的逐步迁移特征 ,并从含油气体系的角度 ,结合已知含油气... 经过多年的勘探实践 ,渤海湾盆地滩海地区虽然目前的勘探程度仍很低 ,但在认识和实践两方面却均有较大的突破。依据盆地自第三纪古新世以来 ,沉积和沉降中心由陆地周缘向海域中心的逐步迁移特征 ,并从含油气体系的角度 ,结合已知含油气区带 ,探讨滩海地区所处的有利石油地质位置和含油气特征。滩海地区正处于 Es4 —Es3和 Es1— Ed两大套生烃岩系的叠置复合区。同时具备陆上的 Es3和 Es1以及海上的 Ng和 Nm等多套区域盖层。两大套烃源岩供油期长( Ed— Q) ,形成 Ar至 Nm多套含油气层系。油气非常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滩海 油气聚集 含油气系统 油气勘探
下载PDF
辽河西部凹陷重油聚集条件与原油稠变特征 被引量:10
7
作者 牛嘉玉 翁维瑾 徐树宝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17-24,共8页
辽河西部凹陷重油的形成、分布和规模,主要取决于后期的构造运动特征,其聚集条件与常规油有一定的差别;随重油比重、粘度增大,自身封堵能力增强,可形成不同类型的油藏。我们用气相色谱、色质、碳同位素等,对辽河西斜坡系统取样样品进行... 辽河西部凹陷重油的形成、分布和规模,主要取决于后期的构造运动特征,其聚集条件与常规油有一定的差别;随重油比重、粘度增大,自身封堵能力增强,可形成不同类型的油藏。我们用气相色谱、色质、碳同位素等,对辽河西斜坡系统取样样品进行分析,发现稠变作用不仅对甾萜化合物产生影响,而且对多环芳烃也有一定的影响,其影响的顺序大致是:萘系列、菲系列、(艹屈)系列、三芳甾烷系列。同时,稠变作用也会造成原油及各族组分较大幅度的稳定碳同位素分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凹陷 重油 原油 聚集 稠变
下载PDF
中国北方中生界石油超体系 被引量:3
8
作者 牛嘉玉 李晋超 薛良清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1-6,共6页
依据中国北方中生代含油气盆地的特征和演化,划分了中国北方中生界石油超体系。中国北方区域在中生代经历了三大区域构造演化阶段,在此背景下,区域古气候条件的变迁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中生代沉积体系发育和生烃物质的富集程度,形成... 依据中国北方中生代含油气盆地的特征和演化,划分了中国北方中生界石油超体系。中国北方区域在中生代经历了三大区域构造演化阶段,在此背景下,区域古气候条件的变迁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中生代沉积体系发育和生烃物质的富集程度,形成由多个生油岩体构成的区域性生、储、聚油气层系,大体可分为中-上三叠统石油超体系、侏罗系石油超体系和白垩系石油超体系,其中白垩系还可再分为干旱区下白垩统石油体系和潮湿区下白垩统石油体系及上白垩统石油体系。探讨了中国北方中生界石油超体系的特征,提出了勘探各石油超体系的方向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 石油资源 油气勘探 中国 石油超体系
下载PDF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油气封盖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牛嘉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32-236,共5页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油气封盖的主控因素,在微观封闭性能已满足现今油气藏封盖的油气柱高度时,已转变为盖层厚度变化、平面展布的稳定性和断裂的发育与活动。在两套区域盖层中,七克台组泥质超压层构成的第二套区域性盖层,超压值大于2...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油气封盖的主控因素,在微观封闭性能已满足现今油气藏封盖的油气柱高度时,已转变为盖层厚度变化、平面展布的稳定性和断裂的发育与活动。在两套区域盖层中,七克台组泥质超压层构成的第二套区域性盖层,超压值大于20 MPa 和厚度大于200 m 的范围几乎覆盖了全凹陷,且厚度稳定连续,对其下的两期油气进行了有效的封盖,95 以上的储量位于其下地层,控制了油气的空间展布和富集程度,为最重要的区域性盖层。喜山期断裂活动产生的断裂,在各地的影响不同,鄯善油田以东地区,对油气破坏和调整较弱,两套区域性盖层相对保存完好,油气基本保持原始的展布风貌;以西地区断裂活动较强,两套盖层受到不同程度的切割,打乱了油气的原始展布状态,甚至伴有较大程度的散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北凹陷 油气封盖 油气聚集 油气藏形成
下载PDF
煤岩油气(矿)藏品质与油基质开发、加工参数分析
10
作者 牛嘉玉 侯创业 +2 位作者 王好平 杨元一 金军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91-306,共16页
化石能源物理模型和煤岩油气(矿)藏的提出,为化石能源——石油和煤炭两大工业系统的资源开发与加工建立起相关的统一评价参数奠定了理论基础,也填补了H/C原子比为0.90~1.35的化石能源资源在自然界中存在方式和储集场所等方面的认识空... 化石能源物理模型和煤岩油气(矿)藏的提出,为化石能源——石油和煤炭两大工业系统的资源开发与加工建立起相关的统一评价参数奠定了理论基础,也填补了H/C原子比为0.90~1.35的化石能源资源在自然界中存在方式和储集场所等方面的认识空白。笔者从煤岩热成烃、与挥发分等参数的对应关系、煤岩组分构成特征、煤岩形成的地质环境和不同组分加工工艺评价参数等方面的分析入手,确定了煤岩油气(矿)藏的品质评价参数和划分方案,提出了我国不同品质煤岩油气(矿)藏的开发与加工技术思路。它区别于煤全岩直接加氢液化工艺,而是通过煤岩油气(矿)藏中油基质的开发,即富集和均质化类似于石油体系中的稠油-特超稠油组分,直接进入现有石油工业稠油加工体系,降低转化为石油制品的技术门槛,提高加工工艺的可控性,实现煤炭工业丰富的油基质资源和石油加工两大工业体系的对接,达到资源优势与加工优势互补的目的。并指出,中、西部地区可造就成为我国未来石油制成品的重要基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石能源工业 煤岩油气(矿)藏品质 油基质开发 油基质加工 油气资源潜力
下载PDF
富油气凹陷“满凹含油”论——内涵与意义 被引量:183
11
作者 赵文智 邹才能 +3 位作者 汪泽成 李建忠 李明 牛嘉玉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5-13,共9页
富油气凹陷指陆相沉积盆地中烃源岩质量好、规模大、热演化适度与生烃量和聚集量都位居前列的含油气凹陷。富油气凹陷形成“满凹含油”的条件是 :①烃源岩生烃总量大 ,可保证各类砂体聚油成藏 ;②有效烃源岩面积大 ,为各类砂体与烃源岩... 富油气凹陷指陆相沉积盆地中烃源岩质量好、规模大、热演化适度与生烃量和聚集量都位居前列的含油气凹陷。富油气凹陷形成“满凹含油”的条件是 :①烃源岩生烃总量大 ,可保证各类砂体聚油成藏 ;②有效烃源岩面积大 ,为各类砂体与烃源岩提供最大接触机会 ,有利于油气运聚成藏 ;③湖盆振荡变化使砂、泥岩频繁间互 ,为各类岩性 地层圈闭形成创造条件。富油气凹陷呈满凹分布的岩性 地层油气藏的形成主要受最大湖泛面、不整合面与断层面的控制 ,油气在有利沉积相带、岩性或地层尖灭带、沉积阶段古地形坡折带、裂缝带与次生孔隙发育带相对富集 ,“甜点”则位于斜坡背景上发育的主砂体以及有裂缝和鼻状隆起背景参与成藏的各类砂体中。富油气凹陷“满凹含油”论的提出是对“源控论”与“复式油气聚集”理论的发展 ,可使油气勘探跳出二级构造带范围 ,实现满凹勘探 ,大规模拓展勘探范围。图 8表 2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油气凹陷 满凹含油论 岩性地层油气藏 形成条件 “甜点”
下载PDF
扇三角洲体系沉积微相对成岩的控制作用——以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南段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例 被引量:38
12
作者 孟元林 高建军 +5 位作者 牛嘉玉 孙洪斌 殷秀兰 肖丽华 周玥 王粤川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6-39,共4页
以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南段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例,根据储集层物性、薄片镜下鉴定、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X-衍射等分析资料,研究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沉积微相对成岩作用的控制作用。分析表明:从扇三角洲平原到扇三角洲前缘,矿物成分成熟度呈现... 以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南段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例,根据储集层物性、薄片镜下鉴定、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X-衍射等分析资料,研究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沉积微相对成岩作用的控制作用。分析表明:从扇三角洲平原到扇三角洲前缘,矿物成分成熟度呈现递增的趋势,河口坝微相的长石砂岩最为发育;在扇三角洲各沉积微相中,河口坝砂体的溶蚀作用和次生孔隙最发育,辫状分流河道、心滩微相以机械压实作用为主,而河口坝、沼泽微相以胶结作用为主;沼泽和前扇三角洲砂体的填隙物主要为碳酸盐矿物,而河口坝、辫状分流河道、心滩砂体的填隙物主要为泥质。认为在储集层成岩作用研究和孔隙度预测中,必须考虑沉积微相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微相 成岩作用 扇三角洲 填隙物 辽河坳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西部凹陷南段成岩相分析与优质储层预测 被引量:31
13
作者 孟元林 高建军 +5 位作者 刘德来 牛嘉玉 孙洪斌 周玥 鞠俊成 王粤川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5-192,共8页
储层实测孔隙度、普通薄片、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的资料表明,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南段新生界储层在纵向上发育三个次生孔隙带。从而在一个普遍低孔渗背景下,形成了孔隙度相对较高的优质储层。优质储层的形成和分布主要受沉积微相... 储层实测孔隙度、普通薄片、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的资料表明,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南段新生界储层在纵向上发育三个次生孔隙带。从而在一个普遍低孔渗背景下,形成了孔隙度相对较高的优质储层。优质储层的形成和分布主要受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的影响与控制。他们形成于河口坝、辫状分流河道以及心滩沉积微相,目前处于早成岩阶段B期—中成岩阶段A1亚期,发育溶蚀成岩相。该文通过模拟古地温、镜质组反射率、甾烷异构化率和自生石英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预测了西部凹陷南段成岩阶段和成岩相的横向展布。通过成岩相图和沉积相图的叠合,预测了沙三中亚段优质储层的分布。预测结果表明,优质储层主要发育于斜坡区的中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储层 次生孔隙发育带 成岩作用 成岩相 成岩模拟 沉积微相 西部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歧口凹陷沙河街组成岩史分析和成岩阶段预测 被引量:42
14
作者 肖丽华 孟元林 +5 位作者 牛嘉玉 王志国 殷秀兰 祝文亮 张连雪 王昕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46-362,共17页
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超压对有机质热演化、有机酸生成和水岩反应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化学动力学模型中加入超压因子增加反应活化能,即可用于超压条件下有机质热演化和成岩作用的模拟。歧口凹陷深层(>3500m)主要为沙河街组(始新—... 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超压对有机质热演化、有机酸生成和水岩反应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化学动力学模型中加入超压因子增加反应活化能,即可用于超压条件下有机质热演化和成岩作用的模拟。歧口凹陷深层(>3500m)主要为沙河街组(始新—渐新世)。在沙河街组沉积末期沙河街组三段(沙三段)就进入晚成岩阶段A1期,烃源岩开始生烃,生、储、盖层发育史与圈闭发育史匹配良好,油气藏开始形成。在东营组沉积时期(渐新世)—新近纪,沙河街组大部分地层处于晚成岩阶段A1—A2期,是其主要成藏期。现今沙河街组一段、二段和三段的上部仍处于晚成岩阶段A1—A2期,有利于油气藏的形成。然而,沙三段的下部在歧口凹陷的北部地区已进入晚成岩阶段BC期,镜质组反射率Ro≥1.3%,烃源岩处于高过成熟阶段,储层物性较差,不利于成藏,但在南部地区的沙三段下部还处于晚成岩阶段A1-A2期,生、储、盖层发育,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 成岩作用 成岩模拟 超压 古地温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黄骅坳陷中区超压对有机酸生成和溶解作用的抑制 被引量:34
15
作者 孟元林 李斌 +5 位作者 王志国 王粤川 牛嘉玉 殷秀兰 李军 肖丽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0-43,共4页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中区古近系具有超压特征,深层油气主要分布在超压地层的次生孔隙中。为了研究超压与泥岩有机酸生成及储集层溶蚀作用的关系,进行了不同温度、压力条件下泥岩有机酸生成的成岩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当模拟温度相同时...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中区古近系具有超压特征,深层油气主要分布在超压地层的次生孔隙中。为了研究超压与泥岩有机酸生成及储集层溶蚀作用的关系,进行了不同温度、压力条件下泥岩有机酸生成的成岩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当模拟温度相同时,在25MPa压力条件下泥岩的剩余总有机酸含量要比55MPa压力条件下的低,而25MPa压力条件下的有机酸生成量却比55MPa压力条件下的要高,这说明压力对有机酸的生成具有抑制作用。孔隙度的实测数据也支持了这一结论,超压发育的港深48井储集层的主要次生孔隙发育带埋深比超压不发育的歧南2井下移了580m,超压抑制了有机酸的生成,并由此导致了储集层溶蚀作用的延迟。因此,深层油气勘探应集中于超压地层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压 有机酸 成岩作用 次生孔隙 成岩物理模拟 黄骅坳陷
下载PDF
全球油气资源潜力与分布 被引量:36
16
作者 童晓光 张光亚 +3 位作者 王兆明 田作基 牛嘉玉 温志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9,共9页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油气对外依存度日益增加,这就要求合理有效地利用国外油气资源,为此首次开展了全球油气资源评价的专项研究。油气资源评价以成藏组合为评价单元,针对不同勘探程度采用不同评价方法,高勘探程度盆地采用...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油气对外依存度日益增加,这就要求合理有效地利用国外油气资源,为此首次开展了全球油气资源评价的专项研究。油气资源评价以成藏组合为评价单元,针对不同勘探程度采用不同评价方法,高勘探程度盆地采用发现过程法,中等勘探程度采用主观概率法,低勘探程度采用类比法,最后采用蒙特卡罗模拟法进行汇总。针对世界不同储量分类体系,采用4类储量增长函数预测了全球到2030年的已知油气田储量增长量。对非常规油气资源主要采用体积法与类比法,评价了全球重油、油砂、油页岩、页岩气、煤层气、致密气6个矿种的地质资源量与可采资源量。评价结果表明全球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资源潜力仍然巨大,应该积极参与国际油气合作,分享世界油气资源。这是中国首次对全球开展系统的油气资源评价,获得了自主评价的盆地、大区及全球的油气资源量,分析了资源量的分布与特点,指出了未来的潜力与方向,为中国油气公司"走出去"和国家制定能源战略提供重要的参考与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油气资源 非常规油气资源 待发现油气资源 已知油气田储量增长 全球油气资源评价
下载PDF
营口—潍坊断裂带的新构造和新构造活动 被引量:29
17
作者 徐杰 牛嘉玉 +5 位作者 吕悦军 吴小洲 周本刚 张进 计凤桔 陈国光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98-505,共8页
营口—潍坊断裂带是郯庐断裂带穿过渤海的部分,在古近纪对渤海湾盆地构造的发育起到重要控制作用,新近纪以来构造活动仍相当强烈。根据获得的部分最新资料及已有研究成果,对该断裂带的新构造和新构造活动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营口—潍... 营口—潍坊断裂带是郯庐断裂带穿过渤海的部分,在古近纪对渤海湾盆地构造的发育起到重要控制作用,新近纪以来构造活动仍相当强烈。根据获得的部分最新资料及已有研究成果,对该断裂带的新构造和新构造活动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营口—潍坊断裂带的新构造变形主要表现为其先存的古近系断裂复活,在上覆新近系馆陶组和明化镇组及第四系中形成断裂和褶曲,新构造以断裂极其发育为特征。营口—潍坊断裂带沿线新构造发育具继承性和新生性,断裂带新构造变形和新构造活动具有分段性。分析了各段的构造特点和活动性质,并将新构造期分出6个主要的构造活动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营口—潍坊断裂带 新构造 新构造活动 新生断裂带 构造活动幕
下载PDF
辽河坳陷鸳鸯沟地区成岩相分析与异常高孔带预测 被引量:30
18
作者 孟元林 高建军 +5 位作者 刘德来 牛嘉玉 孙洪斌 周玥 肖丽华 王粤川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27-233,共7页
岩心的实测孔隙度、普通薄片和铸体薄片资料表明,鸳鸯沟地区新生界储层发育3个异常髙孔带。为了预测异常髙孔带的横向展布,选取对成岩作用反应敏感的、成岩阶段划分常用的成岩指标古地温、镜质组反射率、甾烷C29S/R+S、伊/蒙混层中蒙皂... 岩心的实测孔隙度、普通薄片和铸体薄片资料表明,鸳鸯沟地区新生界储层发育3个异常髙孔带。为了预测异常髙孔带的横向展布,选取对成岩作用反应敏感的、成岩阶段划分常用的成岩指标古地温、镜质组反射率、甾烷C29S/R+S、伊/蒙混层中蒙皂石层的含量和自生石英含量这5项参数,分别在时空领域内进行单项成岩作用的数值模拟,预测了鸳鸯沟地区成岩阶段和成岩相的横向展布。异常髙孔带内的储层主要发育于河口坝、辫状分流河道以及心滩沉积微相,处于早成岩阶段B期晚成岩阶段A1期,发育溶蚀成岩相,所以通过叠合成岩相图与沉积相图即可预测异常髙孔带的平面展布。沙三段的异常髙孔带主要分布在鸳鸯沟地区中部的斜坡带,其延伸方向大致平行于辽河西斜坡的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高孔带 成岩作用 成岩相 成岩模拟 辽河坳陷
下载PDF
储层孔隙度预测与孔隙演化史模拟方法探讨--以辽河拗陷双清地区为例 被引量:22
19
作者 孟元林 姜文亚 +5 位作者 刘德来 牛嘉玉 孙洪斌 肖丽华 施尚明 修洪文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80-788,共9页
在成岩作用数值模拟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辽河拗陷双清地区不同沉积微相成岩指数ID与储层平均有效孔隙度的相关模型,预测了该地区古近系Es3下储层的孔隙度,恢复了孔隙演化史,确定了有效油、气储层的分布范围。孔隙度预测的结果表明,有效油... 在成岩作用数值模拟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辽河拗陷双清地区不同沉积微相成岩指数ID与储层平均有效孔隙度的相关模型,预测了该地区古近系Es3下储层的孔隙度,恢复了孔隙演化史,确定了有效油、气储层的分布范围。孔隙度预测的结果表明,有效油、气储层分布于孔隙度大于8.5%和5.8%的斜坡区。储层预测平均孔隙度与实测孔隙度之间的绝对误差为2.8%,而研究区储层的填隙物含量在1.2%~45.0%之间,平均为16.9%。由此可见,这种模型可用于填隙物含量较高储层的钻前孔隙度预测和孔隙演化史模拟。孔隙演化史的模拟结果表明,储层孔隙度在埋藏早期主要受沉积相的影响,而在晚期则主要受成岩作用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沉积微相 钻前储层质量预测 孔隙演化史 辽河拗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辽河坳陷双清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孔隙度演化模拟 被引量:20
20
作者 孟元林 王又春 +7 位作者 姜文亚 张景军 刘德来 牛嘉玉 孙洪斌 施尚明 古团 修洪文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25-232,共8页
在综合考虑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对储集层孔隙度影响的基础上,建立了辽河坳陷双清地区不同沉积微相成岩指数ID与储集层平均孔隙度的相关关系,预测了该地区沙四段储集层在各沉积时期的平均孔隙度,恢复了孔隙演化史,确定了不同沉积时期有效... 在综合考虑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对储集层孔隙度影响的基础上,建立了辽河坳陷双清地区不同沉积微相成岩指数ID与储集层平均孔隙度的相关关系,预测了该地区沙四段储集层在各沉积时期的平均孔隙度,恢复了孔隙演化史,确定了不同沉积时期有效油气储集层的分布范围。孔隙度预测结果表明,有效油、气储集层分布于研究区北部孔隙度大于5.8%的地区。孔隙演化史的模拟结果表明,储集层孔隙度在埋藏早期主要受沉积相的影响,而在晚期则主要受成岩作用的控制。储集层预测孔隙度与实测孔隙度的绝对误差为2.7%,而研究区储集层的填隙物含量在1.0%~40.0%之间,平均为21.7%,由此可见,所建预测模型可用于填隙物含量较高的储集层钻前孔隙度预测和孔隙演化史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坳陷 古近系 沙河街组四段 成岩作用 沉积微相 储集层质量 孔隙度演化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