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流固耦合作用的砂岩地浸采铀效果数值模拟分析
1
作者 郑永香 张傲 +6 位作者 王伟 卫海洋 牛庆合 尹超 杨浩天 雷云 贾男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7-108,共12页
为探究低渗砂岩铀矿在不同因素下的产量变化情况,根据储层有效应力与渗流特性的关系,建立有效应力-渗流数值模型。通过日产水量分析流固耦合作用下储层的产量变化规律,并结合变异系数法分析注入压力、初始渗透率和井间距对产量的影响。... 为探究低渗砂岩铀矿在不同因素下的产量变化情况,根据储层有效应力与渗流特性的关系,建立有效应力-渗流数值模型。通过日产水量分析流固耦合作用下储层的产量变化规律,并结合变异系数法分析注入压力、初始渗透率和井间距对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考虑流固耦合作用下的储层产量会更快进入稳定状态,产量更高;应力敏感性系数越大,有效应力减小对地层渗透率影响越明显。注入压力越大,地层有效应力减小区域下降幅度增大,地层渗透率增大区域升高幅度增大,产量逐渐增多;流固耦合作用下,产量随着初始渗透率增大而增多且增长速度较快;流固耦合作用下,随着井间距的增大,注采井间有效应力减小的影响减弱,注采井间渗透率增大趋势也在下降,产量逐渐降低。结合各因素变异系数变化可得,注入压力对产量效果影响更明显。本研究有助于建立完整的砂岩铀矿地浸采铀生产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固耦合 有效应力 渗透率 产量规律 地浸采铀
下载PDF
基于渗流-化学-应力多场耦合的砂岩型铀矿CO_(2)+O_(2)地浸开采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4
2
作者 牛庆合 何佳彬 +6 位作者 王伟 苏学斌 周根茂 赵利信 袁维 常江芳 胡明伟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4-152,共9页
为探明不同影响因素对CO_(2)+O_(2)地浸采铀效果的影响规律和影响机理,首先建立了适合CO_(2)+O_(2)地浸的渗流-化学-应力多场耦合数值模型,其次,结合实际现场工况,开展了注液速率、渗透率、O_(2)配加浓度、HCO3-配加浓度和铀矿石平均品... 为探明不同影响因素对CO_(2)+O_(2)地浸采铀效果的影响规律和影响机理,首先建立了适合CO_(2)+O_(2)地浸的渗流-化学-应力多场耦合数值模型,其次,结合实际现场工况,开展了注液速率、渗透率、O_(2)配加浓度、HCO3-配加浓度和铀矿石平均品位对CO_(2)+O_(2)地浸采铀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研究表明:CO_(2)+O_(2)地浸过程中,抽液井铀浓度呈现“缓慢上升-快速上升-缓慢下降-趋于稳定”的阶段性变化趋势;矿层渗透率、铀矿石平均品位、O_(2)配加浓度、HCO3-配加浓度与抽液井铀浓度呈现线性正相关关系,溶浸液的注入速率与抽液井铀浓度呈现线性负相关关系;CO_(2)+O_(2)地浸过程中应该选择初始渗透率大且铀品位高的矿层,同时应该适当加大O_(2)和HCO3-的配加浓度,并控制好溶浸液注入速率,可实现铀资源的高效开采。本研究对CO_(2)+O_(2)地浸矿层的选择和地浸工艺的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O_(2) 地浸采铀 多场耦合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落石法向恢复系数的多因素联合影响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姬中民 张晟 +2 位作者 伍法权 牛庆合 王可意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4-173,共10页
法向恢复系数(R_(n))作为落石灾害预测及分析中最为关键的输入参数,由于其受控因素较多,如何确定准确合理的R_(n)值仍然是一个难题。为探究多因素对R_(n)的联合影响规律及机理,首次采用响应曲面−中心复合试验设计方法对R_(n)的7因素联... 法向恢复系数(R_(n))作为落石灾害预测及分析中最为关键的输入参数,由于其受控因素较多,如何确定准确合理的R_(n)值仍然是一个难题。为探究多因素对R_(n)的联合影响规律及机理,首次采用响应曲面−中心复合试验设计方法对R_(n)的7因素联合影响展开测试。通过对试验结果进行回归和方差分析,遴选的7个因素对R_(n)影响均较显著,显著程度依次为碰撞角(θ)>试块硬度(H_(1))>转速(ω)>形状因子(η)>入射速度(V)>坡面硬度(H_(2))>尺寸(d)。许多交互参数对R_(n)亦表现出了显著影响,依次为d−θ>H_(1)−d>V−η>H_(1)−ω>d−η>η−ω>H_(1)−η。对于单因素参数,R_(n)随d、V、η、θ减小和H_(1)、H_(2)、ω增大,呈增大趋势;对于交互参数,d和ω对R_(n)影响较弱仅表现在H_(1)较小时,随H_(1)增大,影响逐渐增强;η在H_(1)较小时对R_(n)影响较显著,随H_(1)增大,影响明显减弱;η较小时,R_(n)随V或d减小显著增大,η较大时,这种影响不显著;θ较小时,R_(n)随θ增大减小较快,θ较大时,减小趋势放缓;相比较小η值试块,较大η值试块的ω对R_(n)影响更为显著。这些获得的结论可为落石R_(n)计算模型的构建提供重要参考,进而为落石灾害的精准预测及防护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石 法向恢复系数 响应曲面 联合影响 交互作用
下载PDF
爆破作用对低渗砂岩铀矿增渗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郑永香 杨浩天 +4 位作者 王伟 张同景 牛庆合 王文 吴童盼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75-86,共12页
为探明不同因素对地浸效果的影响规律与机理,建立地浸采铀渗流模型,并用响应面法探究各因素对地浸效果影响的显著性。在此模型中,将具备高效流速的溶浸范围定为有效溶浸范围,通过有效溶浸范围和流量分析爆破范围、注采井压差和井距对地... 为探明不同因素对地浸效果的影响规律与机理,建立地浸采铀渗流模型,并用响应面法探究各因素对地浸效果影响的显著性。在此模型中,将具备高效流速的溶浸范围定为有效溶浸范围,通过有效溶浸范围和流量分析爆破范围、注采井压差和井距对地浸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利用爆破改善矿层渗透性可高效提升地浸效果;在较小爆破范围下增大抽注液井压差,地浸效果提升缓慢,在较大爆破范围中,提升效果较显著;随着井距的增大,有效溶浸范围呈先增后降趋势,流量则是呈逐渐降低趋势;抽注井压差对地浸具有良好的提升效果,流量随压差增大近似呈线性增长,有效溶浸范围根据不同井距具备不同的增长趋势。三种因素对流量的影响较为显著,爆破范围和井距比压差对地浸范围影响更显著,爆破范围和井距的相互作用相比于其他两种对流量的影响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破增渗 地浸采铀 地浸效果 有效溶浸范围
下载PDF
非共轴特性对岩土材料应变局部化行为影响的数值研究
5
作者 常江芳 王伟 +1 位作者 牛庆合 闻磊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76-1184,共9页
基于传统连续介质力学的弹塑性本构模型默认主应力和主塑性应变率是共轴的,无法对土体分岔作出准确预测,同时由于其不包含任何内部长度参数,亦无法对剪切带的发展演化作出正确描述。为此,建立了一个基于微极理论的非共轴弹塑性本构模型... 基于传统连续介质力学的弹塑性本构模型默认主应力和主塑性应变率是共轴的,无法对土体分岔作出准确预测,同时由于其不包含任何内部长度参数,亦无法对剪切带的发展演化作出正确描述。为此,建立了一个基于微极理论的非共轴弹塑性本构模型,并编写了ABAQUS用户单元子程序(user-defined element,UEL),通过简单剪切实验验证了程序的正确性。通过平面应变压缩实验研究了岩土材料非共轴特性对剪切带的萌生、宽度和演化的影响,并与基于经典连续体理论的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基于微极理论的非共轴弹塑性模型不仅能够准确预测剪切带的萌生,而且能够很好地描述非共轴特性对剪切带宽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共轴 分叉 剪切带 微极理论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裂隙粗砂岩渗透率的应力与时间效应研究
6
作者 韩泽宇 王伟 +2 位作者 牛庆合 杨金鹏 何卓冉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4期48-54,共7页
为了探究爆破增渗对储层改造后裂隙岩体渗透率随应力与时间的演化规律,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应力和时间作用下单裂隙粗砂岩和多裂隙粗砂岩渗透率演化规律。主要结果如下:在应力和时间影响下,多裂隙粗砂岩的渗透率始终高于单裂隙粗砂岩,... 为了探究爆破增渗对储层改造后裂隙岩体渗透率随应力与时间的演化规律,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应力和时间作用下单裂隙粗砂岩和多裂隙粗砂岩渗透率演化规律。主要结果如下:在应力和时间影响下,多裂隙粗砂岩的渗透率始终高于单裂隙粗砂岩,但在应力影响下其应力敏感性系数低于单裂隙粗砂岩,并且同一种类型的裂隙粗砂岩渗透率应力敏感性系数存在孔压>围压>轴压这一关系。单裂隙粗砂岩的渗透率随轴压和围压增加而降低,随孔压增加而升高。其渗透率应力敏感性系数随轴压和孔压的增加而增大,随围压的增加而降低;多裂隙粗砂岩的渗透率随轴压和围压增加而降低,随孔压增加先降低后增加。其渗透率应力敏感性系数随轴压的增加而降低,随孔压的增大而增大,随围压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在渗流-时间试验中,单裂隙粗砂岩和多裂隙粗砂岩的渗透率随时间演化主要呈3个阶段,第1阶段渗透率快速降低,第2阶段缓慢降低,第3阶段趋于稳定。在开始的24 h内,单裂隙粗砂岩的渗透率降低幅度大于多裂隙粗砂岩。之后随着时间的变化,单裂隙粗砂岩和多裂隙粗砂岩的渗透率逐渐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破增渗 应力 时间 渗透率 应力敏感性系数
下载PDF
CO2注入对煤储层应力应变与渗透率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牛庆合 曹丽文 周效志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3-48,共6页
以沁水盆地成庄矿煤样为研究对象,利用实验室自主研发的CO_2注入与煤层气强化开采实验模拟装置进行不同有效应力和CO_2吸附压力下的煤岩渗透率测试。实验结果表明,煤岩的裂隙压缩系数受到CO_2吸附的影响,初始状态下、亚临界CO_2吸附和... 以沁水盆地成庄矿煤样为研究对象,利用实验室自主研发的CO_2注入与煤层气强化开采实验模拟装置进行不同有效应力和CO_2吸附压力下的煤岩渗透率测试。实验结果表明,煤岩的裂隙压缩系数受到CO_2吸附的影响,初始状态下、亚临界CO_2吸附和超临界CO_2吸附煤样裂隙压缩系数分别为0.066、0.086和0.089。引起裂隙压缩系数改变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CO_2和煤中矿物反应提高了煤基质的不连续性;CO_2软化了煤基质同时降低了煤岩的力学性质。利用考虑吸附应变以及内部膨胀系数的渗透率模型对实测渗透率进行拟合,发现有效应力和内部膨胀系数成正比。CO_2吸附压力和有效应力的增大均提高了煤岩的内部膨胀系数,这影响了煤岩孔裂隙的开度,降低了煤储层的渗透率,并最终降低CO_2在煤储层中的可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ECBM 渗透率 吸附膨胀 有效应力 超临界CO2
下载PDF
不同变质变形煤微晶结构的XRD试验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周贺 潘结南 +2 位作者 李猛 王振至 牛庆合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6-35,共10页
煤的变质、变形作用不仅对煤的宏观特征具有重要影响,而且也影响着煤的微晶结构,煤微晶结构是影响煤储层物性的内在因素之一。为深入研究不同变质变形煤的微晶结构演化特征,本文采用X射线衍射(XRD)试验方法,综合前人的试验结果,对全煤... 煤的变质、变形作用不仅对煤的宏观特征具有重要影响,而且也影响着煤的微晶结构,煤微晶结构是影响煤储层物性的内在因素之一。为深入研究不同变质变形煤的微晶结构演化特征,本文采用X射线衍射(XRD)试验方法,综合前人的试验结果,对全煤级不同变质变形煤的微晶结构参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煤级的升高,面网间距d002逐渐减小、堆砌度Lc以及芳香层数Nc逐渐增大,呈现一定的阶段性,其数值最终趋于稳定;延展度La与最大反射率Ro,max呈线性关系,随着煤级的升高而逐渐增大。在变质作用的基础上,构造变形作用拉长了煤微晶参数的变化区间,使微晶结构得以提前演化;构造变形作用对堆砌度Lc、延展度La以及芳香层数Nc的增大有积极的影响;弱构造变形作用对d002最终稳定值影响较小,强构造变形煤d002的最终稳定值较原生煤的小;原生结构煤、弱构造变形煤以及强构造变形煤微晶参数随煤级变化时具有不同的特征,构造变形煤的微晶参数较原生结构煤变化空间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结构煤 弱构造变形煤 强构造变形煤 X射线衍射 最大反射率
下载PDF
超临界CO_(2)注入煤层对顶板岩石纵波速度及力学响应特征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陈晨 何邢益 +2 位作者 牛庆合 于洪旭 解翔宇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8-104,共7页
深部煤层CO_(2)地质封存与CH4强化开采(CO_(2)–ECBM)技术在提高煤层气采收率的同时可实现碳减排,具有能源和环境双重效益。超临界CO_(2)(ScCO_(2))、水和煤层顶板之间的地球化学反应可改变其物理力学性质,增加CO_(2)泄漏的风险。以沁... 深部煤层CO_(2)地质封存与CH4强化开采(CO_(2)–ECBM)技术在提高煤层气采收率的同时可实现碳减排,具有能源和环境双重效益。超临界CO_(2)(ScCO_(2))、水和煤层顶板之间的地球化学反应可改变其物理力学性质,增加CO_(2)泄漏的风险。以沁水盆地胡底煤矿3号煤层顶板岩石为研究对象,开展"ScCO_(2)–水–岩"地球化学反应模拟实验,探讨CO_(2)煤层封存条件下ScCO_(2)–水–顶板岩样地球化学反应过程及其对岩石纵波速度和力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ScCO_(2)–水–岩之间化学溶蚀反应造成岩样Ca、Mg元素显著降低,促使岩样表面形成孤立状溶蚀孔,并随着反应时间的持续,进而形成大量的"溶蚀坑"和"溶蚀缝";增加了岩样结构不连续性,使得声波传播路径增大、能量损失加剧,导致纵波波速降低;ScCO_(2)–水–岩反应后岩样的峰值强度和弹性模量降低,泊松比升高,且三者之间的变化率与反应时间之间呈现Logistic函数的变化关系。对于胡底煤矿而言,ScCO_(2)–水–岩反应过程中顶板力学性质的弱化不足以造成盖层的破裂和CO_(2)泄漏,但在评价煤层CO_(2)封存安全性时,还应考虑煤层吸附膨胀应力对顶板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地质封存 地球化学反应 纵波速度 力学性质 安全性
下载PDF
深部煤层CO_(2)注入煤岩力学响应特征及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0
作者 桑树勋 牛庆合 +1 位作者 曹丽文 王伟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849-1864,共16页
为揭示CO_(2)注入煤岩力学响应特征及机理,回顾了CO_(2)注入煤岩力学性质影响因素、CO_(2)注入对煤岩大分子-孔隙-裂隙结构改造作用和煤岩力学参数的统计模型、理论模型与智能预测模型.结果表明:CO_(2)注入煤岩力学性质受控于煤阶、CO_... 为揭示CO_(2)注入煤岩力学响应特征及机理,回顾了CO_(2)注入煤岩力学性质影响因素、CO_(2)注入对煤岩大分子-孔隙-裂隙结构改造作用和煤岩力学参数的统计模型、理论模型与智能预测模型.结果表明:CO_(2)注入煤岩力学性质受控于煤阶、CO_(2)压力、水分、围压和时间等因素,CO_(2)注入压力的增高、水的加入及时间的延长均会进一步降低煤岩力学性质,而围压对CO_(2)注入力学性能弱化具有一定改善作用.CO_(2)水溶液通过溶胀作用、萃取作用和塑化作用促使煤岩大分子结构重组,通过微晶结构改变、化学溶蚀和非均匀变形改造煤岩孔隙结构,通过化学溶蚀、膨胀应力和化学-应力耦合作用诱发煤岩结构损伤,均不同程度引起煤岩力学性能弱化.在CO_(2)注入煤岩力学参数预测模型中,类Langmuir模型、广延指数模型和修正的粘聚力模型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而智能预测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预测准确度可达99%以上.本次研究为科学评价CO_(2)-ECBM安全性和促进深部煤层CO_(2)高效注入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ECBM 力学性质 弱化机理 多尺度结构 预测模型 油气地质
原文传递
三维逆向重构技术在地质教学中的应用——以节理面力学性质教学为例
11
作者 袁维 王伟 +2 位作者 郝娜娜 陈祥军 牛庆合 《科教文汇》 2024年第16期111-114,共4页
讲授岩石结构面的力学性质,是地质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环节。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如板书教学、图片展示、动画制作等,都不足以让学生深刻全面地了解结构面在岩石强度中的影响机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三维逆向重构技术使高精度复刻结... 讲授岩石结构面的力学性质,是地质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环节。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如板书教学、图片展示、动画制作等,都不足以让学生深刻全面地了解结构面在岩石强度中的影响机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三维逆向重构技术使高精度复刻结构面成为可能。为更加充分地满足课程教学需求,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对结构面抗剪机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该文将三维光学扫描技术、计算机模型构建技术、3D打印技术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对传统教育方法做进一步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结构面 三维光学扫描技术 计算机模型构建技术 3D打印技术
下载PDF
煤中亚微观裂隙密度与煤阶的关系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海超 潘结南 +1 位作者 王凯 牛庆合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8-31,共4页
通过一种煤光片中裂隙观测的新方法,对近20种不同变质程度煤样光片进行裂隙的观测统计,指出亚微观层面上煤中裂隙密度与煤阶的关系:在RO,max<1.3%时,裂隙密度随变质程度增加而增大;在RO,max=1.3%时裂隙密度达到最大值,约为60条/10cm;... 通过一种煤光片中裂隙观测的新方法,对近20种不同变质程度煤样光片进行裂隙的观测统计,指出亚微观层面上煤中裂隙密度与煤阶的关系:在RO,max<1.3%时,裂隙密度随变质程度增加而增大;在RO,max=1.3%时裂隙密度达到最大值,约为60条/10cm;在RO,max>1.3%时,裂隙密度随煤阶增大而减小。同时对上述现象从机理上做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密度 煤阶 亚微观 变质程度 割理发育 煤层气 渗透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